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天啓七年

第307章 天啓七年

“鐺——鐺——鐺……”

天啓七年正月初一,伴隨着晨鐘暮鼓的聲音響起,當一年一度的正旦新春來臨,北京城內漫天飛雪。

厚厚的二尺積雪甚至讓馬車難以行進,似乎是在證明小冰河時期降臨,整個城池都被覆蓋成了冰天雪地……

只是在百姓看來,瑞雪兆豐年,他們對於這一場雪,都還是頗爲滿意。

因爲大雪可以凍死田地裡的病蟲和病害,而等到大雪融化時,來年的耕種必然豐收。

可是對於朱由檢來說,這卻不是一場簡簡單單的雪。

或許是天啓五年的經歷尚在,面對這場大雪,他很清楚這對於貧困的北方百姓來說,卻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害。

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內廷就有太監來傳話,說是皇帝精神疲憊,示意齊王今日監國組織大朝會。

對此正在換冕服的朱由檢很清楚,什麼精神疲憊?倒不如說是昨夜房事太深,睡不足,找個頂班的。

不過似乎是已經習慣了被自家哥哥這麼拉去臨時頂班,朱由檢沒說什麼,換好了冕服後便坐上象輅,乘着它前往了皇宮。

當大明門打開,所有百官紛紛走下馬車,步行前往皇極殿。

要知道大明疆域如此廣袤,還有一個數百萬平方公里,卻只有二百萬漢人的舊港,以及還未奪回來的東北,西北地區。

如果兩邊都禁止商貿,那麼大明每年要損失一兩千萬兩的貿易,少去幾百萬兩銀子關稅。

“或許諸位也都經歷過,這兩個月家中嬰兒出生時,胥吏上門清點。”

朱由檢想過、與其降低田賦,倒不如直接取消一些雜項來減輕百姓負擔。

當百官們一個個抵達,先是五品以上的三百多名官員站上了皇極殿的金磚,隨後是一千九百多名官員站在了露天的皇極殿廣場上。

“牛馬牲畜被凍死的牧民還有百姓,不要害怕官府的懲戒而隱瞞,可以直接上奏,讓官員前去稽查,覈對數目後,明年官府重新給他們派發牲畜幼崽。”

“當出兵安南,蕩平境內叛軍!”

儘管還不能和掃北之役相比,但重要的還是洪承疇這個人。

現在倒是沒有皇帝這麼做,但一個親王卻先這麼幹了起來。

因此嚴苛查詢只是一點,增加百姓的收入纔是最重要的。

聲音由皇極殿內傳到廣場上,兩千餘官員紛紛唱禮,而朱由檢作爲監國,這種時候也需要起身,一起和百官對皇位唱聲行禮。

皇帝大多時候低估自己手下的王朝到底有多麼強大,這其中就是田畝和人口問題。

朱由檢掃視着大臣們,而下面的大臣們聽了之後,臉上雖然沒有什麼表情,可是心裡的心思卻已經提上來了。

要利於的是最底層的農民,將剝削從百姓身上,遷移到了國內商賈和國外商賈身上。

等鴻臚寺丞在大殿一角敲鐘後,百官們才閉上了嘴巴。

“授命洪承疇爲交趾經略,統轄西軍都督府、南軍都督府,海軍都督府三府,於今歲冬月(十一)出征,收復安南爲交趾,設交趾布政使司!”

“去歲冬月至臘月兩月間,民間共出生二十五萬零三十七人,病逝、老逝者六萬三千五百二十一人。”

“鐺……”

回京也有一段時間了,或許是忙於奔波在燕山和京城之間,他這體重卻是漲的有些慢,整個人還是有些消瘦。

淨鞭在空中的炸響聲讓不少人挺直了脊背,隨後紛紛唱聲道:

“天啓皇帝萬歲……萬歲……”

朱由檢一隻手拿着暖手爐,一隻手捏起糕點塞入口中。

面對考校、顧秉謙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爲朱由檢背黑鍋。

“自即日起,刑部衙役數量再擴十五萬人,若有查清有人瞞報幼兒者,獎錢五十!”

“去歲我大明兩京十六省,民田土八百六十五萬三千四百頃二十一畝八釐,人戶一千九百九十二萬四千三百六十七戶,人口九千九百四十五萬一千八百二十三人。”

“自即日起,這樣的清點將常態化,各府男女嬰一旦出生,必須登記造冊,有違者罰錢三百文,敢有遺棄者,全家充軍,鄰里若不檢舉則直接流放!”

這二者的稅目看似只有三十幾萬兩,但實際上徵收起來或許數額是這個的兩倍、三倍,乃至數倍。

儘管大明有着能夠驅趕所有西方殖民者的實力,但是大明是需要西方商人來購買貿易的。

這些地區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漢人,是難以穩定下來的。

“眼下發田還有人膽敢溺死女嬰,這就不是因爲貧苦,而是挑釁朝廷。”

“民間溺死女嬰之風,諸位難道不曾瞭解?。”

朱由檢想要的,是一個低田賦、高商稅、高關稅的大明。

甭管朱由檢這番做派是不是作秀,可至少也給了許多人一條活路。

“鹽茶兩司共繳稅銀六百一十七萬三千六百零四兩八錢三分二釐”

今日負責班值的內廷太監是王安,王安見百官還沒有人,便讓人給朱由檢上了一些糕點和薑茶,送上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暖手爐。

他們畏懼朱由檢,卻又想規勸,而其中敢於開口的,無疑是和朱由檢較爲熟悉的一些人。

“鐺——”

不過對此,朱由檢有自己的打算。

“安南都統司的事情,孤想替陛下問問諸位的意見……”

“這兩年裡,北方數省的災情連綿不斷,雖得到了賑濟,但人口大多遷往了關外三府和河套、遼東等地。”

“今歲開始,遼東、舊港等地開始恢復徵稅,家有嬰者可向官府領開荒糧六石,憑男女嬰兒換開荒貼,或者遷令。”

朱由檢掃視着殿上的官員,隨後開口道:

有了顧秉謙的帶頭,所有人也都知道朱由檢想聽到什麼,於是紛紛上疏開口,而朱由檢見狀也開口道:

儘管沒了大明的商品,西方的貴族和百姓也不好過,但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注重實際的他第一次把正事放到了大朝會上說出來,單手依着木椅扶手上,虛撐着下巴,很淡然道:

“對於冬雪,不能馬虎,天啓五年的白災還歷歷在目,不能掉以輕心。”

開口的是左光斗,他並不是得利者,只是他覺得稅制廢除後,想要增加可就困難了。

所以,在宣佈了這個政策後,他看向了畢自嚴道:

他自然也這麼做了,並沒有在這種時候搞什麼特殊待遇。

當所有人都到齊,朱由檢才用上好的蘇綢擦了擦手和嘴,然後示意王安將茶水和糕點撤下去。

“百姓貧苦,朝廷理解,因此發田一人三畝時,從未因男女而偏廢。”

儘管洪承疇有過不少戰績,但單獨統領這麼多兵馬倒還是第一次。

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有其他的一些國家,雖然被大明把勢力驅逐到了南亞和中亞

但是日後大明徵討天竺,又或者深入中亞、利未亞,說不得還要與這些個國家碰上。

明代百姓吃糕點,往往都是配合喝茶的,一塊鏡片大小的糕點,往往需要吃十幾口,細細的吃,吃一口糕點補一口茶水。

“兩京十六省上交雜項共二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兩,舊港礦稅七十五萬一千兩”

忽的、畢自嚴報出了一個官員們從未聽過的數據,而當這個數據報完,畢自嚴暫停了一下。

駐兵安南,屆時暹羅和甘孛智只要不傻,便不會違抗大明的命令,實現徹底的藩屬統治。

朱由檢開出了誘人的條件,儘管他知道這麼一來、會出現許多誣案,但是他還是下令了。

“掃虜之事,需要先看看今歲朝廷的情況,不過安南都統司多次越邊劫掠雲南、廣西等地百姓,卻是真真切切的事情。”

“謝皇帝……”

政治不是打打殺殺,戰爭是政治的最後一種,並且無可奈何的手段。

朱由檢看着民間沉溺女嬰的風氣不止,自然是無比惱火。

對於大明來說,只要掃虜之戰開啓、那麼等結束後,北方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威脅到大明的敵人了,後面其實都是收拾國內的殘局。

到時候朝廷銀子不夠,徵收起來也有問題和困難。

他們閉上了嘴,坐在高位的朱由檢就要開口了:“諸位或許好奇孤爲什麼會讓畢尚書彙報這個數額。”

也正因爲如此,他才下達了這樣嚴苛的政策,而朝堂上的百官也則是紛紛眼觀鼻、鼻觀心。

朱由檢下達了十分嚴苛的一條政策,尤其是最後一條,相當於連坐制。

“沒有糧食過冬的百姓,可以向當地的官府租借,沒有利息、來年再償還也行。”

皇極殿門口的兩排大漢將軍將皇極殿門打開,一股熱浪從中襲來。

他們都清楚、如果百姓真的要溺死女嬰,地方官府也查不出多少,因此只希望朱由檢在之後把這件事情忘記。

在朱由檢看來,未來的真正挑戰,其實就是東方的朝貢體系,與西方的殖民體系產生碰撞的過程……

“對於這一次大雪可能受損的百姓們,還有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一定要善加對待,至少得保證他們有條活路,以渡過這次大雪天氣。”

“既然顧閣老這麼說,那今歲兩廣、四川、雲南、貴州和湖廣六省的田賦和稅銀,在十月徵收後全部運往雲南臨安府,廣西鎮南關,廣東廉州府三地。”

“下官以爲,安南都統司此舉,是在挑釁我大明朝的威嚴,當出兵給予迎頭痛擊,順帶徹底收復安南。”

只是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大明忽的又清查出二十幾萬人,顯然和朱由檢預料的一樣,大明的黑戶數量依舊很龐大。

要想維持這種局勢,舊港的重要程度無需多言,而要想好好的控制舊港,必須要有一條可以延伸到舊港的陸路。

再加上其他四省,稅銀的規模能達到四百萬兩左右,田賦可以達到九百多萬石。

內閣官員在顧秉謙的帶領下,齊齊彎腰作揖行禮:“殿下仁厚,乃我大明百姓之福,亦是天下之福。”

百官慢慢起身,而王安也趁機說道:“正旦大朝,請監國示下……”

廢除這些稅目,不僅能借此裁撤一批胥吏和兵備道的**,還能惠利百姓,減輕負擔。

那些都已經不再是主要的事物,只要按部就班就好。

“殿下、廢除關稅和進城稅,是否有些操之過急?”

“福建、廣東等地百姓則是盡數遷往了舊港,舊港得到了很多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也變得越發安寧。”

只有朱由檢,不僅有親王的特權,還有掃北之戰後擁有宮廷內乘坐象輅的特權。

在宣佈之後,朱由檢也對戶部尚書畢自嚴詢問道:

“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們,如果牲畜的草料不足,太倉可以不必等陛下、或者孤的回覆而直接撥發草束。”

他很清楚、百姓溺死女嬰不是因爲不喜歡,而是因爲家裡窮,女性生產力不如男性,養不活這張嘴。

一手大棒、一手蘿蔔,誰跳起來就捱打,這就是朱由檢想要的局勢。

“遼東、關外、河套、舊港畢竟才收復不到四年,民生有困難很正常,只要諸位心裡還裝着百姓,往後自然會越來越好。”

“殿下千歲……”聽到朱由檢的下令,顧秉謙爲首的人紛紛拍起了馬屁。

這六省賦稅裡,僅僅四川和湖廣的賦稅,在兩司進行鹽茶收稅後,賬面上的稅銀便足足有二百萬兩之巨,田賦更是高達五百多萬石。

有軍隊的震懾,大明的貨品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流入各個藩屬國,而近千萬的藩屬國人口,給大明帶來的也是數百萬兩銀子的貿易額和近百萬兩的關稅。

古時候“重男輕女”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在上古的卜辭裡就認爲生男孩爲嘉,生女兒爲不嘉,後又出現了兒子繼承香火的說法。

大明雖然沒有仔細劃分男女的數據,但男人比女人多是一定的,對於朱由檢來說,人口是維穩大明眼下疆域的重要資源。

很顯然,這是朱由檢對大臣們的一次考校。

一路上,馬車、驢車絡繹不絕,在京官員兩千餘位,盡數前往了皇宮。

冬月安南氣溫較爲宜人,如中原九月的天氣,十分適合出兵。

畢自嚴的話,讓百官紛紛側目,只因爲從戶部的賬面來看,似乎大明的現銀收入已經超過了田賦的三分之二。

“今歲開始,取消陸上所有關稅、進城稅,但凡有徵收者,全家充軍流放舊港東山府。”

大明的正稅也就是田賦不過是三十賦一,稅率極低,讓百姓有負擔的真正大頭還是雜項上的十幾種各種稅目。

“今日大朝會,戶部先報一下去歲大明的戶籍、田畝、商稅、關稅、田賦吧!”

不過他們想的太輕鬆了,朱由檢不是皇帝,他是齊王,他要關注一件事情,會有比皇帝更多的精力。

不過、既然是朱由檢定下的,也自然沒有人敢反駁,所有官員紛紛高呼千歲,似乎朱由檢做了多麼了不得的決策。

宋朝和隋朝爲什麼敢那麼盤剝百姓?還不就是人口清點做得好,知道每個百姓的承受能力是多少。

因此很多家庭爲了“不斷後”,不論前面生了多少個女孩,也一定要生下個兒子。

朱由檢最想的,還是用經濟來羈縻歐洲諸國,在保持大明強盛武力的同時,用商品和貨物深入他們各國的各個方面。

這樣說廢除就廢除,不免讓百官紛紛欲言又止。

一句話說出,百官紛紛豎起耳朵聽了起來,想知道朱由檢第一次在正旦大朝會監國,會怎麼示下,說些什麼。

畢竟沒有女人,大明的男人總不能打光棍吧?

安南、東籲這些地方還好說,可其他地方呢?諸如舊港這種,難不成要和當地的矮黑人通婚?

“殿下所言,令我等慚愧。”

收復安南、聯通大明與甘孛智、暹羅,那麼大明的軍隊就可以憑藉陸軍,從陸地一直南下抵達馬六甲。

沒有人詢問爲什麼要在冬月出兵,因爲只要瞭解安南的官員都清楚這個時代安南的天氣。

“可是在一些地方,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處在朝廷的廕庇之下,這還是陸上,更不用說其他的省府了,朝廷的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賀!”

古今往來、大明朝還沒有哪個皇帝敢在正旦大朝會的時候,當着百官的面,慢慢吃着糕點、喝着茶的。

“若是風氣不扼制住,長此以往,難道我大明就成了一個沒有女子的天下嗎?!”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另一個……

見狀,畢自嚴也對着朱由檢做出回稟道:

“去歲我朝市舶司關稅一共入四百三十五萬四千兩整,陸上關稅二十一萬三千餘兩,進城稅十三萬四千餘兩。”

“出兵!自然出兵!”

朝臣們聽到後,紛紛小聲的議論了起來,朱由檢沒有制止這種行爲,而是給了他們一盞茶的討論時間。

“北地的各司布政使,一定要注意治內百姓的民生狀況,若是有地方遭遇了白災,工部和戶部不能馬虎,要拿出一份方案出來,加急提交給內閣還有孤。”

見太監撤下襬放茶水和糕點的小桌,鴻臚寺卿當即唱聲,而皇極殿門口的兩排大漢將軍也取出淨鞭,朝着空中揮打起來。

“遷移河套,舊港等地百姓,無論男女,俱發田十畝。”

只是在百官跪下的時候,他已經作揖坐回到了位置上,而鴻臚寺卿見狀也不敢說什麼,只是唱聲道:“起……”

顯然、大明正在從純農業歲入的王朝,轉變爲商業和農業並行的王朝。

“田賦半麥二百三十萬八十二石六鬥九升,田賦黍米二千七百四十九萬三千五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折色一千六百四千三百餘兩。”

不過朱由檢沒有那麼多凡俗禮節,如果不是怕被噎到,他一口能塞下三個桂花糕。

朱由檢突然大聲,惹得皇極殿、皇極殿外廣場回聲陣陣,官員們也知道朱由檢想說什麼了。

殿內擺放了不少做工精巧的銅爐,爐中有供暖的炭火,而映入眼簾的除了它們,還有高臺龍椅側左下方的一張楠木椅子。

顧秉謙很懂得朱由檢想聽什麼,因此不管他說的這番話是逢場作戲還是真心實意,總的來說讓朱由檢心情也好轉了幾分,低聲道:

“遵令……”畢自嚴應下,而朱由檢也示意他繼續說。

至於朱由檢爲什麼要這麼做,顯然也是爲了讓黃冊統計的更加真實。

朱由檢一開口,就要取消陸地上所有關隘的關稅和進城稅,二者加起來的稅目是三十四萬餘兩,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只是讓百官有些驚詫的是,朱由檢大手一揮就讓洪承疇節制三府近四十萬兵馬,還撥給六省賦稅。

這是監國的位置,而朱由檢也沒有客氣,徒步走上高臺後,便直接坐在了椅子上。

他是一口氣坐到了皇極殿臺階下,在百官還在吭哧吭哧徒步而來時,他已經走上了臺階。

“府縣衙門的大理寺負責審判,覈查。”

如果什麼時候把雜項都廢除,簡單的由皇店進行貿易交稅,那麼收稅的流程就簡單多了。

又或者是將明軍的勢力進一步延伸到西域、中亞這些地方。

只是銀子沒有進入到國庫,而是進入到了設卡攔路的一些胥吏和兵備道**手上。

他這一套動作行雲流水,將皇極殿視若無人,無形之中給百官帶來了不少壓力。

以往這種時候,皇帝都會說一些寬仁臣子的話,不過這種話顯然不可能在朱由檢的口中說出來。

“遵令……”聽到朱由檢讓戶部第一個開口,畢自嚴也不怯場,而是對着笏板直接讀道:

顧秉謙帶頭獻媚,而朱由檢在說完這件事之後,開口道:

比如敲打不聽話的烏斯藏,設立東北地區的布政使司和省府等等……

人口就是市場,而軍隊是保證市場的手段。

對於聽話的藩屬國,朱由檢沒有必要佔領、也沒有必要搞什麼血腥手段。

作爲內閣首輔,顧秉謙臉上帶着幾分沉重之色:

常年征戰讓他皮膚比起養尊處優的百官來說,顯得坳黑不少。

他廢除關稅和進城稅,不是爲了好玩,而是在減輕農民的負擔。

洪承疇不過三十三歲,在朝廷之上,這樣的年紀大多也就是正五品官員或者從四品。

朱由檢對他委以重任,如果一旦戰敗,也是需要擔責任的。

與其收那二三百萬兩銀子的雜項,不如直接廢除後,提高東西方貿易規模,順帶將馬六甲的關稅提高10%來的實際。

反正眼下歐洲動輒30%、40%的稅率,大明朝的關稅還是太低了。

再苦一苦外人,罵名他朱由檢來擔……

有工作所以耽誤了更新,下午的更新估計也因爲工作的問題會推遲到五點到六點之間更新。

(本章完)

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3章 難兄難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6章 佈局西南第30章 兄弟和睦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8章 國喪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32章 百般無奈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79章 出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323章 拿下鄭主
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3章 難兄難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46章 佈局西南第30章 兄弟和睦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8章 國喪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32章 百般無奈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79章 出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323章 拿下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