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

“鐺……鐺……鐺……”

八月二十二日,伴隨着卯時到來,北京城響起了鐘聲。

對於此刻的北京城百姓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這鐘聲意味着什麼,還以爲是晨鐘。

然而,當鐘聲從卯時一直迴盪到辰時的時候,所有人都發現了不對勁。

北京城外的一個集鎮上,一名七旬的老人坐在院門樹下,眺望北京城,一臉狐疑。

在北京城鐘聲久久沒有停下的時候,老人瞪大了雙眼,似乎回想起了塵封已久的記憶。

“爺爺,今天的晨鐘聲好長啊。”

院裡,一名十一二歲的少年郎走出來,用毛巾擦着自己的臉頰。

然而,當他將毛巾從臉上挪開的時候,卻看到自家爺爺的柺杖跌落在了地面,自家爺爺也張大着嘴巴眺望,雙目漸漸模糊。

“爺爺?!”

“爹!你快出來!”

少年郎被自家爺爺嚇了一跳,連忙衝上前去。

他搖晃着老人家,院內的人也被少年郎的聲音給喚了出來。

只是,當家人全部走出的時候,這名老人卻如孩子般哭了出來:

“萬歲……萬歲……萬歲他……”

老人斷斷續續的哭嚎着,這會兒四周走出院門的人越來越多,而聽着老人的話,他們心裡也漸漸升起了一絲不好的感覺。

不等他們詢問,此刻十餘名青年人從遠處走來。

這人十餘人,集鎮上的百姓都認識,只因爲他們便是治理南城集的官員。

然而,此時他們身上已經沒有了官袍,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縞素。

這一刻,所有人心裡都咯噔了一下,而領頭官員下一秒的話,更是讓所有人愣住了。

“萬歲於昨夜大行,傳順天府衙門佈告,天下諸寺道觀各聲鍾三萬杵,天下百姓縞素三十日,禁娛禁樂!”

當領頭官員的話說出時,街道上的百餘名百姓都愣住了,他們耳中,只剩下了那不斷迴響的鐘聲……

在他們愣神的同時,天啓皇帝駕崩的消息向京城四方傳去。

各省府縣城的寺廟、道觀紛紛擊鐘三萬,各城旌旗也紛紛換成了縞素。

那一面面白色的旗幟在空中抖動,似乎預示着一箇舊的時代倒下,一個新的時代即將站起。

八月二十三日,太子朱慈燃即位於皇極殿,冊立朱和垠爲太子,朱怡鉉爲太孫。

在即位的程序走完後,朱慈燃帶領百官前往几筵殿弔喪,並於靈前討論起了先皇帝的廟號和諡號問題。

對此,內閣閣臣孫可望上疏表示:“祖有功而宗有德,以大行皇帝的功績,理當以廟號“世祖”、諡號“孝武”方可體現。”

廟號與諡號不同,其中廟號之中最頂級的四個字,又以太、中、高、世爲主。

太祖一般是給始受封的皇帝,開國者一般都是始受命的皇帝。

如李唐王朝的始受封是李虎,始受命是李淵,所以李虎是唐太祖,李淵是唐高祖。

如果始受命和始受封是一個人,那就選擇太祖,諸如劉邦、朱元璋便是太祖。

因此,高祖便不是朱由校可以使用的廟號,那麼就只剩下世祖和中祖了。

這其中,中祖需要這個國家跌落一次,然後再由一人發揚光大一次,但前提是世祖已經有了的情況下,他才能是中祖。

至於世祖,一般是頒發給將功業發揚光大的人。

世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支系成爲大宗,一層是將祖宗功業發揚光大,因此嘉靖皇帝是世宗。

眼下,朱由校完全符合世祖的標準,因此將他的廟號選爲世祖是毫無問題的。

至於諡號,在一百四十個美諡之中,又以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等諡號爲最。

這其中,有的已經被大明先帝使用,爲數不多沒有使用,而又符合朱由校功績的,恐怕只有武、成、康了。

在這三個諡號裡,武帝無疑是最好的,因此孫可望自然給朱由校用上了。

面對孫可望的建議,朱慈燃沒有拒絕,而是理所應當的給自家父親用上了明世祖武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在確定了廟號和諡號後,朱慈燃又從百官推薦的年號之中選擇了“幹聖”作爲年號,於明年正旦節開始使用。

做完了這些事情後,朱慈燃纔開始爲其父親安心守靈了起來。

同時,伴隨着消息的傳遞,諸國也先後得到了天啓皇帝駕崩的消息。

一時之間,諸國紛紛派出世子前往京城,齊國亦在其中。

按照《周禮》,朱慈燃在停靈七天之後,便將靈柩安排送往了昌平。

朱由校的皇陵於天啓四十二年修建,國庫與內帑各出一半,每年五十萬兩。

如此八年,耗費白銀四百萬兩卻依舊沒有完工。

只是眼下急迫,朱慈燃只能將自家父親先安置其中,然後在各地藩王未來到之前進行收尾。

八月三十日,皇帝朱慈燃着定王朱慈炅,太子朱和垠負責下葬,文武百官隨從。

經過那麼多天時間的發酵,此時大明許多百姓已經知道了天啓皇帝大行的事情。

儘管許多人都知道,他們的好日子來自於齊王革新,但他們也清楚沒有天啓皇帝的支持,齊王很難將革新進行下去。

因此,大明朝三億百姓紛紛在家門掛上了白布,而北京城的百姓更是一大早便夾道哭送。

他們一路哭送,跟着國葬隊伍一路行走,直到看着天啓皇帝的棺槨被送入北京北站才止步。

片刻後,一輛前往昌平的火車出發了。

史載:“沿途羣衆聞訊皆來,火車所過村市,百姓焚香建醮,哭送十餘里。”

鐵路的兩側站着密密麻麻,披麻戴孝的百姓,由於前來哭送的百姓過多,鐵路兩側過於擁擠,所以火車只能緩緩前進。

這樣的擁擠從北京安定門到昌平,一共延綿了六十餘里,數十萬百姓自發前來,大部分人手捧花束,不少人在見到火車緩緩駛來時淚目。

當火車停在昌平火車站的時候,剩餘還有十餘里的道路,棺槨換乘了馬車作爲靈車,向天壽山緩緩開進。

馬車的速度很慢,這讓百姓有了聚集的時間,因此當朱和垠、朱慈炅前往天壽山的時候,他們可以清楚看到,烏泱泱的百姓站在道路兩側,紛紛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世界裡。

一些人嚎啕大哭,甚至缺氧在路旁昏倒。

這樣宏大的場面是自發的,是沒有經過組織的,也是亙古未有的送葬場景。

北方的百姓無論遠近都參與其中,爲天啓皇帝送最後一程。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馬車抵達天壽山,百姓才被攔在了天壽山下。

朱和垠與朱慈炅帶着百官護送棺槨登山,直到來到了山頂的世陵,他們才扶靈將棺槨送入了地宮之中。

按照常理應該是擺放明樓二十七日,隨後等待諸藩王代表前來弔唁。

不過,眼下大明朝的諸藩主要在海外,印度廝當諸藩和齊藩還好說,最多一個半月就能抵達北京,但崑崙洲的諸藩就不行了。

因此,送入地宮之中,將大行皇帝畫像掛於明樓,隨後諸藩前來先後祭拜纔是此次及今後的流程。

當着百官的面,太子朱和垠雙手呈着一張畫卷走到了靈臺前。

他在兩名官員的幫忙下將畫卷展開,而兩位幫忙的官員在看到畫卷內容的時候愣了愣,但很快恢復正常,幫助朱和垠掛上了這幅畫。

“這……”

“怎麼會掛這種畫?”

“你們看看落款……”

當畫卷升起來的時候,殿內官員紛紛議論了起來,只有朱和垠和朱慈炅面如常態。

只見那幅升起來的畫中清晰的畫上了一個年輕的人物,而這人物便是朱由校。

羣臣們吃驚的原因在於,這幅畫的技巧與大明曆代先帝的技巧不同,使用的是類似寫實的畫風,並且從內容來看,似乎用筆也不是傳統的畫筆。

這樣的畫法,似乎將一個年輕的、二十出頭的朱由校展現在了羣臣面前。

一些老臣看着這幅畫愣了愣神,而較爲年輕的官員沒想到大行皇帝年輕的時候長這個樣子。

他們都在議論畫風違制,但一看到這卷畫的落款後,他們便紛紛閉上了嘴巴。

【齊王之寶】

看着那落款,羣臣語塞,不曾想一句話居然差點惹了齊王。

“散!”

鴻臚寺卿的一句唱聲讓百官回過了神來,羣臣五味雜陳的退出了明樓,並隨朱和垠、朱慈炅返回京城。

不過,在他們下山的時候,天壽山皇陵門口卻擺放了許多白花。

這些花從天壽山一直鋪送到了昌平,直到羣臣乘火車返回京城才消失不見。

接下來的三個月裡,諸藩世子先後抵達京城,前往天壽山偈拜世陵。

這其中,齊國派來的並不是世子,而是琅琊郡王朱慈煌。

之所以派朱慈煌而不派朱慈烺,原因不是齊國桀驁,而是當朱由校病逝的消息傳到齊國時,齊王朱由檢便暈厥不起,臥病在牀。

這樣的局面下,朱慈烺只能坐鎮齊國,並且派朱慈煌來弔唁了。

這樣的情況,朱慈燃心裡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因此他並沒有怪罪朱慈煌,而是關心詢問朱由檢的身體情況。

對於他的詢問,朱慈煌也如實回答。

這幾年,朱由檢的身體並不算太好。

年輕時的操勞,還有戰場上的舊疾都在折磨他,他時常會被頭痛折磨。

對於這種疾病,齊國的御醫們不知道如何醫治,但朱由檢卻告訴御醫們不用自責,生死自有定數。

聽到朱慈煌的回答,皇帝朱慈燃沒有說什麼,只是嘆了一口氣,似乎在說“那樣的人物,也會在年邁之後如此狼狽。”

在朱慈燃嘆氣後,朱慈煌提出了要接朱和埨回國的事情,朱慈燃對此自然是欣然接受。

見狀,朱慈煌在短暫的敘舊後便也不再多說什麼,而是帶着朱和埨前往了天壽山偈拜他們的皇伯父。

諸如他們這樣的人還有許多,因此在天壽山上,許多藩王都圍在了朱慈煌二人的左右,旁敲側擊的打聽齊王朱由檢的身體情況。

百姓可以不清楚,但他們心裡都很清楚,先皇駕崩了沒什麼,如果齊王薨逝,那就真的天崩地裂了。

朱慈燃在太子時期就對諸藩的態度不好,現在先皇駕崩了,朱慈燃成了皇帝,誰知道他會不會進一步制裁諸藩?

這種情況下,能勸住朱慈燃的人也就只有遠在齊國的那位齊王了。

諸藩的心理,朱慈煌很清楚,因此他沒有透露朱由檢生病的事情,而是說朱由檢身體很好,只是長途的舟車勞頓不行罷了。

這樣的解釋,諸藩倒也能理解,畢竟朱由檢已經六十歲了。

不過,在表示理解之後,諸藩並未全部離去。

在崑崙洲的諸藩向朱慈煌委婉表達了想要齊國開放移民的政策,不過對此朱慈煌只能說自己無法做主,需要回齊之後請示自家父親。

在表示理解過後,諸藩也紛紛離場。

由於諸藩國國內都有各自政務要忙,因此在偈拜過後,諸藩便陸陸續續離開了大明。

便是被朱慈燃挽留的朱慈煌也在冬月二十日乘船離去,並且帶走了朱和埨。

他們在除夕當日趕回了齊國,而此時的朱由檢也早已經從悲傷中走出,只是他的身體相比較之前,卻是更爲虛弱了。

對於朱由檢來說,兄長的去世有些殘酷,但他要面對的還不僅僅是兄長的去世。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幹聖元年成爲了大明宗藩體系各國的新年號。

在新年的正旦朝會上,皇帝朱慈燃宣佈了蠲免天下諸省農業稅一年,以此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其次,他將世祖皇帝朱由校,以及天啓年間對國家有功功臣的畫像放入天閣第九層,齊王爲副祀。

除此之外,朱慈燃也宣佈了軍備院對一些民生科技的研究成果。

軋棉機、鉛筆、便性毛筆、鋼筆、氮肥……

這五項研究,雖然是朱由檢留下的課題,但它們已經被研究出來了。

看上去,似乎僅僅五樣研究無法對大明朝起到什麼影響,但其中的氮肥無疑能夠讓廣大的農民再度獲利。

至於鉛筆、鋼筆、便性毛筆和軋棉機則是偏向民生一類。

在大朝會上,朱慈燃下旨,着工部在地方修建一百座中小型氮肥工廠,四十座軋棉機、鋼筆等民生工廠。

此外,朱慈燃宣佈擴產鉀肥、磷肥,並且對宗藩體系不再限制這些化肥的出場。

最後、對於自行車、罐頭、三輪車、鋼筆、毛筆、鉛筆等工業品的限制也放開,可以出口到除奧斯曼、莫臥兒、波斯以外的各國。

儘管這樣的放開過後,這些商品肯定會源源不斷流入三國,但朱慈燃還是放開了。

他心裡十分清楚,眼下大明需要一個繁榮的經濟市場,因此放開海關是他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

事實證明,他這樣的做法無比正確。

伴隨着部份出口商品的限制解除,大明的市場再度擴大,進而影響到了民營工廠的不斷增多。

對於民間商人來說,國內的市場雖然已經被固化,但國外的市場依舊還是一片藍海。

在大明影響不到的地方,皇店不可能擁有太大的影響力。

因此在歐洲,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價格取勝。

民營對國營的優勢在於,他們可以不斷壓縮成本而皇店不行。

在大明規定的工價上,部份皇店工廠只能保持着每日三十文的價格,而民營可以採用最低工價的二十文。

這麼一來,兩者就有了十文的利潤差距,而民營商品完全可以用比皇店更低的價格來進行價格戰。

儘管他們壓榨了工人,但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大明需要解決的是城鎮人口的就業問題。

比起三十文的工價,一年只能有四五個月有工作。

全年都有工作,但工價二十文的工作更能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

只有大部分人都有了工作,才能進一步的解決工價問題。

這些手段,是朱由檢通過書信來教導朱慈燃的。

儘管他有時候很想證明自己,但在經濟問題上,他還是很清楚自己不如自家叔父。

因此,在他聽而任之的做法下,大明的政策很快出現了成績。

幹聖二年正旦朝會上,戶部尚書陳廷敬揭露了大明在去年的政策成績。

在大基建和城市招工的背景下,京城百姓的穩定就業人口增加了兩成,地方縣鎮增加了一成。

看似不多,但如果一步步來,那大明的經濟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樣的成績,更加堅定了朱慈燃的想法,他對於朱由檢提出的建議一一施行,而與此同時的世界也在各自享受着大明商品帶來的便利,這其中以糧食爲主。

在小冰河全球糧食減產的背景下,擁有化肥的大明宗藩體系成爲了對外出口糧食的大戶。

據英國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艾薩克·牛頓的統計,從1672年2月到5月,倫敦港接收了大約兩千萬磅的糧食,摺合爲明制一萬五千餘噸糧食。

此時,整個倫敦城居民是二十萬人,這些糧食足夠倫敦城的居民吃兩個月。

同樣的,大明宗藩體系下的糧食也不斷流入擁有海岸線的各國,並以極低的價格搶佔當地糧食市場。

六月,法國財政大臣向路易十四建議,希望禁止大明宗藩體系糧食涌入法國,但遭到路易十四拒絕。

路易十四拒絕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他正準備對外發動一場戰爭……

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90章 師徒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63章 齊王黨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93章 大仇得報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80章 少年縱馬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20章 國債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23章 荊棘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10章 局勢艱難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章 盡是空餉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
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90章 師徒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63章 齊王黨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93章 大仇得報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80章 少年縱馬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620章 國債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23章 荊棘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10章 局勢艱難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56章 盡是空餉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