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五)

孫惟高不再猶豫,徑直前往御史臺,見了章漢,二人分別坐下。

“孫翰林,晏溫賊子如何反應?曾有懷疑?”章漢瞅得屋中無人,便急匆匆地問。

“晏溫待我禮遇有加,談笑歡愉,對我沒有半點戒心。”孫惟高輕鬆地回答。

“他可有說什麼話?”章漢眉目稍展,繼續問道。

“他說已令宰相陶大人保舉我入中書議事,次日便可領受官印,將掌大權矣。藉此威名,拉攏人心,此真乃天賜良機!”孫惟高拍掌道。

章漢聽了這話本也高興,可轉念一想,暗自躊躇:‘晏溫待斯庸不薄,如他進了中書省,恐怕……’

“唐卿,你怎麼反倒鬱鬱不樂呢?”孫惟高見他眉頭緊鎖,目光呆滯,心下深覺奇怪。

章漢猛省過來,慌忙捋須笑道:“沒有,一點沒有,這是個天大的好事啊。不過我看這中書省,待幾日再進無妨。”

孫惟高扯扯衣領,頓時嚴肅起來:“章兄的意思?”

章漢也不知該如何作答,思慮片刻,只搪塞說:“朝政皆是柳黨把持,孫翰林素無尺寸之功,一下子升到中書,定會招到四方猜忌,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難免被人捕風捉影,不太好辦。不如現在名低權微,不會成爲衆矢之的。”

孫惟高只嘆口氣,別的話也不說,點了點頭:“那我就聽章御史之言,先找個理由,延緩入省之期再說。”

章漢消解了幾分擔憂,便陪着笑將孫惟高送了出去,見其走遠,便喚來身邊心腹筆吏,吩咐:“你去叫大理寺長官恭昭來,說東宮要問政,我要與他一同去議事。”

面對晏溫如此真情實意的招攬,是個人都會害怕,更別提爲了誅殺柳黨、如履薄冰的章漢了。他太恐懼孫惟高會臨陣‘變節’,鑑於這點,自己必須要留住一個後手。他找來恭昭,是有一番道理的:其一,這恭昭本宗寒門,在柳黨入京前便居此職,官道亨通,幾有青雲直上的意思;可惜柳鎮年一進城,便開始大肆封賞黨羽,朝廷要職自然輪不得外人插手了,使得他鬱鬱寡歡,這點可資利用;其二,御史臺因公事原因,與大理寺常常公文交接,府上官員下吏都混得廝熟,故也好招攬過來。

他和太子打好招呼,即與恭昭進了東宮偏殿,殿上卻空無一人。

恭昭心怯,頸上生汗,轉頭看時,甲士已將大門緊閉,不容再有退路了。

旁邊的章漢卻神色自若,忙令恭昭坐下。恭昭但覺腦袋裡一陣暈眩,顫顫巍巍地坐了下去。

章漢笑道:“恭卿平日決斷獄訟,殺人都無懼色,現在怎麼面如土灰啦?”

“我不跟唐卿說笑,”恭昭驚恐萬狀,“你不是說和太子面議嗎,殿下不見蹤影,總不是騙我吧……”

“要騙還真不是我騙你,”章漢道,“殿下有言,待吾與公商談融洽了,再出來說話。”

恭昭知道木已成舟,遂不敢反抗,老老實實地坐那兒問:“不知章御史欲託我何事呀?”

章漢往脖子上一抹:“我所爲誅殺奸黨一事。”

恭昭一嚥唾沫。

“近來柳賊遠去南京,城中無人,正可施興復大計。此陛下聖意,太子亦明白,故敢驅股肱之臣,爲之拼死。望恭大人能助一臂之力,匡救基業!”他慷慨激昂地勸道。

恭昭還是十分爲難,章漢乾脆拿出另一套詞來:“大理寺手握大權,和我這御史之位差不了太多,柳黨眼饞的很哪。如果恭大人不願起事,早晚得被柳黨趕下臺去,那時,災禍難免降在您的頭上……”

“那好,”恭昭一攤手,“說罷,您教我幫什麼忙?”

“這次政變,孫翰林也是一同參加。但晏溫對他真是愈加好了,更準備提拔他進中書;我方纔試探於他,看其優柔寡斷,似乎在念晏氏的情分,這可不行。到時候我和太子在東宮,恭大人負責監視外面的情況,如果斯庸反水,你便火速來援,準備發難。”

恭昭心想:‘孫惟高和他密謀造反,都免不了受其懷疑;如此脆弱的同盟,能成就什麼事業!可若我嚴辭拒絕,萬一太子政變未遂,抑或賣了唐卿,仍舊坐這個儲君的位子,那我不就與太子交惡了?’

“您還不答應?我再告訴你,徐王也參加了這次政變!”章漢輕搖竹扇,像是胸有成竹的模樣。

恭昭終於咬了咬牙,一拍桌子道:“恭某恨透了柳狗,早想把他們斬殺殆盡了!快請太子出來,我願跪拜從命!”

章漢微笑點頭,用餘光朝裡屋一乜:“請殿下出來吧。”

但見太子捲開竹簾,從內走出,誇讚恭昭道:“恭卿果是條漢子!”

恭昭見了太子,轉身便拜,慌忙叩了幾個頭:“東宮殿下神機妙算,臣焉敢有二話!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臣來東宮此事,未曾報與晏溫知道,如若被柳黨覺出臣下隱瞞,必會起疑心啊。”恭昭眼珠子一溜,說道。

太子正想答應,章漢卻踏步上前,朝前者擺了擺手:“殿下,恭大人此言雖有幾分道理,然若真稟報了柳黨,他們第一時間就會防備。與其早些告訴,不如晚些告訴,以免將先發制人的機會徒送他人。”

恭昭本懷着保命的心思說出這話,一聽章漢反對,十分心虛,連連附和:“小的失言,還是章御史技高一籌。”

“二卿都是國之忠臣,也沒誰高上一籌,”太子看到他倆競上諫言,大爲滿意,“都回去吧,注意別被柳黨看見嘍。”

“臣等遵命!”

恭昭回到官署,並沒放棄稟告晏溫的想法。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僅憑太子等人的一腔熱血,只會葬送了自己的命運,他絕不想跟着這幫傢伙陪葬。向晏溫通風報信是必須的,但又要保證不被太子等政變派瞧見,達成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效果,讓自己在兩處勢力的壓迫下屹立不倒;因此,他想出一個妙法。

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
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一)第十二章 語失、諫事(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二)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二)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二)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五)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六)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二)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二)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四)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一)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三)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章 議裁、赴賬(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四)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一)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五)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八)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一)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六)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三)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一)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一)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三十二章 賜匾、入惑(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三)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三)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四)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三章 興業、叛主(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二)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三)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二)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八章 止險、牽掣(四)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二)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序章 葬女、隱世(二)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六)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三)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