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

世界並不會因爲缺少誰而不旋轉,哪怕再有影響力的人也是如此。

齊王就藩的消息好似凌冽的北風,被京城以一份份告示宣告天下。

對於大明朝的大部分百姓來說,他們並未感覺到齊王的離去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影響。

所有的影響都是在多年後纔會呈現出來,齊王就藩一事也是如此。

除了一羣經歷過張居正時期的百姓外,其它人都只是將齊王就藩當做茶餘飯後,甚至在他離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民間就出現了許多攻劾他的聲音。

“齊王刻薄寡恩,只是仗着他是萬歲弟弟,分走了萬歲的功績罷了。”

“就是,他在的時候,年年天災人禍,現在他一走,旱情就立馬消退了,我看他就是個……災星!”

“我家以前那麼多人,都是因爲他捨不得發糧食,全部遷移到了那鳥不拉屎的舊港,一路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還得是看萬歲和太子殿下,看着吧,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世上從不缺乏愚夫,一羣馬後炮總在事後覆盤時以朱由檢時期大搞遷移的事情來攻擊他,全盤否認他的功績。

儘管這樣的聲音總會引來大部分百姓的謾罵,但它們卻總能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四下傳播。

官員們還沒有適應齊王的離開,這羣愚夫反而第一批適應了。

不過即便再無法適應,時間也足夠沖刷一切。

光陰如梭,天啓二十四年的正旦節如期到來。

這是二十四年以來,朝臣們第一次面對沒有齊王的大朝會。

以往的大朝會,即便齊王外出征戰,或者有事無法到來,但朝臣們始終如坐鍼氈。

可是今日,齊王抵達齊國西京城的消息已經傳來,雙方間距數萬裡,一種輕鬆的感覺從百官們起牀之時就開始瀰漫,到了皇極門外,百官們更是掩不住笑容。

這樣的現象,直到皇極門打開,錦衣衛淨鞭才宣告結束。

鴻臚寺卿擊鐘,高唱入班,數百名文武大臣依次入殿,按部就班。

他們身着朝服,以內閣爲首,而內閣又以三王爲首。

朱慈燃、朱慈焴、朱慈炅三人身着冕服,手持玉圭,眼觀鼻、鼻觀心。

“唱——”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鴻臚寺卿的聲音再度響起,百官紛紛作揖行禮。

他們沒有下跪稽首,因爲朱由校在昨日宣佈廢除了這項禮儀,這也宣佈着大明朝再也沒有了下跪的規矩。

在羣臣的等待中,身着冕服的朱由校走出屏風,坐在了那把象徵權力的椅子上。

“平身!”

伴隨着他的聲音響起,羣臣紛紛直起了腰桿,同時也看到了他的情況。

相比較兩個月前,朱由校消瘦了不少。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他沒有太多心情在大朝會上,因爲真正的事情,他和內閣與三王在幹清宮就能決定。

百官們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作爲閣老的洪承疇見狀上前作揖:

“臣內閣首輔洪承疇啓奏陛下,今歲旱情消退,百姓賴安,六部與內閣商議,今歲的夏稅和秋稅可以收取了。”

“嗯……愛卿擬個章程,交由司禮監即可。”

朱由校很爽快的答應了收稅一事,畢竟再不收農業稅,大明朝的財政就要破產了。

“臣領旨……”

洪承疇早知道朱由校會同意,因此說完之後便退回了位置上。

之後,百官久久不開口,鴻臚寺卿見狀也擊鐘唱禮:“退……”

“萬歲……”

在萬歲聲中,朱由校率先起身離開,百官也依次退場。

沒有了齊王,大朝會恢復了萬曆年間以慶賀爲主的章程,所有事情都在內閣與皇帝、三王之間做出決定。

正月十五,恢復徵收農業稅的消息就傳遍了天下,對此的百姓們也早有準備,畢竟齊王時期就是旱情當年蠲免,旱情退去而徵收田賦。

這一年的大明朝總體來說政治平穩,官員們還沒有從齊王時期的陰影裡走出來。

百姓們雖然已經從十七年天災人禍裡走了出來,但因爲過去十七年的天災人禍,每家每戶都過得尤爲節儉。

至於皇帝朱由校,他則是常常召見齊王府三位郡王,賞賜地方獻上的金銀細軟,寶石玉器。

大明朝的總體事物依舊在東宮手中把持着,只不過朱慈燃每次處理完政務,都需要將奏疏交給司禮監,轉交皇帝朱由校過目。

大明朝的秩序並未在這一年發生變化,而齊國那邊卻是因爲齊王的坐鎮而舉國歡慶。

四月初六,齊國與唐國、吉國、淮國簽訂貿易條約,內容爲:

“齊國在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每年經濟支援三國一定數量的糧食、以及在朝廷的認可下,對三國的的手工業進行扶持。”

這份條約於天啓二十五年正月初一生效,而它也在簽訂的當天被備份,同時送往了京城來由宗人府的朱慈燃、朱慈焴、朱慈炅三人監督。

六月十五日,該條約獲得大明宗人府認可。

七月十二日,齊王朱由檢下令旨,着孫應元領兵九千對盤踞在株林府的食人部落進行圍剿。

七月二十六日,馬斯頓荒原戰役爆發。

八月初二,將領克倫威爾率部潰魯珀特親王軍的左翼,並猛攻王軍的中路。

由於王軍裝備了足夠的燧發槍,克倫威爾被中軍擊退,雙方各自死傷兩千有餘,各自撤退。

同期,西班牙軍隊支援神聖羅馬帝國,爲其擊退古斯塔夫二世率領的瑞典軍隊。

由於戰事頻繁,新教聯盟軍與天主教聯盟軍心照不宣的停下了戰火,各自休整,準備下一階段的角逐。

八月初九,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向齊王朱由檢手寫親筆信,希望齊國能增加條約中的貿易量,讓西班牙繼續穩定國內物價,增加國民對戰事的信心。

九月十七,朱齊王由檢對西班牙的貿易量在原本基礎上提升三成。

十月十五,大明戶部遞交奏疏,宣佈了今年的財政情況。

在新的一年裡,沒有了災情的影響,大明收取農業稅五千六百二十餘萬兩,商稅以及鹽稅、礦稅等國營壟斷稅收爲四千三百餘萬兩。

天啓二十四年,大明稅收爲一億零六十二萬四千兩,支出爲八千四百餘萬兩,淨入太倉一千五百九十五萬兩,是大明財政近十年來第一次淨入。

同年,世界財政前五的國家分別是:

莫臥兒帝國,財政約一千六百萬兩。

西班牙帝國,財政約一千五百萬兩。

齊國,財政約一千三百萬兩。

奧斯曼帝國,財政約一千三百萬兩。

法國,財政約一千二百萬兩……

“算上礦課司,金融司有存銀兩千六百萬了。”

冬月初六,在京城大雪紛飛的日子裡,比起年初顯得更爲成熟的朱慈燃拿着奏疏,面前坐着戶部尚書李長庚。

“回殿下,確實如此。”

李長庚作揖迴應,朱慈燃也藉機開口道:

“算來時間,也應該償還一部分國債了。”

“撥出兩千萬兩償還部分國債,另外撥六百萬兩採購麓川、舊港、東北四省的糧食,今年這些地方的糧食太低,戶部和皇店做好交接,把糧食鄰省販賣,一點點的販賣給東利未亞諸國和小西洋諸藩。”

朱慈燃說着自己的安排,今年由於風調雨順,東北四省和麓川舊港等地都迎來了大豐收,因此朝廷必須得做出安排,讓六省農民的糧食不至於爛在家裡。

“臣也是如此打算,不過五軍都督府那邊上疏,近來南虜和魯迷國有各自出兵河中,蒙古的打算,請調軍費二百萬兩。”

李長庚說出了他所面對的局面,這讓朱慈燃皺眉:

“打個莫臥兒要二百萬兩?”

“五軍都督府的奏疏確實這樣寫的,具體的臣也並不知曉。”李長庚作揖回答。

“傳李定國進宮。”朱慈燃轉頭招呼了一聲李永貞。

李永貞見狀回禮,緊接着下去派人傳喚去了。

在李定國沒有到來之前,朱慈燃也對李長庚開口道:

“近來我翻閱齊王叔監國時期的諸多奏疏,發現一些奏疏找不到了,我問洪閣老,洪閣老說被孫閣老焚燬,可有此事?”

朱慈燃口中的孫閣老自然就是曾經的帝師孫承宗了,不過對於他的問題,李長庚卻並不奇怪,而是作揖回答:

“齊王監國時期曾經說過,將一些不利於朝廷統治的奏疏在執行後集中銷燬,這不僅僅是孫閣老在做,畢閣老和顧閣老時期也一直在做。”

“嗯……”朱慈燃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表情淡然的表情自己知道了。

李長庚見狀也沒有過多說些什麼,而是靜靜等待着作爲上直都督的李定國抵達。

這樣的沉寂過去了一刻鐘時間,不多時他們就聽到了春和宮外傳來了腳步聲。

李永貞帶着在武英殿處理政務的李定國走進了殿內,作爲行禮,李定國作揖表示,並未口稱千歲,因爲這是朱慈燃讓他這麼做的。

“五軍都督府上疏魯迷國和莫臥兒的奏疏,你看過了嗎?”

朱慈燃對李定國的語氣親和,李定國聞言點了點頭:

“看過,二百萬兩的價格有些高,因此上直已經派人去北軍和西軍查看了。”

“兩軍給出的回答是更換部分甲冑。”

“自天啓十四年開始,由於朝廷財政窘迫,五軍都督府的甲冑便一直沒有更換,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不過,眼下戰爭和以前已然不同,我認爲甲冑還是以液壓紙棉胸甲爲主較好。”

李定國的話讓朱慈燃點頭認可,紙棉胸甲說白了就是用蒸汽液壓機將五斤紙筋包夾三斤棉花液壓成甲,隨後以硬布裱骨,刷漆而成的甲冑。

這樣的胸甲重量只有八斤,如果要加上羣甲和臂鎧,總體重量能控制在十八斤以內。

這種甲冑最開始被朱由檢用於南方步兵,因體輕,落水以後能讓人漂泊水面一刻鐘,因此又爲海軍多用。

後來被引進陸軍,陸軍士卒的紙甲以上半身和下半身(過膝)爲主要防護部位。

因爲甲厚一寸而輕盈,因此箭矢和鳥銃在五十步以外皆不能透,長槍短刀也不能輕易破防,所以得到廣大陸軍的喜愛。

紙甲的造價在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大明朝並不算貴,但由於蟲蛀,因此在維護上比較勞費心力。

正常來說,古今王朝對指甲都是以換爲主,而明軍倚仗步槍射程四百步而不在意,加上財政窘迫,所以明軍的甲冑大多沒有更換。

這次五軍都督府要更換北軍和西軍的甲冑,少說也得五十萬兩銀子。

加上火藥和輜重、民夫招募,二百萬兩並不算多。

不過,打防禦戰並不是李定國想要的,因此他對朱慈燃作揖道:

“齊王曾說,久守必失,而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因此我以爲,當遣大軍率先進攻,不求攻城略地,而是應當破壞其生產,致使敵軍在前沿沒有穩定的補給地點才行!”

李定國所說的,是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常用的手段之一。

明朝騎兵每到秋季,就得要出城火燒城池以北百里草場,必要的時候還要火燒三百里,其目的就是加大遊牧民族南侵的成本。

莫臥兒不同於普通的遊牧民族,但說到底即便他變成農業國家,大明也有對付他的手段。

焚燬糧食,破壞道路、橋樑,增加莫臥兒出開伯爾山口的成本。

對於明軍來說,只需要萬餘騎兵、馬步兵就能摧毀莫臥兒西北數百里的補給村莊。

以步槍的威力,莫臥兒是很難抵擋和阻攔這支軍隊的。

加上莫臥兒內部本來就因爲人口稠密,大片耕地被明軍收復而糧食短缺,所以每一場戰爭的發動都像是在賭博。

現在的大明和莫臥兒,倒是有幾分清初和明末的感覺。

皇太極每一次出兵都在削弱大明,而大明每一次進攻都在賭博。

只要連續輸個幾次,到時候不用大明出手,莫臥兒自己就會亡於內部勢力的爭鬥。

“按照你的說法,要派多少人馬,增加多少軍費……”

朱慈燃在軍事上還是很倚重李定國的,畢竟這也是朱由檢一直交代他的。

“四營一萬兩千騎兵,以戰養戰,最多增加二十萬兩軍費。”

李定國篤定的開口,朱慈燃又問:“你親自統兵?”

“這是北軍和西軍的分內事,我去就有幾分搶功的意思了。”李定國搖了搖頭,舉薦道:

“我舉薦北軍的朱輔炬和西軍的馬祥麟,以他們二位各自帶兩營騎兵以開伯爾山口,周國汜水關出發,足以重創南虜,讓其休養一載。”

“好……”朱慈燃沒有反駁和提意見,而是直接答應下來,並看向李長庚:

“撥二百三十萬兩給五軍都督府,東宮下令旨入南虜國中平叛。”

“是……”朱慈燃身上還掛着監國的名頭,李長庚不可能反駁,自然是答應了下來。

不過這事情具體還是得內閣開會決議,最後上奏皇帝朱由校才能定下來。

“臣告退……”

見朱慈燃沒了想要交代的,李長庚識趣的退出了春和宮。

李定國也想走,不過卻被朱慈燃眼神示意停住了腳步。

待李長庚離開後,朱慈燃才當着李永貞的面對李定國皺眉道:

“內閣有焚燬齊王叔回批奏疏的事情,你可知道?”

“知道!”李定國不假思索:“這是當年殿下自己交代的,將一些對國朝統治不利的奏疏政策執行後批量銷燬。”

“有標準嗎?”朱慈燃依舊皺眉詢問,這讓李定國察覺到了不對勁的地方,但他還是繼續說道:

“具體的,諸如抓捕勞改工,將勞改工用於地方建設,還有對各國挑撥的奏疏,以及……”

李定國說出了一長串標準,但都沒有說到朱慈燃想聽的。

見李定國說完,朱慈燃自己詢問:“也就是說,這其中不包含四大案的處置奏疏?”

“自然不包括!”李定國不等朱慈燃說完就皺眉解釋:

“殿下親口說過,四大案的涉事官員都要入檔,奏疏和回批內容都要保留,涉事官員上下三代不得爲官。”

“叔父有準確的下令旨嗎?”朱慈燃抓住了重點。

“應該是有的,當時我在燕然戍邊,具體的應該要問問王大伴和曹大伴。”李定國解釋了一下,但這解釋讓朱慈燃頭疼。

無他,王承恩隨朱由檢去了齊國,曹化淳也在今歲四月乘船東渡了。

他們走了,至於李定國說的那份令旨,朱慈燃又沒有看到,說明已經被銷燬了。

“你的意思是,有人焚燬了四大案的奏疏和回批?”李定國察覺不妙,朱慈燃的點頭更是讓他眉頭緊皺。

“我也是偶爾翻閱才發現的,洪承疇說是孫承宗或者之前的內閣焚燬的,但我感覺應該不是孫承宗和畢自嚴。”

朱慈燃解釋着,李定國聽後也皺眉:“洪承疇沒必要爲了四大案的人做出焚燬殿下奏疏的事情。”

“顧秉謙更不可能,他在任時期,四大案僅發生兩起,況且他在三年前就已經病逝……”

李定國說着說着沉默了,朱慈燃也皺眉在想這事情是誰做的。

倒是這個時候,春和宮外響起了腳步聲,孫可望當着衆人的面走進了殿內:

“殿下……”孫可望搖了搖頭,這讓朱慈燃緊了緊拳頭:

“看來想查都查不清楚了……”

“什麼意思?”李定國有些摸不着頭緒,朱慈燃卻咬牙道:

“孫承宗死了……”

第352章 直諫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21章 備戰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81章 天賦異稟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106章 愚民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179章 出兵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164章 事畢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
第352章 直諫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21章 備戰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81章 天賦異稟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106章 愚民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179章 出兵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164章 事畢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