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

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你們這些人啊,就是貪心不足……”

湖廣襄陽府襄陽縣內的一處錦衣衛百戶所裡,陸文昭將手裡的文冊丟到了堂下,而堂下躺着的,是被打得不成人形的兩個錦衣衛官員。

衙內昏暗,陸修走進堂內,瞥了一眼被打得不成人形的二人,隨後纔對堂上的陸文昭作揖道:

“指揮使,家產都抄出來了,府邸田地和店鋪現銀,合計折色約三萬九千五百餘兩。”

“噔——”

陸文昭放下了手中染血的驚堂木,起身雙手揹負背後走下高堂,斜視二人道:

“一百二十七人,近四萬兩銀子,你們倒是挺會貪的……”

說罷,他雙目看向前方,拔腿便走,同時在錯過陸修身旁時提醒道:

“發配南州……”

“卑職領命。”陸修輕蔑一笑,看着地上二人,轉身便隨着陸文昭走出了百戶所衙門。

等二人走出衙門上了馬車,過後不久,沈煉和陸顯便趕了回來。

大明眼下儘管已經被朱由檢取消了十幾種雜項,但存在的雜項依舊還有二十幾種。

這是三點,而第四點便是他所說的地方巡查御史還沒有把案子查清楚。

黃龍眼下三個官職,一個散階在身,年俸合計不過九千多兩銀子,而一場大戰他隨便“獎勵”自己的戰後分成,就足夠錦衣衛把他抄家流放了。

至於門攤稅則是在各縣規劃固定攤位,按照攤位數量,每年出售同等數量的“攤位執照”即可,而攤位執照的價格,朱由檢準備規定在五百文到二兩不等。

雖說遊獵有趣,但總歸得有一個度,他朱由檢不是富家子弟,大明朝也沒有表面上那麼繁榮昌盛。

朱由檢的話說出,但成德並沒有慌亂和着急,而是神態自若的躬身作揖回禮,緊接着才語氣平和的回答道:

“學生沒有袒護,至於爲什麼只有這麼一點人,是因爲一些地方的巡查御史還沒有將案子查清楚,都察院不能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污吏,但也不能污衊任何一個官員……”

“你和金鉉還有聯繫吧?”

大明曾經的商稅分爲住稅和過稅,其中住稅分別有官店錢、塌房錢、市肆錢、門攤錢、落地稅、牙稅、酒稅、醋稅、屠沽稅、油稅、茶稅等等二十餘種。

農民已經很苦,不能再苦下去,這麼一來,便只能再苦一苦商人了。

大旱在消退,這三年時間裡是朱由檢對建虜出手,讓藩王立足南亞,同時降低百姓負擔的好機會。

“重罪的一百二十七人斬首,剩餘的所有官員,以及牽扯的三萬六千多名家眷則是發配南州。”

陸修瞧着二人的模樣,也不免說道:

“這賑災賑了三年,哪裡能貪污,哪裡能吃銀子,這些貪官污吏摸得比我們更清楚,往上報五十七萬,說不定只有四十萬。”

“今歲僅僅四個月的時間,陸文昭就抓了御馬監四萬多人,交上了五千多官員的罪狀。”

自天啓四年以來,廟堂之上的聲音基本都是由朱由檢發出。

看樣子是人還沒有到齊,因此陸文昭看向旁邊熱火朝天的工地,瞧着那些在炎熱夏天戴着草帽,赤膊幹活的民夫說道:

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將那些繁雜的稅收簡單化。

“入歲以來,都察院共查懲地方官員二千七百人,其中布政司一級五品以上官員三十二名,府縣一級的正七品以上官員三百二十九人,其餘皆爲八、九品官員。”

二人上了車,當着陸文昭的面作揖道:

哪怕日後有能取代黃龍的人,朱由檢也得留下黃龍,因爲他是備用的那一個。

“好了……”

塵土飛揚下,只有頂着大太陽幹活的民夫在陳訴世道的不公,手裡的鐵錘也一錘錘的錘碎頑固的硬土……

“該拿的拿,不該拿的別拿……”

“萬歲批准了他的致仕,孤準備讓溫體仁去擔任工部尚書,你以爲如何?”

話糙理不糙,朱由檢直白的告訴了王承恩這個道理,而王承恩聽後卻道:

朱元璋弄出了一個六十兩以下不收稅,六十兩以上三十稅一的商稅制度,而萬曆年間又把三十稅一改成了五十稅一。

“左、右僉都御史爲助手,升爲正三品,兩京十九省的監察御史爲正五品,巡查御史爲正六品,人數擴充爲兩千一百人,至於其他隸屬都察院的衙門官員,便各自提拔半級吧。”

他不再追求百官清廉,只希望那羣貪官污吏在偷拿偷取的時候能給百姓留足數量,別再像陝北民變一樣搞出什麼“額外徵稅”的幺蛾子。

哪怕他們不作爲,只是按時把賦稅收上來,那朱由檢和百姓也都能誇一句他們了。

ωwш▲ttκa n▲c○

稅多,百姓交的糊塗,朝廷收的糊塗,只有中間和基層負責收稅的人賺的盆滿鉢滿。

說到底,徐光啓之前雖然是工部尚書,但卻奔波在一線,加上其年齡已經六十有八,也確實到了高壽的時候,致仕並無不妥。

除非大明能批量走出黃龍這樣的人,不然朱由檢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明的底層民衆,說到底還是那佔據國家人口九成不到的農民,惠農就一個政策,那就是不斷地降低田賦,直至消除田賦。

不過成德態度並沒有讓朱由檢失望。

之所以他沒有對成德說,是因爲他覺得沒有必要。

一日復一日,他若日日懶惰,那大明朝距離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

“記得我和你之前說的話嗎?”朱由檢看向王承恩,緩緩道:

“碩鼠年年打,年年打不盡,貪官朝朝殺,朝朝殺不完……”

這次機會錯過了,就只能等到十四年後了。

陸顯心懷不滿,繼續發泄着自己的情緒,對此陸文昭只能開口制止了他,隨後將目光放到災民身上道:

“刑部查抄宅院府邸四千九百餘處,田地七十二萬九千餘畝,店鋪一千三百餘處,金銀珠寶七十二萬五千餘兩,米麥三十二萬餘石……”

都察院和刑部的官員既然偷拿偷取,那就讓他們偷拿偷取好了,反正遲早都會連本帶利的還回來。

“陸文昭帶人在下面查,這會讓一些人有焦慮感,有了這個感覺,他們即便再怎麼盤剝百姓,也會顧忌錦衣衛而不敢如以前一般。”

“東西交了上去,查不查是他們的事情,他們不查,殿下會查,這點不用我們擔心。”

話說三分滿,王承恩沒有說下去,而朱由檢也沒有對成德說。

想到這裡,朱由檢拿出一本奏疏,一邊說一邊寫道:

“傳令旨給畢自嚴,將商稅之中的住稅和過稅列出名錄,再將單項稅收的每年稅銀給列出來。”

“殿下,這個度……”

“是……”成德聞言,後退幾步後才轉身離去。

徐光啓提出致仕,這代表東林黨又有一人要退出朝堂了,不過這次沒有人怪罪徐光啓。

“學生心裡清楚。”成德搶答開口,而朱由檢見狀,心裡更爲滿意了,只能問道:

“已經定案的這兩千七百人,刑部是怎麼定刑的?抄家幾何?”

這話說的很悅耳,哪怕是朱由檢聽了,也不由收起了脾氣,氣定神閒道:

“都察院眼下由伱管着,有的時候都察院不僅要外查,還需要自查。”

天知道又查案,又辦人的孫傳庭承受了什麼。

“那孫傳庭才巡查了廣東不到一年的時間,這次陸文昭他們去,卻又抓了百來名貪官污吏。”

“去歲朝廷才選了多少官員?又有幾人懂文識字?”

至於封建稅收問題則是不管朝廷怎麼對士紳豪強加稅,士紳豪強總能找到辦法轉嫁給底層民衆。

“我想要提他爲瀛洲的按察使,你以爲如何?”

朱由檢瞧着他成熟的舉動,心裡不由點頭,但嘴上卻打擊道:

“工部尚書徐光啓在六日前治理黃河結束,向朝廷請求致仕。”

五年俸祿,朱由檢定的這個年限對於百姓來說很高,但對於百官來說卻很低。

這把劍什麼時候落下,這點由朱由檢說的算。

“周尚書舉止有序,辦案得體,學生以爲並無不妥。”成德並沒有嫉恨周延儒等人搶了自己的功勞,至少在朱由檢面前沒有這麼表現。

這羣底層的衙役隨時可以換,而能管理一省、一府、一縣的官員缺不容易找,還是得酌情處理的。

朱由檢的此舉,精簡了都察院的制度,但同時補充了基層巡查的人數,讓基層的巡查御史人數變多,這麼一來巡查起來也就輕鬆多了。

“告訴陸文昭,除了做的太過分的,其它的暫時記下,秋後再算賬……”

經過陝北民變的事情,總體來說是吏治的問題。

直到宮女們將飯菜都撤了下去,朱由檢才擺了下手:“你退下吧。”

“學生對溫翰林並不熟悉,但如果殿下覺得溫翰林不錯,那溫翰林應該可以。”

“殿下,陸文昭上奏的這二千七百名官員贓款遠不止都察院彙報的數,爲何殿下您……”

“襄陽縣衙、御馬監、皇店都查了個清楚,涉案二百九十七人,這些人爲官九年,倒賣官倉米麥六萬多萬石,多收百姓賦稅三萬多兩。”

當然,這是吏治方面,如果黃龍牽扯到了一些不該牽扯的事情,那朱由檢即便再不捨,卻也得狠下手來懲處他。

問題在於,徐光啓致仕後,那空出來的工部尚書位置。

眼下大明的城商稅僅僅在北直隸和南直隸以及少量大城收取,這就已經收取到了上百萬兩銀子的賦稅。

在這狹窄的民巷內,兩人一前一後上了馬車,隨後負責駕車的錦衣衛便抖動馬繮,駕駛馬車離開了此地。

“錦衣衛報上來的涉案官員是多少?”

在他走出的同時,朱由檢簡單的寫下了“市肆稅、門攤稅、城商稅”這三項。

原本就稅收不足,他們這麼改,改到最後商稅一塌糊塗,大明只能繼續吃田賦的老本,再苦一苦農民。

“眼下看來,你倒是很適合左都御史的位置,不過都察院也需要改改了,自即日起裁撤左、右都御史,副都御使。”

總的來說,成德沒有給朱由檢找一點麻煩,而是把所有責任和壓力都擔到了肩膀上。

稅收繁雜,需要動用許多胥吏徵收,而大明眼下都是官員,都需要發俸祿,自然不可能再搞出個二三百萬官員來收稅。

“這不行……”朱由檢起身走向偏殿,王承恩緊隨其後,而朱由檢一邊走一邊說:

“這說明什麼?人心難測,如果按照朝廷的標準去抓人,那我大明朝九成九的官員都要被關入詔獄。”

“罪證發給都察院和刑部……”陸文昭不緊不慢的開口,而這時馬車也使出了民巷,向着城外走去。

大明的商稅很少,主要原因是因爲明初朱元璋爲了保護商業,特意下達過許多保護小商人的政策。

面對詢問,成德畢恭畢敬的回答:

朱由檢在用膳,而叫停的他在之後用貢茶漱了漱口,成德則是站的筆直,但雙目卻眼觀鼻、鼻觀心,安靜等待朱由檢示下。

“我大明朝沒有那麼多知府,但銀子卻有很多,讓陸文昭按照貪腐超過五年俸祿直接抓捕來辦案吧,不超過的就記下,等之後再辦。”

這點他說錯了,因爲地方巡撫已經把案子報上來了,那就是當地的官員是沒有問題的,是錦衣衛查錯了。

停在施工的工地前,陸文昭四人下了馬車,隨後城牆根便有錦衣衛牽馬走來。

他們接下來的目標是襄陽府的其他縣城,馬車在駛出襄陽縣城的時候,露出的則是一副熱火朝天的工地場景。

他要免稅,但也要徵稅。

他若懶惰一日,那百姓就得吃苦一日,百官便肆無忌憚一日。

“這年頭,災民都成他們賺銀子的工具了。”陸顯也幫腔開口,而他們三人的話在陸文昭耳中顯得尤爲刺耳。

“嗯……”朱由檢應了一聲,這個時候他大概覺得成德可以託付了,因此才說道:

“不讓你進六部是因爲時機沒到,另外就是都察院確實需要人來管管。”

朱由檢走到了書桌後,並坐下開始處理起了奏疏。

因此朱由檢將這個六十兩銀子的下限給取消掉,將市肆稅和門攤稅合併爲城商稅來徵收。

王承恩雖然木訥,但他畢竟也是人,手裡掌握着每年流水數千萬兩的官場、鹽場、茶場、酒場,他又怎麼可能不會自己牟利?

這個人,溫體仁無疑十分適合,而朱由檢詢問成德,也並非是在其傷口撒鹽,而是想看看對方態度。

“巡查了這麼多省,抓了四萬多人,流放了快四十萬人,也不知道能撐住多久,那些被查的貪官污吏,也不知道都察院到底追沒追查,判沒判刑。”

說罷、陸文昭轉身走到馬匹旁邊,一氣呵成的翻身上馬。

這種情況只能是官官相護,而成德將已經報上來的案子說成沒有查清楚,那意思就是他並不認可查這些案子的巡查御史,他還要繼續查下去。

只是現在刑部事情多,加上徐光啓致仕,大明也需要一個長期待在朝中的工部尚書了。

燕山縣大定宮的齊王宮長春殿裡,在成德畢恭畢敬回稟,但不等他說完便被朱由檢叫停。

這意思很明顯,他是在告訴朱由檢,他是認真辦案子的,但下面的人認不認真就難說了,而官官相護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說罷,朱由檢看着成德,緩緩道:

成德的話說完,過了許久朱由檢也沒有開口。

“湖廣募了多少饑民作爲民夫?”

他陸文昭不過監察錦衣衛和皇店,御馬監,順帶查了一下各地貪官污吏的貪污款項,就被一些人提醒了一遍又一遍,彈劾了一遍又一遍。

“地方吏治一清,當地百姓人人拍手叫好,實乃……”

“是你有心袒護?還是下面的人官官相護?”

對此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人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他以“學生”的身份回答朱由檢,又說了自己沒有袒護,但卻又避開朱由檢詢問“官官相護”的問題。

只是不等成德開口回答,朱由檢又說道:

“孤記得不錯的話,僅正三品官員就有四名,正四品十七名,正五品六十九人,正六品二百……”

“那何不暫時鬆一鬆,讓陸文昭他們回來?”

市肆稅需要官府發放的經營執照,往城內外運貨都需要出示營業執照,之後戶部的收稅官員按照貨物數量和當地價格來算利潤,從中抽取一成的利潤作爲市肆稅。

“行了!”

成德的話不卑不亢,表面上似乎沒有什麼毛病,但話裡有話纔是他要表示的。

倒是在他剛走後不久,王承恩才從偏殿走出來,躬身示意行禮的同時說道:

“走吧……”

“官員若是都被抓了,那誰來治理百姓?”

封建稅收的問題朱由檢早就意識到了,所以他一直在提倡免除雜項,降低田賦,清查吏治,將大宗商品國營化。

真用五年收入來算,他們也就兩三年的職業壽命罷了。

眼下朱由校也需要吸取教訓,但他要吸取的教訓是明代對於小商人保護過度的教訓。

王承恩有些把握不住朱由檢口中的這個“度”,他怕自己出錯,因此只能硬着頭皮詢問。

就從這點上來說,朱由檢寧願少收,也要把商稅簡單化。

工部尚書位置,之前朱由檢讓畢自嚴代管,之後他帶管不過來,朱由檢又讓周延儒代管。

成德將刑部所做的事情一清二楚全盤托出,朱由檢聽後十分滿意,順帶詢問:

“你覺得周延儒在那位置上如何?”

反腐反貪成爲了一種約束官員的手段,彷彿在他們頭頂懸了一把劍。

“五十七萬人,就是不知道具體到底有沒有這麼多。”沈煉看着施工場地搖了搖頭。

“巡查還得查,抓人也得抓,只不過得把力度控制好。”

六千四百多貪官污吏,只查出了兩千七百人,剩下三千七百多人都沒問題,這誰信?

放下貢茶,吐出口中漱口的茶水在旁邊宮女手中銅盆,朱由檢擦了擦嘴纔看着桌上飯菜,不回頭的對成德發話。

“至於抄家的結果,刑部上奏是黃金一萬六千四百餘兩,銀錢一百三十二萬九千餘兩,各種宅邸店鋪和古玩字畫折色三十萬兩銀子,米麥二百六十餘萬石,田地九十七萬餘畝。”

到眼下天啓十年,經過朱由檢提高五司地位,眼下大明的商稅分爲了住稅、過稅、酒稅、茶稅、鹽稅、礦稅、市舶稅等七大稅,二十九種小稅。

四人在原地休息了一下,之後便見到十餘名錦衣衛紛紛騎馬從城內趕來。

執掌權柄近七年,朱由檢也被一點點的抹掉棱角,面對反腐反貪也不再那麼魔怔了。

他有把握朝廷的政策是惠民的,但政策在執行上的問題卻很大。

至於第二項的過稅,又細分爲鈔關稅、門稅、抽分稅、淮安四稅等十餘種稅種。

“學生領命!”聽到朱由檢的話,成德不露喜怒於面,而是深深躬身作揖,表示回禮。

不說國朝內部,便是正在帶兵與莫臥兒將領米爾扎對峙的黃龍就是一個例子。

“刑部已經命人押送金銀、古玩、字畫北上,米麥存入當地官倉,田地暫時交給曾經的佃戶耕種,府邸店鋪則是交給了御馬監的牙行負責出售。”

“日後都察院只有一位都御史,暫設正二品,由你擔任。”

朱由檢將陸文昭上報的涉案官員品級和人數一一說出,成德在這過程中一直安靜的聆聽,末了朱由檢才說出一句:

“這些人,合計是六千四百三十七人對吧?怎麼到都察院這裡就只有二千七百人了?”

可是、朱由檢會流放黃龍嗎?自然不會。

朱由檢換了自稱,而成德聞言,便沒有掩飾的說道:“若是伯玉爲瀛洲按察使,那一定會對朝廷治理瀛洲有所幫助。”

雜項實際上就是商稅,因爲項目太雜而統稱爲商稅。

“若是算下來,他一年豈不是要牽扯出十二萬御馬監的僱工,一萬六千多官員?”

“列出之後,立馬把文冊送到大定宮,孤要和萬歲一起閱覽,從中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稅制。”

“奴婢領命……”王承恩應下,隨後走出殿內。

按照大明上萬縣鎮,人口兩三千萬來算,哪怕一攤一店服務上百人,也能有二三十萬的店鋪和二三十萬的門攤。

朱由檢說這句話時,特意看了一眼王承恩,而王承恩也連忙低下了頭。

至於他爲什麼這麼做,主要還是吸取元代向小商人徵稅,小商人負擔不起而轉頭依附大商人,最後大商人壓榨小商人,把市場壟斷的教訓。

“國朝自天啓二年以來,一直沒有設置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而僅僅設置左僉都御史。”

“事情怎麼辦……”

不等錦衣衛集結完畢,他便帶着三十餘騎率先出發。

政策能不能真正惠及民衆,這需要官吏們的自省和執行。

諸如京城那些次九品的衙役,他們一年俸祿也不過九兩銀子,而他們每日偷摸偷取的“規費”便多達數十文。

面對這種對手升職加薪的消息,成德平平淡淡的回答道:

朱由檢突然提起了金鉉,而成德自然點了點頭。

他算是知道,這些年孫傳庭承受多大壓力了。

現在城商稅的規模更廣,更合理,能收取的稅自然也就更多了。

不過稅種制定了,卻還需要人徵收……

想到這裡,朱由檢從書桌上拿出了一份奏疏,而奏疏的表面只有簡單兩個字……

《燕山》

(本章完)

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8章 初嘗權力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6章 佈局西南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
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30章 兄弟和睦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8章 初嘗權力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87章 一團亂局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46章 佈局西南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