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古琴成爲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首選樂器,不僅與古琴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寄寓之上的精神寄託有關,更是由古琴獨特的音樂藝術表現所決定。

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

古琴音樂受自身承載的文化品質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起着“娛己”而不“娛人”的審美功能,多用細小,微弱之聲表達深邃、廣厚之意。

有時,爲了實現音樂的虛實相間、抑揚頓挫之感,創造出清虛淡遠的樂曲意境,甚至還常常使用較弱音強進行大段落的演奏,以形成古琴音樂寧靜而深遠、玄妙而無爲的審美意境。

古琴向來追求“弦外之音”與“聲外之意”的藝術表現,力圖在自然恬淡、虛靜渺遠的審美意境之中求得琴者個人心智的寧靜、自由與解放,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藝術境界,這種寫意而疏寫實的表達方式與華夏不求華美形式而注重內在意蘊的審美傳統是分不開的。

正是由於古琴樂音在音色、音高、音長、音強等方面具有諸多樂器無法取代的特性,最終綜合形成了古琴“曲淡節稀聲不多“的音樂風格,營造出琴曲清虛靜遠、意味深長的審美意境,促使琴成爲古人表達哲學理念及審美想象的最佳樂器。

修身養性,琴心靜悟。

一、敬琴

真正愛好古琴的人,不願意把古琴視爲僅僅是一種樂器,是一種可以隨意放置的物件。他們認爲古琴是道,是一種有着深刻內涵和哲理的而必須加以崇拜的有靈性的樂器。古琴是良師益友,是自己終生的親人和朋友。古人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

面對古琴,就像面對人們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先人對話,感受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因此,彈琴時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要正襟危坐,要專心致志,要時刻表現出一種謙遜和恭敬。

琴學理論中就有“十不彈”的說法。這裡面有一些有着較強的時代性,體現了的對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卻是作爲修身養性和養生所需要的。爲什麼還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古琴,卻鮮有其他的樂器呢?這首先就是由於愛琴人把古琴視爲珍寶。

如今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觀念。尤其是修行者,不敬不信,怎麼能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呢?

二、靜心

心情平靜是健康的源泉。《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怡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這就是說,心情平靜,不動雜念,疾病便無從發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還指出:“內無思想之急,以舔愉爲務,以自得爲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暢;安然自得,便會延年益壽。如果每天都想着成名,想着發財,那麼,伴隨人的必然是焦慮和苦惱,怎麼可能養生呢?

古琴由於其結構的原因,音量較小。有人把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樂器。

其實,這正是古琴的優點和強項,音量小則要求環境安靜,天籟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靜下來。

因此,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的聽琴或撫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囂中找到一片純潔的淨土,即修身,又養生。

尚若彈奏的是音量很大的樂器,不僅同室之人受到干擾,就是左右鄰居也受到影響,自己的心也很難安靜。

所以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在古代文人階層中,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文房四藝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許正由於古琴獨特的“悅心”效果,其生命力歷經三千年依然沿續着,並且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三、清欲

何爲清欲?即清心寡慾之意,修淡泊之心。

作爲琴人來說,彈琴爲悅已,不爭名、不求利,不爲之焦慮,也不爲排名前後而不悅。

不求服裝之新穎,以效果悅人。所彈琴曲不必貪多,但要彈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

精雕細刻,反覆揣摩,認真體會古曲之深意。不可隨意改編,不能以好彈好聽爲宗旨。

有人反對“琴者禁也”的說法,認爲禁錮了人的思想。這還是必要的,彈琴人修身養性,即應格除損人利己輕狂虛假之風。

ωwш ☢ⓣⓣⓚⓐⓝ ☢℃o

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這正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養性基礎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四、持恆

恆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點是每一條弦上都有許多音階,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彈出來構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記曲子就有一定難度。

同時,一些指法也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彈出效果。因此須要下功夫,須要持之以衡的堅持。一般來說,堅持半年,即可入門;堅持一年,初見成效;堅持終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五、和諧

心與琴和,弦與指和,音與律和。琴和纔出妙音,音和才能動人心魄。以和爲貴,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對同事,對一切無惡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諧相處。

對外和還要對內和,不刁難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縱自己,必求心態平和。心和則琴和,琴和促心和。

在學習古琴,彈奏古琴的過程中既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又能達到養生健體的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真正愛好古琴的人,不願意把古琴視爲僅僅是一種樂器,是一種可以隨意放置的物件。他們認爲古琴是道,是一種有着深刻內涵和哲理的而必須加以崇拜的有靈性的樂器。古琴是良師益友,是自己終生的親人和朋友。

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

面對古琴就像面對人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人的先人對話,感受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

因此,彈琴時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要正襟危坐,要專心致志,要時刻表現出一種謙遜和恭敬。

人的琴學理論中就有“十不彈”的說法。這裡面有一些有着較強的時代性,不一定都適合他人的需要,但體現出的對古琴的崇拜和恭敬。

敬卻是作爲修身養性和養生所需要的,爲什麼還有不少保留完好的的古琴,卻鮮有其他的樂器呢?

這首先就是由於愛琴人把古琴視爲珍寶,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觀念。不敬不信,怎麼能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呢?

古琴松風自清音:

一張古琴,給歷史譜上神韻;

一張古琴,讓歷史刻下旅痕。

自山澗的琴臺飄出第一聲幽幽琴韻,從此充滿書香和詩意的古老文化就被美妙的音符漫漫浸潤。聽聽那琴韻,有泉的色採,花的聲音,月的皎潔,風的長吟。

琴韻讓一切都有了水的靈動,草的芳芬,有了對酒當歌的優雅、履險若夷的沉穩

因爲撥動琴絃的,不是一位溫婉可人的淑媛,必定是一位仙風道骨的高人,不是一位胸懷抱負的書生,也必定是一位甘於淡泊的才俊。

神態必然平和,心志必然超羣。情趣必然高遠,品行必然脫塵。

東皇明月面對這張古琴,更多的想起寒江獨釣的高潔,想起怒髮衝冠的激憤,想起牧羊草原的生活。

的確,一張古琴珍藏了太多的故事,隨便拿出一個都能驚天地泣鬼神,隨便講出一個,都能千古流芳,萬世不泯,讓往古厚重,讓文化精彩,讓歷史深沉。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胸襟博大,涵養天地。

古琴,弦不過數十根,卻行雲流水,演繹乾坤。

ωωω▲ ttкan▲ ¢O

古琴,是華夏燦爛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音韻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風,還疊映出城磚屋瓦,以及各種風韻。正因爲如此,古琴就被炎黃子孫世代傳承,傳承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堅韌,傳承成一種自強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東皇明月真想在案頭置一張古琴,讓心靈的時空縈繞着清幽低迴的琴韻。笑容多一份淡定和從容,筆端就多一份灑脫和清新,夢境就多一份寧靜恬適,人格就多一份質樸純真。

果真如此,則:月色就更加皎潔無染,晨風就更加透明甘醇。

東皇明月彈着琴,所撥動的弦並無什麼特別,但就是這普通無比的絃動和音律,卻很不普通。

天地一色,萬物俱寂,寂靜之後,就是漸漸的動。水在動,樹在動,山也彷彿在動,一切的一切都無時不刻的受音律影響。

第三百二十六回 玄都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六百五十二回 衝劍第六百四十五回 情誼第四百一十九回 守道者第三百六十九回 心靈深處第一百七十三回 訣竅第七百九十三回 黑白石第六百九十四回 長明燈(二)第七百零九回 太危來(六)第五百二十三回 惡人意第四十一回 三英解封臺第五百九十回 除惡第七百一十二回 落憶鎮(一)第五百三十四回 善性第七百一十七回 生事者第五十一回 鬥怨鬥恨第六百二十六回 命不欺第二百四十五回 行道難第四百一十二回 無心之報第七百九十一回 黑王(七)第五百三十七回 善莫大焉第三百五十六回 勝算第五百四十五回 尋妻第九十四回 喋血戰第三百一十七回 酒興第十一回 牽心一見第三十回 軒轅帝的恩賜第四百回 永生運第九百五十一回 思量第三百五十七回 活着第三百二十五回 白王第三百六十一回 齋醮第七百七十一回 冥錢度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第三百七十六回 龍吉公主(二)第二百一十六回 順手先第三百六十三回 放不放過第四百七十八回 道難爲第六百九十五回 明月道第七百四十七回 蠱妹(三)第六百六十五回 百鬼錄(一)第八百一十七回 感應第六百七十九回 丹變劍成第四百六十一回 關口(二)第五百四十七回 蛇妻第六百三十三回 龍鳳第四百七十回 雲煙第四百九十回 大小善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第五百九十六回 善人得第五百一十九回 天和第九百零六回 王宮捉鬼第九百四十回 動靜第六百一十七回 陰陽事第二十七回 勝城外遇仙第八百零一回 覺知(三)第一百一十四回 隱仙第八百四十九回 通天術第三百零七回 術說第六百一十七回 陰陽事第七百五十四回 惡源第六百一十三回 冤親債主(二)第二百七十八回 五行天第六百二十二回 遇仙記第八百零五回 純青火第五百三十回 狼的恩怨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一百七十四回 符文字第八十二回 覺醒的太子長琴第三百七十回 危機四伏第三百九十五回 修道之境第四十八回 君臣間的情誼第四百二十九回 爭不得第九百二十六回 妖軍來第六十五回 調停調度第三十六回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四百二十回 命中註定第八百九十二回 冥君之威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八百八十六回 出淵路第七百零八回 太危來(五)第二百二十九回 堅守第七百八十八回 黑王(四)第六百二十三回 遇仙記(二)第三百一十三回 強勢第三百九十一回 夜不歸第四百二十三回 呂洞賓(一)第四百五十八回 因果報第五百六十二回 善德第四百二十五回 洞天福地()第四百三十八回 再敗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第四百一十五回 善惡人第五百二十八回 惹靈第三百三十九回 符籙第五百八十三回 修煉(一)第六百五十九回 變化戰龍第四百零六回 天不欺第三百八十七回 慈悲
第三百二十六回 玄都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六百五十二回 衝劍第六百四十五回 情誼第四百一十九回 守道者第三百六十九回 心靈深處第一百七十三回 訣竅第七百九十三回 黑白石第六百九十四回 長明燈(二)第七百零九回 太危來(六)第五百二十三回 惡人意第四十一回 三英解封臺第五百九十回 除惡第七百一十二回 落憶鎮(一)第五百三十四回 善性第七百一十七回 生事者第五十一回 鬥怨鬥恨第六百二十六回 命不欺第二百四十五回 行道難第四百一十二回 無心之報第七百九十一回 黑王(七)第五百三十七回 善莫大焉第三百五十六回 勝算第五百四十五回 尋妻第九十四回 喋血戰第三百一十七回 酒興第十一回 牽心一見第三十回 軒轅帝的恩賜第四百回 永生運第九百五十一回 思量第三百五十七回 活着第三百二十五回 白王第三百六十一回 齋醮第七百七十一回 冥錢度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第三百七十六回 龍吉公主(二)第二百一十六回 順手先第三百六十三回 放不放過第四百七十八回 道難爲第六百九十五回 明月道第七百四十七回 蠱妹(三)第六百六十五回 百鬼錄(一)第八百一十七回 感應第六百七十九回 丹變劍成第四百六十一回 關口(二)第五百四十七回 蛇妻第六百三十三回 龍鳳第四百七十回 雲煙第四百九十回 大小善第九百一十五回 侍碑者(四)第五百九十六回 善人得第五百一十九回 天和第九百零六回 王宮捉鬼第九百四十回 動靜第六百一十七回 陰陽事第二十七回 勝城外遇仙第八百零一回 覺知(三)第一百一十四回 隱仙第八百四十九回 通天術第三百零七回 術說第六百一十七回 陰陽事第七百五十四回 惡源第六百一十三回 冤親債主(二)第二百七十八回 五行天第六百二十二回 遇仙記第八百零五回 純青火第五百三十回 狼的恩怨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一百七十四回 符文字第八十二回 覺醒的太子長琴第三百七十回 危機四伏第三百九十五回 修道之境第四十八回 君臣間的情誼第四百二十九回 爭不得第九百二十六回 妖軍來第六十五回 調停調度第三十六回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四百二十回 命中註定第八百九十二回 冥君之威第六百四十四回 救命魚第八百八十六回 出淵路第七百零八回 太危來(五)第二百二十九回 堅守第七百八十八回 黑王(四)第六百二十三回 遇仙記(二)第三百一十三回 強勢第三百九十一回 夜不歸第四百二十三回 呂洞賓(一)第四百五十八回 因果報第五百六十二回 善德第四百二十五回 洞天福地()第四百三十八回 再敗第六百九十七回 明月之琴(二)第四百一十五回 善惡人第五百二十八回 惹靈第三百三十九回 符籙第五百八十三回 修煉(一)第六百五十九回 變化戰龍第四百零六回 天不欺第三百八十七回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