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

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

“復起?”

文華殿內、當聽到可以換楊鎬活下來時,葉向高眼前一亮。

劉一燝也認爲,若是將楊鎬放到朝鮮去,可能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畢竟當初朝鮮之役,楊鎬離開朝鮮那日,朝鮮百姓“遮道號哭”爲楊鎬送行,朝鮮國王難過得不能自已,“嗚咽哽塞,涕淚橫流”。

楊鎬走後,朝鮮君臣爲稱頌楊鎬之功,給楊鎬立碑。

每當有明朝使臣或將領來朝,朝鮮君臣都會詢問楊鎬的近況,朝鮮建宣武祠,朝鮮國王提出應以楊鎬配享,可見楊鎬在朝鮮君臣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這樣的人調去朝鮮,或許只有已經故去的朝鮮國王李昖才能勉強和他對壘。

至於李琿?比起民心和士大夫的心、他遠不如楊鎬。

一旦他要搞什麼小動作,只要楊鎬隨便煽動煽動,李琿被廢都是輕的。

說罷、他將朱由檢所做的事情說了出來,而葉向高聽後,最後一塊石頭也落地了,作揖道:

“齊王高見,如果是這樣的話,估計明歲秋收之中,北直隸、山西、山東、河南等地的百姓恐怕就不會抗拒這作物了。”

這一點、就需要錦衣衛做出努力了。

北直隸每年的日照時間在五十到六十天,陰晴不定,主要還是靠夏季和秋季。

玉米就算了,不太適合大規模推廣,但番薯和土豆是必然要推廣的,尤其是番薯。

九月二十五的午後,他來到了試驗田,而田地上已經是光禿禿的一片,負責這塊地方的王承恩,在試驗田不遠處的鄔堡門口接待了朱由檢。

說到這裡、葉向高不由高興的笑道:“到時候、恐怕我大明百姓,便少有受飢者了。”

“奴婢領命……”魏忠賢作揖回禮,隨後讓人前去傳喚在文華殿辦公的葉向高。

他話音落下、王承恩也適當的站出來道:

“殿下、可以去看看鹽場去了。”

“玉麥和馬鈴薯多少?”朱由檢以爲是自己聽錯了。

朱由檢鐵青着臉詢問,而王承恩見狀,當即翻了翻文冊,找到燕山所教習所記錄的生長習性後便道:

朱由檢聽到這安排,心裡也挺高興的。

這樣的養殖一旦成型,規模是十分恐怖的。

最後朱由檢拿了糧食畝產的文冊,隨後在曹化淳的幫忙下上馬,末了交代了一句王承恩:

一旦種植新作物失敗,那麼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見葉向高都這麼誇讚自家弟弟,朱由校笑了一聲,隨後對魏忠賢道:

“把哈密上貢的那十匹天馬送給弟弟!”

見朱由校這麼說,葉向高回禮應下,隨後與劉一燝一同,和朱由校又說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政事,最後二人見事情談好後便離去了,倒是朱由校在二人走了之後纔對朱由檢道:

“弟弟讓楊鎬去朝鮮,如此一來、恐怕朝鮮君臣都會小心翼翼了。”

看完之後,葉向高心裡的石頭落了大半,但緊接着又反應過來道:

步入鹽場之中,或許因爲今年氣候的反常,少雨的原因,因此鹽場的曬鹽期比預料的還要長。

“不過如果朝鮮真的和建奴有貿易往來,並且在楊鎬的監督下斷絕了貿易,恐怕老奴會引兵前去攻打朝鮮。”

葉向高這時也開口道:“眼下最應該做的,是齊王殿下警惕麾下佃戶走漏風聲,只要撐到後歲,到時候消息走漏也無礙了。”

如果日照好,一畝鹽田一天產鹽千斤並不難。以眼下兩萬畝鹽田的規模,明年鹽場的產出在三四億斤左右。

當初的他、是從北直隸和南直隸的衆多佃戶之中,一村村找來的數萬佃戶,讓他們來永平府耕種。

“那些前來耕種試驗田的各處佃戶都知道了嗎?”朱由檢鬆了一口氣,說起了他當初的安排。

朱由檢沒有說燕山所的事情,因此燕山所是他扳倒文官體系的一把刀。

朱由校在楊鎬身邊留了釘子,便是十六衛軍之一,驍騎衛的一個百戶人馬,而這樣的做法,雖然讓葉向高二人皺眉,卻依舊深深作揖應下。

“嗯?”聽到這話,葉向高翻了翻文冊,果然在之後找到了種植的方法不同。

這樣的事情,讓魏忠賢聽着,總有一種蛋蛋的憂傷……

眼下的他們、親眼見證了番薯和土豆的成長,而這三百七十五萬石的作物,足夠種滿數百萬畝御馬監的田地。

朱由校看着這二人都同意了,便看了一眼朱由檢,隨後道:

因此、推廣番薯是必然,但禁止番薯出關也是必然。

這麼想着、他緊趕慢趕,終於在兩天後的九月二十八這一天回到了京城,並前往了養心殿,將試驗田的文冊交給了好皇兄。

朱由檢可以看到在鏟鹽放入推車,隨後將粗鹽推往滷煮區的民夫們。

說到這裡、朱由檢臉上也露出了高興,並對王承恩道:

“番薯給滿桂留一點,大寧三衛的耕地有限,正好用來種植番薯,主糧可以等販糧結束,去湖廣、四川購買,明年開春後運糧前往。”

想到這裡、葉向高和劉一燝紛紛作揖道:“臣以爲、齊王之言可行。”

“調給御馬監!”朱由校聽到三大營連養馬都能養死,果然如葉向高所想一樣,要所有軍馬調給御馬監。

葉向高退下後,朱由檢就開始對朱由校說培育軍馬,改善馬種質量的事情。

眼下的文官們雖然知道燕山所,但只以爲是朱由檢訓練新卒的地方,並不知道里面在接受教育。

“去吧去吧……”朱由校一門心思都在自己弟弟的問題上了,隨意擺了擺手。

“萬歲,兵部覆總督京營陳良弼疏言,原額三大營馬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匹,萬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您看……”

“奴婢會轉告陸指揮使的。”曹化淳作揖回禮,而朱由檢也微微頜首。

作爲一個福建人,葉向高可以說早就見過番薯和馬鈴薯了,因此他決然道:

“萬歲、此事斷然不可能!”

這點便是朱由檢所不瞭解的了,在沒有改進品種的年代,玉米的產量還不如穀子,和高粱差不多。

“不想殿下弄來這麼多種子,一下子種植數十萬畝,耕種得利。”

甚至因爲這些新興糧食流入市場後,米麥等糧食的價格會降低,讓更多人能吃得起飯。

“哈哈!弟弟大功一件,該賞!”

於是乎、接下來的大半個月裡,御馬監支出的銀子如流水般,而天津沿海也被填土建造船廠,一座座龐大的船塢拔地而起。

他指着民夫開口道:“這些民夫工錢幾何?”

“承恩、留下十萬畝試驗田就可以,其他的田地發給當地的百姓,收爲御馬監佃戶。”

當葉向高急匆匆趕來時,朱由校便讓人將文冊遞給了對方。

不過在應下後,葉向高又拿出了另一份奏疏道:

“玉麥上田可收二百一十斤左右,中田一百八,下田一百五。”

哪怕沒有擊敗,但北方的市場,哪怕保持五文一斤的私鹽價格,也能收入一百四十多萬兩,每提高一文的鹽價,便能多收入幾十萬兩。

“麥122斤、蜀黍(高粱)175斤、豆126斤、谷224斤、玉麥184斤、番薯1245斤,馬鈴薯(土豆)458斤。”

北直隸、山西等地的萬餘錦衣衛,只要懈怠,就會給老奴可趁之機。

“奴婢領命!”王承恩心裡也高興的緊,除了他,還有驍騎衛、錦衣衛等人也是紛紛詫異。

不過對此、朱由校卻很開心的笑着對葉向高道:

“閣老所言,與弟弟所說一樣,因此弟弟早就做了準備。”

“老臣生長於福建,上次辭官歸鄉後,便回家見到了有人耕種此二等作物,但番薯也不過是畝產二三石,馬鈴薯不過畝產半石罷了。”

這麼多私鹽,足夠摧毀整個北方五省的私鹽販子了。

“況且,老奴若是隻得到少量作物種子也無用,需要花數年時間才能培育到足夠百萬畝耕地耕種的種子。”

曹化淳扶着朱由檢下馬,而王承恩也湊上來道:

“殿下、這些作物都已經收在各地的鄔堡之中,永平府被圈出來的百萬畝試驗田都豐收了。”

不得不說、販賣私鹽確實暴利,尤其是像朱由檢這樣販鹽的規模,更是前無僅有。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有沒有那麼多人,可以教導數以千萬記的百姓耕種新作物。”

在文冊上,將兩種作物有可能遇到的病害、以及種植方法,預防病害方法都說了出來。

此刻、秋收已經結束,而與此同時,永平府南部的試驗田也全面收穫。

得知這個消息的朱由檢,當即便在驍騎、錦衣衛等數百人的拱衛下,朝着永平府趕去。

“這點葉閣老不用擔心。”朱由檢開口道:

提高鹽價會苦了百姓,朱由檢知道,但他手裡只要有銀子,就可以發銀子搞道路、驛站、水渠等民用基建,再把銀子發到百姓手上,循環經濟。

說罷、朱由檢又說了一下建造船塢和武裝商船的事情。

“唉……”朱由檢心中嘆了一口氣,心中十分無奈。

“如果以此方法傳下去,以百姓自主,朝廷推波助瀾,恐怕不用五六年,就能讓大明百姓都知道番薯之利!”

數百萬佃戶,哪怕一人只養四五隻家禽,一兩頭豬,那規模也是極爲龐大的。

哪怕只能讓糧食增產十幾斤,幾斤,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更何況還可以搞雜交家禽牲畜。

“倒也沒有那麼誇張……”朱由檢苦笑,他可是知道大明接下來要面對什麼樣的局面。

加上沒改良後的玉米是喜溫的作物,註定無法承擔開發東北的重任。

王承恩見狀,當即從懷中拿出了一份文冊道:

“燕山所的學子和教習們,會在開春後前往各地教導他們種植。”

這一路上、他在想如何提高糧食畝產。

“好像是四公六母……”魏忠賢尷尬一笑,而葉向高也咳嗽道:

邏輯之嚴謹、流程之完整,自然要比用種尋常蔬菜方式的福建百姓更合理。

但如果是民間風氣導致的傳播,百姓比誰都種的熱情。

強制讓百姓種新作物,百姓是難以接受的。

“那是因爲種植的方法不對。”朱由檢搶先對葉向高解釋道:

“葉閣老可以仔細看看這書上的耕種方法,可是與福建百姓不同?”

他本來以爲玉米和土豆會是主力,卻不想在這個時代,玉米的經濟效益遠不如番薯和土豆。

因此、在朱由檢接下來視察鄔堡糧倉的時候,所有人都伸着頭眺望糧倉,恨不得用眼睛把番薯、馬鈴薯上的泥巴都看得一清二楚。

“嗯……”聞言,朱由檢頷首,隨後帶人向着海邊的鹽場趕去。

“番薯倒是比起我大明大多數作物都抗旱耐寒,土豆最不耐寒,但十分抗旱,玉米比土豆耐寒,但抗旱不如番薯和土豆。”

對於缺糧的後金來說,要是其麾下三百萬畝耕地種上番薯,那麼完全就可以讓百姓吃番薯,士卒吃米麪。

好不容易逛完了整個鄔堡,朱由檢又想到番薯所帶來的影響,於是對曹化淳道:

“番薯、馬鈴薯等作物、必不可落入後金手中。”

想到這裡、朱由檢轉身便準備離開鹽場,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帶着驍騎衛和錦衣衛護送。

王承恩見狀,便翻到了記載三寶的一頁,指着說道:

天馬即汗血寶馬,如果是十匹公馬,完全就可以拿來做種馬,改善馬種質量。

他原本以爲玉米會是其中主力,但現在看來、玉米完全比不上番薯和馬鈴薯。

“明歲收穫後,孤會讓錦衣衛出銀子,將一些熟練的老農帶往其他三省之地,教導他們耕種後,以一日二十文的工錢付賬,送他們回家。”

現在把京營的馬調來,那手頭的軍馬就富裕多了,估計等裁撤了山西三鎮之後,就能讓四騎衛達到一人四馬的配置了。

“嗯!”朱由校也嚴肅着點了點頭,明白其中的關聯。

他合上了文冊,對魏忠賢道:“去宣葉閣老前來。”

“讓各地拱衛營兵馬前來接應百姓回家,順帶押運土豆、番薯、玉麥給百姓,只要他們願意耕種,便可以自取種糧。”

“馬鈴薯上田可收六百四,中田四百五,下田三百二”

朱由校雖然不明白要建造那麼多大船幹嘛,但一想到是自家弟弟所決定的事情,還是微微頷首認可了。

到時候糧食危機對對方來說就不再是危機,並且進攻也就更肆無忌憚了。

大部分的農民沒有入城打工的資格,也沒有那麼多工作給他們,因此他們只能守着田地。

他們成了規模,御馬監養軍的成本就會降低,而他們的種植事情一經傳開,便會向四周蔓延。

以朝廷付出財力來牽頭,朱由檢就不信,不能搞出一些優良的品種。

以大明眼下的土地規模和人口數量,只要傳開,就基本不會有風調雨順的年景下,還會出現百姓餓死的景象。

農民是執拗的,他們執拗的只種植自己瞭解的作物,這並不是傻,而是他們的抗風險性太低了。

“番薯三十萬畝,產二百四十萬石,玉麥四十萬畝,產四十七萬石,馬鈴薯三十萬畝,產八十八萬石。”

“畝產八石?畝產三石?”

等他們反應過來也沒用了,眼下即將渡過第一年,只要第一年渡過,燕山所的孩童學子們都識字,那麼第二年的教育就簡單多了。

“對了哥哥。”朱由檢側目看向自家皇兄道:

“臣弟以爲,此物不可流傳北虜、西番、建虜等地,一旦他們獲得番薯,人口和實力都會劇增。”

“百萬畝耕地,出產多少糧食?”朱由檢對王承恩詢問,而王承恩翻了翻文冊道:

“日後燕山所的學子擴充後,這片試驗田會用上的。”

“當年南洋百姓將番薯傳回,百姓足足花了數年時間才培育出千餘畝的種藤,直到如今,二十幾年過去,該物也不過流傳在福建一省之地。”

葉向高一頭霧水的翻看着文冊,當見到畝產八石的番薯、以及畝產三石的馬鈴薯記錄後,幾乎屏住了呼吸。

搞雜交水稻沒技術和條件,但篩選良種,培育良種還是可以做到的。

但當他擡頭看向了自家弟弟,隨後見到對方嚴肅的模樣後,才知道了這事情不是說笑。

御馬監眼下多次互市,加上繳獲巴約部軍馬,數量是增加了不少,但軍馬依舊不足四萬,連裝備兩個騎衛軍都做不到。

他們大部分都是農家子弟,自然知道畝產八石的番薯和畝產近三石的馬鈴薯一旦傳開,天下會變成怎樣的局面。

“咳咳、既然事情說了,那麼番薯一事還希望齊王殿下上心,萬歲,老臣先告退了。”

經過幾個月的擴充,鹽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幾千畝,已經發展到了兩萬畝,延綿海岸線二百里的程度。

“回殿下……”王承恩作揖回禮道:

“一日三十五文,整個鹽場有一千二百民夫,算上一些滷煮的原料,每月鹽場支出三千七百餘兩,收穫鹽三千餘萬斤,去了鹽場,運輸,皇店成本,獲利十四萬兩左右。”

眼下只要把數萬佃戶放回去,並且宣傳讓御馬監的百姓種植,那麼御馬監的養殖官場,還有百姓之間就可以在種植主食的同時,用番薯來圈養牲畜了。

“既然如此、便復起楊鎬、李如柏、李如楨三人,復起楊鎬爲禮部侍郎,開春後巡查朝鮮,居於漢城,再派驍騎衛一百戶護送他前往朝鮮,擔當其護衛。”

“試驗田就種植番薯,還有少量土豆和玉米、水稻、麥子、蜀黍就行。”

“番薯上田可收一千四百餘斤,中田一千二餘斤,下田八百斤。”

“天馬?公的母的?!”朱由檢一聽,頓時眼前一亮。

“目前應該還有半個多月的曬鹽時間,再往下便應該要下雪了。”

“百萬畝地,共產出三百七十五萬石。”王承恩看着這文冊上的畝產,心裡樂開了花,說道:

“番薯和土豆若是推廣,恐怕大明會迎來盛世!”

“奴婢領命。”王承恩作揖回禮,而朱由檢也微微頷首,踏上了回京城的路程。

時間在消耗、一點一點的來到了九月下旬。

番薯再厲害,也不可能在大旱之下無水而生長,該有的饑荒一個都不會少的,關鍵還是得看到時候大明的調度能力是否提升……

只要牢牢佔據北方私鹽市場,朱由檢也就可以開始稍微提價,然後謀求擊潰南方私鹽市場了。

“此作物如果由朝廷推廣,恐怕百姓難以信服……”

“這三種作物,誰耐寒,誰抗旱?”

王承恩的指出,讓朱由檢一時間精神恍惚。

不過也還好、有了番薯和土豆,大明對大旱的抗性增加了不少。

朱由校這話,讓朱由檢笑着迴應道:“老奴若是敢大舉出兵,也便是我遼東將士收回撫順和鐵嶺、開原的時候了!”

番薯的可怕之處,便是畝產高,可在地窖的恆溫環境下,存放半年之久。

養心殿內,當朱由校看到文冊上的各種記錄,他第一反應就是“誇大其詞”。

這些文官沒有能力制止數百萬佃戶的孩子去燕山所就學,就無法阻擋農家子弟的崛起。

“各種糧食的畝產如何?”朱由檢拍了拍曳撒上的灰,高興的詢問。

“臣遵旨……”

說到這裡、王承恩笑着道:

“殿下您不知道、百姓們知道番薯產量的時候都高興壞了,按照殿下您所傳授的《番薯十用》,一些百姓已經開始食用烤番薯了。”

只是這種憂傷沒有持續太久,便伴隨着急促的腳步聲被打破。

“八百里加急!”

喊叫聲忽的出現,隨後滿頭汗水的陸文昭便帶着李若漣、崔應元二人直接走入幹清宮,面朝養心殿跪下,大聲道:

“萬歲、殿下!八百里加急,水西宣撫司同知安邦彥、永寧宣慰使奢崇明,水東宣慰使宋萬化約定十月五日起兵七萬造反,貴州西南上百土司紛紛響應,西南戰事將起!”

下午四點還有一章

(本章完)

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0章 兄弟和睦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95章 藩王質問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78章 葉向高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90章 師徒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609章 秋風起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143章 大反攻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465章 拂曉第99章 爭鋒相對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52章 兄友弟恭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81章 天賦異稟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
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0章 兄弟和睦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571章 古井無波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95章 藩王質問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78章 葉向高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90章 師徒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49章 身前身後皆戰場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609章 秋風起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143章 大反攻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465章 拂曉第99章 爭鋒相對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52章 兄友弟恭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81章 天賦異稟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