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相互試探

“殿下,都察院駁回了您的就藩奏疏……”

八月二十二,在朱由檢公佈自己天啓二十三年冬至就藩的消息後第二天,都察院率先做出了反擊。

王承恩的話一說出來,承運殿內的曹化淳和陸文昭紛紛停下手頭舉動,擡頭看向了朱由檢,似乎想看看自家殿下會怎麼做。

“還有嗎……”

朱由檢閉目養神,眼皮都不擡的詢問王承恩,王承恩搖了搖頭:“眼下僅有都察院反應。”

“殿下……”曹化淳開口作揖道:

“恐怕各地的奏疏和京城各衙門的奏疏已經在路上了。”

顯然,曹化淳不相信燕山派只能撬動一個都察院。

以他們的力量,若是真的發難,天下半數官員恐怕都會上疏。

“只是單純的上疏,多少人也無所謂,查查他們還幹了什麼事情。”

朱由檢開口迴應,而這個任務自然得交給作爲錦衣衛都指揮使的陸文昭。

“卑職告退。”聽到朱由檢的話,陸文昭作揖起身,隨後退出了承運殿,看樣子是準備去忙查案事情了。

在他退出後,朱由檢也對曹化淳和王承恩說道:

“發令旨,調孫守法、曹猛,及其麾下四騎衛換防京城,將大興營、宛平營派往鳳陽。”

“此外,上直和北軍、西軍、東軍、南軍分別打亂,五軍守備以上將領分別輪換其它都督府。”

“各省兵馬司的兵馬使、參將、守備、總旗官紛紛換防。”

“此外,再調吳阿衡、顏胤紹、金鉉、楊文嶽、沈廷揚、盧象升、戚元弼、戚元輔八人回京。”

“南崑崙知府閻應元升任南崑崙監察使,錫蘭府知府文安之擢升小西洋監察使,再派河西按察使楊畏知前往舊港,任舊港布政使。”

“順天知府左懋第派任瀛洲布政使,禮部侍郎黃宗羲調任南州布政使,夏允彝升任齊國長史。”

朱由檢一口氣召回了八個在他看來可以穩定大明內部的任,其次又換任了五省布政使,齊國長史。

看得出,他是擔心調回這八人導致海外不安,因此早早安排自己信得過的官員維穩。

曹化淳聞言記下了所有人名和事情,隨後帶着手中記下各種事情的手書離開了承運殿。

在他們走後,偌大的承運殿便只剩下了朱由檢和王承恩兩人。

“我有些乏了,先去午睡吧。”

朱由檢伸了個懶腰,隨後便走向了承運殿的偏殿內。

王承恩侍奉他睡下後,轉頭看了一眼旁邊桌案上那堆積如山的奏疏,不知想到了什麼,愣了愣後才搖頭離去。

只是在他離去的同時,東宮不出意外也收到了齊王就藩,以及各省官員被調離的消息。

對此,朱慈燃自然不太可能就這樣坐視不管,而是得想好辦法應對。

“我欲調孫可望回北直隸,眼下的局勢,他最少能穩住北直隸。”

面對剛剛將消息傳遞而來的堵胤錫,朱慈燃開口說着的同時,也對其它人分別授予官職。

“張修任天津知縣,劉順任順天府兵馬司參將,堵胤錫任順天知府。”

朱慈燃給三人分派了官職,顯然是準備牢牢抓住順天府。

不僅如此,他也對堵胤錫說道:“調孫可望返回北直隸,任通州知縣。”

順天、天津、通州,前者爲京師,後者爲天子渡口和京師糧倉,只要這三個地方不失去,那萬事都好說。

“不知燕山派那邊是否會阻止……”

張修躊躇開口,但朱慈燃搖了搖頭:“他們的對手是叔父,我們只是一棋子罷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別給叔父添亂子就行。”

說罷,朱慈燃又對堵胤錫開口道:“這件事情,必須馬上通知父皇。”

“其次還得派人通知李定國,別讓二弟三弟出事。”

朱慈燃有條不紊的安排各種事宜,做事風格比起當年老練了不少,但比起早在廟堂錘鍊許久的成德等人還是差得太遠。

東宮下發的令旨很快被駁回,原因也很簡單,他只是太子和監國,所有令旨都需要給皇帝過目後才能下發。

明明昨日他下發令旨,百官還能有條不紊的執行,但僅僅過了一日,他的令旨便不再管用了。

這樣的局面讓朱慈燃做不了什麼事情,他只能按下脾氣,把令旨派往了南京城。

東宮的境遇,很快傳遍了外廷和皇城,對此衆人也並不奇怪。

齊王和燕山派還沒有撕破臉的時候,太子說什麼,燕山派官員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爲他是太子,他背後有齊王。

可如果雙方撕破臉,那太子就是一枚牽制齊王的棋子,他還能自由出入皇城就已經不錯。

北京城分爲外三城,內城,皇城,宮城四重城牆,其中,負責拱衛外三城城牆和城門的是大興營、宛平營。

負責內城城牆和城門是兵馬司,負責皇城的是飛熊衛,而負責宮城的是龍虎衛和淨軍。

大興營和宛平營的兵力是六千人,北京兵馬司的兵力是九千人,這一萬五千人是不受皇宮直接管轄的。

能被朱慈燃調動的,只有作爲皇城三衛的飛熊衛和龍虎衛,以及內廷那人數已經被削減爲三千人的淨軍太監。

從人數來看,雙方相近,並且由於飛熊衛、龍虎衛都裝備了步槍,因此要比外城和內城的營兵、兵馬司精銳。

兵馬司是隻能裝備燧發槍的,能裝備步槍的只有營衛制度下的營兵和衛軍。

這麼看起來,似乎如果京城兵馬司和營兵被燕山派控制,那京城的內外城權力會很快被剝奪。

但是別忘了,四騎衛除了出征以外,常年都是駐紮在京城南邊十餘里外的南苑軍營。

只要京城有事,四騎衛立馬就能通知北直隸附近的上直十六衛軍,上直拱衛營。

百王坊的防務,只要四騎衛沒有出征,那都是由四騎衛輪換的。

因此,齊王在城內有一衛五千六百的騎兵部隊,城外百里範圍內還有不少於五萬兵力,不過這羣兵馬中有多少人和燕山派有瓜葛,那就很難說了。

當然,成德他們再大膽,也沒有撕破臉皮到敢於封鎖百王坊的地步。

但對於朱慈燃就不一定了,只要成德開口,或許朱慈燃的人連皇城都出不去。

好在現在雙方還沒有撕破臉皮到那種地步,眼下衆人只是有些火藥味,但還不足夠爆炸。

朱慈燃的消息被送出了京城,與洪承疇、孫傳庭他們乘坐火車前往了南京城。

孫傳庭沒有選擇留下,因爲他在京城毫無根基,留下也沒有用。

只有出了京城,他纔能有用武之地。

這種充斥着火藥味的氣氛一直持續很久,成德那邊也告假沐休了整整六天,一直沒有去找朱由檢,把事情攤開來說。

雙方的矛盾是很難調解的,想要去齊國的燕山派,早就已經從去年開始,向吏部申請調離了。

留下來的,都是不想去齊國的。

他們不去齊國,也不想讓朱由檢去齊國,如果朱由檢想去齊國,他們肯定會阻攔。

如果攔不住,那他也可以去,但是卻不能打壓燕山派留在大明的勢力。

燕山派內部官員的想法很簡單……

“您齊王要走,我們留不住,但既然要走,大明的事情,您就別管了。”

當棋子落下,一名與成德促膝下棋的官員開口說出了這句大逆不道的話。

二人坐在官吏坊成德居所那“狹小”的四分小院裡,不緊不慢的下棋,而門口則是站着兵馬司的士卒。

“還是你比較有遠見,把人早早就安插在基層,眼下殿下調離中高層將領,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這二十四五歲的年輕官員一開口,對面的成德便不緊不慢的下棋,絕了他棋盤上的退路:

“大明要革新,齊王不在的話,便由我等領導。”

成德目光垂着,看上去有些心不在焉,但語氣卻十分堅決。

坐在他對面的年輕官員聞言點頭頷首,卻又同時不解道:

“既然如此,爲何不攔下殿下召調吳阿衡、楊文嶽等人回京的令旨?”

“沒有必要……”成德搖了搖頭:“五軍都督府中,有四成中基層將領都是我們的人。”

“除了殿下能動搖,其它人來再多也沒用。”

“支持萬歲的軍隊主要是北軍和西軍、南軍。”

“南軍大部分遠在海外,西軍重兵集結麓川,需要牽制南虜,北軍明年就要對河中出兵收復,不可能耽擱。”

“殿下肯定能猜到我們的想法,他想交權,我不反對,但權力不能授予萬歲,而是應該授予太子。”

成德的語氣不容質疑,面對他的話,對面的官員不由笑道:“你不怕他們說你假公濟私?太子可是你的弟子啊……”

“太子幹得如何,他們比我更瞭解。”成德絲毫不亂,但同時他也說道:

“即便是太子,若是違背了《燕山》的民貴君輕思想,那也可以被廢黜。”

“皇權不能倒,但是可以換人。”

“碎葉城軍中的人傳來消息,最少永王、定王比較平易近人,脾氣溫和,對百姓十分和睦。”

“你錯了……”官員搖了搖頭:

“殿下可以准許你做許多事,卻唯獨不會准許你阻攔他交權。”

“太子有權,但萬歲也得有,在殿下心裡,萬歲比太子、比百姓更重。”

二人對着話,天空之上的烏雲也漸漸消散,露出了官員的全貌。

“你父親若是知道你的行爲舉止,恐怕會闖入我這小院,把這裡給拆了。”

成德有了一絲波動,擡頭看着對面的陸元高,很不解陸元高想要的是什麼。

“你雖然也是官學畢業,但你早前處心積慮接近太子,眼下卻又倒向我們,你說我該不該信你?”

成德質問着陸元高,對此,陸元高不可置否的說道:“我早年確實有從龍之功的想法。”

“不過陪着殿下出行歸來後,我倒是覺得你們提出的民貴君輕不錯。”

陸元高語氣一頓,卻又續上說道:

“西北百姓疾苦之時,滿朝官員卻都在歌頌盛世。”

“這盛世,是他們的盛世,而不是天下人的盛世。”

“我不是與燕山合作,我是與你合作,就衝你敢於將燕山內部貪官送給我做作爲功績,你就值得合作。”

陸元高說出了一些不爲人知的事情,而成德也略微皺眉,帶有不滿的說道:

“我把他們貪腐的情報給你,是想讓你爹繼續坐下去這個位置,等你到了年紀把位置交給你,而不是讓他回京城。”

“現在他回了京城,京城之中的三千錦衣衛就成了變數。”

“無礙……”陸元高見棋局結束,一邊清理棋局,一邊安撫道:

“京城之中三千錦衣衛,我不敢說全部掌控,但最少七成錦衣衛都會聽我號令行事。”

“不過,我得知道你們到底想幹什麼,然後纔會幫你們。”

“若是與齊王正面對抗,那我恐怕現在就要去齊王府負荊請罪了。”

“傳了那麼多假消息,負荊請罪怕是也無用……”成德抿了一口茶,先開局下了一枚黑子。

“無用也得試試,九死一生總比十死無生要好得多。”陸元高拿起了白子落下,與成德爭鋒相對。

陸元高的話裡,已經充斥了他對燕山與齊王正面對抗的不看好。

成德自然清楚,同樣,他也不看好燕山派和齊王對抗的結局,因此他說道:

“我知道齊王殿下是什麼性格,只要我們不動刀兵,那齊王殿下就不會率先動刀兵。”

“想要齊王殿下不動刀兵?”陸元高忍不住笑了笑,並且說道:

“動刀兵是最快最省事的辦法,你們雖然掌握都督府四成兵馬,兵馬司八成兵馬,但如果下面的士卒知道是與齊王對抗,恐怕會瞬間臨陣易旗。”

“更不談齊王威望天下皆知,只要殿下開口動刀兵,各地百姓一旦得知消息,必然會自發組織。”

“他們攔不住拱衛營,但他們能抵抗得住兵馬司。”

“別忘了,烏斯藏、河西、漠東等地的各番族都視殿下爲菩薩,國朝內部有還有二十餘萬退役老卒。”

“殿下,一旦動刀兵,你們都逃不了……”

“那隻能說明你不瞭解殿下。”成德打斷了陸元高的話,他平靜着與陸元高四目相對:

“當年靖難之役,山東、北直隸百姓十室九空,百萬百姓死於戰場,數百萬百姓化作流民,流離失所。”

“我等雖比不得成祖文皇帝,但這次的範圍更大,一旦殿下要起刀兵,那即便能一日擊敗我等,也將有十數萬百姓殞命。”

“若是大戰持續數月,國朝恐怕需要十數年才能恢復元氣。”

“你用百姓性命做賭本?”陸元高下意識摸了摸腰間,卻摸了一個空。

他這舉動被成德看在眼裡,成德卻不慌亂的解釋道:

“並非用百姓性命做賭本,而是轉告你,動刀兵的結果是什麼。”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民貴君輕的天下,皇權可以在,燕山也可以存在,不同的不過是各方手握的權力多少罷了。”

“我們也並非逼殿下把權力交給我們,而是不希望將太多權力交給太子、萬歲。”

“淮北大飢……陝西民變……四川紳亂……”

“這一場場動亂拖了殿下多少後退,若是沒有這些動亂,國朝能提前數年平定建虜,百姓也不至於遭遇如此境況。”

“大明要革新,首要革的就是皇家的權力,其次是守舊派的官員。”

“我不需要殿下分權給我們,只需要殿下什麼都不管,這就足夠。”

成德的話不由讓陸元高想起了上次陪朱由檢出遊時山陝百姓的困苦,還有河西、烏斯藏百姓的笑容。

他緊皺的眉頭漸漸舒緩,最後他纔開口提醒道:

“皇城三衛,內帑,決策權……我只能告訴你這些。”

“多謝。”聽到陸元高的話,成德眼前一亮。

顯然,陸元高所處的這些就是朱由檢的底線,而有了朱由檢的底線,成德也就能更好的和齊王談判了。

“殿下已經把顏胤紹、金鉉召了回來,最遲明年六月他們就能到京城。”

“與其想這些,我看你應該先化解燕山內部的問題。”

陸元高提醒着成德,成德聞言卻搖頭道:

“殿下想分化我們,不過我倒是覺得,我能說服顏胤紹。”

“那金鉉呢?”陸元高反問成德,這提問讓成德不由沉默數秒,隨後他纔開口道:

“伯玉即便不同意,也不會反對我。”

“但願如此……”陸元高深深看了一眼,隨後起身,似乎不準備把這盤棋下完。

對此,成德也沒有說些什麼,而是看着他穿鞋走出了小院。

“小子還是太過年輕……”成德露出一抹笑意,而離開小院的陸元高也乘坐馬車返回了陸府。

來到陸府後,他沒有去找別人,當即便去到了書房,在這裡見到陸文昭。

見他回來,陸文昭也連忙起身:“如何?”

顯然,陸元高所做的事情是他授意的,而成德那句話也代表他心裡十分清楚。

面對詢問,陸元高也作揖說道:

“成德他們不準備動刀兵,對於殿下的底線,孩兒也傳達給他了……”

“不過從他們的情況看來,孩兒覺得他們確實沒有動刀兵的想法。”

“不動刀兵就好……”聽到這話,陸文昭鬆了一口氣。

“我覺得成德應該知道我是殿下派去的了。”陸元高遲疑着說出自己的猜想,不過陸文昭並不覺得奇怪,他安慰道:

“他若是看不出來,也就不配領導燕山官員了。”

“與其派一個老謀深算的人,讓他們胡亂猜想,倒不如派一個容易被看出的人去打探消息。”

“你做得很好,殿下的目的應該已經達到了。”

“那之後呢?”陸元高不由反問陸文昭,這讓陸文昭略微皺眉:“接下來的事情,我也不太清楚。”

“殿下做事總是如羚羊掛角般不可尋覓,打仗是這樣,對付這羣文官也是這樣。”

“好在成德他們理念單一,要比當年的齊楚浙宣昆、東林等六黨好對付多了。”

“這件事情你不用擔心,殿下能妥善處理的。”

陸文昭安撫了陸元高,聞言他也只能放下心裡的不安,在和陸文昭聊了一些其它事情後便作揖退出書房了。

對於陸元高帶回來的消息,陸文昭也沒有輕信,而是等到官吏坊裡隱藏的錦衣衛將消息通過其它錦衣衛交過來時,他才大體相信,並安排人趁着宵禁把消息送往齊王府。

在他的安排下,當天夜裡朱由檢就拿到了關於燕山派態度的情報。

他在看過之後將消息丟到了火堆裡,並且臉上一臉嚴峻。

旁邊的曹化淳和王承恩見狀有些好奇,不由詢問道:

“殿下,燕山派態度沒有那麼激進,這不是好事嗎?爲何您的臉色……”

“如果他們真的不激進,那確實是好事,可他們的訴求真的那麼簡單?”

朱由檢反問二人,隨後揹負雙手在原地思考了一會兒之後才繼續道:

“燕山派之中的李德裕、張懋纔是什麼人,你們比我更清楚,他們當年便叫囂要在幹清宮逼宮,眼下他們會突然同意我就藩嗎?”

“況且,我就藩後,由他們領導大明的國策,這纔是我所擔心的。”

“眼下我要的不是激進,而是維穩。”

“陸元高還是太過稚嫩,他套出的這些消息可有可無,看上去更像是燕山派的緩兵之計。”

“那殿下,我們應該如何?”曹化淳上前作揖詢問,畢竟燕山勢大已經大到了一種難以一口氣祛除的地步。

去了燕山派,那大明在短時間就成了一個植物人,肌肉萎縮不談,未來十幾年都可能難進一步。

“要不要先停下明歲西征的事情?”王承恩上前小心翼翼詢問,但朱由檢卻毅然決然的否決:

“西征必須進行,眼下是收復河中和領北山脈(烏拉爾山脈)以東最好的機會。”

“至於燕山派的緩兵之計暫且不用管,我倒是要看看,他們能緩出個什麼東西。”

朱由檢的臉上忍不住掛上笑意,因爲眼下不僅僅燕山派需要做緩兵之計,他朱由檢更需要緩兵之計。

今年一過,大旱便即將消退,再也沒有如這兩年如此嚴重的旱情,大明的財政也會瞬間好轉。

成德他們可以預判一切,唯獨這天災,他們預判不了。

即便朱由檢他毫無頭緒,但憑着這一場天災,他可做的文章那就太多了……

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09章 秋風起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50章 大小曹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67章 戚金練兵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163章 齊王黨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316章 內聖外王
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章 孜孜不倦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09章 秋風起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50章 大小曹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67章 戚金練兵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163章 齊王黨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316章 內聖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