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拔高標準

天啓十三年二十四日,豐國公戚金病逝廣州定遠侯府,終年七十七歲。

他這一生隨其叔父戚繼光、戚繼美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哪怕之後戚繼光和戚繼美遭遇猜忌,他依舊屢建戰功,入朝抗倭,帶兵戚家軍先諸將而登漢城。

薩爾滸之敗後,他變賣家產,自告奮勇奔赴戰場,在天啓元年的動盪局勢下,爲大明抗住了後金的攻勢,讓朱由檢有了發動復遼之役的機會。

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朱由檢想要覆滅後金還需要推遲幾年。

是他和秦邦屏等人守住了遼東,大明纔有了中興的時間。

因此,當他病逝的消息傳到北直隸時,朱由校下旨以親王之禮將其厚葬,並追贈其爲豐州王,諡號武襄。

只是,對於戚金生前最後一個請求,朱由校無動於衷。

薊州兵變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大明朝史上,除土木堡之變外,從皇帝到百官乃至士卒都最不願意提起的案件。

爲了掩蓋這件事情的責任人,文臣們最後只能把事件的原委怪到了皇帝與所謂的南北軍兵“矛盾”的“歷史積怨”上去。

說的清楚些,薊州兵變這件事情,直接鎮壓的是薊州總兵王保,支持者是兵部尚書石星。

“是……”見朱由檢停止了這個話題,李定國鬆了一口氣,擡手作揖回禮。

如果他想收權,這是一個好機會,因爲眼下的市舶司,每年要在海上收到近四百萬兩的稅銀。

“至於從交趾修抵南邊的佔婆,大概需要五年時間。”

相比較之下,沒有什麼旱情的交趾,已經單純只是冷的東北成爲了大明未來一段時間的兩大糧倉。

算上南州,整個東南亞,大明的漢人人口達到了六百七十多萬,可以說每年都在以四十幾萬人的進度遷移。

皇帝防備齊王……

李定國的回答不出朱由檢的預料,他口中的順天兵家學府,也就是曾經的燕山兵家學府,目前大明唯一的一所軍事官學。

“再上前些……”

至九月,舊港、交趾兩省的漢人人口突破了三百萬,麓川的漢人人口突破了四十萬。

戚金應該知道這些,他之所以讓朱由校徹查,說白了還是想要爲薊州兵變的南兵平反。

曹化淳簡潔的說出了各地蒸汽拖拉機的數量,朱由檢聞言也放鬆了不少,詢問道:“其它的產能呢?”

這件事情,薊鎮官員的記載和朝廷中央的實錄記載產生了很大分歧。

至於李定國,就目前展現的的能力來看,軍事不敢說超過歷史上的他自己,但政治肯定能碾壓歷史上的他自己。

石星認爲與其在朝鮮繼續消耗明朝的國力,不如在對雙方關係問題上,明朝退讓一步,以封貢議和換取日本不再侵犯朝鮮的承諾。

這三省能吃交趾米吃飽的話,那它們三省五千萬畝土地上長出的六七千萬米麥都能輸送江南,作爲上千萬人的口糧,供江南百姓活下去。

加上他的內帑,他一下子就能手握八百萬兩的財源,佔據大明十分之一的財政。

但這件事情牽扯太深,朱由校要爲南兵平反,那就是打了萬曆皇帝的臉面。

結合當時大明朝的政治態勢來看,之所以產生這麼大分歧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當時薊遼總督孫礦和兵部尚書石星之間,圍繞朝廷是否對日本議和封貢所造成的。

“至九月十五,軍備院往齊國送去了三千臺拖拉機,北山送去了兩千臺,剩下的三千多臺,應該會分別送往北山和舊港,另外南州也分到了五百臺。”

現在是皇帝不要權,卻要干涉齊王府的政務,讓人摸不着頭腦。

“殿下……”

對於薊州兵變的過程,在萬曆年間當時對此事的記載,依然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代表着明朝中央朝廷對薊州兵變看法的《明神宗實錄》,不乏批評總兵王保“欲張大其事冀以邀賞”,甚至將這起事件描述爲“雖長平新安之殺降坑卒未爲過之”。

朱由檢就坐在椅子上,直勾勾的看着李定國,讓李定國心裡發毛的同時,也忍不住上前走到了距離朱由檢只有三步左右的距離。

對此,朱由檢感到了欣慰,畢竟就目前來看,大明的將領正在逐漸老去。

“兵家府學很不錯,不過你應該知道,我希望你能成爲出將入相的人。”

“把這奏疏發回齊王府,就說萬歲口諭“朝中事物,一律由齊王監國”

這麼一來、南兵的事情就被一點點的託大,直到王保詐騙南兵,隨後帶兵鎮壓。

眼下,整個舊港和南州已經漢化,而麓川和交趾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想要讓當地漢人佔比達到六成及其以上,只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就足夠了。

“至於各地的數量,眼下舊港有兩千臺,北山四千臺,齊國八千臺。”

朱由校正在坐火車前往南邊房山暖閣的路上。

至於剩下的四千萬畝配額,那肯定是要交給東北四省的。

文臣那邊,孫傳庭、洪承疇、楊文嶽、吳阿衡、沈廷揚、盧象升等人還能撐起一個十幾年的承平內閣,但武將那邊就說不準了。

拿着這份奏疏,等他走出車廂的時候,朱由校和張嫣等一衆人已經下了火車,準備乘馬車前往仲夏宮的暖閣。

只要他們鬧餉了,那就是兵變,就可以鎮壓。

只是,他的默不作聲,讓南軍都督府的戚氏子弟心中不滿。

他做的不錯,這讓朱由檢也知道,他是時候該一點點的交權了。

在斬殺手無兵器的南兵數百人後,王保遣散了其餘南兵,南兵只拿到了當年朝廷答應給他們軍餉中的一半。

更別提這件事情發生過後,萬曆皇帝本人也是半默許的態度。

“那可是市舶司啊……”

在內閣和萬曆皇帝本人看來,薊州兵變就是一起性質惡劣的屠殺,而作爲事件的另一個視角,時任薊遼總督孫礦和參與鎮壓的兵備方應選看來,這件事情似乎處理的於情於理。

雖然只有十三歲,但李定國的身高已經有五尺三寸(170cm),加上其在官學好騎馬射箭,回家忙於農活,他的身材有些健壯。

“至眼下,南邊的移民情況如何?”

好在朱由校在察覺過後,還是亡羊補牢的下了一道聖旨,那就是追封當年薊州兵變被殺那一百五十六名士卒爲正六品昭信校尉,然後追封當初被解散南兵的子孫爲從六品忠顯校尉,以此平息了戚氏子弟的不滿。

這次事件中,朱由校沒有向他救助,恐怕就是想證明給百官們看看,即便沒有朱由檢,他依然是大明的天啓皇帝。

這麼一來、他和朱由檢便只剩下了一張桌子的距離,而朱由檢也好好打量起了李定國。

二十年的時間裡,朱由檢會執政大半,也就是屆時即便無法大面積漢化當地,但漢人在當地也算得上主體民族了。

“萬歲退回奏疏,便是殿下也沒有辦法,總不能等着太子殿下束髮,然後再讓其監國吧?”

“還有兩個月,就要官學畢業了,有沒有想過去哪所府學?”

“唉……”

倒是魏忠賢在下了車後,一臉肉疼的把奏疏遞給了魏良卿。

現在他這麼做,不像是防備別人,反而像是防備朱由檢。

至於市舶司市舶使的空缺,他向朱由校上了一份奏疏,請朱由校填補。

他轉過身去,看到了坐在《大明坤輿總圖》下的朱由檢。

所謂戚家軍,實際到了朝鮮之役前後,已經統稱爲了南兵,而支持啓用南兵的,則是兵部右侍郎的宋應昌。

因爲話說回來,這案子中的主謀石星早就在萬曆二十五年被萬曆皇帝下獄,兩年後病逝獄中。

誰都能看出來,齊王有心交權,但萬歲卻無心收權。

如果不想要權,那就不要過多幹涉齊王府的政務。

王承恩面露擔憂,而束髮的年紀是十五歲,眼下的朱慈燃不過十一,即便翻了年去,也才十二。

至於其它三省,按照目前的屯墾情況來說,三年後的百姓們應該能基本自給自足。

“當地的工廠主事說,大概三年後,產量能達到二十四萬噸,可以作用八千萬畝耕地。”

至於人口稠密的南方……

如果他想要,那他只需要提筆,寫下一個他可以信任官員的人名即可,但他沒有這麼做。

看着手中的奏疏,瞧着上面自家弟弟的字跡,朱由校低垂着眼簾,默不作聲。

雲南雖然適合建設化肥廠,但交通是一個大問題,儘管洪承疇手握三百多萬勞改工,但朱由檢還是擔心化肥製造出來後運不出去。

這份奏疏被交到朱由校手上時,是天啓十三年的九月三十日。

二人進了偏殿,當即行了一禮,但朱由檢直奔主題:“工業區的事情如何了?”

因此,當戚金去世的消息傳開後,朱由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市舶司的沈廷揚卸任,讓其專心做他的舊港布政使。

朱由檢對李定國交代了一句,李定國聞言也緩緩退出了偏殿,將王承恩和曹化淳叫了進來。

如果有人想殺朱由校,那不管他在房山、燕山,他都逃不了。

按照大明的習俗,今年他已經二十九歲了,並且他也成爲了七個孩子的父親。

至於其它參與鎮壓的兵馬和將領,實際上他們也是南兵,只不過血統沒有被鎮壓的這一支純粹罷了。

朱由檢對李定國的期望很大,怎麼說也是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

這三百多萬受災的佃戶裡有不少人請求遷移,僅僅半年的時間,江西的遷移鐵牌就發了整整七十二萬塊。

遼東的耕地眼下已經有三千九百餘萬畝了,相比三年後突破四千萬畝不是問題。

“殿下……”朱由檢話讓讓李定國心情沉到了谷底。

“天佑大明……”

三人站在承運殿的主殿,望着已經關上的偏殿門窗,李定國緊皺着眉:

“殿下無心在大明,萬歲又遲遲不肯回京,這下殿下交權,而萬歲不接,這又是何故?”

曹化淳知道朱由檢擔心什麼,但他也很快說出雲南和交趾的交通,示意朱由檢不用擔心。

說罷,朱由校離開了車廂,而魏忠賢則是看着那份奏疏,心裡癢癢。

不過緩過勁來之後,他也追問起了鐵路的問題:“昆佔鐵路的修建如何?”

從前因後果來說,這件事情是朝廷的不對,但在這個時代,朝廷不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因此南兵即便被欠餉,也不能鬧餉。

這樣的一筆糊塗賬,想要拉扯清楚可就太難了。

他一直想着和朱由檢去齊國,但眼下朱由檢的意思,是要將他留在大明,扶持朱慈燃。

聞言朱由檢也微微頷首,順帶心裡也想到了怎麼使用這批化肥。

距離他束髮,還有整整三年,難不成朱由校要在京城之外的房山、燕山來回奔波三年?

說真的,曹化淳等人覺得這是無用功。

在二人的著作記載中,他們也試圖和南兵談判,但由於南兵堅持討要軍餉而不歡而散。

簡單一句話,對明朝的官員來說,事情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黨爭。

與他一樣,曾經與他形影不離的那個弟弟朱由檢,此刻也已經二十三歲,即將成爲六個孩子的父親。

曹化淳笑着向朱由檢解釋,好像賀喜般。

因此,他在回過神來後,只能躬下身子,應了一句:“是……”

這件事情中主要鎮壓南兵的總兵王保,也已經在薊州兵變後病逝。

不過對此,朱由檢搖了搖:“和燃兒多親近親近,對日後的伱有好處。”

之所以不選擇兩京十三省,主要還是因爲接下來的大明除了雲南以外,基本每一省都多少遭受過一兩次旱情,把雲南的化肥用到這上兩京十三省屬於是浪費。

朱由檢擡手示意他再往前,李定國聞言再往前兩步。

“唯有江西,接連兩年大旱,兩千多萬畝受災,八百多萬畝絕收,以至於多出了許多百姓紛紛請求遷移。”

“多出許多百姓?”朱由檢來了興趣,而王承恩也插話笑道:“回殿下,足足多出了三百多萬百姓!”

但是比起石星,朝廷上的其它大臣卻主張堅決抗倭,因此雙方鬧得不歡而散。

不僅僅是百姓,便是曹化淳他們也是如此認爲的。

且不說能不能救濟到江南百姓,單單能救濟到兩廣和福建也是一項功德。

“殿下,我想去順天兵家府學。”

在百姓看來,天啓皇帝和齊王殿下可是感情甚篤,怎麼可能個互相猜疑呢?

明明面上,朱由校不回京城,就是覺得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朱由檢交權,他又拒不接受,讓人看不懂這兩人想要幹嘛。

所以,當石星在收到了南兵鬧餉的消息後,他並沒有立即處理奏疏,而是用拖延的態度來處理。

也正因如此,各地的人口都在不斷激增。

朱由檢看着被自己養大的李定國,感慨萬千。

“唉……”朱由檢嘆了一口氣,靠在椅子上擺了擺手:“算了,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你好好學習吧。”

七十二萬人要求遷移,以大明的海運實力,雖然能做到,但卻需要時間。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十月,冬季的京城天色大多陰沉,因此整個殿內的氣氛有些蕭瑟。

他坐在殿內久久不曾開口,曹化淳和王承恩因此退出了殿內,十三歲李定國也是抱着朱慈烺走出了殿內,給了朱由檢一個人的空間。

“這……”魏良卿愣了一下,他沒想到看上去要收權的皇帝,在面對市舶司的誘惑時,居然可以在思慮過後婉拒。

忽的,朱由檢的聲音從偏殿響起,而曹化淳等人聞言,紛紛看向了李定國,李定國也是一愣,但很快就把坐在他臂膀上的朱慈烺抱給了王承恩,自己走向了偏殿,並在之後關上了門。

“雲南那邊的化肥工廠已經投建三所,裝上的機械多達一千二百臺,估計明年四月投產後,年產能達到六萬噸,可以作用於兩千萬畝耕地。”

北方人的高挺鼻樑,濃眉大眼都在他的身上極好地呈現,也當得一句“姿貌威容”的稱讚。

“小子恐難勝任……”

魏忠賢有些牙疼,一想到朱由檢,他立馬就感受到了那種被人氣勢壓制的感覺,心裡的小心思也只能不甘的收了起來。

八千萬畝土地如果都用上化肥,算上其它城池的土化肥,大明就有近一億五千萬畝耕地可以用上化肥,增產兩到三成。

朱由檢在大概知道雲南化肥工廠投產,對大明的功績後,也忍不住緩了一口氣。

說白了,南兵是黨爭的犧牲品,而不是南北兵之見的犧牲品。

按照皇帝的旨意,魏良卿讓人加急把奏疏和話帶了回去。

“十二個工業區已經投產兩個,第三個也快過半了,眼下年產的拖拉機有八千多臺。”曹化淳聞言連忙迴應,並解釋起了拖拉機的去處。

他把奏疏放在了桌上,過了半個時辰,隨着火車停下,魏忠賢小心翼翼的打開車廂門,他才起身面無表情的對魏忠賢交代:

“奏疏回交給齊王府,就說朝中事物,一律由齊王監國。”

十三歲的李定國有了自己的一些見解,而面對他的話,曹化淳和王承恩卻嘆氣搖頭。

這話傳回齊王府的時候,朱由檢和朱由校一樣,只感到了迷茫。

因此下半年以來,皇店的船隻都在爲遷移保駕護航,以每個月遷移十幾萬人爲進度,不斷的把百姓從江西帶走前往瀛洲、舊港、麓川、交趾等地。

士紳地主這一放,加上自己主動隱匿的百姓,江西的人口前後便多出了三百多萬人,達到了一千四百餘萬人。

朱由檢舒展了一下眉頭,曹化淳聞言也畢恭畢敬回禮作揖:

“和之前預料的差不多,南直隸,湖廣、浙江的旱情止步後,當地的許多饑民又回到了地裡繼續刨食,不肯再遷移。”

鎮壓他們的目的,就是爲了殺雞儆猴,讓啓用南兵,並且支持主戰的官員吃癟。

“雲南山地多,雖然洪經略之前大力經營西南,但昆佔鐵路眼下不過從昆明修到了北河府北河縣,想要修抵交趾港還需要八個月左右。”

王承恩說完解釋了一下,總之在這場旱情前,江西在黃冊上的人口是一千零六十餘萬人,但接連的兩年大旱讓不少地主士紳破產,養不起佃戶後,便只能把佃戶放了出來。

“今歲臘月之後,國朝的拖拉機應該能產出九千臺。”

總之,這件事情涉及到幾十年前的黨爭,幾十年前的事情太過遙遠,牽扯太深,就算要查,也查不出什麼東西來。

只要中原在三年的基礎上再熬一兩年,關外三省就能反哺北方,而東北的鐵路建設到時候也已經初步修建完畢,因此北方饑荒便能止步了。

不用多說,這批化肥只要交通可以,朱由檢還是寧願用在交趾和東北的。

交趾的耕地被勞改工開發後,已經逼近四千萬畝耕地,在養活當地三百餘萬漢人和五百餘萬土民的情況下,這四千萬畝耕地用上化肥可以對外運輸四千萬石稻米。

朱由檢的話讓李定國低下了頭,這並不奇怪,畢竟他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

皇帝如果真的想要權,那就痛痛快快的接下。

之後便是熟悉的王保詐騙南兵,隨後下令屠戮南兵。

時任兵部尚書的石星,出於對明朝本身的利益考量,和基於自身對在朝鮮的日軍勢力、朝鮮情況的認知,原本在出兵援朝時態度積極的石星,此時一反過去,轉而反對繼續在朝鮮和日本作戰。

況且鬧餉這種事情,如果不殺一儆百,那日後有人刻意效仿,那皇帝還能不能好好治理大明朝?

因此,在面對戚金的請求,朱由校選擇了默不作聲。

“叫化淳和承恩進來吧。”

聽上去不多,但是這一億五千萬畝增產兩到三成,那就能多產出五六千萬石米麥,能多養活上千萬人。

坐在前往房山的火車上,朱由校呼出了一口氣,他獨自一人坐在一個車廂裡,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不過,這個消息也確實是賀喜,畢竟化肥能多作用一畝土地,大明的糧食就能多出四五十斤。

沒有了那麼多戰事的磨礪,歷史上的那些明末將領還有幾人能嶄露頭角,這個很難說。

這種話說出去,恐怕大明百姓聞言便是一口唾沫。

“水泥、鋼鐵、自行車、鐘錶、紡織、礦產、飼料、化肥的產量都增加了三成以上,另外就是農業研究所把殿下您所說的磷肥、鉀肥弄出來了。”

朱由校的政治能力雖然算不上頂級,但在帝王中還算不不錯,軍事眼光也尚可。

這整個過程中,朱由檢沒有幫一點忙,哪怕他知道只要自己開口,戚氏子弟就會瞬間老實,但他卻並沒有這麼做。

相反,如果他在京城,只要朱由檢在,那便沒有人能傷得了他。

他很清楚,自己不能再一味的攝政、攝權了。

“定國,你進來……”

算上東北地區,只需要十年的時間,漢人大一統王朝的標準,恐怕就會提高到兩京二十四省,面積遠超元清。

想到這裡,朱由檢心情也好了不少,對王承恩擺了擺手:“傳膳吧。”

“是!”曹化淳和王承恩見朱由檢傳膳,相繼一笑,心裡的石頭安定了不少……

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164章 事畢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10章 局勢艱難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53章 分憂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164章 事畢第3章 難兄難弟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2章 直諫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
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164章 事畢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10章 局勢艱難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40章 海運之爭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353章 分憂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164章 事畢第3章 難兄難弟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52章 直諫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