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

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

“旁人頂多是不做不錯,他倒好,一個守規矩便把自己摘出來了。”

快馬加鞭的六司奏疏和劉餘佑二人的案牘,只在五日後便被送到了京城。

正旦已過,眼下是天啓十年正月初七,朱由檢端坐齊王府內,而曹化淳四人端坐其下,各有表情。

關鍵時刻,還是王承恩貼心,他小心翼翼的開口,把僵局給打破了:

“殿下,那這劉餘佑和潘士良的案子怎麼判?”

“案子怎麼判都行,重要的是周延儒的作爲。”曹化淳開口回答,並提出了更有深意的建議:

“殿下,這規矩得守,而守規矩的人更得守。”

“下面的士紳還沒知道消息,得讓他們都知道,朝廷的規矩,大體還是在的。”

曹化淳的話說出,而朱由檢端坐主位,聽着他的話便迴應道:

“朝廷的規矩一直在,但規矩得看人。”

“周延儒賣弄賣弄聰明,幫助朝廷安撫士紳,也想要幫助自己登閣。”

雖然之後因爲各國跟上而跌落到了一億五千萬兩,但依舊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穩定收入。

二月初一,當北直隸官學報名截止,拿到所有彙總文冊的朱由檢,便馬不停蹄的來到了養心殿。

朱由檢在感嘆北直隸的入學情況,而朱由校則是在感嘆隱戶和田地的查清。

七年,顧秉謙都不一定能活到那個時候,而反觀朱由校和朱由檢,七年後的他們也不過三十三歲和二十七歲罷了。

哪怕攻破一半,大明也能達到十九世紀後期的科技水平。

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歲入暴漲到兩億六千萬兩。

這七個閣臣,都代表一方勢力,除了畢自嚴算是個中立派,顧黨、東林黨、浙黨,每黨獨佔兩席。

說到這裡,朱由檢有些感嘆。

眼前的局面是,北直隸的城鎮人口達到了二百六十九萬,農村人口達到了五百一十一萬,而其中京城人口便達到了一百三十四萬人,其他各府縣鎮僅有一百三十五萬人。

長江以北,北直隸也僅有宣府依舊大旱。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爲了推進戶籍清查,耕地清查。”

因此,事後論功行賞,按照他的功績肯定可以入閣,而他如果要入閣,第一個被擠掉的便是黃立極。

曹化淳主動開口,並解釋道:

隨着成都府李邦華監斬劉餘佑、潘士良,大明本土便沒有什麼再值得提及的政治事件。

這樣的年紀,如果不出意外,他能在內閣多呆幾年,多掌幾年的權柄。

因此他提筆當着朱由校的面,用硃筆在十三的數字後增加了十七的數字。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豈不是說,僅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兩千四百多萬兩銀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這麼多讀書人,單單這佔據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財政的支出,就讓朱由校認爲這政策不可能推廣成功。

朱由校開始支持起了全民基礎教育的政策,而相比較他只關心人口和耕地,朱由檢關心的更多。

交趾、小西洋、舊港、瀛洲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價值八百多萬兩的金銀礦,還有兩百多萬兩的稅銀,以及兩千多萬石米麥。

更別提北面朵顏府很有可能會被朱由檢劃給北直隸,屆時朵顏府的三千多萬畝草原也會分給百姓。

且不提其他,單單他留給軍備院的那三百多課題,就足夠他們花費上百年時間才能攻克。

科技人才需要課題來攻克,而課題這種存在,朱由檢的腦裡多得是。

也不看看當初的方從哲、孫如遊,朱國祚、沈潅、姚宗文這羣人,都被熬走了三批人,如果不是浙黨變弱,說不定現在都第四、第五批了。

從科技上來講,按照北直隸的比例,大明適齡的兩千多萬孩童,只要走出兩千個科技人才,大明就能保持對西方各國的百年領先。

之所以它們目前沒有爆發這樣的潛力,是因爲交趾的蠲免還有一年時間,而舊港的糧食雖然每年徵收九百多萬石,但受限於距離,實際上只有呂宋的糧食可以運抵廣東、福建。

位置只有一個,不能增,也不能減,因此想要提拔周延儒就難了。

但問題在於,大明不止有本土,還有海外。

英國靠着海外殖民地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只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就從一七九一年的歲入五千一百萬兩,提高到了一八一二年的一億九千多萬兩。

二人坐在下方,顧秉謙坐在主位,門口有顧黨的翰林編撰當值,三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偏殿議論。

他這麼一說,薛鳳翔就不再說什麼,只是黃立極還皺着眉,顯然還是擔心自己的位置。

這纔是朱由檢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維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於其他額外支出。

不過中農經濟只能維持幾十年,隨着工業革命,順天府和天津府必然會成爲後世那樣的當代人口大城。

他的心思在顧秉謙面前藏不住,而顧秉謙也老神在在的端起了茶杯,沏了沏茶,平靜道:

“他入不了閣,大概率是去頂替六部尚書的職位,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不是世故,是無恥!不要臉!”

可即便如此,天啓十年一開年,大旱波及的人數,還是從三千萬人驟降不到一千二百萬人。

多查出三百多萬畝耕地,就等於增加了三十幾萬石米麥的賦稅。

“殿下,奴婢以爲都不提拔最妙!”

顧秉謙見狀,反而淡定的喝起了茶。

他這一退,手裡的權柄還能再緊握幾年……

只是他雖然獲得了朱由檢的青睞,但卻惹惱了其他人……

全民基礎教育後,朱由檢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私塾和私學,禁止私下補課。

當然爲了保障地下水,耕地最好還是限制在五千萬畝左右,而五千萬畝耕地分給五百萬農民,人均十畝,戶均五十畝的情況下,中農經濟很快就能得以實現。

到了元宵節後,大半個廣東降雨,廣西降雨,長江以南只有廣州、惠州、潮州、韶州、漳州等五府之地未曾降雨,依舊保持大旱。

他的質疑,朱由檢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賦稅新增在哪裡。

說白了,他們都明白周延儒給朝廷解決的一個難題,把朝廷的規矩立住了。

可眼下週延儒的異軍突起讓他有了危機感,因此他才特別針對周延儒。

但問題在於,北直隸的耕地沒有增長,因爲沒有足夠的畜牧來開發一些山腳的耕地。

黃立極表現得尤爲憤怒,心裡卻也尤爲畏懼。

“第四版蒸汽機和挽馬的培育得同時進行……”

比起內閣,齊王府的位置才重要。

那三百多課題一旦攻克,大明基本也就能達到一戰時期的科技水平了。

因此面對朱由檢的想法,他提起硃筆同樣寫了數字。

“只是府內沒這麼多位置安置他,先讓他去刑部擔任尚書吧。”

至於下面的人會不會反對?

一羣當初從其他黨派當牆頭草跳來依附齊王府,眼下又倒戈來依附自己的軟骨頭,他們又能有什麼反應?

顧秉謙老神在在,而事情也如他預料的一樣,整個在京顧黨官員,根本沒有幾個人提出異議。

他與朱由校促膝長談,二人手中輪流看着文冊彙總,臉上笑意掩蓋不住。

涉及閣臣的事情,四人反而不敢開口了,沉默片刻後,還是王承恩再度打破僵局:

這一切的基礎早就打好了,按部就班做,錯不了……

“閣老高見……”黃立極聞言附和,顯然他們是要拋棄劉餘佑和潘士良了。

“這上萬萬石田賦折色後,國朝便有稅銀五千萬兩,從這五千萬兩裡拿出一半來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或許學子們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況下,八個月只吃十三斤肉,這不符合朱由檢用海外對國朝輸血的政策。

將茶杯放下,顧秉謙起身,佝僂的走向主敬殿,準備繼續處理奏疏。

“八個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馬監的官場提供。”

文臣入府,對於他們來說都十分不妙,因此所有人都看向了曹化淳,不知道他爲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當然,這個打擊不是說全部殺死,而是想辦法把田地收歸國有。

短則三年,長則七年。

施鳳來是浙黨眼下的魁首,退了他,浙黨勢力大減,而溫體仁也不足以服衆。

“銀行和新幣一旦推行成功,這便是海外三省一司一州能每年提供給大明的收入。”

“近百萬學子就學五年,這對朝廷的財政還是有不小挑戰的。”朱由檢放下就學彙總文冊,然後才說道:

“北直隸此前前前後後遷移了近二百萬人前往遼東、泰寧三府,這麼看來哥哥登基時,北直隸應該有近千萬人口。”

能在朱由檢身邊伴駕的,也就那幾個人,而周延儒還是文臣。

“不入閣,便只有來府上辦差了。”崔應元小心翼翼開口,而李若璉也警惕了起來。

眼下面對周延儒的虛晃一招,浙黨或許會還在高興,但只要他顧秉謙不挑起和齊王的黨爭,那浙黨這次算盤就會落空。

顧秉謙稱呼上了周延儒的表字,顯然已經將他視爲自己核心圈子的一人。

至於眼下,儘管遭遇了旱情,但北直隸百姓基本人均三畝,而勳貴文臣們手中的田地下降到了七百多萬畝。

“弟弟別忘了,我朝兩京十九省,北直隸只是其中的一,還有另外二十行省等着這個政策的推行。”

這一來一去,哪怕被超越,也是二百年後的事情了。

朱由校手裡此刻拿着北直隸最新的人口彙總和耕地彙總,紙面所寫的情況是北直隸七百八十二萬四千六百人整,耕地三千餘六十七萬九千六百七十二畝三分四釐。

在他看來,朝廷給了學子就讀的機會,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還要負責他們的肉食,以及火牆燃料費?

唯一讓所有人關注的,除了四川新政,便是北直隸的官學新政……

“有的時候,退一步才能活得長久……”

別忘了,這只是一個省,人口規模只是大明在冊的十七分之一。

一年一百四十萬兩銀子,這看似不多,卻已經佔據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財政支出。

從政治來講,它可以扼制士紳對教育,經濟,民生,政治的把控。

他們如果能活,那麼其他人就會效仿侵佔軍屯田,而軍屯田一旦倒下,那大明的財政就會倒下四分之一。

顧秉謙也是早就看透了這點,所以一直沒有和朱由檢正面爲敵的打算。

就他們做的這事,但凡齊王是個正常人,都不會讓他們活。

“劉餘佑和潘士良,眼下他們的命在殿下手上,我們是幫不到忙了。”

想到這裡、顧秉謙心裡有些得意。

他眼下六十二歲,雖然已經老邁,但在閣臣之中卻屬於比較年輕的兩個人。

只是他的話一出,李若璉便猶豫道:

“閣臣有七,雖說退黃立極而上週延儒,顧黨實力不減,但若是周延儒上了,恐怕溫體仁也得上位……”

“可大旱過後,糧價下降,即便是上萬萬石田賦,折色稅銀也不過四千萬兩。”朱由校皺眉提出質疑。

在軍餉、官員俸祿、基礎教育等各項支出總計五千萬兩的情況下,除非大明其他什麼都不做,不然財政很容易赤字,連修路都不可能。

“國朝眼下八萬萬七千萬畝耕地,哪怕盡數十賦一,也能收到上萬萬石田賦。”

“事情他說的很明白,傳旨太監帶去了殿下的話,他能做到如此,已經不易了。”

這麼看起來,基礎教育的推廣,無疑讓大明的戶籍制度更爲精確。

百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這自然讓朱由檢堅決了打擊勳貴士紳的想法。

朱由檢的話,便證明了周延儒這次博弈的正確,只是選對了該做的,他便直接成了六部尚書之一,擠進了大明權力中心。

到時候別說大明還存不存在,便是他朱由檢也早就化成灰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南糧北運來維持局面,那北方糧價暴漲是絕對的。

哪怕後續被西方仿照,照抄給跟上,但遺產也足夠漢人吃上近百年的了。

哪怕北直隸的勳貴,百官不願意,但在皇權掌握最深的北直隸,他們手裡的耕地卻很難隱藏。

三千多萬畝草原,五千多萬畝耕地只分給五百萬農民,中農經濟或許能在朱由檢這一代就實現。

一杯茶,他慢慢喝,直到黃立極舒展眉頭,他才說道:

朱由檢忽的開口,吸引了衆人注意,但很快他又否決道:

“閣老,他沒按您的話做,您難道不生氣嗎?”薛鳳翔聽到顧秉謙的話,遲疑詢問,而顧秉謙卻平淡道:

“雖說朝廷收了八十文書本費,還有學子的口糧,從地方靠捐獻得到了牲畜家禽,但情況並不容樂觀。”

私塾和私學,不出意外會在全民官學後,成爲貴族學校。

他想要的,便是再當個幾年首輔,在局面掌控不住前卸任首輔,告老還鄉。

這個數目讓朱由校瞪大了眼睛,甚至以爲自家弟弟在誇大,但只有朱由檢明白,這個數據想要實現有多麼簡單。

“周延儒太世故了……”

朱由校直勾勾的看着朱由檢,而朱由檢也帶着笑意把硃筆放下:

“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這百萬學子走出一百個可以進軍備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會虧。”

不過,今年瀛洲就能反哺大明,在穩定當地糧價的情況下,運送六七百萬石米麥給朝廷並不困難。

鹽酒茶礦,攤丁入畝,這一切都做完後,大明本土的賦稅潛力,在不考慮金銀庫存的情況下,大概率是在五千萬到六千萬兩之間。

朱由檢在給周延儒授刑部尚書的時候,文華殿的一處偏殿裡,顧黨成員的工部侍郎薛鳳翔忍不住埋怨,而閣臣黃立極卻破口大罵。

見過貪的,但聯合地方御馬監一起貪腐侵佔軍屯田的,這朝野上下的百官還是第一次見。

如果北直隸的農民能通過遷移,進一步下降到五百萬,而朝廷又收回這七百多萬畝耕地,並且利用蒸汽機來進一步開發北直隸,那農民的日子會過的更好。

顧秉謙、袁可立、孫承宗、施鳳來、朱燮元、畢自嚴、黃立極……

天啓元年的北直隸,情況可能是十幾萬勳貴、文臣、衛所軍官侵佔近兩千萬畝耕地,而近千萬人分近千萬畝地。

一個不好,周延儒便是下一個“顧秉謙”。

朱燮元身在浙黨而心在朝廷,又有功勞,退了他則是讓功臣寒心。

只是相比較去年波及三千多萬人口的八省大旱,今年的一場場春雨給大明續了一口氣。

除了畢自嚴小他一歲,其餘人都比他大兩到六歲。

朱由檢想到了徐霞客帶來的那些歐洲大挽馬,隨後才整理了思緒,將想法放回到了基礎教育上。

“雖說要安撫南方士紳,把規矩立住,但並不一定要讓周延儒入閣。”

畢竟今年的海外收入,主要大頭也不過就是黃龍平滅南亞土邦的前後三千多萬兩金銀罷了。

朱由檢緩了一口氣,然後才說道:“官學司的成德給出了今年官學司的支出。”

如果不是下面的人架着他,他還寧願老老實實的在齊王府辦差。

比起洪武年間的二百六十多萬人,二千六百多萬畝耕地,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增長了三百多萬畝。

這個模式下的大明,財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間差。

“弟弟倒是趁這個機會清查出了六十多萬的隱戶,一百三十多萬畝隱田,估計北直隸的隱戶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朱由校被朱由檢這話給問住了,他還真的不太清楚海外有這麼大能量。

不得不說,除了黃立極,其他幾人都有必須在閣的意義。

尤其是瀛洲、交趾、舊港、小西洋這四塊地方,它們一旦全部穩定,每年向朝廷輸送價值上千萬兩的稅銀,以及兩千多萬石米麥。

“加上六萬教習的俸祿和伙食,官學每年冬季的火牆燃料費用,官學司給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萬兩左右。”

因此基礎教育要施行,福利政策也要執行,面對自家哥哥的質疑,朱由檢寫下了“兩千”這個數字。

“九十七萬六千餘人,比我和哥哥你想的還要多。”

眼下大明的財政,是建立在外部不斷輸血的情況下。

元宵節前後,南直隸、福建、河西、四川、湖廣等各省紛紛降雨,十五天的時間,前後降雨數天,乾涸的河道復通,各地旱情慢慢減退。

“國朝這近百萬學子,負責他們的教習數量明顯不夠,臣弟從其他地方湊了湊,一共是湊齊了六萬教習。”

朱由檢把手中文冊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寫着豬四萬三千餘頭,家禽八十七萬只。

“有了這兩千萬兩的額外收入,哥哥伱認爲大明能不能拿出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賦稅來推行全民基礎教育這條政策呢?”

朱由檢說着,提筆又寫下了一萬萬這個數目。

二十……

廢除這種存在,實現教育公平,這樣才能扼制士紳和勳貴這些貴族階級的領先。

黃立極的怒火,顧秉謙看在眼裡,但他也知道黃立極的怒火中帶着恐懼。

“你們啊,別對人太刻薄,玉繩這樣的人能起來,對我們是好事。”

英國能做到的,大明沒有理由做不到,限制大明的是金銀,而幣制改革和海外金銀流入會解開這道枷鎖。

這些種種,折色下來後,大明海外可以入國帑近兩千萬兩銀子。

唯一限制大明的,似乎只有內地的大旱。

他們保不了?自然是能保的,但要保他們,需要的代價太大,顧秉謙不願正面和朱由檢硬鋼。

“眼下閣臣有七,位置皆滿,你們說讓誰退下來……”

對付這兩兄弟,也不知道要培養多少人才能熬到他們走,太浪費心神了。

這個局面是多久?他具體從這次朱由檢頒佈的四川、北直隸新政裡看出來了。

按照後世的開發情況,整個北直隸比河北要小一些,但也最少能開墾出六千萬畝耕地。

“奴婢以爲,黃立極……”

內閣位置不多,齊王府更不多。

這個數目自然很多,因爲他們的人數也不過就六萬餘人。

王承恩想讓黃立極退下來,因爲他在閹黨倒臺後就投靠了顧黨,動他而推舉周延儒,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入府也不錯……”

基礎科學的普及會誕生人才,人才進入軍備院後會幫助大明科技進步。

用四億人的賦稅來養最多一億六千萬人,大明養得起,而且科技會讓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漸增加。

這規模看着很多,但算下來,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這是成德寫在了後面的數據。

就這年齡,除非他們早亡,不然眼下廟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熬不過他們兄弟兩人。

在他們看來,劉餘佑和潘士良可以說膽大包天。

不過,全陝再度依舊沒有下雨,便是關中地區也僅靠渭水、涇水而耕種,山西承平了一年的太原府也遭遇大旱,倒是遼州、澤州、潞安府降了幾場小雨。

“如果南崑崙監察使司站穩腳跟,而南州開發成功,朝廷又收復三宣六慰,諸藩在南亞站穩腳跟,那朝廷的海外歲入或許能達到這個數目……”

“……”聽到朱由檢說的這串數字,朱由校皺了皺眉。

大明的亞非經濟圈和宗藩體系一旦樹立起來,大明完全可以在三十年內,在人口穩定提升,物價不漲的情況下,把歲入提高到一億五千萬兩白銀的程度。

城鎮人口不超過三百萬,農村人口不超過五百萬,這就是朱由檢對北直隸的規劃。

“銀行和新幣制,真的有這麼大能耐?”

朱由校還是有些難以相信,畢竟在他看來,大明是世界中心,海外的能量,不可能有大明那麼大。

只是面對他的難以置信,朱由檢卻輕笑着把關於銀行和新幣制的文冊放到了桌上,慢慢推向了朱由校:

“有沒有這能耐,哥哥看完就清楚了……”

晚上九點半左右更新

(本章完)

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93章 大仇得報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79章 出兵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1章 噩夢開局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1章 噩夢開局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620章 國債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10章 局勢艱難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49章 廣州繁會
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93章 大仇得報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79章 出兵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1章 噩夢開局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1章 噩夢開局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620章 國債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10章 局勢艱難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169章 殲滅奢崇明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49章 廣州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