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論虛無狀態的強大

大易無邊 慧行天下 10論虛無狀態的強大

10論虛無狀態的強大

夏日是美好的,秋天是收穫的。

夏日收穫美好,秋天則是美好的收穫。

關於收穫美好與美好的收穫,一般人講的已經夠多了,小景就懶得再羅嗦。

但不管是美好的收穫還是收穫美好,都必須在原則之下行事。生之易一時一刻也不忘原則,正如生之易一時一刻也不忘他的本性:容易、和諧與快樂。

我們且不管當今的世界,讀者諸君若是認定小景的話還有點道理,就應當堅持易的三大原則,易和利大概不難,但善?你大概會說,人家都不那樣,若是我自己?豈不是太吃虧?

善之爲善,不在人心,而在自然。善則生,不善則死。所以一個人,一個部落,一個公司,一個國家,之所以要以善原則來要求自己,不在於善是一種美德而在於善是一種規則,一種大自然的鐵律。

大有卦描述的是事物在夏日枝繁葉茂。大有者,大有其材(才),材指的就是夏日裡的枝繁葉茂。事物在此時盡一切所能汲取天時(夏日)、地利(枝繁葉茂)、人和(正確的金錢觀)的能量,進一步充盈自己。所以大有的繁茂只是也僅是事物外在的自身表面的繁茂。這種繁茂必須到秋天纔會結出果實。所以此時的大有就實力上來說還只是個虛相,但有虛相就有實相。萬物莫不是由虛而實的。

大有的金錢觀是大有卦着重闡明的。因爲當天時、地利已經既定的時候,最應該也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人和。君子何以和人?諧以和人。何以諧?妥以諧。何以妥協?君子讓利以妥協。人和是善原則的體現。而大有的金錢觀則是善原則在大有卦中具體的體現。

且不說有多少人、多少事尚在春天的時候,就因爲不能夠自持而迷失了方向。現如今,表面上的繁榮更是讓一些人欣喜若狂。但這只是也僅是萬物所親歷的第一個夏日,那收穫的秋天還沒有到來,而更加嚴厲的寒冬還在後頭。

所以大有的繁茂與強大隻是表相的,真正的強大還處在蓄勢待發的狀態。而且能不能真正強大起來真正獲得結果,尚需要秋天的檢驗。現在要做的只是,盡全力吸收和汲取陽光的的能量增長自己的外勢。

大有者,大有其材(才)。何以聚才(材)?,唯有金錢。大有因其枝繁葉茂所以其本身的能量的供應當然不成問題。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好金錢的力量從而最大限度地聚才(材),纔是大有卦的重點。

我們來看大有卦錢以聚才的金錢觀。我們說過,大有的金錢觀是善原則在大有卦中的具體體現,回顧一下善原則的要素:一是無我而大我;再就是中正而持守。無我則同人,天下之財用諸天下之人,唯其如此纔會財散而人聚。聚人之術無非有三:易、利、善。人才到我這裡來是極其容易的,甚至不需要註冊,發個短信就可以。這就是易,易就是以容易、和諧、而快樂的方式招來人才。既來之則安之,來即有利。利之爲利不僅在於人才對於我是有利的,而且我對於人才也是有利的,利是相互的。而爲了維護和進一步發展雙方這共同的利益,善原則必須在彼與此之間充當利益的分割者。沒有善原則參與的利益共享和分割都是不合乎易之大道而難於持久的。而大有的金錢觀正是以三大原則特別是善原則爲基礎的金錢觀和聚人觀。

再來說說中正而持守。君子之財,非其人不授,非其道不得。我們全部的所獲都來源於夏日的陽光。亦即我們的每一分錢都是綠色的並充滿了陽光的氣息。唯其如此我們的錢用起來才如此的順心稱手。這說的是材之爲材的中正。財有餘則“用亨”,我們沒有理由不膜拜太陽,忠於太陽,併爲之而獻出我們的餘材。這說的是財之爲財的感恩,亦在中正之列。隨着夏日的驕陽,事物更加的枝繁葉茂,我們的錢袋更加的膨脹了。但膨脹的只是我們的錢袋,絕不該是我們的腦袋。這說的是財之爲財的持守。持守,持一守一也。一也,萬物未始之初“太極環”是也。“一”就是易的三大原則。原則是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守候的東西。原則之爲原則就在於原則的先念性,未有萬物而先有原則。所以原則與萬物無關,更與萬物的進程無關。原則是鐵律,是智慧,是萬物生之爲易的持守,是隻可順不可逆的先念之心。而我們的思索方式、行爲方式愈是切合於易的三大原則,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愈是向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展。你看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是多麼地切合於生之易的大道!你再看當今之某些人“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三命而名諸父。”是多麼地逆於生之易的大道。(扼腕太息呀。)

有多少人,多少部落,多少公司,拿着這虛無狀態的實力當成真正的強大。豈不知這尚且只是第一個夏日,連秋天都還沒有到呢?且不說你能不能熬過人生的這個最爲重要的冬季見到來年的春光,即便是來年,還又有一個新的春夏秋。在第一個夏日就如此的失態,只能證明你還是個雛兒,還如此地沒見過世面。

萬物的強大,首先表現在枝繁葉茂的夏日上,但夏日的枝繁葉茂只是也僅是一個虛無狀態的強大。真正的殷實要待秋天,更在冬天。當萬物蕭索、寒風凜冽誰纔是真正有實力的,那時候才最能看得出來。夏日?一滴水,一?土,便可以滋生出一片繁茂,這才哪跟哪兒?

所以夏日的枝繁葉茂並不足以視之爲強大(更不要說拿出來炫耀),就是說,大有隻有,有的只是虛勢,離真正的強大還早得很呢。

42 日食明夷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9 論發展因素64 治國九策其七兌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66 失衡與平衡蹇59 堅守理念恆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73 如何脫困困43 炊煙裊裊家人36 成長的困惑觀22 言天徵人論65 有眼光睽36 非常體系45 上帝爲什麼發笑39 君子隱居隱之有道30 禍福之源無妄42 日食明夷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24 訟論36 非常體系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4 老子的德是什麼32 過猶不及大過第22章 龍隱於澤隨30 禍福之源無妄第15章 不詳之吉訟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30 禍福之源無妄24 訟論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2 戰爭論15 小議復興8 論決定因素70 後之德3 第二原則13 本性論13 本性論60 發展烏龜精神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第16章 水土之爭吉祥之兇22 言天徵人論40 錢多的憂慮美滋滋的煩惱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3 由實力到勢力頤第3章 善惡之源謙9 論發展因素26 師比無相論49 損益之道益在所益益70 後之德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12 論沙與珠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9 論發展因素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5 爲什麼說老子的治是半璧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 論進取心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1 老子是半璧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67 易的無爲與老子的無爲30 禍福之源無妄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65 有眼光睽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74 解困的唯一方法革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8 論決定因素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37 我拿什麼來打動你鹹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15 小議復興2 第一原則62 治國九策其五旅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13 本性論42 登高望遠大畜24 訟論52 何以聚才萃2 老子說什麼64 治國九策其七兌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54 論法與律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71 聚才之道萃36 成長的困惑觀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
42 日食明夷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9 論發展因素64 治國九策其七兌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66 失衡與平衡蹇59 堅守理念恆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73 如何脫困困43 炊煙裊裊家人36 成長的困惑觀22 言天徵人論65 有眼光睽36 非常體系45 上帝爲什麼發笑39 君子隱居隱之有道30 禍福之源無妄42 日食明夷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24 訟論36 非常體系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4 老子的德是什麼32 過猶不及大過第22章 龍隱於澤隨30 禍福之源無妄第15章 不詳之吉訟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30 禍福之源無妄24 訟論49 財富論三財富的獲得32 戰爭論15 小議復興8 論決定因素70 後之德3 第二原則13 本性論13 本性論60 發展烏龜精神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第16章 水土之爭吉祥之兇22 言天徵人論40 錢多的憂慮美滋滋的煩惱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3 由實力到勢力頤第3章 善惡之源謙9 論發展因素26 師比無相論49 損益之道益在所益益70 後之德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12 論沙與珠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9 論發展因素30 轉折說同人之與大有無妄5 爲什麼說老子的治是半璧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 論進取心68 國之大策損益之道損益1 老子是半璧57 不戰而勝天子以聲威懾於人67 易的無爲與老子的無爲30 禍福之源無妄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65 有眼光睽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74 解困的唯一方法革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8 論決定因素第12章 聰明莫過帝王家老祖37 我拿什麼來打動你鹹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15 小議復興2 第一原則62 治國九策其五旅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6章 乾元動力與永遠動力既13 本性論42 登高望遠大畜24 訟論52 何以聚才萃2 老子說什麼64 治國九策其七兌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54 論法與律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71 聚才之道萃36 成長的困惑觀第1章 生之大原則易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第19章 序卦上經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