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從善如流

第397章 從善如流

“修建門頭溝直抵京城的鐵路,熟鐵全部用來建設鐵軌,另外在枕木下加鋪了小石子,還有……”

“算出來了嗎?需要用多少熟鐵?造價幾何”

軍備院內的一處院落裡,朱由檢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機即將應用的時候,他馬上就爲了準備了起來。

他忐忑的聽着算盤敲打聲,而負責敲打的則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級別的科研人員。

畢竟能從燕山幾十萬人擠到這裡,因此對於軍備院的韓林博士來說,這種計算過於小兒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萬斤熟鐵,加上枕木、石子,一萬人的人工,軌距四尺五,工期兩個月,全長三十八里,合計三十五萬兩銀子。”

三十八里的平原鐵路,對於災民遍地,繼續基建的大明來說可謂小兒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準備妥當。

“國朝去歲熟鐵產量多少?”朱由檢揹負雙手,側頭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則是快速回答道:“應該是一萬萬兩千萬斤。”

“每里約六萬斤熟鐵……”朱由檢轉身離去,王承恩連忙跟上。

因此自行車場的事情,朱由檢尤爲在意,因爲這代表一個龐大的市場。

“馬力不足是自然的,這個只是模型機,實際的農用蒸汽拖拉機,大概有五尺高,四尺寬,七尺長,重兩千斤……”

修建西安經漢中、成都、昆明、直抵隴川的鐵路是三千六百里。

“是倒是這樣,但……”王徵面露難色,而朱由檢則是趁機說道:

第一條決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條決定了收復緬甸,第三條則是開發東北,第四條則是南北貫穿,第五條則是掌控江南。

朱由檢下達了令旨,這代表第四版蒸汽機運用,和運鐵鐵路的建設開始。

因此,朱由檢將目光放到了王徵的身上,繼而道:

兩千裡鐵路自然不少,但對於朱由檢來說太少。

“謝殿下……”聽到這話的王徵作揖回禮,而朱由檢看了一眼旁邊的朱慈燃和李定國,轉身才道:

“這……”王徵看向朱由檢,欲言又止,而朱由檢則是輕擡下巴,示意讓他說。

想到這裡,他看向了王徵,不免對其抱有希望道:

“第四版蒸汽機研究結束後,你分心研究一下內燃機吧,課題和大概理論你應該都看過了。”

尤其是大明這種輕工業市場已經飽和,只能向外開拓市場的王朝而言,只有大基建才能解決天災下的就業問題。

然而,朱由檢不可能一條一條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澇,四處災害的時候,以工代賑來解決災民生存問題是他要做的。

“奴婢明白,請殿下放心。”

“殿下,這些商品的定價……”

李定國一路小跑進院,身後跟着錦衣衛,原來是錦衣衛去傳來了李定國。

另外這二十幾萬臺機械下發後,朝廷難道真的只虧不賺?

二十幾萬臺機械百姓可不僅僅在農忙的時候用,開墾新地也會用上。

說白了,他是要讓工業的力量給天下人都看到,讓天下人都放棄工業是“奇淫巧技”的這種落後想法。

只要火車能夠把物資運抵嘉峪關,明軍自行車部隊就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直搗西域,飲馬伊犁河。

在國營工廠佔據市場最少六成的情況下頒佈《勞動法》,保障工價,給予工人尊重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要維穩的第一步。

“當地如果礦區不夠,就遷移囚犯前往南崑崙從事金礦挖掘。”

“下官算過,五十萬兩就能投建一個年產一百臺大型高壓蒸汽機,三百臺工業蒸汽機和一千臺農用蒸汽機。”

“幫買?!”李定國略微驚訝,畢竟他聽到了這機器的價格。

“自行車賣一兩五錢,鐘錶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並不覺得定價很高。

人口和疆域代表了需求,大明的需求比英國旺盛十幾倍,在內燃機出現前,大明最少需要上百萬臺蒸汽機才能滿足自身需求。

李定國畢竟在村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他比朱慈燃懂得更多,底氣十足的對朱由檢道:

“殿下,一戶百姓買不起,但一村百姓買得起啊!”

“去看看其他的科研課題吧……”

“三省人口太多,讓各省布政使準備一下,將各省囚犯派往礦區工作,其餘諸如水泥場、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僱傭本地人,工錢按照當地的工錢制定。”

“大概……三個月能解決。”王徵說完,但又繼續說道:

“別以爲都得滿足纔是對百姓好,哪怕只有兩三臺,也能緩解百姓的很大壓力。”

“一臺機器造價如何,加上運費最少得賣一百六十兩銀子。”

他比較關心自己離開大明前,能不能看到內燃機的出爐,哪怕是初始版本。

大基建的拉動,也代表新貨幣的推行,以及銀行業的崛起。

這些東西當時註定是貴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後,畢懋康估計的是,自行車價格會跌落到九百文,鐘錶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王徵見朱由檢示意,便只能和朱慈燃說了起來,而朱慈燃一聽,頓時驚訝道:

“這麼笨重?那人要怎麼運過去?再說它能犁多少畝地,廢多少炭水?”

成本價是成本價,但運費和人工也需要錢,況且眼下的人工費用因爲大旱而變低,等大旱結束後,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會那麼容易,屆時自然得漲工錢。

“奴婢領命……”

“齊王叔,百姓去了炭水錢還能賺十七兩銀子!”朱慈燃自以爲高興的炫耀,而朱由檢卻轉頭看向王徵:

“這樣一臺機器造價幾何?”

朱由檢疑惑回頭,看向了門口的錦衣衛,而兩名錦衣衛則是低頭道:

“他說軍備院沒什麼好逛的,返回馬車讀書去了……”

哪怕是雲貴之地,工人工錢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個月就能買下一輛自行車。

“自然……”朱由檢點了點頭,第四版蒸汽機這種大事他必然要告訴自家皇兄。

不僅如此,由於一些地理複雜,恐怕七年過去,五條鐵路只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條。

怎麼可能呢……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虜也不過苟延殘喘,但心裡那根刺終究拔不掉。

雖然農用蒸汽機的速度比較慢,想要實現朝廷爲八九萬個自然村買單的想法需要十幾年。

別說四千多萬臺,便是四十萬臺都能把大明的國庫掏空。

這小子還沒發現他,整個人沉浸在組裝蒸汽機的氛圍中。

越近現代的科技產物越繁瑣,朱由檢對內燃機的記憶,只記得自己車壞去修車時見到的汽車發動機,以及基礎的活塞知識。

修建京城走長城外,經過朵顏、大寧、而抵達瀋陽的鐵路是一千四百里。

定工價,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朱由檢要做的事情。

“先生,這蒸汽機這麼小,它的馬力能催動拖拉機嗎?”

這樣低廉的成本價,百姓只要發現它皮實,那就恨不得一天十二個時辰都把它用來開墾新地。

朱由檢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這十四年大旱。

由此一點,就能看出大明的體量有多麼龐大。

這五條鐵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鐵路。

“這麼弄會爆炸的……”

“幫買,但不是全買。”朱由檢看着衆人表情,無奈嘆氣道:

大型高壓蒸汽機主要作用於輪船和火車,而工業蒸汽機則是作用於輕工業和重工業,農業蒸汽機則是不用多說了。

尤其是自行車,在驢價都三兩銀子的局面下,不吃飯不喝水的自行車簡直是百姓福音。

面對正在矯正的車牀,朱由檢想到了東北的建虜:

“內燃機這個課題,我們淺淺瞭解,但資料太少了,僅僅知道原理恐怕……”

只是挖礦畢竟是危險勞動,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來創造就業,但海外不需要……

一旦車牀和第四版蒸汽機運用,那明軍以一敵百,一萬人橫掃西域和漠北恐怕就不是妄想了。

他跟在朱由檢背後,而朱由檢則是自言自語道:“這麼說來,國朝的熟鐵,每年只能建造兩千裡鐵路?”

“況且機器的價格是可以通過科研降下來的。”朱由檢話裡這麼說,但他之所以要給百姓配備機械,並不是簡單爲了減輕百姓負擔。

“嗯嗯!”朱慈燃連忙點頭,驕傲的模樣,不知道的以爲剛纔的話是由他說出來的。

他坐在一個椅子上,面前的桌子擺滿了蒸汽機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着螺絲刀進行組裝,旁邊的王徵一臉無奈。

哪怕只有一千萬人購買它,也能創造出十幾萬人的輕工產業。

目前大明的輕重工業容納了二百多萬工人,頂多也就2%的工人佔比,算上民間,頂多5%。

“第四版蒸汽機的一些零件工廠準備籌建吧,先從御馬監調五十萬兩流水銀投入門頭溝。”

這樣的一臺機器,一年哪怕能開墾五畝地,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划算的。

朱由檢說出了十幾個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鐵礦和海外的十大礦脈。

“瀛洲、舊港,交趾,小西洋,南崑崙,南州……”

“噢……這樣啊……”

朱由檢聽到造價後也有些咋舌,他以爲投入五十萬兩建設蒸汽機工廠已經是大手筆了,然而事實證明工業起步確實費錢。

皇店的煤炭成本價是十文十五斤,賣給百姓是一文一斤,十斤能賺五文錢。

更何況,朱由檢日後每年都會下令建設蒸汽機工廠,因爲蒸汽機代表的是工業產能。

朱由檢只能儘可能把勞動力吸納進入比較穩定的工業體系裡,每增加一個固定工人,就會減少一個農民,增加六畝平均耕地。

“怪不得……”聽到這話,朱由檢無奈看向朱慈燃。

六個工廠,代表的是每年六百臺大型高壓蒸汽機,一千八百臺工業蒸汽機和六千臺農用蒸汽機。

“也就是說,一戶百姓需要不吃不喝近十二年,才能買下這樣的一臺機器。”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運、海運碼頭的鐵路,里程數報上來,用各地的鐵礦製造鐵軌先行建設。”

給予他們尊重,保障工價,也算是給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後一點顏面。

自行車部隊雖然聽上去有些滑稽,但在這個時代,明軍一旦裝備,那可以說人均馬步兵了。

見到李定國來了,朱慈燃連忙跑了過去,和他說起了朱由檢的問題。

這些知識自然不可能啓發出內燃機,但基礎的原理可以。

“我朝如北直隸,每戶田地不過十五畝到二十五畝之間,哪怕一戶五口人,十五畝耕地,一年也不過歲入十三兩五錢銀子。”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註定不會像歐洲各國一樣,出現大佔比的工人階級,但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但工廠這種東西,建的越多,發現的問題越多,提升的越多,產量就會越高。

按照大明的熟鐵產量來說,似乎七年的時間就能將其全部修建成功。

王承恩應下,隨後提醒道:“是否要知會萬歲?”

總的來說,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各項科研都有進步,而第四版蒸汽機誕生後,除了交通和工業、農業上的進步外,或許最大的進步就是軍工。

這麼多銀子,李定國想都不敢想,而站在朱由檢身後的王徵和所有翰林博士都紛紛咋舌。

朱由檢說的這三楊,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幾種技術,尤其是自行車和鐘錶,天啓二年朱由校就已經做出來了,只是苦於當時的造價太高而沒有推廣。

“這……造價一百五十六兩……”王徵如實說出了機器的造價,而朱由檢則是看向了朱慈燃: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佔婆府的鐵路則是兩千五百里。

“齊王叔?!”朱慈燃被嚇了一跳,但見自己沒捱罵,連忙想了想。

雖然還是有些貴,但已經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東西了。

復遼之戰還是朱由檢掌兵以來,第一次面對機動性比自己高的敵人。

“蒸汽機能跨入第四版已經不錯了,等你們徹底解決它的所有問題,朝廷會有豐厚封賞的。”

這四千多萬臺機器,朝廷得支出近七十億兩銀子……

朱由檢都走到了他身後,他還在擺弄手裡的零件。

能熬到第四版蒸汽機出來,朱由檢以及很滿意了,第四版蒸汽機以及足夠大明的需求了,再往後的話,除了農用蒸汽機的進步,不然朱由檢不會太關心。

“大明八九萬個村子,朝廷滿足不了每個村子五六臺,但放置兩三臺還是可以的。”

更別提這5%裡大部分是紡織、茶葉、糖類等加工行業了。

朱由檢特意看了一眼還在研究中的後裝槍車牀,儘管車牀還沒有實驗通過,但軍工院的人都知道,它的運用只是時間問題。

王承恩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不過應下後他卻詢問道:

“春耕翻地一般有二十天左右的時間,這一臺機器可以翻二十畝,半個月就可以翻四百畝。”

他心裡升起不好的預感,連忙走入其中,隨後便看到了臉上白一處黑一處,兩手滿是污漬的朱慈燃。

中農經濟要建立起來,工業經濟也要建立起來。

一千斤煤大概是一兩銀子,百姓還能到手十七兩銀子。

“啊……”朱慈燃聽了咋舌,而這個時候門外傳來的腳步聲。

“不過想要團結一村的百姓可不容易,所以朝廷要做的便是幫村民買機器。”

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市場會讓他們的工作不穩定,想要他們穩定就得建設工廠來收容就業。

不過,怎麼建設,這個還需要看王徵和他背後的科研團隊。

朱由檢念出了三省兩司一州的地名,並說道:

“會在它下面安裝輪子,然後用馬拉拽過去,一日犁地二十畝左右,燒炭一千斤,廢三百斤水,需要三個人操作。”

“解決之後,拖拉機的重量估計可以降低到一千六百斤,與其配套的收割機、耕耘機、平整土地機械、深鬆機、播種機等人力操作機械也已經研究完畢。”

王徵很有耐心的解釋,而朱慈燃聽後則是高興道:

“那如果有這種……”他掐了掐手指頭,接着繼續高興:“有四千多萬臺,大明的地就可以種完了對吧。”

王徵面露難色,而朱由檢見狀也釋然了,安慰道:

最後一條從京城經過山東、抵達南京,最後目的杭州的鐵路則是兩千二百里。

這麼看來,大明的鐵料實際上是足夠的。

總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個,需要建設礦區的有十九個,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裡。

這樣的產量,顯然不符合朱由檢想要的工業進步速度。

“伱們啊……”朱由檢瞧着他們的樣子,有些忍不住笑道:

“會思考就行,誠然如你們所說,一戶買不起,但一村可以買。”

哪怕現在,自行車造價也在二兩銀子,鐘錶一兩三錢,琉璃廠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戶造價高達三百文。

“轉速和功率的問題解決,需要多久?”

朱由檢選的這幾個地方,都處於環山的河谷平原,因爲這樣比較容易保密。

如果大明爆發內亂,工人和農民必然會是日後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沒有人蠱惑他們。

哪怕沒有火車,自行車部隊也能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京城趕到大明最西的嘉峪關。

例如遼東的鞍山鐵礦,以及奉集縣的本溪鐵礦,還有遷安鐵礦,四川的攀枝花鐵礦,南直隸的馬鞍山鐵礦,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儘管知道投入大筆金銀會導致地方通貨膨脹,但大明眼下沒有太多本土財政可以使用,所以朱由檢只能對王承恩道:

“把蒸汽機工廠建設用的五十萬兩提高到三百萬兩,在門頭溝、密雲、延慶、太原、遵化、保安六地各自建設六個工廠。”

走到拖拉機研究院門口,朱由檢就聽到了裡面傳來的朱慈燃和王徵聲音。

哪怕只有一成人記住《勞動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體面。

王承恩拿出手帕讓朱慈燃擦了擦手,隨後幾人逛了軍備院的所有科研院所。

這個天災還有十四年才結束,而朱由檢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裡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雖然他算不太清楚,但也知道一畝地正常來說,交稅之後只有九百文的收入,而二十畝地便是十八兩銀子。

五條鐵路不是大明的極限,而第四版蒸汽機的運用,會讓礦產和治金的產量節節高升。

“殿下,這個不能這麼弄……”

五條鐵路,一共是一萬三千七百里。

修建京城經太原、西安、抵達嘉峪關的鐵路是四千裡。

“只要殿下您下令,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建立起一個蒸汽機工場和農用機械工廠。”

“李定國!”

九十幾萬的馬步兵是什麼概念不用多說,當年復遼之戰,努爾哈赤靠幾萬馬步兵把遼東二十幾萬步兵耍的團團轉,如果不是明軍有上直四騎衛和兩萬遼東騎兵,努爾哈赤說不定真的能戲耍一遍明軍,然後從容撤退。

加上各省都在興建府道,水泥府道運用過後,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騎一天也能騎出六十里。

王徵的話讓朱慈燃和李定國,以及四周所有人都看向了他,畢竟如果朱由檢不支持,那蒸汽機工廠很難建設。

“燃兒,不能空想,你想想一千斤煤需要多少銀子,百姓一畝地收入又有多少銀子,一臺機器又需要多少銀子,百姓能不能買得起。”

到時候幾十億斤煤炭的需求會讓御馬監賺的盆滿鉢滿,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就能回本。

大明八九萬個自然村,上萬集鎮,一千九百多縣,便是如朱慈燃所說的,八億七千萬畝耕地,最少需要四千多萬臺機器。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銀運抵國帑,再從國帑調三百萬兩銀子,等第四版蒸汽機投產建設,立馬將其投入遼東的鞍山、奉集,北直隸的遷安,還有……”

“爲什麼不能弄?”

“奴婢領命……”王承恩應下,而朱由檢也說道:

“自行車、鐘錶、玻璃等工廠可以籌建了,先前畢懋康的話你也聽到了,這些東西的成本已經降低,你回去後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屆時估計輪胎也會變得更類似後世輪胎,一日騎行二百里不在話下。

英國本土在一八二五年的工業需求不過一萬五千多臺蒸汽機,而大明這邊八千多臺只是起步。

什麼東西最能拉動就業?無疑是大基建。

增加一千萬工人,大明就會多出六千萬畝平均耕地,剩下的一億三千萬農民,每個人最少能多分半畝地。

不過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朱由檢還需要增加礦工規模。

“不過這種拖拉機是用車拉到田地裡,然後安放在田頭,用鋼絲繩遠遠地牽引在田裡翻耕的犁鏵。”

說罷,他走向門口,而朱慈燃和李定國見狀也連忙跟了上去。

“定國呢?”

經過訓練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騎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績。

“二十六七戶人家湊一湊銀子,肯定能買得起,每村可以買三四臺。”

且不提這二十幾萬臺機械可以釋放上千萬勞動力,單單這二十幾萬臺機械所用的煤炭,就足夠刺激煤炭行業。

不過在朱由檢看來,大明的蒸汽機恐怕沒有達到一百萬臺就要跨入內燃機時代了。

這還是大明的橡膠行業不發達的緣故,不過徐霞客從歐洲商人手裡買回了許多橡膠種子,這些橡膠種子在八九年後會成片的在舊港崛起。

“一戶百姓十五畝田地,二十六七戶人家就有四百畝田。”

“最好一年內解決問題,明年投產,我希望在掃北的時候能看到它在戰場亮相。”

“殿下放心……”畢懋康作揖回禮,而朱由檢見狀也轉身離開了軍工研究所。

科技的變革會讓大明的變法更爲順暢,士紳終歸要退出歷史舞臺。

面對這樣的時代更迭,朱由檢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本章完)

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1章 噩夢開局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143章 大反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2章 兄友弟恭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7章 戚金練兵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90章 師徒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352章 直諫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202章 遼東備戰
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1章 噩夢開局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555章 鼓勵造反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143章 大反攻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2章 兄友弟恭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7章 戚金練兵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643章 百姓賴安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90章 師徒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352章 直諫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202章 遼東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