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

“鐺……鐺……鐺……”

幹聖十三年三月十九日,齊王檢於深夜薨逝,享年七十三歲,西京城寺廟道觀,各聲萬杵。

消息傳至京城,史載“帝悲慟大哭”。

得知此消息的李定國也在自己的《幹聖日誌》中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心如刀絞,潸然淚下”

簡單的八個字,足以說明了當時大部分官員的想法。

由於消息傳來的時候正是正午休息的時間,因此所有官員都覺得腦子嗡嗡響,暈暈然。

對幹聖朝的大部分官員來說,齊王不僅是海外藩王,更是許許多多官員心中的支柱。

雖然他們都對齊王的病情早已有所瞭解,但當他們聽到這噩耗傳來的時候,心裡還是十分難受。

或許他們之中更多的是貪官污吏,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夢想是做貪官污吏。

他們在校園時,又何曾不想像齊王一樣,做一個匡扶社稷的名臣賢王。

只是等他們踏入官場後,這才發現他們的理想相比那擺在面前的誘惑顯得不值一提。

在這條路上,有的人倒下了,也有的人頂住了,但這不能說明倒下的人就徹底的沒救了。

每到深夜,他們還是會回想起自己年少時的夢想。

只是這一日,他們曾經夢想的支柱也倒下了。

他們是幸運的,幸運在這樣一個擁有能力的人沒有選擇完全的包庇大明朝,而是給寒門學子留了一條上升的道路。

他們也是不幸的,因爲不管他們做的如何,他們所做的也很難在史書上留下一筆,更不用妄談追上齊王了。

或許後世的人每每回想起這個時代,他們能夠想起的只有齊王,而不是他們這羣努力追趕的人。

這一日,官員們的精神是恍惚的,而能勉強把他們拉回現實的,是悲痛過後的皇帝朱慈燃。

面對自己自小崇拜齊王叔的離去,朱慈燃在午後組織了一場朝會,並下達了多條政策。

其中,關於齊王薨逝的消息不能一下子放出來,而是應該統一由《大明報》刊登出來。

眼下的《大明報》已經遍佈大明宗藩體系內的任意一個國家,只要《大明報》刊登出來,那基本上就是昭告大半個世界了。

這個昭告被定在了五月初一,並且這一期刊登的內容將由皇帝朱慈燃親筆訃寫。

此外,皇帝朱慈燃決定要將齊王的遺體運回北京,葬於世祖武皇帝世陵前。

對於這一條,其實是朱由校生前與朱由檢在往來書信中早就商量好的了。

他們兄弟都清楚,二人這輩子怕是再也見不了面了,因此朱由校不想在死後離自家弟弟太遠,而朱由檢也早在十五年前就同意了。

此刻不出意外的話,他的遺體已經在被運送過來的路上了,因此朱慈燃讓禮部提前準備關於齊王下葬的各種器物。

另外,禮部還需要在即日通知諸藩,着諸藩派人前來弔唁齊王,同時商討齊王薨逝後的宗藩體系變化。

到此爲止,關於齊王薨逝後需要準備的事情已經宣佈,只等落實。

在朱慈燃的口中,關於下葬所需冥器的價值突破了五百萬兩,與世祖武皇帝朱由校下葬時差距不大。

不過,朱由檢好像早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去世會讓大明和諸藩大費周章,因此在四月二十五日,齊國護送船隻到港的第一時間,這次護送遺體前來的王太孫朱和埨便派人給京城送去了消息。

齊王朱由檢生前的遺願是簡葬,他希望陪他一起下葬的物品僅有他生前的甲冑、兵器、戰馬屍骸,以及朱由校早年爲他敲打的第一批傢俱。

那些傢俱自從朱由校駕崩後,朱由檢便沒有叫人修葺過,此時的它們已然不能使用。

然而,就是這批不能使用的存在,卻被朱由檢令人百般呵護擦拭。

朱由檢去世前,他就已經命人將這些傢俱搬往北京齊王府,此刻正放在齊王府倉庫之中等待下葬。

得知這則消息,朱慈燃沉默了許久,直到朱由檢的遺體已經運到北京,他才點頭同意。

五月初一,在《大明報》刊登齊王朱由檢薨逝消息的時候,皇帝朱慈燃、太子朱和垠,太孫朱怡鉉,王太孫朱和埨以及李定國等閣臣已經將朱由檢的遺體送到了世陵外的一座陵墓。

這座陵墓從朱由校去世前就令人着手修建,直到幹聖十年才徹底完工,規模與世陵不相上下。

或許朱由校早早就猜出了自家的摳門弟弟會簡葬,因此自己出銀子將弟弟身後的宅子給修好了,“強迫”其不浪費的住下。

本以爲只是一座空陵的朱慈燃等人將棺槨運送至墓門之後,他們這才發現,在主墓室的左室裡,早就擺放好了朱由校生前所做的全套傢俱。

從桌椅板凳到牀榻書桌,墓室內的一切都是按照勖勤宮內原樣擺放好的。

在這裡,似乎朱慈燃他們都能感受到數十年前,那位年輕的齊王殿下是如何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

站在此地,朱慈燃臉色黯然,隨後轉身離去。

片刻後,伴隨着一件件簡葬的物品下葬,墓室的墓門也被合上。

接下來朱慈燃要做的,就是等待諸藩代表前來弔唁自家叔父,隨後令兵馬“復土如陵”了。

在等待諸藩代表到來的日子裡,朱慈燃內心十分煎熬,但需要他操辦的政務也有很多。

齊王的離世,給大明宗藩體系帶來了一些不穩的因素,他必須把這些不穩一一解決才行。

在他爲解決這些事情做準備的時候,諸藩的世子乃至部分親王、郡王都紛紛抵達了北京城。

歷經多次地震,北京城內大部分民居都得到了翻新,儘管看上去十分漂亮,但這漂亮的背後卻是無數國債堆砌起來的。

這次齊王的離世,讓一些藩國變得沒有了安全感,許多人都在想要不要將國債賣出,畢竟皇帝對諸藩的態度並不好。

如果什麼時候皇帝賴賬,那他們手裡的國債可就是一堆廢紙了。

這種事情不是妄想,而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當年寶鈔是怎麼崩壞的,對於在大明讀到大學,並且學習過經濟學的諸多親王、郡王和世子來說並不是新鮮事。

幾十上百萬兩的國債可不是小數目,如果能趁機把國債賣了,那自然最好不過,但問題是由誰來當這個出頭鳥,這就有些……

懷揣着忐忑的心情,許多宗室前往了天壽山,對齊王陵明樓內的齊王畫像進行了偈拜。

齊王的畫像出自齊國彩繪大師禹之鼎之手,畫像中的朱由檢看模樣是二十七八,模樣栩栩如生,讓不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宗室、官員見到了這位齊王殿下年輕時的模樣。

他們懷揣着尊敬和崇拜的心理對畫像偈拜,同時許多宗室也認爲齊王的治喪安排得太簡單了。

好在皇帝早已安排人特地着重說明,喪事從簡是齊王生前的意見,不然恐怕朱慈燃要戴上一個“刻薄恩親”的帽子了。

偈拜過後,許多宗室離開了天壽山,並返回了百王坊內休息。

對於天壽山的官員們來說,這樣的流程持續了很久,直到九月初十,伴隨着距離最遠的唐、吉、淮三藩世子抵達北京,並前來天壽山偈拜才宣告結束。

九月十二,齊王陵在三萬上直官兵的努力下開始復土如陵,而與此同時皇帝也召來了諸多宗室討論關於齊王的諡號問題。

從個人情感來說,朱慈燃很想給他上一個皇帝的諡號,但他心裡清楚,他不能這麼做。

因此在經過商議過後,他最終將代表“經天緯地”的“文”作爲自家叔父的諡號,是爲“齊文王”。

至於他的陵墓,也被百官、宗室稱爲齊王陵或文王陵。

將諡號的事情拍案決定後,朱慈燃沒有讓諸藩難爲,而是主動提出了要購回部分國債的想法。

眼下是幹聖十三年,此時大明的財政歲入儘管依舊保持在一億兩千萬兩左右,但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因此,即便朱慈燃想買,其實國庫裡也沒有太多銀子供他使用。

所以在與諸藩商議過後,朱慈燃定下了每年朝廷回購五百萬兩國債的提議。

對於諸藩來說,如果是以這個價格和速度購回國債的話,其實也就六七年的時間罷了,因此不僅沒有諸藩反對,反而還虛僞的示意皇帝不用着急。

只是朱慈燃很清楚,他們的話不過是客套話罷了。

朱由檢一走,他能信任的藩國,也只有永國、定國和齊國了。

所以,朱慈燃拍案決定了這條國債回購的政策,同時也遣散了太廟前議事的諸藩。

這麼一來,宗藩體系最少在大明購回所有國債前是比較安穩的,朱慈燃也可以放心將權力過渡給太子朱和垠了。

在朱慈燃忙碌的期間,整個大明宗藩體系下的民間卻瀰漫着一股哀哀欲絕的氣氛。

許多人在五月初一看到《大明報》刊登齊王薨逝內容時,只覺得腦袋暈眩,整個人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氣。

有的人還沒反應過來,眼淚便不自覺流出。

也有的人強忍着不讓眼淚在街上流出,回到家後放聲大哭。

還有的哭不出來,但每到半夜便覺得胸口好似被壓住了一樣,壓抑而悲痛。

在這麼多人之中,李定國是其中一人。

自從得知朱由檢去世的消息以來,他表面並沒有什麼悲傷的模樣,只是每天飯後躺到牀上,想起前半生年來同齊王相處時候的無數情景,一夜都沒有睡意。

直到他見到了明樓的齊王畫像,他才抑制不住內心悲痛,不多時便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齊王逝世的消息,隨着《大明報》的報道而迅速傳遍全世界。

從五月初一開始,幾乎每天都有百姓在天壽山下眺望遠處的齊王陵,然後默默將一束花放在皇陵門口,轉身默然離去。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久,根據戍守天壽山的天壽營張金才參將在自己的《天壽山雜記》中記載:

“從齊王下葬的消息傳開,到我退伍的二十六年間,皇陵門口的鮮花幾乎沒有缺過,每日少則百餘花籃,多則數百,將士們將花籃放在齊王陵四周。”

“這些花籃的鮮花頑強的活着,直到散播了花種才徹底凋謝,多年後,齊王陵的四周已然成爲了一片花海……”

百姓對齊王薨逝的消息久久不能接受,直到同年冬月的山西崞縣發生七級強烈地震,纔將百姓的注意力分散了一些。

時任山西巡撫的趙爾羹奏報:“太原府所屬十五州縣,以代州、崞縣、繁峙災害最重,崞縣廬舍房屋被毀壞六萬餘間,受災百姓五十餘萬……”

得知山西地震的消息,已經被委任監國的太子朱和垠下令旨,發銀二百萬兩賑災。

這筆銀子並不多,但卻已經是大明能拿出的最大數額了。

每年五百萬兩的國債回購讓戶部喘不過來氣,不得已的朱和垠只能下令停工多段鐵路建設,才勉強讓大明的財政不至於積欠太多銀兩。

臘月初五,被譽爲“南戚北李”的一代名將戚武隆卒於廣州府中,享年六十七歲。

初六,皇帝朱慈燃下旨輟朝三日,同時追封戚武隆爲安南王,諡號“武靖”,其子戚平波襲豐國公。

初七,皇帝朱慈燃下旨,任命黔國公沐楨爲南軍都督。

幹聖十四年正月初三,海軍都督鄭成功病逝在前往南州巡邊的海路上,享年六十一歲。

皇帝追封其爲泉州侯,諡號“武穆”,其子鄭經襲泉州伯,升任海軍副都督,原副都督施琅繼任海軍都督。

四月,閣臣于成龍卒於任上,諡號“文莊”,刑部尚書李光地入閣,張英繼任刑部尚書。

五月,神聖羅馬帝國的萊布尼茨發表他對微分的發現,同月他收到了齊國維也納王店主事趙步蟬的邀請。

六月,萊布尼茨應邀前往齊國東京城大學,成爲東京大學的一名學子。

冬月,英國新王詹姆斯二世全然不顧國內外的普遍反對,違背了前任國王查理二世制定關於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宣誓條例”,並公然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去擔任重要職務。

幹聖十五年二月,齊國在東京城建造世上第一座鐵橋。

五月初二,大明軍備院科學家錢寧團隊經過三十年的不懈研究,終於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機器。

五月,定王世子朱和壘聯合蒙古國組成四萬西征大軍,向沙俄進攻,收復斯摩棱斯克地區,擊斃敵軍四千餘人。

七月,錢寧團隊用時三個月,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短”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並將其命名爲“錢寧電碼”(莫爾斯電碼),世界上第一臺電報機問世。

八月,法王路易十四從崑崙監察使司的崑崙府聘請了三十二名畢業的中學學子,並讓他們在巴黎大學任教。

九月,監國朱和垠着工部在紫禁城與東西南北四城修建電報線路。

十月,唐王朱聿鍵薨逝,享年八十四歲,諡號“襄”,世子朱琳源繼位唐王。

冬月,京城的四條電報線路正式運營,它們分別通往六部、五軍都督府、五城兵馬司及順天軍營。

錢寧在皇帝朱慈燃的面前展示瞭如何使用電報機,以及如何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

當皇帝朱慈燃看到錢寧電報機上緩慢打出一排排數字的時候,他十分震驚,並將使用電報的方法稱爲錢寧密碼(摩斯密碼)。

錢寧電報機由於完全依賴於人的操作,其通報速率是很低的,即便是最熟練的打字員,每分鐘也只能收發二十組字左右,但錢寧電報機設備簡單,維修方便,工作性能十分穩定。

因此,在見識過電報機的通訊手段後,皇帝朱慈燃下旨在全國各地修建通往兩京的電報線路。

幹聖十六年正月初一,萊布尼茨在齊國的《齊報》上第一次發表他的積分學論文《深奧的幾何與不可分量和無限的分析》,以及代表積分的符號。

正月十六,大明欽天監公佈了世界上第一部載有海洋上盛行風分佈的氣象圖。

二月初一,齊國海軍都督黃屏在中都灣(加勒比海)發現一艘沉船,並從中打撈出了五萬三千兩黃金。

得知此事的齊王朱慈烺將黃金收入國庫,同時賞賜黃屏一千兩黃金,海軍兩萬四千名將士也合計收到了近十五萬兩的賞銀。

三月初五,大明戶部尚書王宕根據錦衣衛的情報,向太子朱和垠提交了關於《世界各國人口》的奏疏。

在奏疏中,人口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大明三億八千餘萬,莫臥兒六千八百餘萬,齊國六千二百餘萬,奧斯曼帝國兩千萬左右,法蘭西一千六百餘萬……”

其中,王宕又將人口粗略分爲了大明宗藩體系和歐洲各國,西南亞聯盟。

大明宗藩體系人口大約五億左右,歐洲各國大約一億兩千萬,西南亞聯盟大約不到一億,世界人口大約在七億兩千萬上下。

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64章 西征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86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36章 出塞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78章 葉向高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218章 犁庭掃穴
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73章 秦氏兄弟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564章 西征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558章 嶺北尋釁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69章 中秋佳節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6章 三省地震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86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36章 出塞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78章 葉向高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218章 犁庭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