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

“賣報賣報!紹慶新政執行,大傢伙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武昌街頭,當報刊下的一箇中年男人打開卷簾開始吆喝,四周等待買報的人便紛紛一擁而上,將報紙搶購一空。

武昌,這是如今大明經濟發展最好的十個省會之一,因此喜歡看報的人不在少數。

經濟好的地方,往往百姓都喜歡關注政治和經濟的新聞,而按照大明曆代皇帝的行爲,似乎每任皇帝在上臺後都會執行一套新政。

如今已經是大明立國的第三百五十八年,即便經過天啓、幹聖、永昌、鹹嘉四代明君的治理,大明朝的民間卻還是無可避免的產生一些階級矛盾。

正如眼下,在搶購到報紙後,那四散的人羣也顯露了他們的身份和階級。

騎自行車的基本都是工人和平民,而能開車前來的,則是當地的富商,或者回鄉養老高官、勳貴的府中下人。

“嗚隆隆……”

一輛大明牌白色汽車被一人點火,那轟隆的發動機聲音吸引了四周人的目光,所有人都羨慕不已。

儘管他們都知道,開車那人只是高官府上的下人,但他們卻還是止不住的羨慕。

坐在駕駛位上的下人感受到目光,當即也驕傲的挺了挺胸膛。

他繫上安全帶,隨後駕駛着車輛向着遠處的晴川閣趕去。

在路上,他可以看到一些放寒假的學子,以及趕着上班的工人。

不管路過多少人,他都能感受到四周向他投來的目光。

哪怕他知道,這些目光都是在看這輛車子,但他卻依舊覺得自己混進了上流人羣。

片刻後,他停在了一個十字路口,而十字路口正中央的站式紅綠燈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低頭看了一眼自己的腕錶,自我呢喃着:“應該還有二十秒。”

說着,他看了看車內的裝飾。

實木的內飾和皮質坐椅,以及金屬的各類機械都讓他血脈噴張。

“三百兩銀子,也不知道我這輩子能不能買得起一輛。”

他呢喃着,隨後吧唧了一下嘴,在紅燈變綠的時候駕車離去。

路邊都是穿着絲綢的行人,服飾大多以運動起來比較方便的曳撒、圓領袍爲主。

由於民間經濟興起,因此許多人都喜歡在自己的衣服上紋上各種花紋和刺繡,這讓開車的男子嗤之以鼻。

他將車開進了一個加油站,一個穿着短衣的男子便走了過來。

“加滿。”

男子開口說了一聲,隨後就觀察起了加油站。

加油站內有四個加油樁,左右則是進出口,口子有四名持槍的兵馬司士兵站哨,旁邊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崗亭,亭內有一名坐着休息的士兵。

“好了,三兩五錢三!”

車窗突然出現了一個人,男子被嚇了一跳,反應片刻後纔拿出錢袋子,牙疼的數錢遞了過去。

接過紙幣和錢幣的工人數了數,確認無誤後點了點頭。

男子見狀,這才駕車駛出加油站,隨後向着遠處的晴川閣駛去。

晴川閣,此地位於武昌三鎮之一的漢陽,地處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互爲襯托。

此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爲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薛禹稷行宮時增建,有“三楚勝境”之美譽,世稱“楚天第一樓”。

男子駕車駛向了長江大橋,感受長江大橋的恢弘時,也不忘抽空看了一眼長江。

清澈的長江水面是一艘艘花船和畫舫,船上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看得男子直咽口水。

只不過當他一想到這些姑娘的價格,他便下意識摸了摸自己乾癟的錢袋,面露苦色。

不多時,他帶着苦澀來到了長江對岸的漢陽,並且開車駛入了晴川閣內。

在將車停好後,他下車環繞車子走了一圈,確定沒有任何刮花後,這纔拿着報紙走上了晴川閣。

在閣內走動,他無比的小心,只因爲他清楚能在這閣裡喝茶的都是他得罪不起的人物。

走上頂樓,他敲響了一處雅間的房門,隨後裡面傳出了“進”的聲音。

他推開門,隨後轉身將門關上,然後低着頭走到了三張沙發面前,雙手將報紙遞出:“老爺,這是今天的早報。”

“嗯……退下吧。”老邁的聲音傳來,隨後男子手中的報紙被人拿走,他這才舒緩了一口氣,緊接着緩緩退出了雅間。

也在他走出雅間的時候,拿走報紙的一名身穿道袍的老人戴上了眼鏡,隨後仔細看起了手中的報紙。

在他身後的窗戶,一名年輕人身穿圓領袍站在窗戶前,手裡拿着一本書,眼睛望着晴川閣外面走動的百姓。

“果然,有了諸藩的撐腰,萬歲是一點都不害怕兩黨官員了。”

老人一邊看着報紙,一邊搖頭嘆氣。

聽到他的嘆氣聲,窗前的年輕人轉身走到沙發前坐下,靠着沙發輕蔑笑道:

“爹,要我說,萬歲根本就不害怕。”

“軍備院裡有什麼,大家都清楚,何必把事情鬧得那麼僵。”

“不提諸藩,單單一個齊國就能讓他們舉棋不定。”

“畢竟,軍備院裡有什麼他們很清楚,但科學院裡有什麼,這恐怕只有齊王才知道……”

青年人的話一出口,老人便忍不住皺了皺眉,但他也不可否認自家兒子說的很對。

他將報紙合上,隨後揉了揉眉頭:“兩黨和萬歲斗的太嚴重,就連我都不得不告病回家避避風頭。”

“只是田文鏡那老狐狸看的清楚,居然讓我來武昌任職。”

“湖廣按察使……”

“這個官職可不好做。”

老人說着,不免摘下眼鏡,抿了一口茶。

比較他的憂心忡忡,倒是他對面的青年不由笑道:“湖廣的事情很難辦,但總歸比朝裡的事情好辦。”

“我這些天看過了,湖廣的地理條件和經濟環境都不錯,需要的就是大辦特辦,把工廠都搞起來,讓百姓都有營生的地方。”

“沒那麼簡單……”老人聽兒子這麼說,只能放開報紙,將“三漲”的政策拿給了他看。

“這個三漲政策,估計是萬歲對兩黨宣戰的號角聲了。”

“漲俸祿…漲軍餉…漲工價……”年輕人拿着報紙看了看內容,隨後笑道:

“這很好嘛,說明萬歲心底還是有老百姓的,只要有老百姓,對老百姓好,那皇帝的政策我們就需要支持。”

“不僅需要支持,我們還得號召全天下的有志之士支持。”

“澤勝啊……你想簡單了吧?”老人見兒子居然還那麼樂觀,不免苦笑道:

“這局勢複雜,誰能知道誰是誰的人?說是有志之士,但也有可能是背後捅刀子的。”

“爹,不是我想的複雜,是你們想的太難了。”年輕人站了起來:

“當年文王說過,誰想要和人民做鬥爭,那就要做好戰爭永遠停不下來的準備。”

“戰爭什麼時候開始,敵人說了算。”

“什麼時候結束,是我們說了算。”

“不管兩黨的官員實力有多大,軍隊有多少,我只知道和人民站在一邊,我們就輸不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年輕人的氣概感染了老者,但即便如此他卻還是不免苦笑道:

“你這話在這裡說還好,要是放到外面去說,那恐怕還沒做官就得被打壓了。”

面對這話,年輕人卻轉過身來,笑談道:

“我不怕他們打壓,他們打壓我,那反而證明了我走的路是對的!”

“今年的恩科,我要考上去,考到官場上去。”

“不……”聽到兒子的這話,老人搖了搖頭:

“今年的恩科,估計萬歲會出關於怎麼制衡兩派的策論,你不要摻和。”

老人很清楚,今年的恩科是一灘渾水,誰蹚這趟渾水,誰得髒一身。

只是面對他的話,年輕人卻笑着搖了搖頭:

“我要是怕被打壓,那我還做什麼官?”

說罷,年輕人笑着走出了雅間,而老人看着他的背影,也止不住的搖頭。

他起身走到了窗前,在他的目光中,年輕人走出了晴川閣,走到了晴川閣對面的恩科報考點。

“你好,我來報名的。”

年輕人笑着開口,而坐在報名點上的一名教習也笑着點頭:“籍貫、年齡、學籍、姓名。”

“湖廣長沙府人,二十二歲,湖廣大學社會學,李子任,字澤勝……”

李子任笑着開口,而教習也點了點頭,爲他開具了准考證:

“你是大學生,不用參加八月初一的府試,等着九月初一在武昌恩科院的省試,通過之後去南京參加十月初一的會試,再通過就去北京參加殿試。”

教習將一張准考證交給了李子任,拿到准考證的他也擡手作揖告謝,隨後轉身離去。

他拿着准考證向人羣裡走去,四周的人都拿着報紙開懷大笑,在這樣的氣氛下,他似乎也被感染,腳步不由得更爲堅定了一些。

紹慶元年正月初一,紹慶新政正式實施。

在“三漲”之中,大明新政規定軍人軍餉增加至每年二十兩,兵馬司增加至十五兩,衙役增加至十四兩。

除此之外,人數最多的從九品官員俸祿增加至十八兩,其餘品級官員相對應上漲10%……

至於工價,國內最低工價被漲至每日四十文,其中皇店帶頭上漲工資,兩千餘萬皇店工人盡數享受到了這個福利,俸祿從原本的三十文到一百文,上漲至四十文至一百二十文。

國營工廠上漲工價,民營工廠只能跟着上漲工價,但它們依舊踩着紅線給四十文的最低工價。

不過即便如此,民營的一千多萬工人還是忍不住的高興慶祝。

只是他們的高興在許多商賈和幕後的勳貴看來,似乎是對於自己的一種折磨。

正月初二,羣臣上疏彈劾“工價上漲”的政策,許多官員認爲工價上漲致使了大部分民營工廠利潤下降。

不過對此,次輔張廷玉拿出了一份份文牘,不管哪一份,都可以證明眼下的民營工廠分配不均。

在皇店之中,工人的工錢佔皇店利潤的四分之三,而民營工廠中,工人工錢只佔利潤的二分之一。

如果沒有皇店,或許民營工人的工錢會降低到佔利潤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程度。

三千多萬工人,他們身後代表的是三千多萬個家庭,是接近大明戶籍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數量。

大明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瞭解過市場情況的。

這麼多年以來,大明發行的貨幣總量高達十七億,即便以眼下大明人口已經達到六億三千餘萬,但這筆貨幣還是讓民間的物價不斷上漲。

尤其是經歷了鹹嘉年間的戰爭過後,大明內部的物價更是上漲了10%~20%左右。

因此,這次的工價上漲是比較符合規律的,並不會對市場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羣臣之所以反對,無非就是工價上漲導致了他們及背後商賈的利潤下降罷了。

但對此,朱伯海並不打算讓步,反而是針對這樣的行爲開始了“五反三正”運動。

從正月初三開始,朱伯海下旨重組都察院,並任命李紱爲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展爲期三年的京察。

經過重組後的都察院辦事效率極高,地方上一旦出現百姓舉報官員,都察院便全體出動,地毯式的在該省進行調查。

在這樣的高壓調查下,許多皇店官員、民營商人貪污、行賄、受賄、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爲都被查出。

對於嚴重犯罪人員,都察院聯合三司進行會審,對其依法嚴懲。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依法判處大貪污犯、原廣東總兵王英胤和原浙江布政使蔣祥車裂,誅三族。

除此之外,與其結黨營私的四萬餘名官員被下旨斬首,其三族流放波斯三省,牽連五十餘萬人。

由於貪污行賄的官員太多,爲避免出現缺額,因此原定七、八、九、十月初,十月中旬的縣試、府試、省試、會試、殿試不得不提前到四、五、六、七月進行。

七月,殿試策論爲《何以安天下民心》題目,摘得狀元的是來自長沙府的李子任。

吏部的打算,本來是想要將李子任留在翰林院,但是李子任卻要求加入都察院。

因此,吏部在徵求過他的個人想法後,將其派往都察院擔任正七品湖廣監察御史。

這樣的官職對於一位狀元來說有些低,但李子任卻乾的很是起勁。

拿到官憑的第一天,他便在京城官吏坊收拾行囊離開了這繁華的北京城,隻身返回了湖廣。

他抵達湖廣的時候,正是“新政”執行的高潮,而他因爲其父親擔任湖廣按察使的身份,因此早早被人打聽過了性情。

得知李子任是個倔強無私、愛憎分明的人後,許多貪官主動告病回鄉。

剩下一些頑固的貪官認爲李子任拿他們沒辦法,因此繼續佔着位置,不斷在衙門中與商人串通一氣,收受賄賂。

作爲監察御史,李子任有公車巡查的權利,但是他覺得開車過於招搖,因此和湖廣官場的人買了幾匹馬,騎着馬開始了他的巡察之旅。

同時,齊世子朱怡銘、太孫朱伯沐返回齊國。

八月,李子任抵達了長沙,並接到了當地百姓的舉報,稱當地道路總是修了又修,因此李子任假扮工人前往當地做工,親身體驗了一把其中的貓膩。

經過三個月的苦工,他收集了許多證據,並通過電報實名檢舉到了南京都察院衙門,同時列舉了當地官員的諸多證據。

臘月初五,長沙知府王敬堯及長沙府境內三十餘名官員被檢舉緝拿,李子任獲得南京都察院嘉獎。

臘月二十,李子任被邀前往北京都察院廷議,與左都御史李紱相識,並得到了紹慶皇帝的接見。

與皇帝的見面中,他當着許多官員的面,大膽提出“皇帝應該做的是監察都察院和百官,治理國家應該讓羣臣來做”的看法。

對於他的大膽發言,紹慶皇帝只是笑了笑,並沒有打擊他和打壓他。

紹慶二年正月,齊王朱和埨薨逝,紹慶皇帝派太子朱仲柄、兵部尚書博策棱前往齊國弔唁,並追諡號齊王朱和埨爲“齊昭王”。

值得一提的是,兵部尚書博策棱是大明天啓年間歸化中原的漠北喀爾喀蒙古人的後代。

同時,他也是眼下歸化蒙古人中擔任官職最高的一人。

這也是大明第一次派歸化蒙古官員參加諸藩弔唁,此時的蒙古人已經和大明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哪怕是遠在東歐的蒙古國,此時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國民是漢人,並且高層蒙古貴族都以娶漢女,嫁漢兒爲榮。

不僅僅是蒙古國,外藩諸國基本都保持了這樣的習俗。

三月,齊昭王下葬,世子朱怡銘即齊王位,並冊封朱伯沐爲世子。

三月三十日,都察院官員在舊港南海府進行京察時,南海艦隊“王越號”艦炮炮手操作失誤發射炮彈,擊中載滿都察院官員的“南海號”遊輪,船上七十六名都察院官員身亡,無一倖免。

史稱,“南海號事件”……

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93章 大仇得報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06章 愚民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76章 浙黨勢大第98章 黨爭再起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163章 齊王黨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8章 初嘗權力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564章 西征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64章 事畢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87章 一團亂局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57章 斬首上萬
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93章 大仇得報第119章 川兵入瀋陽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106章 愚民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76章 浙黨勢大第98章 黨爭再起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73章 秦氏兄弟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163章 齊王黨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8章 初嘗權力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564章 西征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64章 事畢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87章 一團亂局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93章 大仇得報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457章 斬首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