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

“廷龍這人做事也太不厚道!”夏元龍踏步從屏風後面走出來,一臉氣忿之色。

“唉,”衛懷忙抓住他的胳膊,“他雖是陪萬和順演了這齣戲,但也是受逼無奈,並非本意,何必如此說他!”

“你還是給我先出出主意吧。”他拉着元龍坐下,嘆息一聲:“萬和順交代我的,恐怕也不能違背。”

夏元龍平靜了會兒,才緩緩說道:“我看,及民這道奏書雖然必寫無疑,但還得用個巧計,從中脫身,避免日後他們兩家興師問罪,追到咱們頭上。”

衛懷爲此點了兩遍頭:“這話有理。”

“比如,把這奏書遞到知府府衙,然後由葉大人呈進宮中,以供廷議……”

衛懷只拿柺杖一杵地,喝斥道:“你怎好意思讓他背這口黑鍋?此非君子所爲,斷然不可!”

“愚弟此舉,不過是讓葉大人庇護一二罷了。你想,他本是萬郡王倚重的人,且與陸黨毫無干系,豈能自斷其臂?故郡王斷然不會尋他的麻煩;到時若要推攬責任,礙着葉永甲這一層,便不好讓我們頂罪了。”

“那……不行,這樣恐會得罪王爺。”衛懷沉吟道。

夏元龍冷笑道:“這些年過來,我等已和官府勢同水火,暗裡得罪他們幾下,亦無可奈何之事也。但萬和順拜託的事也照辦了,明面上說的過去,起碼不致失信於人吧。”

衛懷垂着呆滯的眼睛,正用柺杖在地面上劃字。

“就這麼辦好了。我立刻修個表章,差人遞到知府署裡。”

元龍見他有些出神,知道衛懷肚中尚有心事,便問道:“及民是不是在想書院的事?”

“哦。”衛懷忽然擡起頭,眉目裡表現出一點兒驚訝,但卻很是欣慰地笑了笑:“你也懂得。”

他支着柺杖站起來,“蘇州的書院院長李稚忠那事兒,你聽說了吧?”

夏元龍點頭道:“這件事在盟裡傳得熱熱鬧鬧的,當然知道。”

衛懷拍額長嘆:“你我之前就有所瞭解,除了南京本地,江南各處的書院幾乎都丟了本職,開始搞起賺銀子的營生了。可惜那時候事忙,無暇顧及別處,只麻煩了盟裡一位老先生前去申明我意,結果最終到了如此地步!這下好了,那李稚忠爲此犯了律令,進了監牢,惹得書院也有被立即查封的危險。難熬的日子……”

“是啊,”夏元龍也不敢怠慢,“不過案子已經有一個月了,必然是官府瞞住了消息,想打我們個措手不及。”

“沒錯,我們現在連蘇州的情況都搞不明白。”衛懷的目光不安分地飄來飄去。

“好在案子還沒結,我們還來的及反應。”夏元龍見他有些坐不住了,便道:“那邊兒你先別急着考慮。此事總得和盟裡的諸位商議商議,方有對策,勿要倉促行事。”

衛懷聽罷,使藤拐往地上一敲:“就這麼定了!你去把衆人都召集起來,到廣思壇議事。”

十幾位儒士擠在廣思壇的竹屋內,聊了約有半個時辰,纔將口徑統一了下來。初時討論的是書院本身的問題,有人認爲‘外地糜爛之風不除,則情形愈發棘手’,便藉此直言‘若不早日與官府相抗,反而空守《行要》,則遷延日久,萬事俱廢’。夏元龍卻反駁道“我盟只顧悶頭撰寫,不動聲勢於外,誠爲之憂。但若與官府決裂,必須內外齊心,足有撼天動地之勢,方能成功;今蘇州尚不能自安,大事猶不可自解,如何得用此策?”衆人這才作罷。

既然要決心處理蘇州的問題,他們自然要面對第一個抉擇:蘇州的書院到底值不值得冒死相救?沒有異言,當然值得。但若要前去搭救,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官府交涉,的確需斟酌一二。衛懷身爲盟主,先開了口,說:

“此事關係重大,去時必不能爲官府所制,故須施定方略,一以貫之,才能保證不出亂子。依某愚見,大概有這麼幾條:第一,按我們的老辦法,發動百姓給官府施以壓力,爲我們造勢;第二,操辦書院的人裡肯定有不少是領着俸祿的,讓他們去爭取各司衙門的協助,從內瓦解其力;第三,要穩住官府的脾氣,儘量拖緩進程,等待轉機。必需穩健行事,不可鋌而走險。’他又補充了一句:“還有,不能搞那些偷雞摸狗的歪門邪道,這件事絕沒有商議的餘地。”

誰去?夏元龍順聲而起:“我願去。”

衛懷暗瞟了他一眼。

“我看,夏公身爲副盟主,就不必親自冒着危險,赴龍潭虎穴了。”

“此事交給他人,我不放心。”

“好吧。”衛懷抿抿嘴,“既然夏副盟想爲我盟親冒矢石,大家便都不用爭了,要相信他。”

“明白。”衆人齊聲回答。

“就此散了罷。”

衛懷走出屋子,迎面望見雲層上籠着一層薄薄的光芒,知道時候不早了,便扭頭問元龍道:“幾時了?”

“幾時了?”萬和順看着緩緩走來的胡契,做了個請的手勢,示意坐在他旁邊。

“稟郡王,剛剛酉時。”他行過禮,拖出椅子來坐了。

“得抓緊了。”萬和順手心攥着幾片茶葉,順手扔進紫砂壺中。

“您說什麼事?”胡契的眉毛連成一條黑線,表情嚴肅起來。

萬郡王晃晃茶壺,輕鬆地笑了笑:“裁撤冗吏的那件事。”

“郡王若還想把魏衝頂下去,屬下只得悉聽尊便了。”胡契嘆道。

“王論,此人不宜再留。”

胡契的手微發顫抖:“這是吏部之人,隨我多年,料想無甚劣跡啊。”

“你怕是還不知今日的那樁事。”萬和順放下茶壺,從袖口裡抖出一張所謂‘公文’的書信來,“你瞧瞧。”

胡契心中納罕,急忙拿來過目:“足下遠來告密,實甚辛苦,爲謝汝久在王府探查之功,區區幾兩錢銀,不足掛齒。越公陸放軒親筆……”他讀到此處,隨即倒吸了一口涼氣。

“你用人不察,當記首過。但念你以往尚有功勞,就不追究了。照辦吧。”萬和順接過那張書信。

“這可不可能是陸放軒的離間之計?”胡契問。

“他若有此心,早去爭取魏衝了,何苦費心陷害這一個無關緊要的佐屬?”萬和順瞥了他一眼,和善地笑道:“我知道你待下人好,不忍如此,但他既幹出這等事來,你就該鐵面無私了。”

胡契只能將心中那股鬱悶之氣吞下,領了成命,退出書房之外。

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
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序章 葬女、隱世(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二)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二)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四)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三)第十四章 圍州、論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二)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一)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二章 贈賄、謀府(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五)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五)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二)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四)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四)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二)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六)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五)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四章 僞奏、恩絕(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五)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四)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六)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二)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三)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