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扶弟魔

第96章 扶弟魔

“敢問先皇口中的不穩是指……”

桂王朱常瀛小心翼翼的開口,而朱由校也是好奇自己弟弟說的局勢不穩是什麼。

至於朱由檢、他不可能把奢崇明會造反的事情說出來,只能對朱常瀛三人道:

“眼下、遼東建虜步步緊逼,不出意外的話,來年便會發動對遼戰事。”

“這……”惠王朱常潤剛想說與他們關係不大,但想了想還是沒能說出口。

但下一秒朱由檢又道:“平定遼東之後,朝廷纔有餘銀爲三位叔叔修建王府,隨後就藩。”

朱由檢這句話、就讓三人喜出望外了。

一般來說、親王的王府都是有封地的地方官府負責的,但眼下遼事艱難,加派餉銀壓在百姓和地方頭上,官員們都十分厭惡爲藩王修建王府。

如果朱由檢這麼說、就代表王府的事情就不用他們愁了。

說到這裡、朱由檢把他想裁撤密雲、懷柔、昌平、通州一帶衛所,營兵,換七衛一營上去駐守的事情詳細的告訴了好皇兄。

至於朱由檢、朱由校都不擔心,他就更不擔心了。

“奴婢遵旨”小太監老老實實回禮,而朱由校見狀也轉頭對朱由檢笑道:

大明發展到眼下,宗族子弟接近十萬,按照最低的奉國中尉兩百石俸祿來算,每年最少要發兩千萬石糧食,才能養活他們。

偏偏這個羣體的人數還是最大的,眼下宗室子弟十萬人,這三個爵位的子弟最少就有九萬人。

“哥哥難道就想嗎?”朱由檢反問,隨後兄弟二人相顧一笑。

這個時期延續到了現在,已經接近三十年了。

所以他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直接越過內閣,用中旨先斬後奏。

所以朱由檢在朱由校說完話後,便對朱由校道:

“哥哥、燕山大營的七衛一營預計十日之後就能招募滿員,這麼一來、哥哥手下就有了四萬多精銳人馬。”

這底氣虛弱的模樣,被朱由校看得清楚,倒也不揭穿他,只是像哄孩子一樣的拍了拍他的手道:

“好好好、弟弟一定可以的,我相信你。”

只要兵馬安全換完,那就不存在薊鎮兵馬,內閣也就無話可說。

“怎麼沒有?皇祖父當年對潞王比我對弟弟你還要誇張。”

朱由檢聽到了好皇兄的提點,也後知後覺道:

如果他記得沒錯的話,大明選妃一般不會比皇帝和藩王大,也就是說他很可能會有一個十一二歲的皇妃。

不過這樣的舉動,實際上等於變相把九邊之一的薊鎮裁撤了三分之二,只留下了永平府和順天府的薊州、遵化。

爲了避免藩王造反,只有保持強大的軍事才能將世襲遞減制度弄上正規。

當三王被送出宮,朱由校忽的看向了旁邊的朱由檢。

“……”朱由檢一時間有些懷疑人生,而朱由校下一句話更是讓他直接破防。

“既然如此、便不能裁撤通州衛、大興衛和燕山三衛,甚至連石匣營、鎮魯營、建昌營也不能裁撤。”

不過這樣的改變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還是因爲那三十位已經就藩藩王的不可逆。

“哥哥、我已經管了七衛一營,再塞進來薊遼總督,那我……”

朱由校一臉認真的說道:

“額……我還不急。”朱由檢實在接受不了。

“不過即便自我等開始停止外派藩王,但天下的三十位藩王還會延續下去。”

他雖然眼下缺銀子,但不可能薅好皇兄的羊毛,畢竟好皇兄比他還缺銀子。

“弟弟是我帶大的,若是旁人要害我,我信。”

“呵呵、三位叔叔不用客氣,未就藩的日子,就在京城繼續休養吧,每年一萬石的俸祿會折換成銀子正常發放的。”

他們的想法、實際上也是代表了明朝各階級士大夫和百姓的看法。

“我?我能幫什麼忙?”朱由檢愣了愣,自己難不成還要親手選出自己的嫂子?

可是萬一自己不知道張嫣是誰,把自己嫂子錯過了怎麼辦?

“你且來就是。”朱由校拍了拍他的手,讓他放寬心,但朱由檢怎麼也寬心不起來。

關押鳳陽高牆,還是眼下皇帝的親弟弟,未來皇帝的唯一親叔叔,諒鳳陽的太監也不敢難爲他。

尤其是把當初朱元璋、朱棣時期的衛所軍屯糧食數據報了出來,並說出裁撤這三十四衛、十六所、三營之後所能節省的銀錢。

“另外再從內帑撥銀十萬兩給皇五弟。”

“你有把握嗎?”

“對了!”朱由校突然道:

“內閣的大臣上疏,要在明年初選秀女。”

裁撤編制很容易,但重新建立編制卻很難。

朱由校眼神陰晴不定,在衡量了半天后,猛地向朱由檢詢問了這個問題。

“哥哥說的不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永平和薊鎮的兵馬也應該要抓緊。”

哪怕就是造反,三服以內都頂多關押鳳陽高牆罷了。

朱由校沒有擔心朱由檢是在架空自己,更沒有懷疑他要篡奪皇位。

“那也沒有拿十萬兩做零花錢的說法啊。”朱由檢哭笑不得,但朱由校下一句話就讓他閉嘴了。

所以在好皇兄指出編制不能廢后,他纔敢提出讓人坐上薊遼總督的位置。

因此從最開始定額一百五十萬兩,再到後面陸續放開朱氏皇族子弟的科舉、明朝已經在改變了。

“到時候不管多忙,你都得來京城幫忙。”

節省軍餉最少五十萬兩,增收一百五十萬畝耕地,每畝收三成糧,一年便增加九十萬石左右的糧食。

“來人!”

但是萬曆賣了一個乖,就是直接定額一百五十萬兩,不管以後多出多少宗藩子弟,反正每年只有一百五十萬兩,怎麼分全由藩王和宗藩子弟討論。

“萬歲……”聽到有人叫喚,隨行的司禮監小太監走到了門口,朱由校也下旨道:

朱由校十分了解、用御馬監的四衛一營和羽林三衛替換薊鎮兵馬,這種事情內閣一定不會同意。

朱由校眼神對他很溫柔,嘴角帶着笑意:

保留下燕山三衛和通州衛、大興衛的編制,這就代表朱由檢手上又多了五衛三營的兵馬。

給潞王的安家費就三十萬兩更是叫人咂舌。

由於是宗藩子弟,養濟院不接收他們,他們只能成爲了藩王的佃戶,更有甚者直接成爲了明代唯一的強制乞丐。

“明歲若是定下了皇后,待弟弟十三歲,也爲弟弟選一批秀女爲王妃。”

他想說他的兵權太大了,但是卻被朱由校抓住了手。

要是能解決宗藩問題,收稅都能輕鬆收上來。

“好”

到時候完全可以按照朱由檢計劃中,將北直隸衛所裁撤的想法直接進行,整個北直隸都會在朱由校的牢牢掌控下。

“倒不如直接派人調任薊遼總督,隨後動用雷霆手段接管長城延邊關隘城池、用七衛一營的兵馬填充薊鎮?”

朱由校擺手,而站在門口的王承恩也在三王走出後,送他們出了勖勤宮。

這玩意對於他來說、跟犯罪沒有什麼區別啊……

“既然這樣、接下來的事情你不用擔心了,只要拿到中旨、直接派兵接管便可!”

但裁撤之後,不僅沒有損失薊遼的實力,反而增強了薊遼的實力。

“做哥哥的拿些零花錢給弟弟,不是很正常嗎?”朱由校嚴肅着教育朱由檢。

面對這個問題,朱由檢點了點頭:

這麼一來、除了裁撤的衛所,那麼薊鎮就能保持八萬六千兵馬,而七衛一營能保持四萬二千二百。

“我這次來京城、除了幫哥哥穩定那毒婦死後的局勢,其次便是要和哥哥說這件事。”

有歷史在前面放着、況且只要不舉兵造反,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死的存在。

朱由校一句話,直接讓朱由檢說不出話來了。

朱由校的話,已經算是站在這個時代前沿的眼光了,不僅僅是他,便是萬曆和泰昌也重視到了宗藩的問題。

這麼一來、朱氏子弟們就倒大黴了。

“如弟弟之前說過的一樣,上直二十六衛是我大明皇帝之依仗。”

朱由檢對於這一切十分明瞭,更是知道,各地的親王和郡王過得十分滋潤、往下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還能有口飯吃。

他還是和原來時想的一樣,自己的弟弟是想着幫自己,纔會想出這些想法。

因此、如果能搞成世襲遞減制度,那麼宗室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薊遼總督的人選,就由你來推選吧……”朱由校笑着開口道。

“這不行、太……”朱由檢一聽連忙就要拒絕。

可問題是、眼下大明朝連二十幾萬人的後金都解決不了,更別提解決宗藩問題了。

“但是弟弟要害我,我不信……”

朱由檢還在迷糊、也不管朱由校說了什麼,下一刻就說了“好”,等他反應過來才尷尬道:

這手段、曾經的明武宗朱厚照也用過類似的,不過他是直接叫京營和邊軍換防,而朱由校是要直接裁撤薊鎮兵馬。

不過對此,朱由校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對門外喊道:

朱元璋、朱棣沒有定下爵位世襲遞減的制度,因此導致了除非藩王無子,也沒有外藩世襲,不然藩號永遠都是存在的。

之後修建潞王府,更是給出了六十多萬兩的超高規模。

“好!”聽到這話、朱由校也點了點頭道:

不能做生意、只能參加應試這一條路子。

加上七衛一營,總共就是十二衛四營,全部滿員可有兵七萬九千兩百人。

“最多兩個月後,七衛一營就足夠換邊!”

不僅如此、在裁撤的兵馬中,還包括了上直二十六衛的通州衛、大興衛和燕山三衛。

他沒有說出個具體的數目,因爲他怕說出來之後他做不到,畢竟蜂窩煤的銷路到底行不行,他也不知道。

朱由校想的比朱由檢更遠,他雖然不懂軍事,但卻懂得萬曆皇帝教授他的政治手段。

不過趁着好皇兄對他提要求,他也趁機說道:

“來是可以來,不過我有一件事要哥哥你答應。”

朱由校坦然道:“我大明眼下宗藩已經成爲了一個問題。”

至於朱由檢、聽到這話,心裡好受了不少,但那成年人的靈魂還是讓他倔強道:

“哥哥放心、等來年,我一定會還上不少銀子的。”

他這溫柔的模樣,叫門口的司禮監小太監犯着嘀咕。

“雖然朝廷已經定額俸祿一百五十萬兩,但藩王的子孫卻會無盡的繁衍。”

“弟弟爲什麼不讓三王提前就藩?”

至於所謂的建虜,在他們看來、也不過是楊應龍之流,不過七八年就能平定下去罷了。

再往下的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可以說就是等死了。

但他的話沒有說出口,就被朱由校皺眉的嚴肅臉給堵了回去。

朱由檢見狀、便把燕山所的事情告訴了他,順帶說出了自己要去國子監選教習的事情。

“命人傳話國子監,皇五弟所需一一切人手,全部允諾。”

“好!”朱由檢的話一說出來,朱由校頓時眼前一亮。

三王紛紛對朱由校兩人作揖道:“既然如此,那麼臣等便提前拜謝萬歲了。”

而且眼下他已經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完全可以用蜂窩煤收割蒙古人,更是沒有必要讓好皇兄出銀子。

十二萬八千二百戰兵的編制只要滿員,再想裁撤京營和上直二十六衛就簡單了。

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中央集權能力的不足,而想要強化中央集權,就必須讓天下見識到中央的實力。

看着好皇兄的模樣,朱由檢嚥了咽口水。

對於朱由檢來說、反正自掛東南枝纔是他最差的結局,其他的他都可以接受。

相比較下、朱由校給朱由檢的銀子算是少的了。

由此開始了明朝宗藩子弟沒有俸祿領,甚至過的還不如乞丐的悲慘時期。

想到這裡、朱由校補充了一句道:

“弟弟的想法雖然不錯、但是卻遺漏了一點。”

雖然經歷了薩爾滸之戰,但是除了遼東的遼人以外,大明兩京十三省的百姓都沒有把建虜放在心上。

但唯一的問題就是、要弄世襲遞減制度,就必須得罪藩王。

這麼一看、這不比歷史上他自掛東南枝強太多?

“皇考估計也是看出了這個問題,所以纔沒有在登基之後安排三位叔叔就藩。”

萬曆皇帝當年對自己的弟弟潞王,只是婚禮就從內帑撥出黃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餘顆,白銀十萬兩,珊瑚珍珠兩萬四千餘顆。

不過看着朱由檢無奈的模樣,朱由校還是笑着安慰道:

“這銀子、也不是盡給弟弟花,而是叫弟弟多招募些人馬,萬一之後調兵馬前往了薊遼各鎮,燕山大營中也能有些人調使。”

類似秦王、晉王,很多王爺實際上都經歷過藩王無子,但卻從旁系繼承了藩王王位。

這年頭還沒有見過、給人錢還要安慰別人別難受的。

“且說來聽聽。”朱由校笑着迴應。

“弟弟這模樣,難不成是害羞了?”朱由校見他這樣,只以爲是害羞,還調笑道:

“到時候若是可以、一次性給弟弟把正妃和次妃都選了!”

“饒了我吧!!!”朱由檢只能憋屈的大喊,惹來朱由校的大笑。

那笑聲傳出勖勤宮,向外散去,所有讓人十分好奇,兩兄弟是聊了什麼,爲什麼會笑得這麼開心。

明天應該還是兩章六千字大章

(本章完)

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6章 截胡工部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8章 國喪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78章 葉向高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53章 領兵要點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77章 野心第96章 扶弟魔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43章 大反攻第96章 扶弟魔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37章 訓喀喇沁
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86章 上架感言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6章 截胡工部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18章 國喪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78章 葉向高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53章 領兵要點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77章 野心第96章 扶弟魔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43章 大反攻第96章 扶弟魔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37章 訓喀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