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

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

“砰——”

臘月下旬,伴隨着步槍的聲音在遼闊的草原響起,一隻還在奔跑的野鹿應聲倒下。

在它倒下後不久,遠處響起了密集的馬蹄聲。

身着黃色團龍窄袖圓領袍和內搭紅色交領衣的朱由校乘騎着一匹高大的阿拉伯戰馬,帶着十餘名錦衣衛來到了倒下野鹿的身邊。

朱由校艱難翻身下馬,走到野鹿屍體旁邊看了看彈口,只是一看他就拿起自己手中的天啓十一式端詳了起來。

“這步槍果然是神兵,怪不得可以一戰擊斃數萬建虜。”

“回萬歲,天啓十一式步槍確實是神兵利器,有此神兵,國朝七十餘萬兵馬足以橫掃四海!”

人羣中,領頭的魏良卿作揖附和朱由校的話,但作爲皇帝的朱由校,身邊可不缺應承的人。

他把槍丟給了魏良卿,雙手插在腰間玉帶上,越過野鹿屍體,眺望遼闊的大草原。

“按照時間來說,孤石應該會在一個月後抵達嘉峪關,殿下您看……要不要派人帶兵去迎接他們。”

朱由檢將朱慈燃的手書放下了,他靠在椅子上,說着自己的安排。

如四川這種,如果不是孫傳庭一口氣論罪大量士紳豪強,那別說現在這種三天兩頭吃肉了,就是每個月能吃一次都是自己積德。

“至於移民的事情,殿下的意思是,從京城修一條鐵路串聯遼漠鐵路,然後從開平府段修一條直抵狼居胥山的鐵路,在忽蘭忽失溫原址修建單于城。”

“燃哥兒的信裡,我最在意的是百姓所說的“四畝地”“五畝地”之分。”

自從漠北的車臣部碩壘南下,土謝圖部的袞布西遷,漠北三大部就只剩下了在杭愛山以東的札薩克圖部。

幾乎是同一時間,在朱由校返回多倫縣的同時,朱慈燃也穿越了成都平原,抵達了“原四川行都司”的建昌府。

三五個農民分散上幾千平米的耕地上,駕馭着耕牛開始犁地,爲來年的春種做準備。

“如果是這樣,那百姓如果有十畝地,是不是就能頓頓吃肉,每年都能換一件新衣了?”

“嗯……要接手,不過他還沒有走完全程。”朱由檢微微頜首,但緊接着搖了搖頭:

“回萬歲……”魏良卿先行回禮,然後才解釋道:

“前幾日剛剛討論,準備將漠北漠南地區設爲單于行省,設三府十二縣。”

臘月二十八日,坐在齊王府承運殿內,朱由檢看着手中書信不免開心笑了笑。

因此,在屢次的移民中,四川四百二十多萬人口此時大量聚集在成都平原、嶽池平原、安寧河谷平原、江彰平原等四個地方。

和朱慈燃並排一起踩單車的劉順笑着開口,比起半個月以前,他變黑了,也變瘦了。

“這漠東草原草肥水美,來年恐怕能有數十萬軍馬在草上馳騁。”

朱慈燃詢問過百姓,在這南方之地,只要有二畝耕地就能養活一個人,三畝就能養養家禽,四畝及其以上就能按照每畝養豬一頭來往上增添。

有的時候,他還會前往北部的哈剌溫山脈狩獵,比起燕山山脈,哈剌溫山脈的獵物更多,更豐富。

朱由檢的話鋒轉爲了批判地方官員,陸文昭作爲多年一直在地方查案的人,自然知道朱由檢想要的答案。

“十月初九,準噶爾部的臺吉把兔渾(巴圖爾琿)帶領瓦剌諸部兩萬鐵騎加入混戰,瓦剌一方戰敗,虎墩兔佔領別失八里,瓦剌退至西邊的黃草泊。”

朱由檢不可能把所有貪官都抓起來,因爲抓不完。

“派嘉峪關參將致信哈密,讓哈密放孤石前來嘉峪關,另外上疏萬歲,冊封孤石爲金滿伯,授其子嗣正四品明威將軍。”

建昌府境內雖然有大涼山,並且有二十二萬人口,但這並不說明他們人均資源少。

這四個平原佔據了四川七成以上人口,剩下的三成則是生活在川東地區的丘陵地區。

“聽聞今年山西遷移出了一百多萬人,只可惜時間不多,不能回程看看他們。”

他這話讓曹化淳三人面面相覷,不敢接話,但過了片刻後,王承恩還是作揖道:

看了這一路,他心裡漸漸知道了自己肩頭的擔子,但同時也對一直在遊玩的朱由校產生了埋怨。

騎在車上,朱慈燃望着田野間勞作的百姓,心情也開心了不少。

朱慈燃聽着劉順的話笑着開口,不過最後他還是補充道:“不過得等旱情過去。”

可如果真的過火了,那他就得請出錦衣衛來抄家流放了。

“再告知當地布政司、府衙,對金滿伯府不得歧視,也不能偏倚,視普通官員看待便是。”

大半個漠北的歸附,讓原來的漠東也變得安全了起來,曾經作爲邊塞的漠東,眼下成爲了朱由校最喜歡的狩獵場。

南方如此,北方則是比這標準更高,需要六畝地。

六部送去大定宮的奏疏只有送往齊王府的三分之一。

陸文昭這話,幾乎是在挑明,在大明朝“以工代賑”的基建背景下,依靠“以工代賑”貪腐的人並不在少數。

陸文昭的話說完,朱由檢也饒有興致的起身看向了自己背後的地圖。

雖然只是隔着秦嶺和大巴山,但四川的百姓從沒有擔心沒有糧食吃的情況。

朱由檢指派洪承疇經略西南的後,洪承疇當即上疏將四川行都司罷除,設置建昌府。

“等他到了兩廣,基本也就能看個清楚了。”

“讓他看看新政旱情之下的情況,和沒有旱情的情況格外重要。”

一日不過十二時辰,僅僅奏疏上耽擱的時間就七個時辰,算上吃飯和睡覺,自家叔父的一天基本上是在處理政務中度過的。

山西還在吃白水煮菜,四川卻已經家家戶戶養起了牲畜家禽。

“這個道理,百姓都懂,爲什麼地方官員的奏疏從來沒有提及?”

用三千萬畝耕地養四百二十幾萬人的結果就是如此,這樣的場景讓朱慈燃更好奇移民更徹底的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

因此,他對着朱由檢作揖道:“殿下,官員們其實都知道,但……”

只要朱慈燃能瞭解民生情況,那他“均貧富”的理念和政策就會一直被推行。

同樣是旱情,同樣平抑糧價,山西每石八百文,川東卻只有山西一半的米價。

“《魚鱗圖冊》和《黃冊》不得有差錯,地方官府也不得阻攔百姓移民。”

建昌府雖然有安寧河谷平原,也能達到人均十畝的標準,但人口過於稀少。

爲了鞏固當地,洪承疇將三十萬少民遷移南下前往交趾,按照大明百姓的遷移規則分發土地,隨後在四川向南移民的同時,將川東一帶的十萬百姓留在建昌府。

“百姓需要什麼標準,才能過上什麼日子,這種事情難道身爲地方父母官的他們會不知道?”

然而,由於地處大涼山,少民數量過多,幾乎沒有什麼漢人,因此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在當年九月將當地設爲四川行都司,治所在建昌衛。

朱由檢看着放在桌上的手書,對着陸文昭、曹化淳、王承恩三人說道:

河西就是盛唐時期,國力繁榮而百姓尚有負擔的開元盛世。

到了洪武十五年,明軍收復雲南後,朱元璋罷除了當地的宣慰司。

天啓九年六月,洪承疇基本完成對建昌府的改土歸流,同時在天啓十年統計處建昌府人口數量爲四十二萬六千三百餘人,其中漢人約六萬,少民約三十六萬。

“我這大侄子倒是懂得爲我分憂了,就是他爹太不懂事,哈哈哈……”

不過說少民也不太合適,因爲在天啓九年的《昭告天下行文書》中,朱由檢和朱由校兩人是統一承認了“夷入華夏爲華夏”的統戰思想。

朱由檢對陸文昭開口,算是說了他的底線,陸文昭聞言作揖應下,同時也回稟道:

“西域那邊送來了消息,十月初五,瓦剌大汗孤石(固始汗)與虎墩兔爆發衝突,雙方在別失八里交戰。”

七千五百萬畝養二千六百萬人,哪怕畝產兩石,也只是能讓百姓吃飽飯,順帶多出百來斤糧食罷了。

願意接受的土司,都被洪承疇委任了官職,收繳了兵權,派遣他們在西南各地擔任流官,子孫享受散階。

“在此地,孤石與把兔渾產生分歧,孤石準備往東前往嘉峪關歸順我大明,把兔渾準備北上和羅剎國結盟,一起對抗虎兔墩。”

自行車到了坡頂,迎來了十幾裡的下坡,吹着凌冽的寒風,朱慈燃笑着開口,而他這話也被錦衣衛記錄送往了京城。

如此過去了兩百多年,明軍一直鎮壓當地企圖割據的土司,但是始終無法將當地徹底統治。

在朝廷的黃冊上,歷經十年時間,五省人口從二千六百萬,降低至一千三百萬人。

整個都司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行政上歸於四川,屬於右軍都督府。

也因此,只要大明開設官學,那學的一定是官話,用的一定是漢字。

自家父親的生活如何,他最清楚不過。

各省人口分別下降甚至腰斬,消失的人口都遷移往了麓川、交趾、舊港、琉球府三地。

進入建昌府地界後,一路都是上坡,前面那兩位大爺可以休息着踩,他們倆可不行。

朱由校是傳統的帝王教育,治理國家採取的手段是馭民五術。

建昌府的安寧河谷是四川省內僅次於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加上洪承疇使用勞改工在當地開墾了許多田地,因此當地田地數量達到了二百六十五萬餘畝。

“辛苦點也好,忙點也好,等來年秋收,又能過一個好年了。”

因此,想讓百姓每天吃飽飯,吃上一頓肉,最少得有五畝地。

這個富強不僅僅是大明王朝本身,還有王朝體制下的宗藩體系。

在十七世紀,一個地方富不富裕,發不發達,看的不是什麼科技和各種,而是主要看百姓手裡的耕地和人口數量。

經過移民開墾和耕地普查,到天啓十四年臘月時,五省人口是雲南一百六十餘萬,貴州一百五十餘萬,廣西二百八十餘萬,廣東三百二十餘萬,福建四百餘萬。

即便四川大部分地方都不能像南溪村一樣家家戶戶每天吃上一頓肉,但隔三差五吃點肉還是沒有問題的。

“我這次回去後,雖然不能爲叔父分擔多少,但分擔一兩個衙門的奏疏還是能做到的。”

“南方不遇災情的情況下,四畝地就能養豬,五畝地就能每天吃一頓肉。”

帶着野鹿的屍體和其它狩獵而來的獵物,朱由校返回了多倫縣。

況且,他身邊跟隨的皇城三衛都裝備了天啓十一式步槍,誰敢來就是送死。

四川行都司位於後世涼山自治州,元代曾經將此地設爲宣慰司,併入雲南。

移民實邊,這件事情是要持續不斷來做的,除非大明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了一畝土地就能產出讓一個人大吃大喝,並且還能頓頓吃肉的糧食,不然移民永遠都有必要。

這種事情,實際上誰都知道,包括朱由檢。

他想要的,就是讓官員在貪污的同時,多做點明面上的正事,只要別太過火,他自然不會爲難他們。

如眼下,朱慈燃順着省道向南騎行,一路上看到的只有廣袤的田地和稀疏的農民。

雲南八百六十餘萬畝,貴州七百五十萬餘畝,廣西一千六百七十餘萬畝,廣東兩千九百餘萬畝,福建兩千二百餘萬畝。

哪怕眼下川東地區經歷着旱情,但即便是遭遇旱情的川東,其米價也不過四百文每石。

因此,當朱慈燃進入建昌府的時候,他在建昌府所看到的建築和村落,基本都是漢人的建築風格,只有少量少民風格的建築。

歷史的變化讓朱由檢很有興趣,至於固始汗的投靠,他也自然欣然接受。

雖說北部沒有宮殿,但朱由校曾經在哈剌溫山南麓爲朱由檢修建過一個鐘樓。

“百姓們安居樂業,事情就少了,事情少了,殿下也就不會那麼操勞了。”

自家父親每日處理這些奏疏,頂多花去四個時辰,而自家叔父處理奏疏卻需要花費七個時辰。

不僅如此,連學校發放的校服,也是清一色的圓領袍。

他的南遊還在繼續,朱由檢也在看到這一日遊記內容的時候難得高興了起來。

想要官員不貪污,這比小冰河旱情消失還難。

如果要用王朝來做對比,那山西就是黃巾之亂後北方瘟疫大行的漢末三國。

“對了……”朱由校感嘆完,轉身對魏良卿說道:“漠北歸附後,弟弟可曾設府縣?”

這種時候,接受了傳統帝王教育,同時也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朱慈燃就能在維穩的同時,讓大明富強。

“其部衆遷往青海一帶遊牧,孤石則是安置在西安府內,請萬歲賜予保安郡王府給其居住。”

所有人都很忙碌,以至於朱慈燃在一個村落停下準備打水都找不到人家,只能去村官所打滿水繼續向南騎行。

可是隨着時代進步,工業時代即將到來,傳統的馭民五術只能維穩,不能讓大明富強。

“剩下的江南之地,則是要他看看大明最繁華的地方,讓他清楚百姓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麼大。”

“眼下國朝的拖拉機產量日漸提高,如果按照叔父說的一樣,關外能開墾出數億畝耕地,那北方百姓的好日子也就來了。”

不管是因爲長期飢餓導致生病死去,還是活生生餓死,作爲大明朝的太子,他都有義務承擔這份後果。

在他們身後,那兩個微胖的錦衣衛也變得乾瘦,氣喘吁吁地踩着自行車。

直到奢安之亂爆發,復遼之役結束,明軍纔有了餘力可以對當地進行開拓。

“不過,眼下漠北三大部裡還有札薩克圖部沒有西遷,也沒有歸附,因此暫時設置三府八縣。”

遷移到這裡和留在這裡的百姓,往往能按照規矩獲得十畝自耕地。

如此一來,建昌府的民族比例就從原來的六比三十六,變成了十六比六。

如果說山西讓他看到了人口稠密遭遇天災是什麼樣,陝西讓他看到了新政推行,遷移人口後遭遇天災又是什麼樣,河西讓他看到了大明邊疆是什麼樣,那四川就讓朱慈燃看到了沒有天災人禍,頒佈新政的地方是什麼樣。

“把兔渾帶領剩餘部衆,自立爲準噶爾汗國,北上在金山西北的齋桑泊一帶遊牧。”

陝西就是唐代開國,百姓急需安穩的武德年間。

大量士紳豪強被遷移麓川、交趾、舊港,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富農、小地主和平民。

這麼一來,當八千二百萬畝土地均分給一千三百萬人時,哪怕其中小地主和富農佔據了一部分土地,其它人也能人均四五畝。

“殿下,若是太子真的長大了,何不讓他來京中接手事物?”

朱由校和朱慈燃,這兩父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樣的。

準噶爾北上,齋桑泊應該就是後世阿勒泰西北一帶,而原本建立青藏和碩特汗國的固始汗眼下則是要投靠大明,病死青海的林丹汗現在反而在西域站穩了腳跟。

“北方的同理,不過需要五畝地才能養豬,六畝地才能每天吃肉。”

“我分擔一兩個衙門,叔父也能多休息一兩個時辰了。”

十年時間,大明遷移走了近一千三百萬人,而五省耕地卻在清查之中逐漸浮出水面。

對於他們來說,麾下治理的人口越多,朝廷對地方的投入就越大,投入的越大,工程越多,能賺錢的地方也就越多。

當然,這八千二百萬畝耕地裡,有很多是近些年纔開墾出來的,但即便如此,原本的真實耕地也有最少七千五百萬畝。

西南少民想要分田地,也得首先承認自己是大明子民,然後才能按照大明子民的標準來獲得遷移田。

從杭愛山到哈剌溫山足足兩千多裡,林丹汗最盛時候五萬騎兵都無法抓到他,更何況現在林丹汗跑到了西域,漠北西部只有一個札薩克圖部。

在他看來,自家父親救不了天災下的百姓,但最少他可以在京城幫着處理一些政務,不讓自家叔父那麼累。

鐘樓附近的建築可以作爲他的臨時行宮,而他也不擔心再出現上次林丹汗打草谷的事情。

“北方和西南之地都是新政施行最好的幾個省份,但北方旱情,西南沒有。”

他頓了頓,直到朱由檢將目光看向他,他才繼續說道:

“但是,許多官員都需要在各種關卡偷拿偷取,而百姓一旦遷移過多,朝廷對地方的投入就會變少,投入一旦變少,那官員們能偷拿的就少了。”

朱慈燃心裡一直掛念着山西的百姓,只因爲山西百姓是他一路走來,唯一有百姓餓死的地方。

但問題是,以前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地主豪強的,屬於百姓的只有不到四成。

說白了,他就是要讓朱慈燃看看,大明的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五省的在冊耕地分別是二百萬,五百萬,一千二百萬,兩千六百萬和一千八百萬。

這其中代表就是成都平原和安寧河谷平原,眼下的四川最發達的還是成都府,不僅僅是因爲人口多,也是因爲百姓手裡的耕地基本能保持在人均十畝左右。

朱慈燃遊走了一圈四川,發現四川的耕地基本都是人均六七畝,部分地區可以達到人均十畝。

朱由檢應允後,洪承疇又帶兵在當地改土歸流。

他看過戶部的人口黃冊,天啓四年時,戶部估算雲南有二百餘萬人口,貴州接近三百萬,廣西接近四百萬,廣東接近七百萬,福建接近一千萬。

“十月中旬,孤石帶領部衆四萬準備南下後,走吐魯番前往哈密,趕赴嘉峪關。”

不願意接受的土司,都被洪承疇帶兵平定。

“不然,來年回去去看他們,也能知道他們過的比今年好還是差。”

到了四川,這裡就是大漢文景,大唐貞觀。

“嗯……設省就足夠了。”朱由校倒是沒插手什麼國事上的事情,在魏良卿彙報結束後,他便回到了戰馬身邊,艱難上馬後,策馬向着東邊的多倫縣踏上返程。

在耕地上,被糊弄多年的田地數量也終於水落石出,從紙面六千三百萬畝,拔高爲真實情況下的八千二百萬畝。

朱由檢話說完,陸文昭連忙應下:“卑職領命……”

對於受降固始汗,朱由檢還是比較滿意的。

明軍要收復西域,那肯定需要一個帶路的人,和碩特部衆和固始汗就是這個帶路的人……

下午更新六點左右

(本章完)

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465章 拂曉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136章 出塞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65章 拂曉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78章 葉向高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33章 客氏惱怒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80章 少年縱馬第352章 直諫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21章 戰後功賞
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465章 拂曉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136章 出塞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65章 拂曉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78章 葉向高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33章 客氏惱怒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80章 少年縱馬第352章 直諫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21章 戰後功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