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天災人禍

“叮鈴鈴——”

“別擠別擠!”

三月,邑陵的事情很快被百官傳出,爲此許多家產容易變現的中小鄉紳開始變賣家產給皇店,以此湊夠錢糧遷移。

在遷移的事情上,各地士紳豪強選擇了不同的地方。

對於中西部省份的這些士紳豪強來說,他們根本不擔心自己被遷移,因爲大明主要遷移人口的對象就是中西部省份。

對於北直隸的士紳豪強他們更不怕,畢竟他們本來就生長在北直隸。

對遷移事情有所抗拒的,主要還是湖廣、廣東、浙江、南直隸、河南、山東、福建、江西等一京七省。

爲此,他們選擇的遷移方向也有所不同。

山東、河南遷移的方向主要還是安西、北庭,漠東、東海等省份,畢竟這些地方沒有瘴氣,雖然寒冷,但憑藉手中錢財,也能僱傭百姓來幫自己開墾大量土地。

湖廣的遷移對象,主要是四川、雲南、貴州。

剩下的南直隸、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份則是清一色的選擇了南邊的南州和交趾。

西南之地的瘴氣,便是他們也唯恐不及。

他們寧願去遙遠的南州、瀛洲,也不選擇舊港和麓川,而交趾雖然也在選擇範圍內,但去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這船我們老爺包下了!”

“哪有包船的道理?!”

“我家老爺有銀子!愛包船就包船!”

只是一個月的時間,風波開始發酵,東南之地的船隻被租售、搶售一空。

十數萬的鄉紳豪強向南州、瀛洲遷移,但由於他們家大業大,遷移往往需要一家租借一艘大船。

原本可以運送上千人的船隻,瞬間被鄉紳們包船租借,面對這樣的情況,單純想要遷移的許多百姓只能被留下。

由於六月官府就會停止移民,因此不想揹負債務移民的百姓,只能選擇了更爲遙遠的齊國,因爲齊國最少有船可以坐。

這樣的風波沒有停下的感覺,反而在愈演愈烈。

士紳豪強的遷移,讓不明所以的佃戶和百姓開始恐慌,他們也紛紛開始爭搶船隻。

許多士紳見到後破口大罵,只覺得這羣愚民愚不可及,罵他們耽擱了自己逃命的步伐。

但罵歸罵,卻根本不影響他們爭搶船隻,遠逃海外的舉動……

“只是兩個月,皇店便已經收到二千六百餘萬畝的掛牌,移民人口也突破一百八十萬之衆,這確實是……”

五月初三,當坐在齊王府承運殿裡的洪承疇不知道應該怎麼說時,坐在上首位置的朱由檢卻吹了吹面前的茶,抿了一口,不緊不慢道:

“逃得好,他們要逃就讓他們逃吧,朝廷也不可能殺這麼多人。”

“他們都逃出去,留在中原的百姓日子就好過了。”

朱由檢的話讓洪承疇微微頜首,但他緊接着又擡頭道:

“近來,燕山官員也都大多行事小心了起來,看樣子是被殿下此舉驚嚇到了。”

“不過,這兩千六百餘萬畝土地,要是以正常的價格購入,皇店最起碼得出不少於一億五千萬兩銀子。”

“皇店,能拿得出來嗎?”洪承疇小心翼翼的詢問,朱由檢聞言也看向了曹化淳。

只見曹化淳搖了搖頭,顯然吃不下士紳吐出的這大塊蛋糕。

洪承疇也看到了他的表情和舉動,因此不免放下手中的奏疏,對朱由檢作揖道:

“殿下,這些田畝不足士紳手中田畝的十分之一,眼下士紳拋售如此,而國朝要國有制,那就不能把田地賣給百姓,只能分地。”

“這麼大筆銀子,哪怕加上銀行,恐怕也難湊出。”

“下官的建議是,或許可以將南州、安西等地的土地租售給遷移的士紳們,用土地換土地?”

洪承疇的想法是建立在他看過麓川土地的情況,相比較大明原兩京十三省大部分地區土地都已經開發完全,海外和中南部三省的土地基本沒有開發。

既然這樣,不如把土地交給鄉紳們去開發。

不過對此,朱由檢並不認可,還是準備按照土地國有制的制度來和士紳們做交易。

“不必……”

朱由檢放下茶杯,繼而說道:

“士紳能開墾多少土地都屬於朝廷,士紳有使用權,而無售賣權。”

“不過,朝廷可以將勞改工換給他們做佃戶。”

“南州眼下還有五十四萬勞改工,舊港還有一百六十九萬,算上麓川、交趾,這些地方合計有五百萬勞改工。”

“按照一畝地一個人的價格交給他們,剩下的皇店用耕牛挽馬和他們交換。”

“一頭耕牛三畝地,一匹挽馬二畝地。”

朱由檢用的價格都是江南牛馬牲畜的價格,按照這個價格,大明再出些銀子,應該就能拿下這批田地。

“今歲海外金銀有幾何?”朱由檢詢問曹化淳,曹化淳聞言也作揖道:

“約黃金十二萬兩,白銀六百七十二萬兩,還有價值六十萬兩銀子的銅錠。”

大明海外金銀每年涌入近一千四百萬兩,其中有八百萬兩就是自己開採的,剩下六百萬兩都是貿易所得。

以目前大明的人口情況來看,這樣的輸入短時間內還是無法造成通貨膨脹的。

“今歲國朝有一億七千三百餘萬百姓,這點銀子應該不會影響。”

“皇店有多少銀子來?銀行呢?”

朱由檢繼續詢問,這些曹化淳就需要去查些文冊了。

花了幾分鐘時間,曹化淳從放着文冊的桌前走回來,對朱由檢和洪承疇作揖道:

“回殿下,合計一億五千萬兩,銀行存款七千餘萬兩,皇店販糧所獲八千萬兩,不過除去開支,盈利約三千萬兩。”

朱慈燃的新政讓糧價飛漲,作爲負責糧食貿易的最大機構,皇店的獲利自然不用多說。

這麼看來,大明可以動用的銀子還有很多。

“殿下……”在朱由檢這麼想着的時候,洪承疇突然作揖道:

“今歲各地皆有旱情,江南三省都分別受災不說,湖廣、四川、廣西、貴州都紛紛受災。”

“另外,北方長城、黃河以內的各地也遭遇旱情,原兩京十三省除了廣東、福建、雲南、四川四省外,盡數遭遇旱情。”

“如此情況下,是否需要開放常平倉來平抑糧價?”

常平倉裡還存着一億三千多萬石陳糧,這是洪承疇到了京城,入了內閣後才知道的。

他並不在意百姓的生死,但他也知道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那中原定然會生亂。

洪承疇以爲,他的此番話,應該會讓朱由檢做出些調整纔對,然而……

“百姓遷移的情況已經說明了一切,兩個月遷移一百八十萬人,江南三省便遷移九十萬。”

“今歲正是解決江南人口稠密的最好機會。”

朱由檢下了狠心,他早就知道今年和明年將是大明最難的兩年,而這也是他解決江南的最後機會。

天啓二十年,二十一年,這對應的是崇禎十三年和崇禎十四年。

朱由檢很熟悉這兩年的原因在於這兩年是李自成崛起的關鍵時刻,也是明軍鬆錦之戰的關鍵時刻。

這三件事情看上去毫無聯繫,但實際上卻是牽連在一起的。

如鬆錦之戰,雖然是崇禎催戰所致戰敗,但是更大的原因在於內部。

後世大多數人誤以爲,洪承疇到了之後,崇禎就催他趕緊打,其實並非如此。

鬆錦戰役是從崇禎十二年二月開打,一直打到崇禎十五年四月洪承疇被俘,一共打了三年多。

崇禎是在崇禎十四年七月催洪承疇開戰,距離洪承疇督師遼東已經有兩年零四個月,也就是說,洪承疇率十幾萬大軍在寧遠駐足了兩年半。

崇禎在這一戰拿出了自己最大的信任,也足夠堅持,上一個他給了兩年時間的人還是袁崇煥。

因此,在給了洪承疇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準備,卻發現洪承疇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崇禎急很正常,而他急的原因就在關內。

崇禎十三年、十四年兩年全國近八成地方遭遇旱情,大量百姓從賊不說,大明財政也開始崩潰。

倚重的田賦已經收不上來,負責圍剿流寇的西北四鎮出現逃兵,所有的逃兵都投靠到了李自成的麾下。

作爲流寇的李自成等人因禍得福,利用投靠而來的西北邊軍組建成爲老營,又依託“三堵牆”的戰術先後擊敗明朝關內野戰軍。

到崇禎十四年一月,李自成更是攻克洛陽,執殺福王朱常洵,圍攻開封。

崇禎十四年的旱情未減,以至於明軍在中原收不上糧食,大軍人餓馬乏,而李自成靠着絞殺地主獲得糧食,並與羅汝才合兵。

二人傭兵百萬,執殺明總督傅宗龍於項城,斬殺明軍六萬,連克商水、南陽等四十餘州縣。

稅收收不上來,田賦收不上來,中原野戰軍被全殲近三分之一。

這就是爲什麼崇禎催促洪承疇出兵的原因,因爲再不出兵搞定鬆錦之戰,那李自成就稱帝了,想要圍剿他只能在這一兩年內進行。

所以崇禎需要洪承疇打贏鬆錦之戰,然後帶兵回關內圍剿李自成。

崇禎十三年和崇禎十四年這旱情最嚴重的兩年,是明朝最收不上來賦稅的兩年,是百姓最痛苦的兩年,也是李自成崛起,洪承疇慘敗的兩年。

這場天災直接導致了明朝在長城內外兩線作戰失敗,如果是一線,那大明還能再挺幾年,但關鍵是兩路都失敗了。

這是明軍唯一一次兩路戰敗,而兩路戰敗的結果就註定了明朝國運進入倒計時。

朱由檢要用這兩年做文章,也是他一開始就定下的想法。

只不過,執行人從他變成了朱慈燃,而朱慈燃的政策本來不算太狠,但配合這兩年的天災,那就有些毒辣了。

在兩京九省都遭遇旱情的情況下禁止出售平抑糧,把糧價炒高到一兩銀子一石以上的價格,讓百姓在中原吃不起糧食,只能遷移。

這一舉動,無異於是在吃人血饅頭,但這個饅頭,朱由檢不得不吃。

他不吃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江南三省的問題。

三省的問題不解決,那它們還是會像歷史上一樣,下吸四川湖廣,上吸北方。

江南一旦有事,北方就得陪葬的局面便無法改善。

“今歲旱情如此,且不提朝廷鐵路已經算是以工代賑,單單秋收後的田賦糧便是一個問題。”

朱由檢沉思之後對洪承疇說道:“今歲遭遇旱情的各府縣,蠲免賦稅一年……”

“下官領命……”聽到朱由檢這麼說,洪承疇便知道,今年的大明的賦稅可能要腰斬了。

不過即便如此,他卻也沒有什麼辦法,誰讓旱情如此,無法阻攔呢?

至於百姓,卻是隻能苦一苦他們了……

“嗚嗚——”

在洪承疇應下的時候,火車的汽笛聲在河南田間的不遠處響起。

夏季本該炎熱,所有人都知道,可他們沒想到,天啓二十年的天氣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在經過春季的幾場春雨過後,河南便再沒下過大雨。

空中的太陽像個潑了油的火球般,火辣辣的懸在天空中,向外散發着灼灼火氣。

就連僅剩的一絲遮蔽的雲彩,也在太陽的蒸騰中,飛灰煙滅。

中了暑的知了躲在已經乾枯的大樹肘腋下,熱得也有氣無力的喊叫着。

大地被太陽烤成赤銅色,紛紛裂開,便是那一叢叢小麥、水稻也不由乾枯。

一陣火辣辣的熱浪吹來,乾枯的小麥水稻紛紛折斷。

“一二!一二!一二!”

田地邊,上百名老農不停踩踏着控制水車速度的機關,試圖將河水抽到田裡灌溉莊稼。

在他們的背後,那條曾經時不時就漫過田埂的河流,此刻只剩下了河牀那不足一尺寬的河水。

即便只剩這點水流,老農們也不捨放過,將它攔了起來,灌溉莊稼。

只是大傢伙都知道,眼下還僅僅是初夏,一旦進入三伏天,那這條河流也將會斷流。

可他們不願放棄希望,在田頭展轉掙扎,和焦急的人們一起等待大雨的到來。

只可惜,沒有奇蹟,四月的河南依舊沒有下一滴雨水,令人絕望。

在無奈的等待中,莊稼和人們逐漸對那曾經討厭的烏雲和無情的冷風也變的親近起來,無時無刻都盼望着雲與風的到來。

“來了!來了!”

“天黑下來了!”

“老天爺快點下場雨吧!我求求您老人家了!”

烏雲來了,冷風來了,田間的百姓跪下磕頭,期間老天降下一場大雨,即便把頭髮和臉磕上了泥土,卻總也沒有見到大雨滂潑的身景……

他們如“癡了”一般的擡頭眺望天空,而與他們一樣的百姓足足有數千萬之多。

每個省、每個府、每個州、每個縣、每個村鎮……

所有在田間忙活的百姓都期望老天能降下一場大雨。

然而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們的希望也像莊稼的葉子一樣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慢慢變黃,他們所期盼的大雨一直到五月也沒有到來。

不僅如此,時間進入五月後,旱情進一步蔓延,整個北方再也沒有一處土地能夠倖免於難。

水田乾裂,河牀乾涸,樹木枯死,莊稼化作齏粉,百姓餓得消瘦。

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知道,今年已經不可能從地裡種出糧食了。

於是,在官方遷移的最後一個月裡,遭遇旱情的各省百姓紛紛開始了自己的“自救”之路。

他們的自救便是拿上遷移令牌,坐上前往安西、北庭的火車。

如今的火車依舊修到了沙州,只要他們抵達沙州,便可以跟隨隊伍前往安西的伊州府(哈密),繼而一路經歷綠洲安家。

百姓的日子有多苦,作爲這一政策的制定者,朱慈燃無比了解。

他來到了京城西站的火車站,在這裡到處充斥着對他的漫罵,顯然他們都認爲如果不是朱慈燃將遷移時間定在六月結束,那他們都不會這麼趕。

面對這些漫罵,朱慈燃沒有說什麼,只是走出火車站,回到北京西城,在一處酒樓停下了腳步。

“進去吃吃飯吧……”

朱慈燃帶着堵胤錫、劉順、張修三人走進了酒樓。

這家酒樓是朱慈燃以前常來的地方,曾經的這裡不說桌桌滿客,但好歹也能坐滿一樓的位置。

可眼下,不僅二樓只有一兩桌客人,便是一樓都只有三桌客人。

朱慈燃等人一坐下,那掌櫃的就面露難色拿着菜單走了過來。

“張小爺,這物價漲了,我們的菜價也跟着漲了,您看看……”

掌櫃的遞過來了一份菜單,上面書寫着各類菜品,但價格都漲了兩到三成不等。

“還是原來那幾個菜吧,沒事……”

朱慈燃勉強擠出笑意將菜單遞了回去,掌櫃聞言總算鬆了一口氣,連忙笑着點頭應下,隨後讓人去準備。

朱慈燃愛吃的四個菜分別是西紅柿炒雞蛋,炒馬鈴薯塊和五味蒸雞,元汁羊骨湯。

四個菜加上四碗米飯,便是他們四人的午餐。

興許是剛去了火車站,見到了百姓們的慘狀,總之朱慈燃一行人沒怎麼說話。

直到結賬時,看到那份一百三十二文的賬單,朱慈燃才嘆了一口氣。

“額……這米價漲了,您也知道,所以米飯的價格也跟着漲了點,您要是覺得不舒服,我給您抹個零,一百三十文如何?”

掌櫃生怕得罪了自己的這位老主顧,但朱慈燃卻搖了搖頭,讓劉順給了銀子,說了句下次還來後便離開了。

他們四人坐上了回宮的馬車,而一上車,朱慈燃便說道:

“以往吃這樣的飯菜,你我四人頂多花一百文,眼下卻漲了三成。”

“你們說,是我定下的國策有問題,還是真的因爲天災的問題?”

朱慈燃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或許自己叔父的遷移政策才更適合大明的國情。

然而他一開口,堵胤錫就搖頭否認道:

“殿下做的沒有錯,天災是我們無法抵擋的,今歲之難難在天災,而非殿下之錯。”

“若說真的有錯,便是殿下沒能提前一年實施此政,遷移更多百姓。”

“自去歲算起,國朝遷移近四百萬人前往各地,至眼下安西、北庭便已經有了三十餘萬百姓,單于也有百姓三十餘萬,各省更是多出更多。”

堵胤錫頓了頓,吸了一口氣後又繼續說道:

“這四百萬人遷移出去,中原之地便少了四百萬份口糧。”

“如果沒有今歲的大旱,百姓們都能過一個肥年,因此殿下何錯之有?”

“依下官之見,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將終止遷移的事件推後到年末,但卻不能直接說,而是應該以旱情爲藉口來表示寬限時日,讓百姓能移民躲避災害。”

“若是國朝今年還能向北方、南方遷移和去年一樣多的百姓數量,那國朝的南北疆域都將鞏固,剩下的便只有安西二省了。”

堵胤錫能說出這樣的話,足以可見大明人口遷移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依託鐵路,輪船、海運木帆船,一年半的時間便遷移四百餘萬人,這放在任何時代都值得載入史冊。

在堵胤錫看來,這應該是功績,因爲這四百餘萬百姓的離去,給留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留下了近六千萬畝無主耕地。

這些耕地會在災後被地方官府發給百姓,留下來的百姓將會過上曾經四川、雲南百姓的好日子。

堵胤錫的話開導了朱慈燃,對此他也深吸了一口氣:

“或許你說的對,我既然執掌朝政,替父親和齊王叔監國,那就不能夠婦人之仁。”

“只要我知道這件事對百姓來說是好事就足夠……”

他恢復了以往的從容不迫,擡起頭堅毅的對劉順等人下令道:

“回宮之後告訴遷移司、吏部、兵部、戶部和禮部……”

“因天降大旱,千萬百姓無家可歸,無地可耕,遷移終止一事推遲到天啓二十一年正旦節前。”

“期間百姓遷移所需錢糧費用,均由官府負責,各地若敢有盤剝百姓口糧者,闔家而捕,盡誅九族!”

朱慈燃發了狠,連誅九族這種齊王不常說的話都掛在了嘴邊。

比起齊王,他在面對貪官污吏時顯得更爲狠辣。

只是相比較他還在意百姓遷移的時候,百官們的心思卻都放在了那些不肯遷移的士紳豪強身上……

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8章 狂攬人才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465章 拂曉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43章 大反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99章 爭鋒相對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
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8章 狂攬人才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465章 拂曉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43章 大反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99章 爭鋒相對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