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

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

“存數,黃金四百六十七萬四千餘一十二兩,白銀四千三百二十六萬餘九百零四兩三錢,銅錠……”

六月初一,隨着南亞的金銀運抵,錦衣衛、御馬監、都察院、戶部等四個衙門的人便前往了天津。

順天府爲此,特意調動了上萬騾馬,並且連續運送了半個月的時間。

終於,趕在六月二十前,所有金銀銅錠紛紛存庫,而存庫的金銀總數也不由讓人心神盪漾。

金銀銅錠,加上奇珍異寶,古玩字畫,折色之後的總價值達到了近億兩白銀。

只是這些東西無法直接使用,因爲在商品流動性不強的大明本土,單獨在一省,乃至數省使用這筆金銀,恐怕造成的通貨膨脹,會需要朝廷動用不小的精力去平息。

不過無法直接使用並不代表沒有辦法用……

“金融司今日要調走全部銅錠和三百萬兩白銀。”

金銀庫前,在管庫官員剛剛唸完存數,等候已久的李長庚便迫不及待的開口,而他的話也吸引了錦衣衛和御馬監、都察院、戶部的人。

縣城與集鎮,兩萬餘處銀行分三年建設,每年建設大概佔用水泥總產量的建設十分之一。

“行了……”

“一千臺……這……”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面露難色:

按照比例,也不過是每年兩千多蒸汽機船和火車,以及六千多臺工業機械和兩萬臺農業機械罷了。

在鑄幣廠做技工,儘管對於他們來說有些難以接受,但鑄幣廠的工錢卻讓他們難以拒絕。

儘管他們都知道,金融司可以隨意支取金銀庫的金銀,但之前李長庚都是每月支取一百萬兩和到庫銅錠的,怎麼這個月突然要支出平常的三倍數額了?

搖了搖頭,各衙門的人紛紛離去,而李長庚則是在原地等了兩個時辰,五百民夫纔將銀子、銅錠搬上了馬車。

當水加註完畢,他們關上了水閥,然後點燃了煤炭,關上了燃料艙。

朱由檢口中的爲非作歹,實際上就是擔心地方的假幣販子會將新幣熔鍊後鑄成銅錢。

年俸三十六兩,合計每天近一百文的工錢。

之前是朱由檢低估了假幣販子的製造規模,他後續讓錦衣衛查了查,這才發現大明民間依舊充斥着大量假幣販子在不斷製造劣幣。

見狀,李長庚走到了板車旁邊,拿出有些燙手的錢幣觀摩了一下。

駐守在此的,是昌平的拱衛營兵馬,整整一個營的兵力,捨棄了昌平而防守此地,足以說明此地的重要性。

“既然不夠,那就增設蒸汽機工廠,將除了鑄幣廠以外,預備發往各衙門的工業蒸汽機都截留下來,送往工廠來生產蒸汽機。”

地下埋的,朱由檢不準備動,他只要把市面上的銅幣回收就行,數千億雖然多,但折色後也就是數億兩銀子罷了。

有時候朱由檢都很慶幸,幸虧古人有死了帶着大堆銅錢殉葬的行爲,不然他要面對的銅錢數量,恐怕能掏空十個大明的家底。

這些房屋造型方方正正,十分迥異於大明的建築,不過三十棟房屋裡,只有三棟房屋正在發出轟鳴聲,其餘死寂,令人讓人好奇不已。

大概經過了半柱香的加壓,機器的閥表已經到了紅色範疇,而見狀的技工,連忙讓人打開了流水線的開關。

每年拿着十幾兩的俸祿,數年也難以得到提拔……

一尺厚的水泥牆,只要內部的夥計放下千斤閘,那即便是賊寇帶着火炮而來,也只能望牆而嘆。

“國朝眼下需要的不是銀幣,而是銅幣,百姓手裡沒有那麼多銀子,也沒有那麼多積蓄,用起來還是得依靠銅幣。”

李長庚毫不吝嗇的誇獎,而旁邊的技工則是說道:

“主要還是速度,這十臺新的機器,比得上五十臺老機器了。”

與其這樣,不如直接進鑄幣廠,因爲選拔的人告訴過他們,進入鑄幣廠後只要沒有偷拿偷取和違反紀律的行爲,任職五年後都會下放地方,從正八品官員做起。

這些燕山技工的腰間都有一塊綁着的懷錶,做完一切後,他們便打開了懷錶,計算着時間。

等流水線把新的模具送到五個口位的時候,模具再度擡高,被壓機壓實,如此反覆。

銀子或許沒有什麼造價,也不會有人熔鍊,但銅幣一定會有人動歪心思。

王承恩沒繼續說下去,因爲說白了就是按照這麼分,那御馬監的許多工廠會達不到朱由檢預估的產值。

負責調試機器的技工和另外幾名技工開始爲機器連接水管,然後推來一車煤炭放在一旁,在爲機器加水的同時,一邊添加煤炭。

他們的手段比起明代工匠的經驗,多了一些系統的理論,會按照軍備院發下來的安裝說明書進行安裝,每個步驟一步不差。

想到這裡,朱由檢心裡已經有了想法。

“六座工廠一旦預備投產,立馬從金銀庫撥銀子,再修建工廠。”

正八品在朱由檢未來的規劃裡,說白了就是擔任鎮長級別的官員,進一步把朝廷的統治擴大到集鎮。

“另外,鑄幣廠的機器需要不斷添加,五年後要達到一千臺鑄幣機!”

他們本來就是學子之中成績一般的人,哪怕下放也不過是從九品官員罷了。

在朱由檢比較瞭解蒸汽機的情況下,大明花了十年才弄出可以作用於農業、工業的蒸汽機,那朱由檢不瞭解的內燃機,又需要多少年的時間?

眼下的大明看似科技強大,但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浮萍之上,隨時都有可能傾倒。

除非大明的基礎物理和化學、數學等學科能達到十九世紀的素質,不然光憑眼下的人員素質來研究,或許要到朱由檢死前才能看到內燃機。

不過,朝廷要建立錢莊,根本不擔心劫掠的問題,因此李長庚和工部早就在年初商定好了,關於大明這一萬多個集鎮的銀行問題。

“今歲若器械不斷輸入,則積錢幣百億,百億錢幣可惠直隸,而直隸先通,又傳與北地,此間歲許,則又積錢幣百億許,進而推入北方諸省,傳而……”

尚在大定宮的朱由檢從靠椅上起身,在鋪滿金磚的殿上走了走,片刻後才道:

在他們這種流水工作中,叮鈴聲開始響起,銀幣一枚枚落入板車之中。

看着很多,但第四版蒸汽機一旦作用各行各業,水泥的產量也會隨之上升,因此朱由檢沒有摳門。

李長庚提出收購錢莊的計劃進展很快,市面上的錢莊,基本已經有六成被其收購。

“那卑職告退了。”技工聞言退後數步,隨後轉身離去。

院子面積不大,不過二百來平罷了,對於他這種身份的人來說,用作休息和辦公場所已經算是節約的了。

他們看向了金銀庫的官員,本以爲這些人會開口說些什麼,卻不想最後等到了一個:

“李侍郎稍等,下官已經命人點數提取了。”

“怎麼樣?調試成功了嗎?”

除非軍備院能弄出內燃機,但那有些不太現實。

聽着換班的吵鬧聲,李長庚遣散了府內的兩名隨從,然後坐在桌案後,開始處理起了銀行的事情。

不過想要回收市面大量銅錢,這十分考驗國庫。

他們使用卡棍,艱難的將開關打開,隨後整個蒸汽機和流水線便發出了聲響。

“不管是從邊緣的齒痕,還是正反面的圖案文字都十分清晰,算得上精品。”

說白了能在鑄幣廠堅持五年不偷拿偷取的人,人品已經通過了第一關,而他們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完全足夠在這個時代做一個管理兩三千人的鎮長。

一箱箱銀子和銅錠被存庫,查看好了庫門後,李長庚才摘下了烏紗帽,露出了額頭汗水的同時呼出一口濁氣,向着城內的一些高大房屋走去。

所以當水泥、熟鐵批下來後,他首先便按照朱由檢與他規劃好的方針來實施。

李長庚見狀便快步走了過去,而在這裡忙碌的技工則是在不斷地矯正機器。

在線上的九名工人,只能不斷的填充金屬塊,雖然一開始被打亂了節奏有些忙不過來,但很快他們就適應了這種節奏,坐在凳子上,手頭不斷的活動。

“軍備院那邊說了,等十天後還會送來十臺,二十天後還有十臺。”

二人這和睦的模樣,讓各衙門的人幾乎咬碎了牙。

在這裡,他們是四班倒,每個班上三個時辰,一共有四千多名工人。

經濟滯漲的問題解決,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成本變得更低,而朝廷開始進行稅制改革,強大國庫,提供更好的全面教育。

長長的車隊從午時走到了黃昏,最後在百望山腳下的一處水泥鋼筋式的城池前停下,而城池內部則是傳來“轟隆”的轟鳴聲。

“是!”技工作揖回禮,而李長庚也點頭道:

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讓大明的經濟滯漲緩解。

李長庚沒有讓宛平營運送銀子和銅錠進入城內,而是讓昌平營的兵馬將銀子和銅錠運往了城內,而他自己也跟着走了進去。

主管金銀庫的員外郎作揖回禮,而李長庚聞言也連忙回禮。

他們做的很簡單,九個人負責把金屬放在模具中,一個人負責檢查銀幣質量,選出不合格的銀幣。

在李長庚觀摩流水線的時候,一名燕山的技工上前作揖,指着不遠處正在調試設備的許多燕山技工開口。

“李侍郎,新來的那十臺機器已經裝上線了。”

這些機械或許能讓一省之地進入工業時代,但對於坐擁兩京二十省的大明來說卻太慢了。

只要金屬貨幣推行成功,大明就可以進而推行出紙幣來取代銅幣,隨後漸漸取代銀幣了。

至於宛平營,他們只能頂着天黑,坐在馬車上,悠哉的返回京城外的宛平軍營。

李長庚見狀,鬆了一口氣的同時,轉身走出工廠,來到了他在鑄幣廠的住所,一個簡單的四合小院。

新幣很難造假,但它的含銀、含銅量卻很高,比一般的銅錢要高。

要知道金銀庫裡的金銀,朱由檢基本不會動用,哪怕是畢自嚴求爺爺告奶奶的,這麼些年也就前後拿了七百多萬兩銀子。

這一千人十分年輕,幾乎在二十歲左右,並且雖然幹活,但一些休息的工人在脫下手套後,露出的手都十分白皙纖細,沒有凍瘡和疤痕。

“我大明廣袤,歲產九千臺蒸汽機連北方都滿足不了,何談滿足天下?”

“雖說可以用御馬監的銀、銅來鑄幣,但市面上盡是劣幣,若是新幣發行而無法形成體量,很容易會讓一些地方惡徒趁幣制混亂而爲非作歹。”

工作輕鬆,俸祿又高,飯食又吃的不錯,這纔是他們願意待在這裡的原因。

不過這涉及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水泥和鋼筋的配給。

在曠野之上,他們的身影緩緩消失,而那轟鳴的聲音卻愈發大了。

李長庚走到了房屋那敞開的大門前,深吸一口氣後走了進去。

帶回五百多輛馬車的隊伍,李長庚在宛平營的拱衛下,向着京城玄武門離去。

“四分之一用於鑄幣,那其他各業便只能均分三千臺了……”

好在相比道路的建設,只有兩層,佔地不過半畝的銀行在水泥消耗這一塊並不算多。

至於派工人去做鎮長會不會太違和?這點朱由檢根本不擔心。

但在這個世界,他們可以說掌握了領先西方上百年的理論知識。

想要全民教育,大明得有足夠的金銀,並且是已經存在的金銀,而不是開採的那種。

首先不管是縣城還是集鎮,銀行得顯眼,防護性要強,因此鋼筋水泥的強性建築就成爲了李長庚的首選目標。

歲產三萬蒸汽機聽着很多,但對於大明來說卻規模很小。

他們是朱由檢從燕山學府裡抽調的學子,也只有他們這種學習過基礎數學和基礎物理的人,符合鑄幣廠和廣大工廠的“高學識”技工需求。

“三十億多枚,面額一千三百多萬兩了,估計年底能達到近百億枚錢幣,面額四千萬兩。”技工回答,而李長庚聞言不由頷首道:

“一兩、百文的錢幣,分別鑄造到一千萬枚和一億枚就足夠了,剩下的時間都用來鑄十文和一文的銅幣。”

他關心的詢問,而負責調試的技工擡頭看到是李長庚後,便老老實實的說道:

六月二十二日,在王承恩的誦讀中,朱由檢聽完了李長庚所寫的銀行推廣和幣制內容。

“百億錢幣雖多,但這也是仗着朝廷積累了不少銅錠和銀子才達到的速度。”

看多之後他才發現,這些東西實際上和農田、紡織場的一些原始機械差不多,只是更爲複雜一些,更爲稀奇一些罷了。

“你繼續吧,我休息一夜,明日得返回京城,繼續忙碌銀行的事情。”

流水線的模具開始移動,而這嶄新的機器也開始運作。

因此,燕山的學子在朱由檢的計劃裡,將會逐漸倒向工廠。

“殿下,三年後六個蒸汽機工廠才能達到最大產值,三年時間裡,能用於工業的中型蒸汽機恐怕不足四千臺。”

等市面上的銅幣回收的七七八八之後,朱由檢就可以放出銅幣,同時放出消息,只承認天啓通寶爲大明法定貨幣,加大回收力度。

第一年北直隸試點,第二年北方試點,第三年南方試點。

等回收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後,各地便開始大量釋放銀幣,繼續回收。

在整個流水線上,穿着防護器具的工人足足有上千人,而上千人又分別服務於一百條流水線。

其他工廠的產值不夠,那很簡單,便是不斷的建設蒸汽機工廠就行。

這些機器的速度並不快,幾乎是每五秒壓出一枚完美的錢幣。

相比較府道,他更在意大明的金融體系。

金融司每月提取上百萬就不說了,眼下居然要增加到三百萬。

當然,收購歸收購,但錢莊大部分只存在於縣城之中,縣城外的集鎮卻沒有根基,因爲容易被劫掠。

與之前的機器不同,這個機器有五個壓機,也就是一瞬間能壓出五枚錢幣。

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經濟問題大於一切,大明如果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貨幣霸權體系”,那不管市場再怎麼大,最後都是爲別人做嫁衣。

“差不多了,不過具體還得看看它在線上的表現。”

總的來說,錢莊在大明雖說有不小的影響力,但面對朝廷這個暴力機器,再強大的地方性民間力量也得屈服。

李長庚從正月看到六月,對於這些轟隆作響的機器已經沒有什麼太多的驚訝感了。

走進院裡,天色已經徹底的黑了下來,技工們開始換班。

三枚天啓銅幣,就足夠弄出四枚萬曆通寶,這利潤足夠假幣販子瘋狂了。

按照它們這樣提取的頻率,即便金銀庫再富碩,頂多也就能撐到明年年末罷了。

只有完善這個體系,才能讓貪官的貪污行爲,變得比較“透明化”,也能解決大明的經濟滯漲問題。

當然,這些東西,李長庚並不瞭解,他在意的是朱由檢給他的信任,以及他要完成這件事情的信念。

在流水線上,模具被送到它們面前的瞬間被擡高壓實,然後下面的流水線正常運轉。

朱由檢開口,而王承恩停下。

萬事開頭難,朱由檢現在得先取代傳統銅錢,纔有資格談紙幣,因此他對王承恩交代道:

“鑄幣廠和銀行的事情得慢慢來,告訴李長庚,北直隸的銀行暫時不要啓動,繼續積攢新幣。”

“四千萬枚……”李長庚將手裡的銀幣丟回了車內,然後才道:

只要控制了那一萬多個集鎮,那麼士紳的根就被掘了一半。

鋼筋雖然無法分配,但熟鐵和水泥還是能滿足的。

當然,這套系統不會用太久,當全民基礎教育的學子成材進入社會後,燕山的這批人會被慢慢淘汰掉。

加上御馬監,兩者也不過拿了一千五百萬兩不到。

“估計也就是一年左右的事情罷了,眼下我們的存幣有多少了?”

或許在後世,他們每個人的學識,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初中生罷了。

“那啓動機器吧。”李長庚後退了幾步,而其他技工也紛紛後退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

當他走進這寬大的房屋,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上百臺正在轟鳴的鋼鐵機器,而它們在做的,是將工人熔鍊好的金屬液壓,最後形成一枚枚嶄新的錢幣,順着傳送帶落入一輛輛板車內。

這是一盤棋,一環扣一環,環環都得朱由檢親自扣好。

三個時辰裡,還有兩刻鐘屬於吃飯休息的時間,換算過來,基本上工作五個半小時,年俸三十六兩銀子。

“十年之內,我要看到大明的蒸汽機工廠,歲產三萬臺蒸汽機。”

大明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從春秋戰國到如今,數以千億,乃至萬億的銅錢被鑄造出來,僅北宋就鑄造了兩千五百餘億枚,更別提其他的了。

因此,朱由檢得先把這羣人解決一大半,同時用御馬監將市場上的銅錢回收。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過程之中的許多細節還需要完善,因此李長庚提筆在空白的奏疏上一字一句寫了下來……

全民基礎教育是強國的政策,也是強科技的政策,大明必須改變思維,重視起自以爲的“奇淫巧技”,纔不會被未來的歐洲追趕超越。

“每十天送過來十臺,直到工廠日產錢幣四千萬枚纔會停下。”

明年必須滅建虜,而後面必須滅東籲。

建虜亡則東北賴安,百姓安定,北上開拓。

東籲亡則西南大定,鐵路可直接修到恆河河口,無數商品將涌入諸藩的就藩地。

只要把這兩個地方搞定,一個糧食、一個經濟,兩個困擾大明的問題瞬間解決,而大明也就可以告訴世界,什麼叫做真正的“武德充沛”。

(本章完)

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523章 荊棘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73章 秦氏兄弟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36章 出塞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163章 齊王黨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87章 一團亂局
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545章 社交達人朱慈燃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523章 荊棘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604章 以身作則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73章 秦氏兄弟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36章 出塞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163章 齊王黨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87章 一團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