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內安外擴

第259章 內安外擴

“殿下不能這麼對我們!我們都是誠心皈依佛法的!”

“皈依佛法還有妻女?!給我走快點!”

“福生無量天尊,你們這麼做會遭到天罰的……”

“再多嘴一句,我先給你來一套刑罰!”

“真主……啊!”

“偷着吃豬肉,真主都得唾棄你!”

天啓五年三月二十,伴隨着朱由檢的下令,河西之地一大羣假道士、假僧人被驅趕出寺廟,並且被罰交出這麼多年以來逃除的田賦和人頭稅。

一時間、整個河西近兩千餘人被糾察出來,幾乎佔據河西千分之一的人口數量。

這羣人被揪出來時,還有一些不明所以的信徒前來求情。

但當他們看到和尚有妻兒,以及全真道士有妻女,正一道士連道門典籍都背不流暢後,他們整個人的世界觀都崩塌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覺得有些頭疼,隨後打開車窗,看了一眼窗外的皚皚白雪,以及河谷山川。

朱由檢仔細看了看,並不奇怪遼東百姓突破四百萬,他比較在意的還是遼東的田畝數。

朱由檢唯一比王驥好的優勢就是,王驥需要面對一個人口數百萬,帶甲二十萬,施行類似秦漢制度的麓川王朝。

“如果殿下要收復三宣六慰,下官還是建議,先聽聽亨九他們的建議。”

非洲、美洲……

這次復套這麼輕鬆,也是因爲站在了山西、陝西、河西三省近兩千萬人,六千萬畝耕地肩膀上的緣故。

“殿下下令,卑職不敢不從。”孫傳庭很清楚,朱由檢纔是他心中那個能改變大明的人。

誰知道這廝會不會在自己掃北、平南、定西,安撫內政的時候,跑到遼東或者燕山長城外給自己上上眼藥?

眼下只要遷移遼東的河南饑民安定,恢復生產,那麼朱由檢他就可以組織第二次掃北了。

“若說收復,必然是先收復安南,畢竟安南之地我朝自有法統,況且安南比起其他三地,更容易收復一些。”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

“打安南,完全可以讓南軍都督府和西軍都督府、海軍都督府三方聯合出手,從海岸,山區,南北共同出兵。”

三月初五的時候,沈廷揚就已經抵達了呂宋,之後繼續南下。

“我大明眼下人口稠密,士紳豪強佔據的田畝衆多,百姓手中的田畝甚至不如士紳豪強的多。”

向西走出西寧城就是巍峨的青藏高原,以及壯闊的青海湖。

而朱由檢要面對的,是一個正處於內鬥,雖然不算四分五裂,但也算各懷鬼胎的東籲王朝。

想到這裡,朱由檢拿出了一份空白的令帖,執筆寫下了一條條自己的安排。

因此、在充足的後勤面前,將領的部分缺陷是可以被彌補的。

只要把這裡的底子摸清楚,朱由檢就知道怎麼對青海地區用兵了……

不過行駛到勃泥的時候,渤泥國王請沈廷揚暫時坐鎮勃泥辦公,一以此幫勃泥王震懾有些蠢蠢欲動的貴族。

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嗯”朱由檢應了一聲,隨後伸出頭看了一眼馬車前方。

“如果拿下此地,對我大明來說,只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就又是一個大糧倉。”

朱元璋畢竟對於諸國還有一種華夏人的同理心,認爲全天下都是大明的子民,所有國王都是大明天下麾下的王。

今歲二月,努爾哈赤派了莽古爾泰和代善相繼南侵,好在兵力不多,素質也比不上當初復遼時的那四萬馬步兵,因此被熊廷弼指揮賀世賢,輕鬆的將他們擊退。

如果這個船隻數量提高,大明想要徹底掌控南洋,實際上要比徹底掌控東北和西域更爲輕鬆。

御馬監目前沒有多餘的銀子,復套之戰的賞銀都還在計算中,因此只能讓沈廷揚先從黃龍繳獲的白銀裡調銀子去下訂單。

孫傳庭沉思着,而朱由檢則是不清楚孫傳庭的想法,還在自顧自的對五軍都督府和御馬監下令。

和周天子周王室不同,大明的拳頭必然是比諸侯國大的,而對於大明來說,天竺穩定是最重要的。

如果明軍當時各部都有馬步兵,那一戰的結果會更好看,結束的更快。

恰巧,朱由檢就是這樣的人,而朱由校……

復套之戰爲什麼打的那麼順?不是因爲軍隊驍勇,而是因爲後勤到位。

“但從大理到騰越八關,還有上千裡的路程,並且這段路程據我和亨九(洪承疇自號)的書信往來,他曾與我說,此地險阻,恐怕需要尋常運力的三倍才能通行。”

在衆多軍情之中,尤爲顯目的便是沈廷揚讓人從舊港發來的軍情。

等到秋收後,御馬監會再撥錢糧南下,緩解市舶司的財政問題。

冷風吹來,他整個人清爽了不少,而這時孫傳庭也對朱由檢說道:

因此、種種政策就成爲了吸引百姓遷移的功臣。

做完這一切的時候,他們乘坐的馬車速度也逐漸慢了下來,而曹文詔也策馬上前來到窗口,對車內的朱由檢道:

“殿下、現在可以眺望到西寧縣了。”

“走水路頂多就是走元江,將糧秣運到大理南部的巍山。”

之後、他又將騰越八關和其他接受整編的土司兵調往臨安府,似乎在用沙定洲來練兵。

“殿下讓沈布政使造船,是爲了海外藩王就藩的事情吧?”

沒有大明的管控,諸多藩王在清理了南亞的其他文化後,可以擴張的會繼續選擇擴張,而無法擴張的就會開始內鬥。

儘管大明的體量決定了黃臺吉即便玩出花來,也不可能翻盤。

現在的他要準備開始攢銀子,攢糧食,把河西和河套、舊港給吃透,消化乾淨才行。

朱由檢的想法,實際上和朱元璋的想法大差不差,不過二人唯一不同的就是所運用的資源不同。

這種時候、大明就成爲了一個調停人。

認可過後,他也抽出了一張回帖,在上面寫上了一些洪承疇對於收復安南、三宣六慰的看法。

大明要收拾三宣六慰,就要做好深入原始森林上千公里的準備。

孫傳庭看着朱由檢,爲洪承疇好意諫言,而朱由檢聞言也微微頜首表示認可。

這還是黃龍沒有收復爪哇全境的數據,如果把爪哇也收復,田畝數量應該要比當初朱由檢估計的數目翻四倍。

“到時候支持一支五萬人的北伐,就不需要從外地調糧了。”

聽起來、五十萬百姓似乎不多,但這已經是市舶司最大的運載力了。

當然,他這麼做的時候,孫傳庭也在旁邊看着。

西寧城正好卡在了這個河谷的三岔口上,向東走出西寧城就是大明遼闊的河湟大地。

不過在打入臨安府後,洪承疇調馬祥麟、沐昌祚、木增等部前往騰越八關(雲南騰衝縣西,以至緬甸境內)。

總的來說、復套之戰雖然打得漂亮,但不代表大明各地就太平。

哪怕是下雨,但只要機動性跟得上,努爾哈赤或許剛出威寧營堡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明軍圍殺了。

何爲愛國?大明之中誰能讓大明強盛,誰就是真正能強國的人,而跟隨這樣的人才是愛國。

朱由檢的話讓孫傳庭十分認同,尤其是這次復套之戰,更是讓他認識到了後勤的重要性。

隨着科技的進步,海上貿易路線會越來越重要,天竺的諸多藩王有可能會不服大明管教而造反。

抵達舊港後,他將市舶司兩萬多書吏和三百多名官員分別派往了各地,除了三山和東山府沒有派遣官員外,其他已經有熟地的地方都被接管。

畢竟市舶司不可能像白人進行黑人貿易一樣,把人像畜生一樣的塞到船艙裡。

不過、馬步兵還只是後勤的一方面,畢竟他們能攜帶的後勤只是比步卒多一些,算不得什麼。

復遼一戰真正能成功,還是朱由檢調了上千萬石糧秣提前運抵,給足了大軍信心。

雖然他前世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但也聽說過當地道路險阻。

因此、他所選擇的,是派軍隊幫藩王打下一個海外藩國,讓海外藩國用海外的資源反哺大明的同時,也能在當地建立自己的藩國。

只見在地平線的末端,一座矗立在青海河谷谷口的城池映入眼簾。

朱由檢沒有遮掩的意思,因此孫傳庭也就看到了關於造船、遷移、消息刺探等諸多指令。

時間不等人,天啓五年很快就會過去,給他的時間也只有兩年了。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距離,中原王朝對此地的作戰,才大多以失敗告終。

“你去過貴州,依你看,如果打麓川,朝廷現在應該做什麼準備?”

“長此以往下去,哪怕再次中興,想要落寞也不過是數十年的時間罷了。”

復遼的時候可以走海運,然後依託海運在遼東內長城以內打出一場場精彩的防守戰。

這會兒的他,算是確定了自己已經擠進齊王黨核心位置了,而朱由檢也開門見山道:

“糧秣的問題,實際上走水路可以解決,但水路的話,雲南境內雖然有大江大河,但可以通航的很少。”

至於天竺藩國會不會最後結成一個聯盟,卡住大明的海上貿易路線?

只能說以華夏是一個文化,以及宗室血脈來說,除非大明這邊再出一個朱允炆,不然海外藩王可沒有心思來和大明作對。

黃臺吉不死,他總覺得有一塊心病。

寫完回帖,朱由檢放下了筆,而一直在旁邊看的孫傳庭也見狀開口道:

沈廷揚想了想,勃泥處於南洋航道中心,在安南沒有收復之前,留在這裡辦公確實不錯,因此就留了下來。

這一舉動,倒是說不上什麼不妥,畢竟沙定洲兵力只有兩萬不到了,而洪承疇一直保持着四萬多兵力的壓制。

他很早就清楚,從朱由檢下令讓他裁撤畢節衛開始,他就大致明白了自己需要跟從誰。

孫傳庭所說的,應該就是高黎貢山和橫斷山脈,這點朱由檢大致記得。

“安南之地,眼下內鬥不斷,百姓三百餘萬,耕地上千萬畝,一年三熟。”

但在朱由檢的心裡,大明高於藩王、藩王高於外藩,外藩高於貿易國,貿易國高於其他國家。

“三宣六慰和安南,烏思藏、朵甘四地,殿下準備先收復誰?”

他湊近看了一眼,發現軍情是御馬監發來的,上面主要說了遼東百姓突破四百萬的事情。

那羣被揪出來的人悲憤交加,而他倒是怡然自得的在前往西寧縣的路上。

下西洋馬上就要開始,之後各個藩國也將海外就藩,以眼下的運力,想要完成海外就藩,簡直是癡人說夢。

沈廷揚將遷移定爲五個階段,一個階段就是一年,每年最少遷移五十萬百姓南下。

因此在他向自己求援之前,朱由檢是不準備增加西軍都督府軍費開支的。

哪怕沒有上直和重新整編的五軍都督府,依靠這一戰的後勤,明軍依舊能將套虜三大部解決。

至於朱由檢,不僅解放了兩千多人力,還從他們身上追繳回了這些年缺額的賦稅,並且還出了一口惡氣。

當然、如果繼續造船,那麼這個運載力還可以繼續提升。

只是不管怎麼下令,他的軍令都是維持在儲備人才,準備抗旱,戰事攻守這三個點上來回反覆。

但再之後,野戰就顯得有些不行了。

“照這樣下去,恐怕西北今年會被耽擱春種和夏種。”

“唯有以宗室遷移海外,再遷移百姓向海外,用宗室的藩國抵擋外來有可能侵犯我大明的蠻夷,才能讓大明國祚長久。”

所以朱由檢不用擔心怎麼打,他只需要關心怎麼保證後勤輜重。

當數千萬百姓經歷旱情,成爲饑民的時候,他們強烈的求生意志可不會在意去哪裡。

至於朱由校那邊,他雖然忠君,可如果真讓他選擇,他還是選擇愛國。

爲什麼朱由檢不對付東北的建虜?還不是因爲遼東後勤不行的原因。

總之他們會主動成爲爲大明宗藩體系做出貢獻的一份子,而朱由檢也不會坑害他們。

到時候便可以用饑民來準備遷移一事了,不管是現在的舊港還是河西、遼東,或者是未來的中南半島和天竺。

這接管之後,南洋就開始了清算田地,而按照各土邦王國留下來的統計來算,眼下大明在舊港的耕地數量一共九百二十一萬餘畝。

“畢竟亨九他們在雲南也待了這麼久,加上現在沙定洲也快要被圍剿了,他應該可以走走看看,給出正確的建議。”

畢竟人再多,田畝不足,也就補給不了大軍遠征。

城池四周的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羣山懷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

對此朱由檢也只能暗歎一句“滄海桑田”,隨後繼續向下看。

眼下參與移民的商船和貨船,只有不到六百艘,但其中參與運送人南下的只有兩百艘,其餘四百艘則是運送糧食和各種耕牛、物資。

沈廷揚的彙報裡,眼下接受舊港承宣佈政司管理的百姓數量一共一百七十餘萬人。

因此朱由檢特意對沈廷揚回帖,表示市舶司可以向五大船廠再下六百艘五千料以上的商船、貨船訂單。

這個數據讓朱由檢皺眉,但沈廷揚在之後所寫的遷移計劃,讓他稍微舒心了不少。

至於說錢糧、雲南改土歸流之後的錢糧,以及抄家普名聲之後,洪承疇手裡的本錢還足夠他打五六個月。

因此、哪怕是五千料的商船,也頂多在物資齊全的情況下,運送兩千人南下罷了。

“嗯……”朱由檢迴應一聲,一邊看着軍情,一邊對孫傳庭解釋道:

這還是海陸夾擊的路程,如果單方面的是陸軍,那深入的距離將是兩千裡乃至三千里。

所以朱由檢並不擔心分封去天竺的諸藩,他更比較擔心的,是冊封太過遙遠的藩王。

如果西方列強從西邊入侵,那先得過了天竺諸多藩國那一關。

馬車上、孫傳庭看了一眼窗外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青塘高山,十分擔心的感嘆,而朱由檢倒是拿着一個酒葫蘆不斷的喝酒,手裡拿着一份份五軍都督府的軍報。

正如天竺如果都被冊封,那麼大明海上需要預防和警惕的就只有來自東邊的方向了。

一年半的時間,在遼東遷移政策一直存在的情況下,遷移遼東的人口也越來越多,畢竟所有人都知道,此刻遼東長城以內的大明疆域十分安定。

“還是得把藩王限制在亞洲和大洋洲,倒是哥哥的其他子嗣和我可以考慮分封更遠的海外……”

因此、他選擇的是讓藩王在一些需要鞏固的疆土上駐紮,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朝廷的資源,爲大明戍邊。

“新墾田三百九十六萬餘畝……”看着新墾田的數量,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而旁邊的孫傳庭也道:

“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五年後遼東可穩定出產糧食的田畝數恐怕會突破一千五百萬畝。”

其中、漢人的數量只有三十六萬不到,其中還有二十一萬是新遷移到呂宋的百姓,剩下的全是土人。

但結果就是被羣起而攻。

“之後數年,恐怕除了掃北之外,伱與洪承疇二人,要主持對付對烏思藏、三宣六慰、安南等地的收復了。”

當國內一畝地可以換海外十畝地的時候,這樣的兌換比,足以讓大部分只有一兩畝地的百姓瘋狂。

另外還有就是等返回京城後,他也要開始着手準備召集諸多藩王入京,討論下西洋,海外就藩的事情了。

或許他和朱由校不會出現間隙,但他和朱由校的子孫呢?他的子孫和朱由校的子孫呢?

齊國必須冊封的足夠遠,不然諸藩戰爭如果一旦開打,必然是齊國和大明打的最激烈……

海運的消耗只有陸運的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這一點就是天然優勢。

忽的、朱由檢突然開口,而他所說的話也讓孫傳庭所側目。

因此、後勤是軍隊的重中之重,只要後勤不出現問題,大明無論是對付建虜、北虜、東籲、安南……都將是手到擒來。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小冰河期即將降臨,從復套開戰前的風雪一直下到了現在,並且隨着朱由檢的東進,大雪越來越大。

想到這裡,他將軍情圈紅,表示已經知道,並繼續拿起了其他的軍情準備處理。

大旱不僅僅是對大明的考驗,也是一個對大明的機會。

復遼之戰實際上有三十多萬大軍,但問題是明軍的馬步兵幾乎爲零,全靠滿桂和賀世賢、曹文詔三部騎兵,才把機動性高的努爾哈赤給打崩。

最後藩國會成爲大明某一方向的戍衛,保護大明此地不會受到侵犯。

朱由檢不太信任血脈淡薄的其它諸王,而他自己的話,他也很清楚,以他眼下的勢力和實力,如果冊封在靠近大明的地方,那麼對於他和大明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遼東的底子還有點薄,哪怕是眼下……

“有了它和蘇門答臘,四川三地,再收復三宣六慰就簡單許多了。”

“差不多,不過五年太久了。”朱由檢微微頷首,又在時間上給予了否決的意思。

朱由檢看向了孫傳庭,而孫傳庭聞言則是頓了頓,隨後才道:

“遼東的百姓突破到四百萬了……”

至於西南,洪承疇已經帶兵打入了雲南臨安府。

如薩爾滸一戰,如果楊鎬也有上千萬石糧秣,那努爾哈赤都會被他拖死。

像明朝正統年間,王驥這種直接打到緬甸腹地,甚至派兵前往了阿薩姆地區的將領,不管放在哪個朝代都足以被吹噓。

“殿下、西寧和松潘,想要拿下烏思藏和朵甘,必須在這兩地屯兵屯糧。”

孫傳庭只是看了一眼西寧城,當即就給出了它最高的評價,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並回應道:

“具體怎麼做,還是得看看再說,眼下雪季還沒有過去,必須得等到積雪融化,才能徹底瞭解。”

說罷、朱由檢看了看還在飄雪的天空,不由自言自語道:

“這麼看來、短時間內我怕是沒有辦法回京城了。”

(本章完)

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490章 師徒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50章 大小曹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8章 狂攬人才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352章 直諫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09章 秋風起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523章 荊棘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566章 故人再見
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490章 師徒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50章 大小曹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8章 狂攬人才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352章 直諫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609章 秋風起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523章 荊棘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566章 故人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