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

鳴泉茶館在東街靠河,臨窗既可見繁榮街市,亦可見商幫雲集,船運亨通。

跑堂小二從外面回來,簾子一掀,冷風倒灌,在櫃檯後打盹的掌櫃忙叫嚷起來。小二吐吐舌,將厚褥簾子重新掩上,拍拍手臂和肩膀,雪花簌簌往下掉。

一看爐子上銅壺嘴正冒白煙,就在鳴聲響起的一刻,他麻溜地拎起銅壺跑向戲臺,朝盆裡倒上滿滿熱水。說書先生捲起寬大衣袖,將帕子扔裡頭,一邊嘶嘶地抽氣一邊把手放進盆裡,擰了帕子,淨了手和麪,泡上一壺熱茶,整個人方纔通體舒泰。

小二貓在旁邊躲懶,說起剛從外頭聽到的見聞:“我這個可是了不得的大消息,您待會兒上臺,什麼都不說,驚堂木往下一放,隨便起個頭,就一傳奇故事了。”

說書先生同小二共事多年,知道這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平時三催四請也不見得送一回熱水,這回竟主動賣好,鐵定別有居心。

他隨手抄起幾個銅板丟給小二:“說吧,又是什麼小道消息?”

“這回可不是小道消息,我剛從繡球弄回來,九會的掌事都在那兒呢。”說到這裡,小二鬼鬼祟祟地左右張望一眼,確定沒人才壓低聲音道,“明年接任的頭首定下來了!”

說書先生險些沒被熱茶燙到嘴,手忙腳亂穩住搖晃的纏枝青花碗,問:“當真?這才新年剛過,歷來夏曆四月纔會上任,還有好些日子。”

再說了,三窯九會的正副值年和頭首,向來都是上屆主事們商議決定,不需要大選,直接紅紙張榜公佈即可。

這次怎會在繡球弄悄悄開大會?

“我聽說本來是要給副值年位子的,只那位年紀您是知道的,翻過年才十七,再怎麼神化,能比得上前頭那位?加上前頭那位的結局,總歸不大吉利,又怕底下非議,這纔給個頭首。”

正副值年等同三窯九會的總老闆和副總老闆,頭首其次,一般值年會選任年長有名望的行業前輩。徐稚柳受前督陶官楊誠恭賞識,十七歲破格立的副值年,上任一年幹了不少實事,起先以湖田窯爲首,聯合各大民窯整肅燒窯業不正風氣,乃是豐功一件。

輪到今年,正副值年都已年近花甲,就是個空頭銜了,要做事還得看頭首。

“現如今三窯九會都在狗太監的掌握之中,給什麼位子還不是他一句話的事,只既要不起眼,還要壓得住,只有頭首。”說書先生再三確認,“這事兒不算小,你確定沒聽岔?”

“我恨不得兩耳朵豎起來,哪裡敢聽錯?”小二篤定,“就是咱們那位新晉的小樑大人,錯不了!”

去年皇帝萬壽,樑佩秋作爲景德鎮民窯代表,上京城進獻萬壽瓷,得乾隆皇帝青眼,破格提拔,如今大小也是一個官了,主要協理督陶官承辦窯務,日常進出御窯廠,浮樑縣衙,三窯九會辦事處,要麼就是狗太監的私人住所。

身份一換,整個人都變了。

“鯉魚躍龍門,也不知道沾了誰的光。可憐徐大才子,離龍門只差一步,竟想不開……”

“沾誰的光,你說是誰?”

一場萬壽瓷之爭,徐大才子死了,死得突然,死得莫名,算不上有多壯烈,但確實有諸多蹊蹺。不久,夏瑛大人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上頭查了幾個月也沒論斷。如此加在一起,任憑老百姓怎麼裝聾作啞,心裡不都有一杆秤嗎?

且看誰漁翁得利,就和誰脫不了干係唄?

“您的意思是小樑大人?”

“他算哪門子的小樑大人,依我看,他給徐稚柳提鞋都不配!那徐稚柳是狗太監用來殺雞儆猴的雞,才子跌落泥潭,扛不住惡勢力一手遮天,也算人之常情,縱最後朋比爲奸,至少曾經是個幹才!給咱做過不少貢獻,他樑佩秋做了什麼?被狗太監一棍子打瘸了腿,我當他有多義薄雲天?結果才誇他幾天,他就倒戈投向了敵營!徐忠那老滑頭精明瞭一輩子,哪成想在徐稚柳這事兒想不開,偏要跟狗太監作對。狗太監要收拾湖田窯,景德鎮多少小人上趕着討好,只我怎麼也沒想到,最後接手湖田窯的竟然是他……我們這位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神爺,和徐大才子可有過一段海內知己的日子吧?”

說書先生想到就來氣,“你說他,接手了湖田窯那數一數二的大盤子不說,反過頭來居然和安慶窯對着幹,這豈非讓從小養到大的鷹給啄了目?人徐稚柳和徐忠好歹叔侄,八竿子能打到一塊去,他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民,王瑜收留他,信重他,若非放開手讓他幹,他能這麼快就打出小神爺的名堂,和徐稚柳齊名?就算不念及王瑜的知遇之恩,怎麼也不能將人給逼死吧?”

“這事兒我聽說是安慶窯有錯在先,叫太監揪住尾巴了,他不得已……”

“是不得已還是趨炎附勢?就是有什麼把柄,王瑜已經走投無路,放他一馬又如何?竟硬生生挾衆作證,逼迫王瑜當場簽下轉讓書,按下手印,那麼大一個安慶窯就歸他了?那可是王瑜的半生心血、半條命啊!要不怎會急怒攻心,大半夜懸樑自盡?一個少年人怎可貪心狠辣至此?”

說書先生早就將這齣戲在心裡演繹過數回,一張嘴即是亂賊當道,冤魂無數!

他毫不顧忌地高聲道:“踩着徐稚柳給民窯鋪下的路加官進爵,再到三窯九會稱王稱霸,小小年紀已是景德鎮了不得的大人物,此舉多麼高明!就因他曾護徐稚柳一隻碗而落下殘疾,民間就始終記得他有情有義,任他做什麼都是無奈之舉,這算盤多麼精明!”

“噯,您小點聲。”

“我呸,我只恨不能全天下人都聽見。到如今他樑佩秋名利雙收,誰還記得曾經的徐大才子?”

這位小樑大人,已是狐狸大王的不二座上賓,可時至今日,百姓仍舊將他視作童賓風火神,各大窯廠競相爭搶他擔任把莊,不僅如此,還把他當成救苦救難,捨身就義的蕭恩!

他憑什麼?

“我今日且把話放在這裡,你等着看吧,這位樑狗官……會捅破景德鎮的天。”

小二被嚇得一噤。

天捅破了,受苦受累的不還是他們老百姓嗎?也不知道這小樑大人當上了頭首,後面還會發生什麼。

很快,小二就知道了答案。

年後開春,農曆三月十五要開始唱行色戲。行色戲起初是做窯、燒窯業爲了能燒造出好的瓷器而祈禱陶神、窯神的庇佑或事後酬答神願所演的戲,明代這種戲多在師主廟演出,清代發展到從事瓷業生產以及經商的各個行幫,演出地點爲廟宇、會館或是現搭的戲臺。

行色戲對從事窯業的百姓來說有神的喻義,不可侵犯,不僅各誕辰日和重要活動要演戲,就是做錯了事,也要罰戲,以此來表達對神的敬畏。

行色戲演出時間相當長,有時候要唱幾個月,行會裡都有嚴格規定,一般是小器匣鉢業在馬鞍山搭臺首演,第一天是專門售賣匣土的子土戶,第二天是小器匣鉢廠等等,依次往下是窯磚山、風火仙的燒窯業,各行業,各會館……

樑佩秋四月上任,三月就要提前安排行色戲。

管事的拿戲目來給他篩選,和以往一樣,戲班子種類繁多,徽戲、楚戲、花鼓戲、京戲、淮戲什麼都有,只有一樣,今年和以往不同了,肉眼可見各行各業變得謹慎了,凡事經過深思熟慮纔敢往上報。

可以說湖田窯和安慶窯的這一戰,給安十九徹底揚出了狠名,徽贛一帶每他出現的地方,百姓皆聞風喪膽。老一輩人常說明代宦官弄權,搞得官場商場烏煙瘴氣,怎麼到了清朝,這事兒還沒人管?其實不然,清朝以後官宦大多分管內務府各事項,也常在省內跑,只職權不比以往,歷屆督陶官都要經過嚴選考察,時常還有巡撫監理,大小是不能太犯渾的。

只天高皇帝遠,臨到了了,生出一張手遮住江西的天,誰也翻不過那五指山,就是曾經的少東家也不是沒有反抗過,下場如何衆人有目共睹,不怪當官的窩囊,怪就怪這年頭的太監太狠。

攤上這麼個魔王,管事心裡也在犯嘀咕。眼看樑佩秋一路看過去,名冊上的戲目都給描了紅,他頓時犯難。

就在樑佩秋再一次動筆時,他鼓足勇氣問:“這出《破蠻兵》爲何不成?”

樑佩秋神情冷淡,說:“殺氣騰騰。”

“那這《太君辭朝》呢?”

“你想暗示什麼?”

管事一拍大腿,兩股顫顫:“小樑大人,您可折煞我了喲,我哪裡敢啊!”

想到那出被禁演的《打漁殺家》,他還有什麼不懂?凡事關惡霸、打殺,有鬥爭性質或有隱喻的都不行,最後能唱的只有男女情愛和風流浪子俏女婿的民俗戲目了。

一團和樂,纔是無風無險。

管事面如死灰地從辦事處出來,回頭看向恢弘大氣的青石門楣,寫着柴窯總會的“陶慶”二字,高高門檻圈出一片盛放陽光的平地,往裡透着一股死氣沉沉的晦暗,上供一座祖師童賓的神龕。

神像系武官打扮,豹頭虎眼,神采奕奕,兩邊有把樁、做重、打大錘、收紗帽等師傅塑像,皆頭纏扎巾,身披搭肩。按說見着童賓神爺理應嚴肅恭敬,可不知爲何,管事總覺陰森,鼻間縈繞一絲揮之不去的苦腥味,每每細聞都忍不住反胃想吐。

也不知打哪尋來的草藥,腿斷了這許久,還能接上嗎?

回想端坐在神像旁的少年,和記憶裡某個身影實在太像了,言行像,談吐像,氣質像,只少東家不苟言笑時再怎麼怵人,也知道他不會隨意傷人,可現在這位……怎麼瞧都瘮人!

他們這些管事還是原來少東家在時一手培養的,樑佩秋接手後沒有調整他們的崗位和結構,一切規矩如常,開始他們還以爲是個好說話的主,畢竟見過幾次,回回都跟在少東家後頭,一副乖覺的模樣,可誰想……轉瞬之間,他就逼死了王瑜,將大東家徐忠架空,奪走湖田窯不說,原先安慶窯的盤子也重新編排,回到了他手底下。

將兩大包青窯全都收入麾下,自古以來的獨一份,景德鎮幾千年也就出過這麼一個硬茬。

變化太快,以至於他們遲遲沒有發現,少年早已不是曾經的少年。他同公子不一樣,公子是外冷內熱,而他是鐵石心腸,涼薄都刻在骨子裡頭。你遠遠瞧着他,半大少年能有多狠?可稍不留神,就被他抓得滿身傷痕。

現在坊間都在傳,當初他和夏瑛聯合對抗少東家,就是安十九在後頭排兵佈陣。

他從一開始就是狗太監的人!

想想也是,行色戲唱了多少年,哪回不是各行業各會館自行決定,什麼時候需要三窯九會審覈?今年還是頭一遭,人還沒上任,頭首的架勢倒擺出來了!

管事甩甩衣袖,直嘆一聲晦氣,隨後大步離去。他走後,原先在安慶窯照顧樑佩秋的小僕進門,畢恭畢敬地行了一禮,說道:“大人,時年又來了,在外面死活不肯走,非要見你不可……”

第101章第100章第37章第20章 乾隆五十五年 白露第109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5章第122章 乾隆五十八年 寒露第101章第84章第2章第96章第80章第25章第67章第74章第23章第82章第13章第76章第97章第40章第6章第64章第60章第82章第53章第83章第99章第36章第39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56章第105章前傳(8)第85章第113章第93章前傳(5)第33章第126章第31章第8章第16章第69章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25章第127章第27章第50章第94章第29章第17章第53章第119章前傳(1)第103章前傳(5)第33章第116章第55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30章第34章第51章第34章第105章第69章第70章第52章第12章第60章第35章第9章第93章第13章第73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51章第22章第49章第42章第64章第87章第76章第5章第7章第114章第64章第118章第19章第50章第93章第57章前傳(6)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23章 乾隆五十八年 霜降第40章第111章第91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章第110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
第101章第100章第37章第20章 乾隆五十五年 白露第109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5章第122章 乾隆五十八年 寒露第101章第84章第2章第96章第80章第25章第67章第74章第23章第82章第13章第76章第97章第40章第6章第64章第60章第82章第53章第83章第99章第36章第39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56章第105章前傳(8)第85章第113章第93章前傳(5)第33章第126章第31章第8章第16章第69章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25章第127章第27章第50章第94章第29章第17章第53章第119章前傳(1)第103章前傳(5)第33章第116章第55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30章第34章第51章第34章第105章第69章第70章第52章第12章第60章第35章第9章第93章第13章第73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51章第22章第49章第42章第64章第87章第76章第5章第7章第114章第64章第118章第19章第50章第93章第57章前傳(6)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23章 乾隆五十八年 霜降第40章第111章第91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章第110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