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

時光如梭,當它悄無聲息的讓人們來到天啓三十一年時,一些萬曆年間的老臣也不可避免的逐步開始凋零。

這樣的變化加上第五大案的清洗,傳統儒家學派開始式微,崛起的是具有科學認知的官學派。

官學派的登臺,代表大明的統治階級進一步認識到了科學的力量,而他們所面對的局面也是空前利於科技創新的局面。

天啓朝不同於清朝,清朝刨除階級統治者的因素來說,所能利用的土地資源都是嚴重不足的。

儘管清朝有着漠北和西域、青藏,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百姓根本沒辦法在這些地方耕種,能夠發展的地方只有傳統的兩京十三省,以及中前期不給漢人進入的東北。

稠密的四億人口擠在兩京十三省的地盤,導致許多省份的人力便宜到人力把牛耕都給搞沒了。

甚至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農村土布很長時間還把英國蒸汽機生產出來的紡織品卷的沒銷路。

英國人拿到紡織廠去問,最後就是根本沒法以相同品質更低價格做出。

人力比機械成本還低,這就很難讓市場出現機械的需求,這就是天啓朝官員面對的不同。

儘管河中、嶺北、安西、北庭、單于、烏斯藏等諸多省份的土地可利用率極低,但大明依舊有着廣袤的土地等待開發。

截止天啓三十一年,大明在舊港的人口也不過七百餘萬,東北四省則是不足兩千萬,南洲不過四百萬,泰西不過二十餘萬。

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擁有大量等待開發的土地,而作爲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沒有哪個王朝會嫌棄自己的耕地多。

況且,這還僅僅是外部情況,而內部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天啓三十一年的雲南人口不過三百餘萬,貴州僅有二百萬,四川不過四百五十餘萬,廣西廣東兩省合計不過六百萬。

這些省份裡,僅四川來說,可開發耕地就不低於八千萬畝,而眼下大明僅開發不到四千萬畝。

除了江南三省,大明沒有哪個省的敢說自己的人口稠密。

就算是江南三省,其情況在天啓年間也是逐漸削弱的。

天啓二十三年時,三省人口接近八千萬人。

然而到了天啓三十一年的時間,因爲火車和輪船的不斷增加,三省人口被朱慈燃遷移的跌落七千萬。

八年時間,上千萬人被遷移到了南洲、舊港、交趾和麓川、瀛洲等地。

當然,強行移民也讓朝廷的名聲不是那麼好。

相比較齊王執政時期百姓遷移後過去十幾年時間,依舊有87%的留存率,朱慈燃時期的留存率僅有49%……

這也就可以看出來,主動遷移和被動遷移的差別在哪了。

不過朱慈燃卻不管這麼多,因爲他需要交給江南三省除南直隸以外,浙江和江西的影響力。

他的想法,與官學派的想法是比較貼合的。

官學派想要利用科技來開發大量待開發的土地,但哪怕就算是年開荒二十畝的拖拉機,也需要最少三個人來操作。

因此,只有先移民,才能發放拖拉機,進而開墾耕地,穩定交稅。

不得不說,在利益面前,百姓只能被官員安排一生。

天啓三十一年六月,戶部主事張儉上疏,言江南人口稠密而百姓分地不多建議效仿洪武、永樂年間從江南移民地方。

張儉的上疏貼合了朱慈燃的想法,但卻被孫傳庭、金鉉、顏胤紹等人駁回。

三人認爲對江南三省的遷移政策應該維持齊王時期的政策,這樣既能保持江南的經濟,又能讓百姓心甘情願的遷移。

不過朱慈燃卻認爲這樣遷移太慢,而事實也是如此。

過去八年的時間裡,江南三省每年遷移的人口數量僅有七十萬左右,其中有大半還是遷移齊國,僅有二十幾萬遷移大明各省。

七十萬的人口數看似很多,但與江南三省那七千萬人口的總數相比還是太少了。

這些種種問題,最終導致了朱慈燃第一次破壞了齊王朱由檢時期的政策。

七月初十,監國太子朱慈燃下令遷移人均耕地數少於三畝的江南村莊人口……

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實施,因爲朱慈燃將遷移人口和人均田畝數作爲了官員政績之一,而事情一旦與官員政績牽扯,那就會變得難以控制。

一時間,江南三省各地的鐵路都變得忙碌了起來。

僅僅三個月,江南三省的百姓被強行遷移五十餘萬。

地方官員帶衙役兵馬司對他們進行遷移、驅趕。

遇到膽子小的百姓就是恐嚇,遇到撒潑打滾的,就趁他出門工作將房屋推倒,將稻田焚燒。

遇到不怕死的就用孩子上學的問題來進行威脅。

一時間江南三省百姓人人自危,不用官員上門,便自己拖家帶口的遷移。

許多人在這期間想到了齊王執政時期的開明,涌現許多讚美齊王時期的詩詞,同時也拖家帶口的遷移向齊國。

由於當政的官員大部分是齊王時期的百姓和學子,因此大部分人即便發現了這個事情,卻沒有一個人主動提出。

直到天啓三十二年七月,戶科都給事中姚啓聖上疏,朱慈燃才發現過去半年時間,遷移齊國的人口達到了四十七萬,比天啓三十一年翻了兩倍。

不過對此,朱慈燃並沒有下政策制止,而是叫停了強行遷移的政策。

事後,經過戶部尚書孫可望的統計,過去一年的時間,浙江、江西兩省被強行遷移七十二萬戶,二百九十二萬人。

截止天啓三十二年十月,南直隸人口兩千六百四十餘萬,浙江兩千二百餘萬,江西一千八百六十餘萬,三省合計六千七百餘萬,

雖然僅是不到三百萬人口的遷移,但江南三省的人均耕地還是達到了人均三畝。

只不過這次強行遷移導致的結果就是民間開放的風氣被進一步打破,百姓對朝廷的信任進一步下降。

冬月,齊王朱由檢寫了一封家書給朱慈燃。

信中朱由檢建議朱慈燃不要太着急,畢竟他還年輕,而且現在江南佔大明的經濟比重在進一步下降,完全可以溫水煮青蛙。

看過朱由檢的家書後,朱慈燃也將江南的移民政策改回了朱由檢時期的自主政策。

身處江南的朱慈烺將政策改回時,江南百姓歡欣鼓舞的情況寫給了朱慈燃。

朱慈燃看後沉默不語,隨即下令蠲免江南三省農業稅一年,同時在《大明報》親自寫信向江南百姓賠罪。

同時,作爲皇帝的朱由校也受到兒子的牽連,不得已下了罪己詔。

朱慈燃成功用實踐知道了自家叔父的政策纔是最正確的,可是他的試錯成本太高了。

三年的時間和一年的江南農業稅,以及皇帝的罪己詔……

如果朱慈燃不是監國太子,這份代價已經足夠斷送一批高官的政治生涯。

經此一事,朱慈燃也在對各種政策更改上變得更爲謹慎,不再對朱由檢時期的政策做出更改,而是以打擊貪腐,整頓吏治來維護政策。

這樣的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民間的百姓很快忘記了朱慈燃之前所做的錯事,反而再度歌頌起了他和皇帝。

這樣的表現,也被常常周遊天下的朱慈烺所記載,以家書的方式,每週送給朱慈燃。

在這樣的局勢下,天啓三十三年平穩渡過,而世界各國的局勢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幾年裡,在大明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中,世界各國都經歷了許多值得載入史冊的事情。

英國克倫威爾聯合威爾士地區的工人和農民,艱難的抵抗着查理一世的王軍。

期間蘇格蘭再度叛亂,查理一世面對兩面作戰的局面苦不堪言。

恰好大明、齊國以天災爲藉口,減少了對英國的支持,流入倫敦港的貨物量從每年的十二萬噸降低到七千噸。

這樣的變化使得英國國內的物價飛漲,居民苦不堪言,民間反戰態度愈發高漲。

爲了避免國內爆發叛亂,致使國家陷入三面作戰,查理一世不得不降低了戰爭的頻率。

同時,歐洲大陸上的局勢也變化無常。

大明減少了對西班牙的支持,物價開始緩緩增長,而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荷蘭、葡萄牙、瑞典、丹麥等國的民間厭戰聲音也越來越大,兩方陣營的戰事也從天啓三十一年開始陷入了漫長的對峙。

到天啓三十二年時,在斐迪南三世的牽頭號召下,無法繼續作戰的各國終於決定議和。

對於歐洲的議和,大明和齊國有意阻止,但如果想要阻止戰爭,除非它們能拿出足夠的物資來平穩各國物價,並讓各國獲利。

如果是這樣,那大明和齊國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因此,在天啓三十二年十月,大明派出禮部侍郎閻應元,齊國派出禮部侍郎張家玉參加議和,同時準備與各國簽訂貿易合約來維持大明在歐洲市場的利益。

天啓三十三年五月,張家玉與閻應元抵達維也納。

經過五個月的相互博弈和扯皮,歐洲各國在十月初七簽訂《維也納和約》,同時大明和齊國也與各國簽訂了《維也納貿易合約》。

至此,爲期三十五年的宗教戰爭宣佈結束。

對於世界來說,這場戰爭影響到了大明天啓朝前十年的經濟,導致了大明白銀短缺。

至於後面的二十幾年,這場戰爭給予了大明和齊國以較小成本獲得各國還在殖民地的機會。

對於歐洲來說“三十五年戰爭”,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不過由於大明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並沒有在戰爭中被壓制,因此相歷史上的《維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麾下的許多附屬國家依舊是其本身的一部分。

這樣的改變,讓後世國際關係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的近代國際關係消失。

與其一起消失的,還有歐洲的國際社會關係和歐洲國際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國際社會關係和國際法。

在《維也納貿易合約》中,大明提出了以《大明律》爲主體,添加各國部分法律來形成世界上第一部《國際法》。

不管是貿易、外交、戰爭,還是個人犯罪,這些都將被記入國際法中,進一步促進各國的貿易和外交、戰爭規則。

這個提議由齊國禮部侍郎張家玉提出,大明禮部侍郎閻應元表示認可。

或許是爲了獲得與大明貿易資格和銀行貸款來恢復戰後建設,各國紛紛認可了這個提議,但對於《國際法》的內容,需要各國派出相對於的法律官員共同制定。

簡單來說,大明在這場戰爭中以最小的成本,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相比較大明,由於神聖羅馬帝國是“三十五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其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因此在戰後,其麾下邦國大約被消滅了70%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

儘管德意志民族沒有像歷史一樣分裂,但他們的人口要比歷史上下降更多。

根據齊國禮部侍郎張家玉在和約簽訂半年間的走動,他在自己的手札中寫下了“戶籍減半,鄉野無男兒”的記載。

比較張家玉,大明禮部侍郎閻應元則是記載的更爲詳細。

閻應元在南崑崙監察使司任職十五年的時間,因此學習過歐洲各國語言。

加上各國貴族麾下的船隊都受過他的恩惠,因此他的在歐洲的人脈關係十分不錯。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很快獲得了參戰國才擁有的情報。

“三十五年戰爭”中,新教聯盟損失了大約十七萬軍隊,天主教聯盟則是損失了大約三十五萬軍隊。

除此之外,在戰爭期間,日耳曼地區的百姓一直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在死去,這使得德國的人口在以飛快的速度下降。

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的貴族對閻應元的描述,在戰爭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人口數目大約是在一千六百萬到兩千萬之間。

可是在戰後,該國人口已經不足一千萬了,可見戰爭對其的摧殘。

人口的驟降讓神聖羅馬帝國的經濟危機此起彼伏,手工業幾乎被完全摧毀,財政收入恐怕不如戰前的二分之一。

至於其它各國也遭遇了較爲沉重的打擊,西班牙帝國丟失海外和葡萄牙、荷蘭等地殖民地先不提,其國內人口也從戰前的一千萬左右跌落至八百萬。

不僅如此,這場戰爭給控制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它在歐洲恢復天主教統治和建立大一統帝國的計劃成爲泡影。

法國雖然從西班牙手上奪得了部分地區,但其國在邊疆地區的上百萬百姓也流離失所,邊疆經濟破碎化。

瑞典沒有如歷史上獲得大筆賠款,也沒有獲得波羅的海的霸主地位,不過在歐洲各國遭受重創的局面下,瑞典在北方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加上和大明簽訂的《維也納貿易合約》,其國內的經濟恐怕能上一個檯面。

除了這四個國家外,其它各國有的受益,有的受損。

這其中以葡萄牙和荷蘭最爲顯眼。

“三十五年”戰爭過後,荷蘭結束了漫長的獨立戰爭,雖然獲得了獨立,但還在殖民地的丟失讓其只能不斷貿易來償還國內民衆的國債。

至於葡萄牙,由於位於歐洲最西邊,加上是大明幫助其建國的國家,因此在整場戰爭中,它不僅獨立成功,還在大明和齊國的雙重幫助下,成爲了西歐經濟的佼佼者,僅次於西班牙和法國。

說到最後的英國,從查理一世戰前的權利來看,英國或許是此戰中利益受損最嚴重的。

如果不是大明和齊國不斷輸血,他恐怕早就被議會推翻,此刻已經摸不着頭腦了。

以上這些就是西歐和中歐到天啓三十四年的局勢變化。

當然,東歐也不平靜,沙俄和波蘭打得不可開交,蒙古和奧斯曼你來我往。

只是相比較對世界的影響,它們顯得十分有限。

不過,值得提及的還有因爲三十五年戰爭帶來的徵兵制。

西歐和中歐相繼設立了徵兵制,同時還建立了常備軍與後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讓歐洲軍隊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

另外,大明在戰爭期間輸入了大約二十萬支燧發槍,一萬三千多門火炮。

這導致了歐洲提前進行了軍事改革。

線列戰術和三段式提前登陸歷史舞臺,歐洲軍隊成建制裝備燧發槍的時間也提前了近半個世紀。

由於無法對抗大明和齊國,而本國又急需經濟建設,因此費利佩四世在《維也納和約》和《維也納貿易合約》簽訂的第四個月就向南邊發動了戰爭。

北非北部的海岸線成爲了他的目標,許多當地的土人成爲了西班牙新的勞動力。

葡萄牙、荷蘭等國也相繼加入戰爭,這場戰爭被大明稱爲“捕奴戰爭”,與利未亞諸藩的“北進運動”並稱爲利未亞大陸開化的標誌性事件……

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8章 國喪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206章 殺遼商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121章 備戰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609章 秋風起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68章 海納百川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90章 師徒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98章 黨爭再起第490章 師徒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75章 回京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
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8章 國喪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206章 殺遼商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121章 備戰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609章 秋風起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68章 海納百川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90章 師徒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98章 黨爭再起第490章 師徒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75章 回京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