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 痛失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憑藉西川劉璋邀請自己出兵相助的機會,採取“柔中帶剛,綿裡藏針”的手段,輕鬆地奪取了益州之地。在劉備得到益州後,孫權迫於曹軍的軍事壓力,還不敢公然與劉備決裂,就派人去討還南郡,南郡是荊南四郡與巴蜀諸郡相互聯繫的唯一通道,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劉備那肯歸還,雙方關係陡然緊張起來。劉備軍主力一度進至公安,孫權也親往荊州督陣,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曹操見南方兩強產生了裂隙,決定暫時不加干涉,並乘機進攻漢中的張魯勢力。建安二十年(215年),曹軍平定了漢中全境,對益州形成巨大威脅。劉備懼怕曹操勢力進入益州,遂與孫權進行和談,約定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孫權,南郡、零凌、武陵三郡歸劉備。孫、劉聯盟再次形成,作爲回報,孫權親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策應劉備,以減輕蜀中壓力,同時爲自己爭取日後進軍中原的基地。然而,孫權的“合肥攻略”進行得非常不順利,東吳十萬大軍在張遼的區區七千合肥守軍面前顯得缺乏勇氣,在圍攻了十幾天無果後,只得撤兵,並遭到張遼率衆追擊,連吳主孫權都險些被俘。

西川方面,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率領蜀軍主力,攻取漢中,陣斃曹軍名將夏侯淵,並通過“持壁堅守”的策略,終於逼退了遠道而來的曹操,完全控制了漢中地區和上庸、房陵郡,基本上奠定了蜀國“三分天下而居其一”的版圖。“漢中攻略”的得手,不僅使整個益州得到了北部屏障,而且劉備集團還控制了漢水的上游,爲下一步自西、南兩個方向夾擊曹操控制的北部荊州地區(襄陽、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劉備能夠再進一步,佔領荊州北部,則可使其新開闢的西川-漢中與原有的荊州地區連成一片,進可向北進攻魏國的中原地區,或與由漢中北上的部隊夾擊魏國的關中,向東則可借長江水勢直插東吳腹心,威脅建業;退可保護四川的東大門,割據一方、鼎足天下。如此一來,劉備軍的攻守線路非常之多,倘若運用得當,曹、孫兩家都將很難招架。因此,客觀地說,當時劉備集團的戰略形勢是相當主動的、大有可爲。

然而,隨着曹、劉、孫三家實力的此消彼長,他們的軍事、外交策略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孫權方面,在赤壁之後,吳軍又奪取了江陵,基本上控制了長江的整個中、下游地區,取得了比較有利的地理態勢。然而,隨後發動的多次針對曹操集團淮河一帶的進攻均收效甚微,而且損失很大。特別是,“逍遙津一戰”讓東吳上下深深地體會到:江東水師可謂是天下無敵,而步騎的作戰能力卻與中原精銳相差甚遠,以東吳的能力獨霸一方是沒有問題的,但若想問鼎中原,其步騎的戰鬥力是遠遠不夠的。《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記載,魯肅死後,呂蒙接任大都督一職,孫權問其圖天下之策,呂蒙回答道:“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意思就是說,徐州之地便於騎兵馳騁縱橫,即使僥倖攻克,曹操也必定來爭,以我方步騎實力,即使部署重兵,也很難抗衡;荊州之地則不然,若襲取荊州,東吳就可以地跨荊、揚兩州,獨得長江之利,實現當年魯肅提出的“進而兼併天下,退則固守南中”戰略目標。孫權反覆權衡了曹操與劉備兩大集團的綜合實力,同時考慮到關羽掌管荊州後的強硬態勢,也就接受了呂蒙的這番說詞,使得孫、劉二家的關係產生了質的變化,孫權集團的擴張重點也由淮南轉變成爲荊襄。曹操方面,從漢中主動撤退後,曹操留下部分主力防守關中和隴右地區,防止劉備趁勢進攻,自率大軍返回中原。由於連年征戰,曹操集團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曹、孫、劉三家爭霸中,雖佔據優勢,但若想徹底剷除孫、劉勢力,曹操的力量還是有些不足的。因此,曹操制訂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策略,以“祁山-襄樊-徐州”作爲其在“關中-華中-華東”的防禦重點,遏制孫、劉兩大集團向北擴展,憑藉中原人口稠密、生產力發達的優勢,利用時間這一重要戰略因素,積極發展壯大自己,以待時局變化,再全線轉守爲攻、一統天下。劉備方面,劉備非常重視自己手中的半個荊州,將其視爲自身發展壯大的根基,以及北上圖取中原的重要進兵選擇。在劉備初入西川之時,派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良等重要將領統重兵防守荊州,自己則帶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率兵進入益州。後來,由於戰局嚴峻,劉備不得不從荊州抽調張飛、諸葛亮、趙雲等人帶兵入川增援,僅留下關羽、馬良、糜竺、傅士仁、關平等人駐守荊州,面對着虎視眈眈的曹、孫兩大集團,荊州防務略顯薄弱,這也爲日後的“荊州之難”埋下了禍根。

其實,在漢中與曹軍交戰時,劉備軍最終獲勝,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爲了緩解漢中方面的軍事壓力,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荊州守將關羽留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主力進攻襄陽、樊城的曹軍。曹操聞訊後,立即派于禁率七軍主力增援,屯兵於樊城以北。吳都督呂蒙看到關羽北上進攻曹軍,就準備趁機偷襲荊州。爲麻痹關羽,呂蒙讓不知名的吳將陸遜接替自己的位置。關羽果然上當,又抽調了部分後方防禦部隊北進,增援襄樊戰場。八月,因連日大雨,漢水暴溢。屯於城外的于禁軍全部被水淹沒和包圍,關羽軍趁勢以水軍發動攻擊,曹軍大部投降,于禁被俘,龐德被殺。接着關羽趁水勢包圍了樊城的曹仁軍和襄陽的呂常軍,並加緊攻打。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均投降。十月,陸渾縣孫狼起兵反曹,向南投靠關羽,許都震動,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但被司馬懿和蔣濟勸止,二人建議曹操遣使勸說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曹操命徐晃率將軍徐商、呂建立即趕往樊城增援。曹軍行軍神速,逼近關羽軍紮營,並將吳軍即將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入樊城和關羽軍中。同時,曹操又增派了殷署、朱蓋統領多支部衆,並且命駐守徐州的張遼軍向荊州迂迴,策應徐晃部的行動。此時,徐晃擇機開始進攻關羽軍,並取得大勝。關羽見勢不妙,主動撤圍而退。

是時,吳軍先頭部隊達到尋陽,呂蒙祭出了“白衣渡江”的奇謀,將精銳士卒都埋伏在船艙裡,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普通衣服而不帶甲冑,把自己裝扮成商人,沿着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荊州兵的巡哨都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所有的崗哨包括站崗的軍士都被吳軍降服。公安守將傅士仁、江陵守將糜芳平日裡就痛恨和害怕關羽,見吳軍到來,沒有做什麼抵抗就投降了呂蒙,直接導致荊州的兩個主要城池相繼輕易失守。呂蒙進入江陵後軍紀嚴明,善待荊州將士家屬。關羽得知荊州丟失後,馬上自襄樊回軍。曹軍爲使兩方相爭,沒有對關羽進行追擊。關羽撤退中,數次派人質問呂蒙。但是信使卻將家屬在荊州安好的消息傳遍關羽軍營,士兵們思鄉心切,開始大批向荊州逃亡,軍心徹底瓦解。閏十月,孫權到達江陵,命陸遜攻佔了宜都。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攻佔了枝城、夷道、秭歸。見西歸之路已被徹底切斷,關羽被迫退守麥城,後來兵敗被吳軍擒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關羽的這次進攻襄樊的戰役究竟是劉備安排和部署的,還是他自己的擅自行動,史書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歷史學家們也都意見不一,飛刀在這裡也不想再討論了。總之,關羽這次行動是有其目的的,不是一次盲目的軍事行動,此舉不僅可以緩解劉備在漢中遭受的軍事壓力,爲劉備穩固漢中地區,而且一旦攻取襄樊,則可通過上庸,與漢中的劉備軍主力連成一片,才能真正地對曹操集團形成夾擊之勢。否則,荊州和漢中只是兩個孤立的戰鬥堡壘,缺乏應有的聯繫。在那個交通並不發達時代,想要通過益州聯繫兩者,輸兵勇,通軍糧,顯然是不現實的。此外,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拜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故關羽是完全有權力發動此類局部戰爭策應主力作戰的。又因爲關羽失利的過於突然(一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劉備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快速派出援軍,即便派出援軍也是遠水難解近渴,因而只得坐觀悲劇了。現今許多有關“劉備、關羽失和”、“諸葛亮設計除掉關羽”的言論也未必恰當,不過是爲了吸引讀者的目光罷了。

關羽的失利是着實讓人痛心的,尤其是喜歡三國、喜歡蜀漢的朋友。關羽的錯誤不在於發動了襄樊戰役,錯誤在於在殲滅于禁七軍後,過於草率地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戰爭。荊州,三國中後期,最爲敏感的地方,曹操、劉備、孫權誰也不可放棄,都關乎着自身勢力的存亡。在此種地界,最爲明智的選擇就是保持均勢,誰觸動了這個天平,誰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關羽就是敗在這裡。

然而,關羽的失敗,並不等同於孔明先生“隆中對策”的失誤,拋開“東和孫吳”的外交問題不論,對策中所述的“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親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夾擊曹魏”的策略也是將進攻的重點放在關中,以荊州作爲策應。“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朝秦暮楚總是難免的,除非盟軍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徹底的勝利,否則時間永遠是一切同盟的剋星,牽扯一國存亡的重兵,關乎社稷興衰的戰役,指揮者必須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命運,又怎麼將自己的後方交給別人呢?盟友也不行!

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墨子第十九六 韜第三三 國演義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一 秦殤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二 後記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五 易經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獨霸西戎第六 發機第一 序第二 秦頌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韓非子第三 謀攻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五 莊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八 墨子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說服力第四 老子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 公孫敗亡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五 羣雄逐鹿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一 序第一 序言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一 序言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秦頌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六 神兵破楚
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九 兗州危機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八 楚雄漢上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墨子第十九六 韜第三三 國演義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一 秦殤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二 後記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五 易經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獨霸西戎第六 發機第一 序第二 秦頌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一 序言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七 韓非子第三 謀攻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殤第五 莊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帝國斜陽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八 墨子第十七 詩經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說服力第四 老子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 公孫敗亡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五 羣雄逐鹿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一 序第一 序言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九 齊魏爭雄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一 序言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秦頌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六 神兵破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