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 略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個部分,共計三千八百餘字,常與《六韜》並稱。相比前代兵書,此書更加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思想、專論戰略的軍事學專著。南宋晁公武曾稱讚該書:“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編入《武經七書》,成爲兵學主流經典。據現代考證,《三略》的成書年代當不早於西漢中期,它是後人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時期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假託前人名義編纂而成,從哲學屬性來說,《三略》屬於典型的黃老兵體系;而就時代屬性而言,《三略》帶有明顯的大一統兵學的特點。

《三略》開篇即指出:“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衆。故與衆同好,靡不成;與衆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從戰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意義,將戰爭的正義和政治的清明作爲了軍事決勝的重要基礎。同時,認爲:“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不僅強調收攬英雄等傑出人才之心,同時指出君主的意願要與廣大民衆相貫通,強調君民上下同心同德的重要性,體現了其特有的“民本”思想,這也是該書政略思想的核心。不可否認,《三略》在這點上很大程度地借鑑了儒家“仁政”的政治理念,並將它應用到了軍政鬥爭領域,作爲一種手段,具有了很強的謀略色彩。

此外,該書從“柔”、“弱”、“剛”、“強”四個戰略元素,闡發了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變化“四者兼施、剛柔並濟”的戰略思想,強調“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從而實現“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達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目的。這裡所講的“柔”,並不是柔懦不立,示柔的目的而在於克剛;所講的“弱”,亦不是怯弱不振,示弱的目的則在於制強。因而,柔弱並非軟弱,柔弱本身恰恰暗含了剛強的屬性,既有漸進不衰的滲透力,又有觸之即靡的爆發力,只不過這種力量尚爲一種潛在的力量而已。此時,柔弱已不再消極,而是變成了一種積極進取的手段。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示之柔,示之弱,是在敵強我弱或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所採取的“避敵鋒芒、韜光養晦、保存實力,待時機成熟,轉守爲攻、後發制敵”的策略。該策略既歸於戰略層次,也屬於戰術範疇,富含了道家深刻的思辨哲理,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謀攻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三 略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六 發機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七 士人之望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言第五 取勢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八 後記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老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六 發機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 後記第一 孔子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荀子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 商君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四 謀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一 序言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 秦頌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 吳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二 鬼谷子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三 國志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三三 國志策算法第九 孫子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五 羣雄逐鹿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 廟算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四 胡服騎射
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謀攻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三 略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六 發機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七 士人之望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一 序言第五 取勢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 後記第九 項羽分封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八 後記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二 鬼谷子第四 老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六 發機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 後記第一 孔子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 荀子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 商君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四 謀形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一 序言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 秦頌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 吳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二 鬼谷子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三 國志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三三 國志策算法第九 孫子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五 羣雄逐鹿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 廟算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四 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