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四種生活方式 (1)

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樑·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六味地黃丸——服用不當小心病上添病我在老家碰到一個患者,是朋友的父親,患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聽哪個“老中醫”的建議,說是糖尿病就服用六味地黃丸,結果吃了一年多,臉色越來越晦暗,小便越來越頻,渾身氣力不足,疲勞感特別嚴重。他來找我看病的時候,那面色,我一看就知道長期睡眠不好。我斷然說:“趕緊把六味地黃丸停了!”“那不是補腎的藥嗎?”“腎虛很多種,這種藥不適合您!您自己吃了這麼長時間感覺腎氣足了麼?”“……”他沉默了。“以後再也別瞎吃藥了!”“嗯!”他不住地點頭。我給他把脈,看舌,又問問一些症狀,開了桂附地黃丸加上補充腎陽的中藥服用,配合“仙人揉腹”功法鍛鍊,半年之後再見他,臉色有光了,疲勞感減輕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對我的醫術讚不絕口。

我說:“我這點東西在古人那裡根本算不上什麼,只不過規規矩矩地看病,就能達到這個效果,現在很多中醫師看病不遵循中醫的理論,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醫的思路指導中醫用藥,最終結果就是南轅北轍,治不好病,使患者覺得中藥療效差,敗壞了中醫的名聲!”我們都知道,現在藥品市場上,流行一種補腎的藥,就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兒科名醫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當時創制之初,是用來治療小兒五遲、五軟這種發育不良的表現,包括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小兒的“五遲、五軟”這種發育不良的表現,用中醫來說就是腎氣不足的表現。所以說用六味地黃丸來給小孩補腎,因爲小孩不識男女之事,沒有損傷過腎精,所以說,他的腎陽是充沛的。補腎的話只需要滋補腎陰就可以了,這是很多古代醫家所達成的一種共識。這個補腎的方子流傳到明代之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醫家薛己,他非常善於補腎,他把腎分爲腎陽和腎陰,補腎陰就用六味地黃丸,補腎陽用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就是用來滋補腎陰的。

我在臨牀上,就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他們不分自己的體質,也不管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就一味地吃六味地黃丸,這能不吃出問題嗎?那可能有人要問了,我怎麼知道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呢?我給大家說一下這兩種腎虛的特徵,大家可以自我檢測一下:腎陰虛的典型症狀是潮熱、盜汗、手心和腳心煩熱、口燥咽乾,此外還有遺精、早泄等。腎陽虛的典型症狀是腰膝痠軟、不耐疲勞、經常覺得乏力、四肢發涼、喜熱怕冷等。有些腎陽不足的人,也可能會出現**功能障礙、早泄、遺精等性功能問題。現在臨牀上的實際情況是,很多腎虛的亞健康人士往往腎陰虛和腎陽虛混雜在一起,有的時候還間雜一些溼氣、寒氣、虛火、中寒。比如有的人腰痠腿軟,稍微走路就腿沉,平時怕冷,手腳冰涼,可是一到溫度高的屋子裡面手心腳心還容易出汗,牙齦還經常滲血,嘴裡面乾燥沒有津液,口臭,記憶力差,早泄遺精,性功能障礙,吃飯不香,吃點涼東西就拉肚子,脾氣還急躁,眼睛平時紅紅的,乾澀疼痛,頸椎難受,後背發硬,等等。

這都是我平時臨牀最常碰到的情況,說他陰虛吧,他怕冷;說他陽虛吧,他手心出汗;陰陽俱虛吧,稍微一吃點補藥就上火;虛不受補,還兼有脾胃虛寒,肝氣不足,碰到這種情況就應該臨證組方了,根據患者的病情加減用藥,而不是單純地用六味地黃丸或者八味地黃丸了。所以說,補藥,尤其是補腎藥不能隨便亂吃,吃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身體症狀。**究竟要多少——要看你有多愛惜你的身體經常有患者問我:“**究竟要多少纔算合理呢?一個月一次嗎?是不是太少了啊?”每當這時,我都會引用一段孫思邈的論述來給他們講解:“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20多歲的人,**4天1爲好;而30歲的人呢,8天1;以次類推,40歲的人,1天1;50歲,20天1;到了60歲,就最好不要再有**了。如果身體情況允許的話,一個月最多一次。當然這只是唐代人的標準。

現代人因爲生活節奏的加快、熬夜、精神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等諸多問題導致元氣損傷比較厲害,尤其是在黃色文化氾濫的環境下,年輕人頻率增高,造成元氣匱乏的人相較古人,比例增大太多了。在臨牀上我經常會摸到這樣的脈:30歲的年齡,60歲的元氣。很多人來我的門診不是看病,而是調理身體,其表現是:未老先衰、脾胃不好、面色蠟黃、大便不暢、睡眠多夢易醒、呼吸輕淺、手腳冰涼、記憶力差、脾氣暴躁、雙眼無神、腰膝痠軟、耳鳴眼花、小便頻數、腰痠背痛、容易感冒、形瘦無力。大家看這症狀是不是以爲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其實不是,都是二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可這身體着實是60歲的狀態。現在30歲左右的人,處於這種狀態的可不在少數,爲什麼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過於頻繁。若是按照我剛纔所說的**標準,有些患者就會說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的夫妻關係怎麼維持呀?”我說:“既要不影響夫妻的團結問題,又要保存元氣,那您就自己衡量吧,畢竟生活是自己過的。”清代醫家陸以湉在其著作《冷廬醫話》中曾提到:“人到40歲左右,多在祈求延長壽命的方法。有的人認爲杜絕可以延年,有的則以爲長壽須進食補藥。

在我看來,要想健康長壽的話,杜絕與儘可能避免愁思和憂慮,這二者是最重要的,而絕欲則更屬至要。”無害健康——這是個大誤區我們常在各種青春期教育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叫做“無害健康”。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這是現代醫學根據物質的成分研究分析得出來的結論,但卻很值得商榷。傳統西醫認爲,精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核酸、葡萄糖、水等,還包含了aboutonia、維生素C(抗壞血酸)、鈣、氯、膽固醇、膽鹼、血型抗原、檸檬酸、氨酸、去氧核糖核酸(DNA)、果糖、肌醇、乳酸、鎂、氮、磷、鉀、嘌呤、嘧啶、丙酮酸、鈉、山梨醇、精液素、精液、尿素、尿酸、維生素B1、鋅等營養物質。有專家指出,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看,一次排出的精液營養不如一杯牛奶的營養,所以得出結論:精氣泄漏對身體無害,喝一杯牛奶營養就補充回來了。這個結論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發現其中大有值得商榷之處。有一個問題,給一個80多歲的老者喝一噸牛奶,是否也可以產生像年輕人一樣多的**?顯然是不可能的。打個比喻:人體好比工廠,飲食是原材料,精液是產品。中間過程需要人工、水、電等能量的消耗。

好比一盤包含豐富內容的光盤,將它分解後的成分與一個廢品收購站裡的塑料飯盒成分相同,但是二者的價值能夠等同麼?一堆磚瓦、鋼筋、水泥與用這些原材料建好的大廈這兩者之間能畫等號麼?所以僅僅考慮原材料,把中間加工的各個環節耗能忽略掉,顯然是有待商榷的。請看下面的公式:進食必要的營養+人體的合成=精液物質+能量=精華顯然,精液的產生,僅僅只有營養是不夠的,還需要人體的合成,而這個合成過程需要能量。這種合成的能力,中醫稱之爲生機!也就是人體合成、生髮的力量。皮膚破了會自動癒合、身體有了疾病能夠自我修復、青春期飯量增大、身高體重增加……這都是人體生機的一種體現。有了生機,生命才能活動,缺乏生機,生命就會衰老。很多東西用分解的眼光來看,就沒有生命力了。比如小麥種子,分解後發現無非含有一些蛋白質、糖類(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然而小麥種子埋在地裡,春天可以發芽、成長;但是把一個含有小麥各種營養成分的藥片埋在土裡,一萬年也不會發芽,因爲藥片裡面缺乏生機,沒有生命力。因此,在生命科學領域裡,僅僅用物質分解的眼光來看問題是非常片面的。

衆所周知,人體由鈣、蛋白質、脂肪、水分等等各種元素組成,從嬰兒長到成年,需要1年;而構成人體的這些元素營養,用不了半年我們就能吃完,一個嬰兒半年能長成1歲的小夥子麼?顯然不可能。因此,生命力的一大關鍵:能夠合成。只注意分解後的成分,而忘記將這些成分合成所需要的能量,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如果機械地把精液等同於一杯牛奶的營養,我們不禁要問:**和卵子結合能孕育新的生命,牛奶可以麼?古人所謂“無度則傷精”,這裡所傷的“精”,指的不僅僅是精液裡面的營養物質,更重要的是損傷人體的生機,也就是生命力,古人將之稱爲“腎氣”、“元氣”、“真陽”。古人所謂“一滴精、十滴血”,並不是說一滴精液的營養和十滴血的營養等同,而是指合成一滴精跟合成十滴血所需要的生機是等同的,非常寶貴。因爲人要傳宗接代,精液裡面所包含的信息和能量必然是最爲精密和豐富的,它可以生成一個新的生命,因此是一種物質與能量的高度集中。所以合成所需要的生機就會特別多。因此古人建議節慾保精,以保存生機,不輕易喪失生命力,身體才能健康,纔會延年益壽。

第22章 智養腎 (3)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14章 五臟養生功 (2)第24章 素食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8章 禮養心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6章 簡便內壯法 (1)第10章 擺脫“架肩”困擾 (3)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20章 智養腎 (1)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32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2)第16章 義養肺 (1)第23章 素食 (1)第23章 素食 (1)第4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1)第18章 禮養心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14章 五臟養生功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23章 素食 (1)第15章 五臟養生功 (3)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23章 素食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23章 素食 (1)第16章 義養肺 (1)第3章 巧奪天工的人體結構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29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1)第21章 智養腎 (2)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15章 五臟養生功 (3)第32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2)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0章 智養腎 (1)第16章 義養肺 (1)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2章 願望與感恩第30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19章 禮養心 (2)第17章 義養肺 (2)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5章 四種生活方式 (1)第35章 睡眠黃金時間段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24章 素食 (2)第23章 素食 (1)第20章 智養腎 (1)第23章 素食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11章 鬆筋健骨 (1)第3章 巧奪天工的人體結構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9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25章 四種生活方式 (1)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28章 腎精不足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23章 素食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4章 素食 (2)第2章 願望與感恩第4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1)
第22章 智養腎 (3)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14章 五臟養生功 (2)第24章 素食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8章 禮養心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6章 簡便內壯法 (1)第10章 擺脫“架肩”困擾 (3)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20章 智養腎 (1)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32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2)第16章 義養肺 (1)第23章 素食 (1)第23章 素食 (1)第4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1)第18章 禮養心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14章 五臟養生功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23章 素食 (1)第15章 五臟養生功 (3)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23章 素食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23章 素食 (1)第16章 義養肺 (1)第3章 巧奪天工的人體結構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8章 擺脫“架肩”困擾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29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1)第21章 智養腎 (2)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15章 五臟養生功 (3)第32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2)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0章 智養腎 (1)第16章 義養肺 (1)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2章 願望與感恩第30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19章 禮養心 (2)第17章 義養肺 (2)第31章 補腎又能預防牙齒鬆動 (1)第25章 四種生活方式 (1)第35章 睡眠黃金時間段 (1)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7章 簡便內壯法 (2)第24章 素食 (2)第23章 素食 (1)第20章 智養腎 (1)第23章 素食 (1)第22章 智養腎 (3)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11章 鬆筋健骨 (1)第3章 巧奪天工的人體結構第12章 鬆筋健骨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9章 腎虛遺精者最簡單的營養食譜 (1)第17章 義養肺 (2)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25章 四種生活方式 (1)第26章 四種生活方式 (2)第28章 腎精不足 (2)第19章 禮養心 (2)第27章 腎精不足 (1)第5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2)第23章 素食 (1)第34章 不孕不育 (2)第9章 擺脫“架肩”困擾 (2)第33章 不孕不育 (1)第24章 素食 (2)第2章 願望與感恩第4章 透過表象看健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