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

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

塞外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京城,並在南鎮撫司錦衣衛的散播下,逐漸向着天下傳去。

一時間、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遼東的局面還沒有那麼壞,朝廷還能在守土的同時開疆拓土。

因此、有錢的富農和中小地主都慶祝了起來,哪怕是貧農也咬着牙殺了雞,高興的慶祝了起來。

唯一不高興的可能就是那些大商人和大地主、士紳, 以及……

“你給我帶來的消息就是這個?”

“末將死罪!但末將帶回來了恩格德爾和他麾下的兩千騎兵!”

四月二十七日、帶着戰敗的消息,碩託返回了瀋陽。

在這一路上、他麾下的兵馬又因爲巴約部一戰的傷病死去了數十人,這麼算來、幾乎一個牛錄的兵力都葬送在了巴約部。

好在碩託帶回了沒有退路的恩格德爾和兩千蒙古的着甲騎兵,不然努爾哈赤可不會管他是不是自己的親孫子,一律按軍法行事。

對於他來說、所有的子嗣都不過是他用來維持統治的工具罷了。

眼下的御馬監,是用南北場兩千六百多萬畝耕地養十六衛軍和十二營的近十一萬人馬。

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有的百姓在燕山所的學子、教習指揮下,小心翼翼的耕種着一些他們未曾見過的種子。

他們有的煮糯米,有的炒土,有的挖土,有的將炒好的土攪拌石灰、陶粉和碎石,最後摻入糯米和炒熟的土一起運到海灘。

“對了……”朱由檢反應過來,隨後道:“盧劍星那邊怎麼說?”

“因此只是兩輪面突和一輪短兵,我便下令撤退了!”

朱由檢說完,當即有一張熟悉的面孔舉手,朱由檢見狀也笑道:“楊路、你說吧。”

“就是可惜了、眼下事情太多,不然也能在遼東和山東曬鹽。”

“肉食近二成需要採買,八成可以自給自足,另外菜場所能供應的也只有兩百餘萬斤菜,所以在採買之下,順天府永平的物價都漲了一絲。”

“說說吧、那支明軍……”

“這次的計謀不像是熊廷弼的風格。”黃臺吉解釋道:

“熊廷弼的風格還是喜歡穩紮穩打,調客兵援遼,而不是直接選擇前往關外,斷我大金一臂。”

“我知道了、你退出去叫所有貝勒和將軍入帳吧!”

王承恩說出庫銀和存糧,隨後又猶豫了一會兒才道:

若是後世有人能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大呼玉米、番薯和土豆,辣椒!

在這數萬人,上萬頭耕牛,百餘萬畝耕地的廣袤平原上,其中一處地方站立着不少身穿短打而皮膚白淨的“文化人”。

不過、他來到永平的這裡,不僅僅是爲了試驗田,還有……

“守到秋收,屆時就算無法打下瀋陽,也能收割一批糧草,在冬季中圍困瀋陽。”

等他們所有人都走進大帳後,碩託才離開了這裡,而大帳內,努爾哈赤把碩託所見到的一切都告訴了衆人,末了不忘說道:

“另外,山西三鎮調兵的旨意已經下達了,我估計他們在五月下旬就會抵達燕山大營,到時候內帑運來餉銀後,穩住他們,讓他們先去遼東。”

也就是說、眼下的十六衛軍和十二營,僅僅防守北直隸的北疆,屬實有些浪費了。

不過對於眼下的朱由檢來說、作爲曾經的扶貧幹部,小麥和玉米、高粱之類的作物他說不上話,但在山區扶貧的他,對於這三種作物的種植方法可以說駕輕熟路。

“我大明疆域廣袤,南北氣溫相差冷熱比較大,不同的地區土豆的種植的時間也是不同的……”

“市面賣六文,我們便賣五文,它們賣五文,我們便賣四文。”

“殿下、按照這速度,大概一個月後就能曬鹽了,只是不知道這鹽場能出多少鹽。”

一言畢,努爾哈赤便遣散了衆人,而遼東的局勢也開始發生了變化,首當其中的就是瀋陽城。

因此、在黃臺吉解釋之後,努爾哈赤便道:

從這點來說,努爾哈赤有梟雄的特性。

朱由檢接過後、喝了一口後便笑道:“不管出產多少,始終是賺的。”

這種盾牌重十五斤,用輕木做框,兩面蒙生牛皮,用釘子釘牢,牛皮表面爲了防水,塗有灰漆和油,牛皮內夾有兩層棉被,兩層棉被間夾有一層用薄綿紙揉成的厚紙層。

這聽上去、似乎達到了平均兩百多畝地養一個人,但實際上因爲近兩千萬軍屯田只能拿到三成交稅之後的收成,因此還是有些難度的。

“呼……”見到碩託出來,爲人父的代善鬆了一口氣,而碩託也開口道:

“以前一百斤青菜不過三十文,現在需要三十五文了,水雞也漲到了十八文一隻,繼續下去,恐怕還要更多……”

真正算起來,應該是用一千萬畝地養十一萬人。

“我墜馬時特意看過, 有的甲兵甚至被打穿了兩重甲, 而他們與我們的距離當時應該在五步左右。”

秦民屏也見狀對秦邦屏道:“城中糧食還夠吃大半年,老奴估計是打不下來了。”

用二百四十多萬兩換山西上千萬畝軍屯田,以及三百多萬兩的軍餉,怎麼算都足夠划算。

靠近海的一面是幾乎低於海水三寸,越往岸邊越深,最深的是一尺高低。

“到時候、我們也就能對山西三鎮下手了……”

碩託說完了他對於羽林衛的瞭解, 而努爾哈赤卻沉着臉色,半天沒有開口。

“相信五殿下吧!只要守到七月就足夠了!”秦邦屏最後定調,將希望放到了朱由檢的身上。

“方向是南邊,應該是去圍困奉集等石堡去了。”尤世功臉色難看,顯然明白如果奉集等堡被攻破,那麼瀋陽之後的局面會有多差。

“順天府、永平府,加上之後可能裁撤的山西三鎮和北直隸剩餘府縣,這些地方裁撤之後,分田的軍戶,都要求他們買我們的私鹽。”

“不是退兵,他們在調兵……”

甚至連調什麼兵,調多少,朱由檢也想到了。

由於明末種植不得法,因此各種作物產量感人,朱由檢也沒有把握能種出畝產多少。

既然如此、就調兵前往山西,然後再建立幾個營就足夠。

“這幾個月來、十六衛軍和十二營的開支太大,每月支出近七萬兩銀子,加上盔甲廠和軍械所的支出,眼下庫銀只有八十五萬三千餘兩、軍糧還有一百一十四萬餘石。”

養殖官場開在山地之中是最便宜和划算的,不過燕山腳下能開辦官場的已經開的差不多了,想要繼續,只有向山西發展了。

“是!”聞言、碩託當即鬆了一口氣,退出了大帳,並見到了擔憂神色的代善。

山西長城一千五百里,加上內部的關隘,最少十六個營的兵力是需要的。

“我現在要你準備的是籌措開設皇店的人,四個月後曬鹽期就結束了,到時候囤積的私鹽,便是用皇店賣出去。”

“阿瑪、瑪法(爺爺)叫你們可以進去了……”

實際上、這三種作物已經被陸文昭帶回來兩個多月了,但朱由檢沒有腦子一熱就大規模推廣,而是在水稻種植結束後,用御馬監官場的百萬畝耕地來作爲試驗田。

“只要能防住這新的鳥銃,明軍騎兵還是無法與我大金相提並論。”

說到這裡、朱由檢又着重的說道:

現在最好的做法,就是和努爾哈赤所說的一樣,打下遼瀋之間的所有石堡,從中獲取糧食,讓大金堅持到明年開春。

不過在說完針對遼瀋的部署後,代善又開口道:

“明軍內部出現了更好的火銃,這點伱們與他們交戰時,必須要記住,並且做出防備。”

想到恩格德爾和那兩千蒙古的着甲騎兵,努爾哈赤平復了一下心情, 隨後才重新睜開眼睛,看向跪在軍帳中的碩託道:

這數百萬人,哪怕一年只吃三斤鹽,那也是能消耗上千萬斤鹽的,如果加上州府百姓,那御馬監的皇店所能覆蓋的面積就太廣了。

這些矮地四周,被三合土夯實出了城牆的模樣,進深一百步,長四十五里。

“若是溫暖的地方,一月二月和九月也都可以種植的,所以說種植土豆的時間基本上都是由冷熱決定的,如果種植的話,可以根據當地的冷熱來決定什麼播種。”

“最重要的還是潰兵!”尤世功攥緊拳頭,內心怒火難滅道:

“誰也不知道這些遼人潰兵有沒有投靠建虜,若是進城之後作亂,那內外夾擊下,以我等人馬,難以固守!”

他還不知道自家五殿下已經受封齊王,並且掃平巴約部,打擊了後金的士氣。

“或許是佯攻。”黃臺吉一針見血,而努爾哈赤卻皺眉道:

“他們所用的辦法,不過就是圍魏救趙罷了。”

“冬季對我們不好,對明軍更是如此!”

王承恩明白自家殿下是在說銀子的事情,因此作揖回禮道:

“四月二十、盧劍星讓他麾下的百戶沈煉,押運五十萬兩白銀北上,據他信中所說,他手上還有八十多萬兩銀子,不過爲了做生意、暫時只能留着。”

不過到時候御馬監的壓力會很大,所以必須開闢新的財政收入,而這個收入、就是皇店加鹽場模式!

就眼下的局勢而言,朱由檢已經摸清楚了薊鎮所防守的喀喇沁實力,至多不過三萬騎罷了。

“如果這次的戰場上沒有出現這種銃,就暫時不用管它,等此戰結束,秋收之後再收集棉花和硬木來製作。”

做完這一切、他對總教習們說道:

想到這裡、他擦了擦額頭的汗,向着大海眺望。

“催芽時不要暴露在陽光下,只要保證環境冷熱適宜。”

“殿下、以官場的規模,怕是無法像以前的標準一樣,養活十六衛軍和十二營了。”

在人羣中的其他貝勒和將軍也對他頷首示意,隨後一個個走進了大帳。

和之前數百萬畝養四萬多人的難度相比,要大了不少。

“並且他們一人三馬, 每人身披三重甲, 雖然不如遼東騎兵靈活,卻讓我們的鈍兵也無法一瞬間對他們造成致死的傷害。”

“養殖官場那邊,暫時不用管,如果順天府和永平府的肉價漲的太多,到時候再動用官場的牲畜。”

“眼下遼瀋纔是重事,至於開原和鐵嶺,就由濟爾哈朗帶兩甲喇的兵力支援清河關,只需要駐守就可以。”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那就是擴充田地,山地。

有矛就有盾,明軍很早就在長期的戰爭中摸索了一條針對鳥銃和火器的防禦路子,只是苦於沒有銀錢製造罷了。

“一定是局勢有變,不然老奴是斷然捨不得用建虜來攻城的!”賀世賢還是十分樂觀,而他這話也讓衆人微微頷首。

“只要孫應元不出錯,努爾哈赤應該會在之後草草退回赫圖阿拉。”

按照記載,這種剛柔牌重十五斤,能在大概六十米的距離抵禦住火槍的射擊,但是當距離縮短到四五十米時就抵擋不住火槍射擊了,但如果反覆加厚,那麼三十米左右也能擋住鉛彈。

“不過近年來,我朝氣候逐漸寒冷,因此只能在四~五月種植。”

其中,玉米種植最多,土豆番薯均等,類似辣椒和西紅柿等作物只種植了數千畝。

朱由檢微微眯眼,而王承恩也精神一振。

“一般來說,大部分地區種植土豆的時間一般都在十月到十二月這個時間段進行種植的,根據一年四季地區的冷熱不同,根據當時的氣溫種植也是可以的。”

“如果我不派援軍前往鐵嶺和開原,他們就會強攻兩地,如果我們派援軍前去,那麼他們就會逃遁之後,去襲擾長城的其他地方。”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對王承恩道:

“上直衛軍和拱衛營必須要吃的夠好,以後的外拱衛營可以降低到一天一頓肉。”

在碩託的忐忑聲中,努爾哈赤開口道:

王承恩面色有些難看,而朱由檢也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不過唯一讓朱由檢有些頭疼的一點,就是關於三種作物的糧食畝產問題。

“遼東騎兵用鳥銃和三眼銃時,哪怕有五千餘人, 近距離面突也不過能殺死我軍七八十人, 但這支人馬不一樣,僅僅一輪面突, 我和恩格德爾的人馬就墜馬不下二百人。”

不管是代善還是黃臺吉,他們只是工具, 一旦影響了自己的統治、沒有人不可以殺!

“是!”衆將回應,同時也知道、隨着時間的流逝,加上巴約部的覆滅,大金的糧食將會陷入危機。

“建虜退兵了……”

也就在他百感交集的同時,千里之外的永平府南部蠻沙口一帶,上萬百姓正熱火朝天的幹着活計。

只見在海邊,有上萬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幹着活。

所以在王承恩抱怨後,朱由檢便道:

除此之外,便是記載在戚繼光編寫的《紀效新書》中的剛柔盾。

比如黃臺吉口中的“軟壁”,其製作方法便是以木作架,高七尺,闊六尺,以舊綿絮板實後摻水,掛在木架上,讓士兵推着走,堵住鉛彈”

“汗阿瑪,那支塞外的明軍騎兵,有沒有可能會進犯開原和鐵嶺?”

只要把山西三鎮裁撤成功,大明的軍費支出就可以降低到財政的50%左右,財政也就可以基本持平了。

“不僅如此。”秦邦翰補充道:

“如果老奴將這些地方的百姓都驅趕來瀋陽,那麼我等只能接收百姓,不然就會被御史和遼鎮將領彈劾,還會失了遼東人心。”

這也就代表只要拆開木牌,海水就會涌入這個斜坡之中,然後插入木牌後,海水就會被木牌和夯土的矮牆抵擋。

“確實不是熊廷弼的風格……”努爾哈赤沉着目光,隨後開口道:

“他們和其他明軍不一樣!”碩託一聽這話,就知道自己不用死了,於是連忙解釋起了羽林衛的不同之處。

最後他們又跟着朱由檢去了玉米、紅薯地之中,在朱由檢的教導和講解下,記錄下了三種作物的種植方法、種植時間和作物特性。

“庫中還有多少銀子?”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緊接着詢問銀庫的存銀。

這時、努爾哈赤也繼續道:

“瀋陽繼續圍困,奉集和武靖營、王大人屯等堡和一些寨堡,找個機會用鐵炮打下來!”

瀋陽城頭,賀世賢激動的用手錘在了女牆上,而秦邦屏卻臉色淡然道:

以明朝的財政,是不可能讓士兵裝備這麼好的盾牌,但對於後金來說,這並非不可以研究。

地裡、穿着短打的朱由檢正在帶着十二位總教習,教授他們土豆、玉米、紅薯等東西的習性和種植特性、時間地點和方法。

一旦糧食斷了,那麼不用明廷出手,他們就得餓死在長白山餘脈之中……

努爾哈赤說完,黃臺吉立馬就開口道:“這個東西要擋住它並不難,明軍的“軟壁”和“剛柔牌”都能抵擋, 只是造價很昂貴。”

對啊、他們御馬監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麾下有數百萬的佃戶。

玉米、番薯和土豆這三種東西,實際上在萬曆和更早的時間就傳入了大明,只是因爲無法掌握正確的種植方法和物種特性,因此導致了它們在糧食麪積上並不出彩。

“奴婢領命!”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眼前一亮。

舉手的是沈煉帶回來的楊路,而他在被准許開口後,便詢問道:

“殿下,您只說了種植的方法,但病害呢?”

王承恩穿着短打,陪在朱由檢左右,遞上了擦汗的毛巾和涼茶。

他按照步驟將切塊並培育發芽後的土豆放入了已經有基肥的土坑中,隨後填土,澆水溼土。

“病害主要有晚疫病和……”朱由檢講解了種植土豆有可能遇到的病害,十二名總教習一邊聽一邊記錄。

朱由檢沒有見過曬鹽場,因此只能用這種蠢辦法來製鹽,好在在一天十五文工錢的鼓勵下,周遭數萬曾經的軍戶百姓蜂擁而至,只是十天的時間,曬鹽場已經初具規模。

這樣的結構,等於一種簡易的複合型盾牌。

“另外五月十三,前往日本的海船就歸來了,大概能收到十五萬兩銀子,到時候會直接運抵天津,交給大沽營,由大沽營派人運送燕山大營。”

“打不下來是打不下來,但如果奉集等地被攻破,我遼東的將領和百姓便會死傷十數萬。”秦邦屏緊皺着眉頭。

這樣的局面,要到徐光啓等人研究,並寫出《農政新書》纔算畫上句號。

只是可惜……

“嗯……”代善拍了拍碩託的肩膀,以示安慰,隨後便走進了大帳。

這六千餘畝的矮地被夯土牆圈了起來,其中的矮地,也被不斷運送進去的三合土填滿,夯實。

“可一旦接收百姓,以城中的糧草,頂多撐到八月中旬就承受不住了。”

“種植土豆這件事,步驟一定不能錯,必須先切塊再催芽,之後才能種土裡。”

“是!”聞言,所有人紛紛頷首。

不過這種盾牌雖然防彈效果還可以,但是有一個天大的問題造成了它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那就是它太貴了,製作一面計費五兩以上。

想到一件事情,王承恩惋惜道:“只是可惜南場的皇店被江南官員和百姓、商賈牴觸,不然僅僅南場就能有二十幾萬兩的私鹽收入。”

那裡已經被人用木牌圍出了一個廣袤的淺灘,海灘的沙子被挖掘運走,留出了蔓延十數裡的矮地。

他將目光放到了城外,眺望着遠處的後金大營,心中百感交集。

也就是說,到時候御馬監的支出會多出十六個營的兵力,多支出二百四十多萬兩。

“他們手中的短銃很像明軍在朝鮮之役中使用的萬勝弗朗機,但不同的是,它們打出的彈子威力極大,並且極準。”

“且讓他們猖狂一段時間……”朱由檢也微微皺眉,對於御馬監南場皇店無法在江南開設十分不舒服。

但他也知道、他目前沒有直接佈局江南的實力,沒有充足的人才和兵馬,他還是得和江南士大夫們保持面子上的和平。

他擡頭看向了壯闊的大海,喃喃自語道:

“等我裁撤九邊和北方五省的衛所,下一個就是你們!”

感冒還沒好,今天依舊是一更

(本章完)

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06章 愚民第164章 事畢第18章 國喪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8章 初嘗權力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143章 大反攻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75章 回京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57章 解決兵員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71章 遼鎮敗壞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143章 大反攻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79章 出兵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98章 黨爭再起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61章 投石問路
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06章 愚民第164章 事畢第18章 國喪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8章 初嘗權力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143章 大反攻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75章 回京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57章 解決兵員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71章 遼鎮敗壞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143章 大反攻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79章 出兵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98章 黨爭再起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61章 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