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傳(1)

在這一天來臨之前,徐稚柳不知道自己會走到那一步。對他來說,現在的生活並不是走一步算一步,相反因家境之困、生計之憂,自少時起橫陳在腳下的每一步,他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算計與籌謀,可他仍舊在一種平靜的、看不見的波瀾裡,毫無知覺地滑向了另外一個境地。

一切都要從這一天說起。

漫天的火光映照在景德鎮上空。據說這個南方小鎮的窯火已然千年不熄了。徐稚柳幼年曾聽父親提起景德鎮,概爲“袤延十餘里,山環水繞,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衆”,心生嚮往之意,未想多年以後踏足,竟是那樣一番光景。

約是父親忌日將至吧?近來他時常想起那張嘴角含笑的模糊面孔。可每至關鍵時刻,總叫這漫天的火光模糊。他站在直通照牆的青石小徑上,恍惚間回首,似看到御窯廠東方的兩座石坊,“珠山獻瑞”、“昌水朝宗”八字凜然而上,周身伏臥沉睡巨龍,帶來一股涼意,忽遠忽近。

正愣神間,一名管事朝他奔來,急聲道:“稚柳你怎的還在這裡?東家和窯戶們都到了,就等你咧!”說罷一把拽住他石青色衣袖。

那袖擺盪了蕩,隨着他初時遲緩的步伐,漸而穩健起來。

躍過照牆,沸沸揚揚的人聲傳來。四名壯漢用涼水絞乾巾子擦了擦手,搭到肩背上互相對視一眼,爾後氣沉丹田往下一沉,將一隻專門定製長約三尺的大匣鉢往外擡,至長花凳上四角平穩放下,見狀無異才敢鬆手。

衆人不由屏息,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的大匣鉢。

燒窯時難免有菸灰之類的沉澱物,未免污染瓷器,都要放在陶土做的匣子裡燒製。此時通向窯門的小徑兩側,原本挨次放着的匣鉢都空了,顯然窯戶們已經將前幾日就燒好的小器都挑回了家裡,而今窯溫冷卻,不用擔心高溫燒製的大器接觸冷空氣後會驚裂成廢品,總算可以開這最後一件也是最大一件匣鉢了。

若裡面的瓷器能成功燒製,想必今年入冬前最後一件御用貢品就有着落了。

衆人眼觀鼻鼻觀心,瞅了瞅人羣前方。

乾隆皇帝喜愛陶瓷,世人無有不知,景德鎮青花技藝領先世界各大名窯,天工絕技無出其右,這些年來景德鎮出了幾位了不得的大人物,而今大人物們全都擠在這方小小庭院裡,拭目以待下一場璀璨風華。

以長花凳爲分割線,站在東邊頭戴一頂西瓜氈帽,灰色一裹圓長袍外罩一件黑褂子,穿着樸素的中年男子,乃是湖田窯的大東家徐忠。此刻他目光濃沉,兩撇山羊鬍緊繃以至下巴窩凹出一條線,看得出有多緊張了。

在他身旁上身微駝需要小僕攙扶的老爺子,是御窯廠的督陶官楊公。楊公年近六旬,鬚髮花白,雖精神不濟,兩雙眼睛卻仍炯炯有神,盯着前方的匣鉢,似盯着光榮退休前最後一筆封賞。

都知道他馬上就要卸任了,昨夜還飄了點雪花,早上就有討賞錢的小僕連連向他道喜,他也希望瑞雪兆豐年,十幾年督陶生涯可以圓滿落幕。

只是,不知是否能夠如願。

花凳西面則是一名男生女相的青年,看起來二十上下,一身翻毛皮馬褂,懷裡揣着只金絲小暖爐,端得是富貴無倆。面容也甚是年輕,嘴角含笑,如沐春風。端看這副模樣,誰能將他和內廷派下來協助楊公督理陶務的大太監聯想到一塊去?此人正是安十九。

小十九作爲乾爹最小最受器重的兒子,在吃人的皇宮尚且威風八面,區區景德鎮,一個專門給皇帝燒瓷的內務府後花園就更不用說了。說是協助楊公,三年至今雷厲風行,此番楊公告老還鄉,他很可能就是接替楊公的下一任督陶官。甭說景德鎮,就是整個江西都得聽他的號令。

約是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安十九擰了下眉頭。管事們都是人精,看他今天也賞臉過來,早就咂摸出不尋常的意味,從門外接待時就小心翼翼陪着笑臉,眼看話茬就要接不上,這時不知是誰低聲說了句“小東家來了”,管事立刻鬆了口氣,人羣自動讓開一條道。

遠遠看去,連綿羣山間一道挺拔的身影步下石階,緩緩走向中庭。他沒有喘息,每一步都非常穩,正如他過去十七年的人生。

徐忠看着他走近,至身前向自己和楊公雙手交握行了一個禮節。但是,面對如日中天的安十九,卻只是點頭稍一示意,徐忠緊繃的山羊鬍霎時間被拽疼倒吸了一口寒氣。

徐稚柳仿若沒有察覺,徑自走到匣鉢前給把莊師傅一個眼神。老師傅點點頭,讓衆人退開半步。伴隨着輕微的一聲“咔嗒”,匣鉢被大漢們移開。

景德鎮上空燒紅的煙,薰染了半壁天。明滅紅光裡,衆人眼前似倏然掠過一條沉睡的青龍。

這是一件青花飛龍大缸,缸體高約一尺三,上口直徑兩尺二,缸底直徑一尺八,重量約五十八公斤。缸形碩大周正,上用青花繪威武雄壯大飛龍四對,畫工細膩,工藝精湛。八條飛龍交相輝映,在海水江涯上互相追逐嬉戲,祥雲繚繞,雲海層次分明,青花髮色純正典雅,色澤濃豔泛紫。

楊公在小僕攙扶下顫顫巍巍地往前走了兩步,圍繞缸體細細端詳,良久,連道三聲:“好!”

他這一句算是蓋棺定論,大龍缸燒成了!

衆人齊齊鼓掌喝彩。

都知道爲了這件恭祝乾隆皇帝生辰康泰的賀歲貢瓷,湖田窯從裡到外忙了有多久,從坯胎到成品七十二道工序,沒有一道工序可以含糊,燒窯那幾天更是誰也沒敢閤眼,只恨不能拿籤子支起眼皮,全都盯着窯內的火,生怕溫度高了點、溼度大了點,窯位偏了點,一不小心就給燒壞咯。

哪怕是作爲言出必行的包青窯之首湖田窯,在面對貢瓷這件事情上,大東家徐忠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把莊師傅也不敢隨便打包票,弄不好就要人頭落地。可一想到這可能是楊公解甲歸田前最後一件貢瓷,湖田窯最終還是接了這燙手山芋。

說到這裡,把莊師傅意味深長地拍了拍徐稚柳的肩,大傢伙都明白什麼意思。眼瞅着氣氛微妙起來,有人出來打岔:“仔細看,這大龍缸比嘉靖爺年間那一隻還要出色幾分。”

“體型也大了不少,關鍵有八條龍,你瞧它們的姿態,或坐或臥,或雙目圓睜,或四腳盤掛,一隻只活靈活現的都要飛出來了!”

“胚胎溫潤,筆觸有力,十年功夫,出色之處何止幾分。”

“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楊公再次稱道,推開小僕的手,牽起徐稚柳的衣袖,目光中隱有淚意涌動,剛要說些什麼,忽聽到一聲咳嗽。打眼瞧過去,安十九似笑非笑:“聖上摯愛青瓷,楊公這件寶算是獻對了。”

“我……”楊公神色一變,悽然更甚,“都是安公公督管有力的功勞。”

“楊公可不能這麼說,江西瓷業尤其以景德鎮爲首,如今日般蒸蒸日上,全都仰賴楊公您多年來兢兢業業,勤勉務實。十九不過才接手幾日,哪能搶您的功勞?”

“公公謙虛了。”

“要我說,楊公與安理事都功不可沒,哪杆稱能離了砣不是?大龍缸既已燒成,我即刻讓人安排送到御窯廠去。”徐忠適時轉移了話題,打算把燙手山芋移交,至於這到底屬誰的功勞,他管不着,也不想蹚渾水。

一邊說着,徐忠還給徐稚柳打了個眼色。徐稚柳見楊公面如菜色,反過來握住老人家的手,冷不丁對上一道凌厲的目光。

兩人視線相交,徐忠在一旁急得胸口怦怦直跳。此時楊公卻轉個身,停在兩人之間。

“我就要走了,以後不知還能不能再見。稚柳,你題躬恪慎,蒞事精勤,是個上進的孩子。我也曾看過你童生的考題,以你的學問,若沒那場意外,或許早已出仕。狀元及第,封侯拜相,未嘗不能?只可惜……”

可惜終究時也命也,這孩子回不到仕途了。

“罷了,士農工商雖有等級,但人本無貴賤,我與你相識一場,唯盼你年年歲歲,更勝今朝。”至於其他,聽天由命,不必在意。

楊公未竟的話,在眼神中向他一一表明。奈何徐稚柳就不是會聽天由命的人。他微微躬身向楊公行禮,拜謝他多年以來對湖田窯的照料以及在江西陶務上的付出。

想到這樣一位仁慈和善的督陶官即要離開,衆人都不禁潸然淚下。景德鎮因青花瓷天下一絕,獨得聖寵,卻沒有改變太多工商階級在社會中位卑言輕的現狀,反而因皇帝的矚目飽受非一般的壓力,工藝上要精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競爭下存活,於商道還得斡旋御窯廠、瓷局,行幫及三窯九會中,必得是人精中的人精方纔能謀求一席之地。若督陶官仁義,他們的生活自當和樂一些。可若督陶官似潘相一般暴虐,這世上還不知要出現多少個捨身取義的童賓。

徐忠曾道楊誠恭軟弱無能,被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太監壓得翻不過身,可他也不想想,若楊誠恭和安十九公然打擂臺,遭殃的會是誰?徐稚柳能感受到那一雙扶在腕上的手,多麼謹慎和寬容。

“楊公,我聽您的話,也盼您年年歲歲,更勝今朝。”他說完,回頭看向安十九。

浮雲萬里,是燒透的紅,透着詭異的黑。

安十九心裡莫名地突突一跳。

少年人大多清正,尤其是讀書好的少年人,更加寧折不彎。安十九不喜歡徐稚柳身上那股子清高勁,當然徐稚柳也不喜歡他身上那股非男非女的陰沉。不是君子,不必談磊落,三年至今,他們明裡暗裡交手數十回合,湖田窯已然躍居景德鎮數百民窯前列,而安十九,也仗着背後的勢力幾近坐到一把手的位置。

哪怕楊公卸任在即,功勞簿上最後一隻香餑餑,他也還是要搶過去。就算那小子從來不正眼看自己又如何?還不是被他踩在腳底下,一聲也不敢吭。

安十九如是想,將徐稚柳莫名其妙的一眼拋諸腦後,回到御窯廠就緊鑼密鼓讓人安排將大龍缸送回京城的事宜,另寫一封陳情信上呈,雖言語謙遜,但邀功意味十足。不想剛擱下筆,一名小太監就連滾帶爬地衝了進來,匍匐在地上哆哆嗦嗦地尖叫了聲:“公公,大事不好了!”

離開內廷後,安十九再也不曾穿過太監製衣,也不喜歡小太監尖利的嗓子,因此直接撂了筆,沉下嗓音道:“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段聽說話的聲音,和普通男子有什麼區別?小太監一愣,仿才明白過來什麼,嚥着口水清了下嗓子,也學着幾分道:“是、都是奴才不懂規矩,奴才該死。”

“什麼事?”

“大龍缸……”

“大龍缸怎麼了?”

小太監突然不敢吭聲了。安十九耐心全無,掃開障礙直奔前廳,在一衆人環抱的大龍缸底部,看到清晰的一行字:大清乾隆年間,駐江西督陶官楊誠恭敬上。

古樸正楷,端肅明亮。區區十數字,險些燒灼了安十九的眼。

他一聲不吭,面色幾變,就在小太監以爲他會一棍子敲碎大龍缸時,卻見他蹲下身,白得幾乎透明的手輕輕拂上那一行字,良久,牙關半啓吐出幾個字:“徐稚柳,你陰我。”

墨跡未乾的邀功信霎時被撕了粉碎,洋洋灑灑落在雪地裡。小太監渾身一凜,頭垂到胸前大氣也不敢喘。

他隱約覺得,景德鎮要變天了。

第93章第50章第46章第101章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46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5章第77章第75章第61章第28章第31章第32章第76章第53章第103章第21章 乾隆五十五年 白露第108章第41章第64章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07章第91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16章第15章第28章第1章前傳(7)第78章第10章 乾隆五十五年 立夏第68章第28章第46章第107章第89章第103章第53章第103章第124章第42章第58章前傳(2)第3章第17章第19章第63章前傳(1)第3章第80章第129章第119章第41章第125章第102章第39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67章第68章前傳(6)第93章前傳(8)第120章第74章第57章第14章第119章第37章第18章第88章第123章 乾隆五十八年 霜降第110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76章第55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65章第101章第120章第53章前傳(6)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124章第121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30章第109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68章第122章 乾隆五十八年 寒露第90章第58章第34章第24章第75章第88章第77章前傳(3)第108章第51章第56章第116章第126章第98章
第93章第50章第46章第101章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46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5章第77章第75章第61章第28章第31章第32章第76章第53章第103章第21章 乾隆五十五年 白露第108章第41章第64章第38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07章第91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116章第15章第28章第1章前傳(7)第78章第10章 乾隆五十五年 立夏第68章第28章第46章第107章第89章第103章第53章第103章第124章第42章第58章前傳(2)第3章第17章第19章第63章前傳(1)第3章第80章第129章第119章第41章第125章第102章第39章 乾隆五十六年 早春第67章第68章前傳(6)第93章前傳(8)第120章第74章第57章第14章第119章第37章第18章第88章第123章 乾隆五十八年 霜降第110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76章第55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65章第101章第120章第53章前傳(6)第71章 乾隆五十五年 暮冬第124章第121章第54章 乾隆五十五年 初夏第30章第109章 乾隆五十八年 夏至第68章第122章 乾隆五十八年 寒露第90章第58章第34章第24章第75章第88章第77章前傳(3)第108章第51章第56章第116章第126章第9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