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老謀深算

“唏律律……”

“張仲武,你家的稻子倒是長得不錯啊!”

“長得好有什麼用?還是沒有我們湖廣的稻米好吃!”

十月的尾巴,當中原百姓正在面對南澇北旱的天災局面時,麓川省孟緬府的田間百姓正在討論着稻米的口感。

天啓十四年的十月,距離東籲王朝覆滅已經過去了近兩年的時間。

在大金沙江的平原上,映入人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金黃稻田。

田裡,金燦燦的稻穀,顆粒飽滿,沉甸甸的散發着醉人的方向。

在陽光的照射下,田裡的稻穀金燦燦、明晃晃的一片,長長的稻葉襯着金粒般的稻穀顯得格外美麗。

放眼望去,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上,猶如金子般閃閃發光,一陣微風吹過,嗅到了陣陣的稻穀香,翻起層層金浪,此時稻穗像待產的孕婦彎着腰,等着農民將它們收割。

這一幕若是放在大明原兩京十三省境內,估計能讓數萬農民樂的合不攏嘴,但在麓川的孟緬府卻只是平常景色。

雖說這一片稻田足足有數萬畝之大,但在田間從事勞動的百姓卻並不多。

相比數萬畝的稻田,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卻只有不到兩千人。

一些孩童隨家中長輩下了地,便感到一陣冰涼從腳下襲來,又感到自己在慢慢地陷下去,都要被這一片金黃色給融化了。

“虎哥兒,怎麼樣?沒讓你白跑吧?”

田裡,一名青年還在感嘆着廣袤的稻田時,他旁邊一個二十五六歲的漢子拍了拍他的肩膀。

“沒白跑!”青年回過頭去,看到漢子後立馬笑了出來。

兩人下了田,—手反手抓着稻子,另一手緊握鐮刀,吱溜一下便將一把稻子割了下來。

這麼割着,不過一刻鐘的時間,便割下了好多稻穀。

轉過頭去時,看着那鋪滿地的稻穀,青年不由感嘆道:

“得虧來了麓川,聽說今年江西洪澇,我要是留在江西,怕是要成爲流民了。”

“不是得虧來了,是得虧官府說話算話,真給發了這麼多田。”旁邊的漢子笑着開口,而青年聞言也連忙笑着點了點頭。

他看向了自己的地,笑着說道:“二十畝地,這得割久才能幹完活計啊。”

“好好幹吧,今年幹完了把稻子賣給皇店,然後裝着銀子蓋個新房,明年再幹一年,就能相個媳婦了。”

旁邊的漢子一邊埋頭苦幹,一邊招呼着青年,青年人也笑着聊道:“相什麼媳婦?本地媳婦?”

“你還別看不起本地媳婦。”漢子聞言也打趣道:“我聽他們說,本地媳婦還挺聽話的。”

“不聽話的都被和離了,誰敢不聽話,哈哈哈……”青年笑着迴應,不遠處的其它漢子也紛紛笑了起來。

“我寧願找個雲南的少民妹子,也不找麓川的土人媳婦,最少說話還能聽得懂。”

“少民妹子也不比伱差,人家也是二十畝地,你得哄着來。”

“哄嘛哄嘛,反正幹活也是一把好手。”

“別吵架的時候被少民妹子給揍了!”

“哈哈哈哈……”

稻田裡,一羣從內地移民過來的漢子不停地笑着,他們大多都是已經遷移一年以上的移民。

雖然是移民,但他們的生活卻不差。

稻田遠處的村落便是他們在孟緬衙門官員牽頭下搭建的村莊,整個村子的建築都是湖廣、江西一帶的江右傳統建築,佈局簡潔,樸實素雅。

村裡的院子都是青磚灰瓦的建築風格,格局多爲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的結構,整體以磚、木、石爲原料,以木質結構爲主。

仔細看去,所有的院子又都有青磚院牆,灰色大瓦,以及木工雕樑畫棟的雕刻技藝。

這樣的院子,若是放在江西、湖廣一帶,恐怕沒有二三十兩銀子,肯是弄不下來的,但在麓川之地,只需要十兩銀子不到,便能得到這樣一座佔地四分的小院。

不提別的,在這麓川之地,人工可謂極其便宜。

儘管洪承疇給麓川百姓也發了土地,但相比漢家移民,他們的土地並不算多,只能勉強養活自己。

因此,爲了補充一些肉食和生活所需的布匹、油鹽,大部分麓川男丁只能四處尋覓散工。

水泥場、磚廠、瓦場、石料場、礦場、工地……

這些都是他們爭破頭的地方,哪怕每個工廠的工錢只有每日八文,但他們還是爭先搶後的涌入。

大量的便宜人工,導致了各種物資價格驟降。

在大明,一文錢最多能買到三塊青磚,或者十片灰瓦。

然而在麓川,一文錢能買到十塊青磚,或者三十片灰瓦。

至於木料就更便宜了,經過炮製的木料,大多在十文錢一方,蓋個屋子也頂多用十幾方木料罷了。

麓川之民的手藝不行,但有眼光的漢人工匠會把自己的土地租給別人種,自己帶着十幾個麓川男丁充當鄉里的工隊,各處爲人修建房屋。

精巧的活計,工匠自己上,而砌磚、攪拌三合土、搭建主體和一些只用蠻力的事情,則是麓川男丁上。

如此一來,鄉間的房屋價格也能降下來。

不過,僅僅人工和材料便宜沒用,最主要的還得是百姓有錢。

麓川雖然沒有蠲免政策,但架不住百姓手裡的田多。

移民過來的漢人,哪怕是一個老光棍也能按照政策分到二十畝田地,二十畝田地,以麓川的糧價和畝產,每年可以爲移民帶來七八兩銀子的收益。

單個人或許還需要辛苦兩年,但如果是夫妻、乃至全家遷移的那種家庭,他們來到麓川第一年的收入就能蓋起一座三進三出的院子,並且還能剩下不少銀子。

“今年看樣子是收不完了,得僱幾個麓川幫工才行。”

“僱一個一天多少文?”

“差不多是七文,但是得管飯,不管飯就是十文。”

“那倒是挺便宜。”

移民之間的閒聊還在繼續,而秋收的糧食也在一筆筆的送往皇店。

大部分糧食都被皇店採買後運往了北方的隴川,不出意外,這些糧食會運往雲南,然後運抵長江邊的碼頭,順長江直下,輸送至江南地區。

這些輸送出去的糧食,也代表了洪承疇在麓川的功績,因此,他自然是要多關注關注的。

“今歲共收入田賦五百六十九萬四千三百餘石,皇店共購糧三千三百二十七萬石,花費八百三十一萬七千餘兩現銀。”

“截留兩千萬石於麓川皇店售賣,預計售出六百萬兩,虧損二百三十一萬七千餘兩。”

“一千三百萬石分兩批,第一批八百萬石,與田賦糧一同售往江南,損耗約三成,除去虧損後獲利約四百萬兩。”

“第二批五百萬石送往印度廝當,損耗約一成,獲利約二百萬兩。”

“兩者合計,今歲麓川衙門田賦糧折色後歲入二百六十萬兩,皇店歲入三百四十萬兩。”

冬月十五,當麓川的賦稅全部收上來後,麓川皇店總管徐朝正在和洪承疇議事。

二人坐在了孟緬府麓川縣中的布政司衙門內,一左一右坐在主位談着事情。

雖說布政司和皇店分屬兩個不同體系,一個隸屬六部,一個隸屬御馬監,但布政司的田賦糧往往需要通過皇店的渠道販賣,因此自然便有了交流。

如眼下,經過徐朝的計算和預估後,麓川衙門的五百多萬石田賦糧變成二百六十多萬兩銀子。

以麓川的糧價,這些田賦糧頂多價值一百七八十萬兩,但是經過皇店的渠道,糧食被販往了價格更高的江南地區,繼而變成了二百六十萬兩。

這二百六十萬兩可都是實打實的功績,加上麓川的商稅,礦稅,今年的麓川可以說收穫頗豐。

“今年麓川應該能歲入四百萬兩,除去麓川府道、鐵路的支出,還能給朝廷上繳六十萬兩。”

洪承疇看了看文冊,確定沒有什麼紕漏後,他合上了文書,而徐朝也對他作揖道:

“南安伯的功績,百官都看在眼裡,想來距離回京已經不久了。”

“呵呵,承徐總管吉言。”洪承疇應下了徐朝的奉承,而徐朝一看洪承疇沒別的話,也說了一句皇店事務繁雜,隨後起身作揖離去。

在他離去的過程中,洪承疇除了起身送他到門口,其它並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拉攏舉動。

或許在他看來,一省的皇店總管,根本不值得他親自拉攏。

他要拉攏的對象,已經不是……

“伯爺!”

念頭還沒落下,木懿的聲音便從衙門外傳來,緊接着身着常服的木懿便一路小跑進入了衙門。

“怎麼了?”

洪承疇見他這模樣,不由皺了皺眉,而木懿也走上前作揖道:

“京中有了消息,聽聞袁禮卿身體抱恙,有意致仕。”

木懿的消息讓洪承疇瞳孔一震,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撫了撫須,繼而才分析道:

“袁禮卿是次輔,他若致仕,對我沒有什麼影響和好處。”

“倒是孫傳庭,若是袁禮卿致仕,恐怕孫傳庭會先登次輔之位。”

“那要怎麼辦?”木懿有些着急,但洪承疇卻擡手示意他別激動:

“無礙,朝中還有一個畢自嚴,若是袁禮卿致仕,而顧秉謙不退,那登次輔位的應該是畢自嚴。”

“孫傳庭和我,必然是一同回京入閣。”

“與其擔心袁禮卿致仕,倒不如想想萬歲和齊王殿下到底想要幹嘛。”

洪承疇把話題拉回到了朱由校和朱由檢的身上,因爲即便是他也能感覺到這兄弟二人有些問題存在。

距離朱由校離京已經快兩年了,一個皇帝、兩年不回京城,若不是他還能正常的在仲夏宮和大定宮接見朝臣,恐怕百官都會以爲他被囚禁了。

皇帝不回京城,所有事情又都甩給齊王,乍一看,不知道的還以爲齊王纔是皇帝。

隨着年紀的增長,洪承疇大概是能猜到朱由檢的想法了。

就藩是肯定會去的,之所以一直沒有就藩是因爲多種原因。

第一、他若走,那沒有輔臣輔佐,以朱由校那種喜歡玩平衡的政治手段,到底能不能控制好朝堂,讓百官老老實實聽話?

這第一點的破解之法,洪承疇已經想到了。

說白了,就是把他洪承疇、孫傳庭、吳阿衡、楊文嶽四人拉入內閣作爲輔臣,最多再加上舊港的沈廷揚,以及小西洋的盧象升。

這六個人裡,前四個人和軍隊牽扯過深,沈廷揚又因爲主持市舶司、開海運而遭到江南士紳的嫉恨,最後的盧象升,從官以來基本在遼東和小西洋,並且與藩王關係不錯。

雖然六人都與士紳有牽連,但是他們背後的勢力卻大多都和士紳沒有共同利益。

沒有共同的利益,自然不會閒着沒事去更改朱由檢制定的國策。

只要內閣和六部尚書的位置被他們六人擔任,那最少他們在任期間,國策是不會有什麼變動的,除非朱由校自己廢了朱由檢留下來的政策。

不過,朱由檢的政策,總體來說是對皇權有着天然幫助的。

比如眼下國庫和內帑的分割導致了朱由校不管怎麼修宮殿,只要不動用國庫,那就沒有人能說他。

比起朱厚照那種花內帑修了一個二十四萬兩的豹房,結果被文官戳了百年脊樑骨的皇帝,他這種生活不知讓多少大明皇帝羨慕。

另外,國策只是一方面,六人擔任閣臣的好處還有許多。

其中朱由檢最爲擔心的軍隊,如果有六人坐鎮,那基本不會有什麼大事。

洪承疇能影響南軍和西軍,孫傳庭能影響北軍,吳阿衡和楊文嶽能影響東軍,而海軍又有沈廷揚挾制,海外的藩王和盧象升關係不錯。

這麼一看,除了上直都督府外,其它的軍隊都能被這支閣臣隊伍所控制。

這是一個維穩的優點,但同時也是缺點。

作爲內閣文臣,和軍隊走得這麼近,萬一出了一兩個心懷不軌的人,那大明朝可就危險了。

不過,這六名閣臣的年紀都比朱由檢大了十幾歲,只要朱由檢還活着,沒有人會想不開的造反,除非他覺得他的影響力和軍事能力超過朱由檢。

不然,朱由檢一旦返回大明,叛亂恐怕很快就會被鎮壓。

趨於這點,朱由檢纔敢放心的讓六人入閣。

因此,輔臣的隊伍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數,條件已經滿足,朱由檢是可以離開的。

之所以他沒有離開,是因爲第二點。

第二點的問題在於,即便有了輔臣,但大明的官僚體系依舊還處於黨爭之中。

之所以眼下的黨爭看上去不激烈,是因爲朱由檢在上面壓着,不然以燕山派的體量,施鳳來、顧秉謙等守舊的諸黨早就被掃出朝堂了。

顧秉謙他們都如此窘迫,更別提手下治理都需要依靠燕山官員的六名輔臣了。

他們如果上位,肯定是不能控制燕山派官員的,甚至爲了更好地治理大明,他們都得屈尊成爲燕山派的一員。

想要降低燕山派的影響,就必須加入新興官員,而新興的官員,說白了也就是沒有燕山符號的大明官學學子。

目前大明的官學學子分爲初學和中學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學習時間是十年。

由於官學推廣的速度不一致,因此畢業的人數也不一致,例如北直隸的初學學子已經畢業,但山西的還在學習,湖廣、江西等地的學子甚至還在上一年級。

這種情況下,他們雖然人數龐大,但學習的知識太過粗淺,和燕山學子是一樣的。

唯一讓朱由檢上心的,是加入中學階段的府學學子。

大明的府學學子知識面更廣,學習和沉澱的時間更多。

就如燕山派看不上守舊派一樣,他們步入官場後,也註定會瞧不上燕山派。

不過,目前最快畢業的府學學子也要到天啓十八年纔會畢業。

眼下是天啓十四年,距離天啓十八年還有四年時間,也就是對燕山派的反擊會在四年後開啓。

府學學子就是朱由檢拿給洪承疇等六名輔臣維穩的官員體系,一旦掌握好這個體系,守舊派也就能被掃地出門了。

守舊派一旦被掃地出門,那廟堂之上就是燕山派和官學派的爭鋒了。

這麼一來,喜歡玩平衡的朱由校就可以親政上臺了。

在玩平衡這點上,便是洪承疇都覺得朱由校做的不錯。

因此,前後總結下來,朱由檢之所以會放出他在天啓二十三年離開,實際上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答案。

天啓二十三年,屆時大明的官學體系已經接近成熟,初學畢業學子人數能達到上千萬,而作爲中學的府學畢業學子人數恐怕能達到上百萬。

用上百萬府學學子來擠兌燕山派官員,恐怕燕山派官員也撐不了多少年。

不過朱由檢既然制定了初學和中學,那後續一定還有更高階段的官學,到時候恐怕又是一個輪迴。

“只是……這個大明朝又能經得起幾次折騰呢……”

想到朱由檢的暗手,以及他的年紀,洪承疇不由在心底暗呼“此子多智,近乎爲妖”。

不過經過這一通分析,他對於成爲天啓朝輔臣的事情,倒是沒有那麼抗拒了。

說到底、手下有了班底,他倒也不怕皇帝像萬曆清算張居正一樣來清算自己。

只是,皇帝的性格註定了他不太可能會爲一些政治失敗而擔責,這點洪承疇需要時刻警惕,避免幫皇帝背了黑鍋。

想了個清楚之後,洪承疇心裡對於入閣的事情反而沒有那麼緊迫了。

現在入閣雖然能享受名聲,但破事也有足足一堆。

等到天啓十八年再入閣,那個時候纔是穩坐釣魚臺的時候。

“行了,京城的事情打探打探就可以了。”

洪承疇從分析中走了出來,對木懿交代了一聲,木懿聞言也作揖應下。

應下的同時,木懿不免繼續彙報起了其它的消息。

“伯爺,烏斯藏那邊,聽聞上個月已經遷出四十餘萬番人,眼下僅有三竹節、喇薩、勃律、那曲、昌都等五城有駐紮兵馬,和十二萬被流放的罪犯。”

“孫傳庭目前還帶兵駐紮在喇薩,您說他是不是得了殿下什麼旨意?”

“哪有那麼多旨意……”洪承疇瞥了一眼木懿,爲其解惑道:

“那孫伯雅的性子就是這樣,烏斯藏雖然得了十二萬被流放的罪犯,但其地兇險,一着不慎便會喪命。”

“十二萬人入了烏斯藏不假,但它們並沒有讓烏斯藏的兵馬可以自給自足。”

“朝廷在烏斯藏駐紮五營兵馬,僅僅這五營兵馬,每年就要吃七萬石米麥,算上這十二萬囚犯,便需要近七十萬石。”

“想要不靠四川來供應這七石萬石米麥,按照烏斯藏的畝產,最少要耕種八十萬畝耕地。”

“眼下,烏斯藏內有耕地二百萬畝,如果以國朝對海外的標準,烏斯藏最少要有三十萬人才行。”

“現在只有十二萬人,你覺得孫傳庭會離開嗎?”

洪承疇反問木懿,木懿卻咋舌道:“您是說孫傳庭要等烏斯藏有三十萬人才會離開?”

“我三年不能離麓川,他又何嘗不是?”洪承疇沒有正面迴應,但他的話卻足夠說明一切。

шωш★TTKΛN★¢〇

“麓川的鐵路、移民、耕地、文化比起搬空的烏斯藏更難,孫傳庭難,我又何嘗不難?”

“替我上疏朝廷,就說麓川之功尚需三年才能畢全功,請朝廷讓我繼續代鎮三年!”

既然知道了天啓十八年入朝纔是最好的選擇,洪承疇自然不可能提前入朝去勞累自己。

他要在天啓十七年再入朝,算上趕路的時間,差不多他能熬到府學學子畢業。

到那時,他的首輔之位不僅能穩妥,還能坐的十分輕鬆。

想到這裡,洪承疇帶着一抹笑意轉身走回了衙門內,倒是木懿聞言有些愕然,不過一想到是洪承疇的安排,他便只能老老實實的作揖應下。

目送洪承疇離去後,他找到了衙門內的官員,以洪承疇的名義起草了一份奏疏。

隨着快馬從麓川衙門衝出,這份奏疏也加急送往了京城……

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4章 奸宦毒婦第112章 落幕第136章 出塞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75章 回京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81章 天賦異稟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7章 戚金練兵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86章 上架感言
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4章 奸宦毒婦第112章 落幕第136章 出塞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10章 局勢艱難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爲家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檢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75章 回京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81章 天賦異稟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67章 戚金練兵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62章 任重道遠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86章 上架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