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事畢

第164章 事畢

【冬月二十四,泗城州陷落叛軍之手,十數萬百姓被掠】

【冬月二十七,慶遠府陷落叛軍之手,十數萬百姓被掠】

【臘月初三,安龍司、上林司土司叛亂,黔國公調廣南、廣西、臨安三府土司馳援,入廣西平叛。】

【臘月初九,叛軍圍困柳州,兩廣總督胡應臺領兵破賊於柳州城外,解柳州之圍】

【臘月初九,賊首安邦彥、宋萬化領兵三萬馳援鎮遠,與川兵交戰三合,川兵從容撤走】

【臘月十一,孫應元領兵抵達靖州】

【臘月十三,五省總督朱燮元下令臘月二十、六部兵馬並進,圍剿奢崇明】

一份份八百里加急的軍報,在極短的時間內送到了朱由檢的手中,而此刻已經是臘月十八了,距離朱燮元圍剿奢崇明只剩下兩天。

“殿下、從沙盤來看,只要朱總督圍剿了奢崇明,那就可以集結兵馬,走永寧宣慰司、遵義軍民府南下圍剿安邦彥和宋萬化了。”

王承恩高興的轉頭看向了坐在主位上觀摩軍報的朱由檢,而他身前則是一個長寬一丈,高四尺的西南沙盤。

“與戚少保相比,寧遠伯……”

“你們認爲,這一戰後我軍折損是多少?”

“馬鈴薯、番薯的種植選定地方了沒有?”

一句話,雖然道不清個大概,但至少羽林衛指揮使有在記這些東西,這是值得欣慰的。

況且、他也並不需要推廣太多的番薯和土豆,只需要讓這個比例達到大明的10%就足夠了。

“眼下已經花費至少九十二萬兩了。”

儘管對於王承恩來說,他並不知道自家殿下爲什麼那麼在意這些玩意,但他依舊盡心盡力的去做。

“況且、永寧城之外,四面還有四個易守難攻的石堡,駐紮在此地的兵馬九千餘人。”

“這也正常,畢竟自從當年寧遠伯李成樑第一次被彈劾下野後,遼鎮內部就分爲了三派。”

“滿桂那邊,記得先保障他們的紅薯、土豆耕種,另外永平府的辣椒、西紅柿、等來年開春也可以送往一些種子去大寧。”

但衆人也明白自家殿下的性格,斷不會因爲這種事情責怪他們,因此一名指揮使便走出作揖道:

加上大寧三衛的存在,以及登萊到金州海路的開闢,遼西走廊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二等便是眼下朱萬良、祖大壽的遼西家丁,滿桂的大寧三衛、寬甸戚元功等人的七營漢兵,山西三鎮援遼的將領家丁。

他們二人的開口,便引出了其他人的陸續作答,不過哪怕他們之中猜測最多的人,也不過只敢猜到四成罷了。

“呼……”

明初軍屯田因爲土地荒廢,重新開墾有難度,所以自家老祖宗朱元璋定的軍屯籽糧並不多,衛所還算舒服,但後面隨着軍官腐敗就不行了。

若是如歷史上一樣,或許盤踞在這裡的遼鎮將領,還能截斷遼西走廊,以此來威脅朝廷。

“世道險惡,我稍微展露善意,卻成了百姓們的活命稻草……”

城池、關隘,這些都是隨軍工匠們用木料雕刻的,而山川則是用石頭和沙土堆砌,河水則是撒上了紅色的硃砂。

眼下、站在自己這邊的,是榆林派系的賀世賢、尤世功等人,兵馬也被自己打散,分離後填入新卒,根本無法脫離自己。

“回稟殿下,末將看過戶部的邸報,據說已經用去雲南和四川的田賦和所有加派,並且湖廣和兩廣也用了大半。”

“得到的銀子,讓盧劍星派人去湖廣購糧,湖廣的糧價若是漲了,便在江西買。”

“一部部的換調兵馬,等到退無可退的時候,要麼造反,要麼低頭。”

朱由檢忽的詢問,而陸文昭聞言,也從懷裡拿出冊子,翻閱幾下後說道:

“按照黃冊,應該是六衛五營二百四十五堡,總計六萬九千兵馬。”

要知道這纔打了兩個月,而在諸將的估計看來,這一戰最少要打一年。

倒是朱由檢,聞言之後沒有立即起身,而是看了一眼地圖道:

既然分了派系,那麼就可以拉一派打一派。

“宗室田畝發放72萬3320畝,佃戶田發放2001萬0060畝4分。”

“算起來、明歲開始,算上私鹽,折色之後,應該能歲入一千五百萬兩左右。”

沙盤之上,插着大大小小數百塊木牌,顏色各異。

哪怕規模會越大越小,但花費也不會低於四百萬兩。

朱由檢知道,他笑是因爲御馬監有銀子了,而且這銀子還會在後續不斷增加。

朱由檢一開口,讓衆人啞然,畢竟還沒開打,就先說折損,屬實有些不吉利。

“走!先吃飯,既然軍屯田的事情要解決了,那我也該帶六衛軍返回順天了。”

倒是他在迴應了陸文昭的疑惑後,便再度看向了王承恩,對其詢問道:

“殿下、若是李平胡和祖大壽,朱萬良他們都不迴應李如柏,那又該如何?”

“李如柏得知消息後,便寫了手書送往遼鎮,但遼鎮的將領目前還沒有給他回信。”

哪怕朱萬良不願意離開遼鎮,但只要李平胡、秦得倚、祖大壽等李氏家將帶着遼西的近萬兵馬跟隨李如柏前往固原,那剩下的朱萬良就很好解決了。

聽到朱由檢這麼說、衆將作揖退出了大帳,最後只剩下了王承恩和陸文昭兩人。

“好消息啊……”朱由檢攥緊了拳頭,隨後對王承恩道:

“在登萊一地收購足夠多的花生種子,在北直隸南部的官田耕種,等一下我會寫一個怎麼榨油的冊子,你讓人按照那個冊子來就可以了。”

王承恩的一席話,讓衆人看向了朱由檢,想知道自家殿下會說些什麼。

“按照遼鎮的脾性,應該和之前熊經略所上奏的兵馬數量差不多,四萬六千左右,其中一萬六千多人只能守備城池,三萬人馬可以出城野戰。”

迴應了朱由檢後,他對朱由檢也開口道:

說白了、李成樑在遼東的時候所立的戰功大多都是在塞外,很容易粉飾真實情況。

閣部的官員都被他所矇蔽,遼東鎮的督撫、監司稍微有與他忤逆的意思,就被他排擠出去,以至於都不能檢舉他的不法行徑。

陸文昭的情報,大概將遼鎮眼下兵力的戰力做出了一個劃分。

說到這裡、陸文昭不知道該怎麼說了,而朱由檢瞥了他一眼,知道他的意思是什麼。

辣椒可以禦寒,增加熱量,西紅柿則是畝產多,完全可以成爲蔬菜市場上的大頭輔食。

“奴婢領命。”王承恩作揖應下,而這個時候大帳外也飄來了飯香。

“末將估計,恐怕會折損三成兵力。”

到時候遼東的糧價,應該能穩定在五六文一斤了,甚至如果皇店後續依然輸送的話,將糧價打到四文一斤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反應過來之後,他便明瞭了一切。

但還有兩個變數,一個是朱萬良等遼鎮兵馬所掌控的遼西走廊,以及躲在山林之中虎視眈眈的野豬皮努爾哈赤。

“我等告退……”

只要此地的遼鎮將領敢有作爲,四面八方的明軍會在努爾哈赤進攻前,先把他們覆滅。

“六萬九……”朱由檢眯了眯眼睛,而陸文昭也道:

“繼續監察李如柏,一有消息就通知我。”

第三等,便是守備城池的遼東兵馬,山西援遼的普通士卒了。

“當地的花生畝產幾何?”朱由檢急切的詢問,而王承恩也道:

“二省衛所子弟,以及發田百姓,宗室子弟,一共723萬2492人。”

朱由檢嗅了嗅,肚子也咕嚕咕嚕的叫了起來。

五成、那就是傷亡過半,這種猜法如果被御史知道,恐怕帳內所有人都要遭受彈劾。

“但是你們別忘了。”朱由檢擡頭看向衆將道:

“別太低估自己的對手。”

辣椒和西紅柿,是附帶找到的傳入作物,不過產量沒有後世的恐怖。

“行了。”朱由檢放下了文冊,看向了王承恩道:

“那些百姓、宗室子弟,有沒有和他們說清楚田畝的定性。”

王承恩的一席話,讓朱由檢有些咂舌。

朱由檢鬆了一口氣、因爲他知道,人心就是糧食,穩住了糧價,便是穩住了遼東的人心。

總之、一系列的作物,都是爲了接下來幾十年的嚴寒,十幾年大旱做準備。

次一等是建虜的普通八旗兵,賀世賢、尤世功等人的六千多老部曲。

“回殿下,選在了順天府,馬鈴薯和番薯,按照殿下您的意思,大概需要布種一百七十萬畝耕地。”王承恩迴應道:

“明歲秋收後,應該就能布種五百萬畝,最多後年就能布種一千三四百萬畝。”

說罷、他一馬當先的走出了大帳,而陸文昭和王承恩緊跟在他的身後。

“花生找到了?”聽到這話,朱由檢眼前一亮。

朱由檢很是自信,這樣的自信是源於早就佈置的遼東局面。

“還有……”

上次一戰,雖然把努爾哈赤打疼了,也消滅了建虜近三十分之一的男丁數量,但終究沒有達到斷其一指的程度。

“孫傳庭所部還需要留五百人守住摩尼所,因此兵馬差距不大。”

在他們走後,朱由檢也拿起了桌上的文冊,掃了一眼。

眼下秦邦屏將遼河以東的兵馬分爲二十八營,打散後入駐遼東各地,這麼一來、兩派的實力都得到了壓制。

“參軍田85萬畝,軍屬發206萬4329畝。”

這筆支出的規模,讓諸將紛紛嚥了咽口水,而朱由檢更是道:

“若是打上兩三年,伱們認爲會如何?”

眼下已經是臘月下旬了,還有一個多月,遼東就開始解凍,三個月後開始春種了。

“李如柏那邊還沒有來消息嗎?”朱由檢看向了陸文昭,而陸文昭聞言便回禮道:

“你們可知眼下奢安之亂已經用去了多少錢糧?”

但問題是、眼下內喀爾喀和喀喇沁被朱由檢用互市的利益籠絡了,明軍可以隨意在它們的牧馬地疾馳。

陸文昭解釋了事情的經過,而朱由檢搓了搓手指,玩味道:

“看來這遼鎮之人,也不全是蠢貨……”

爲將者如果不能考慮身後的後勤補給能否撐住,那對於朝廷而言,無異於是一種負擔,而對於戰略而言,更是無比重要。

來人是身着百戶服的錦衣衛百戶,他走到了朱由檢面前後,便先行作揖行禮,隨後掏出手書道:

“殿下、天津來信,臘月二十六、天津船塢的十四艘民船下水。”

“不過根據滿總兵對清河關後續軍報來看,這三萬人馬比當時的羽林衛還要差。”

他倒不覺得尷尬,對陸文昭和王承恩一笑隨後擺手道:

兩三年,毫無疑問、如果真的打那麼久,那大明朝剛剛有所好轉的局勢會變得有些不妙。

對此、朱由檢對他們笑道:“沒有人敢猜五成嗎?”

對此、陸文昭也按照錦衣衛所打探的消息道:

第一等無疑是白桿兵、浙兵,建虜的白甲巴喇牙。

朱由檢在心中輕蔑一笑,隨後對王承恩道:

“皇店於遼東販賣糧食的事情,進展如何了?”

所以、要對付盤踞在遼西的遼鎮兵馬,首要就是將目前的新老兩派兩鎮將領和兵馬分化。

“行了、你們下去研究吧,切記日後行軍打仗,一定要記住本部兵馬的錢糧,還有當地的錢糧支出,萬不可施行當地賦稅不可完成之舉。”

花生在這個大豆畝產一百五六十斤,出油只有18%左右的年代,可以說是能讓百姓渡過大饑荒的好寶貝。

“殿下、您說的花生,我們的人在登萊找到了。”

“販賣了五百二十萬六千多石,換得銀兩七百九十七餘萬兩,遼東的糧價已經跌到了七文一斤。”王承恩迴應着,臉上盡是笑意。

王承恩彙報的消息,並沒有讓朱由檢灰心,因爲按照大明的稱重和後世比,這一百斤大概就是後世一百二十斤的畝產。

到時候僅憑這10%的輔糧,就能養活大明上億百姓三四個月。

眼下、在軍帳中,觀摩沙盤戰場的,不止是歸來的王承恩,還有六衛軍的大小將領和陸文昭等人。

“末將以爲會折損四成。”另一名指揮使走出。

作物的推廣是緩慢,聽到王承恩的話,朱由檢並不覺得奇怪。

朱由檢一邊說着,一邊在腦中盤算。

所要做的就是增加輔食,減少主食攝入。

花生的畝產雖然比大豆低,但奈何它的出油率高達四成,也就是一畝花生快比得上兩畝大豆了。

“這玩意倒是好養,四月種,八、九月收,一畝能有個一百斤出頭的樣子。”

不過、要裁撤遼東衛所這件事情……

這麼看來、不管是從兵馬數量,還是驍勇程度,都是朱由檢他們佔據上風。

“末將以爲……”

他是萬萬沒想到、僅僅整頓了山西和北直隸,就能達到這麼高的歲入。

這個時代的辣椒畝產在六百斤左右,西紅柿則是二千斤。

朱由檢直接道出答案,而這筆支出更是讓衆人幾乎停止了呼吸。

“眼下我軍的老卒也拼的差不多了,實際上雙方戰力不分伯仲,關鍵還是得看杜文煥所率的那一萬二千川西北的松潘人馬。”

相較之下、三七分的御馬監簡直就是天地良心。

不過僅僅是這樣,依舊無法保證讓大明上億百姓渡過十七年的大旱。

不過對此、朱由檢並不忌諱道:

“這一戰已經打了整整兩個月,雖然兵法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不離開?”朱由檢輕蔑道:“不離開,也不敢造反,那就等着被蠶食吧。”

只要穩住了遼東人心,那麼接下來裁撤遼東衛所就可以循序漸進了。

因此、最爲重要的還是對東北、西南、南洋、西域、河套等地的開發。

好在之後李如鬆輕敵冒進而死,不然以他朝鮮之役的功勞,恐怕現在的遼東將會是鐵板一塊,而非眼下的分爲三派。

遼南的兵馬已經在被整編的路上了,掀不起風浪,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遼河以西了。

“這種以幾乎同等的兵馬數量圍攻一地的情況,倒是很值得我們觀摩。”

如果敵寇進入內地,他就以堅城清野作爲依託,擁兵觀望形勢然後出擊,甚至可以掩飾敗績變爲功勞,殺良民冒充敵軍的首級,縱兵擄掠遼東百姓。

說罷、朱由檢繼續道:

“儘管奢崇明所部攻城未果,折損了不少兵馬,但與他對抗的,卻也是訓練了九個多月的各地老卒。”

如果自家老祖宗朱元璋按照自己的收法,估計佃戶都造反了。

它們的出現,會降低百姓對於稻、麥、高粱等作物的需求,變相能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

人的肚子裡要是有了油水,對糧食的需求就會大大的下降。

至於爲什麼自己收三成而佃戶沒有不高興,是因爲正常的地主都是四六,有的甚至五五,乃至六四、七三。

只要裁撤結束,之後再設立遼東承宣佈政司,讓遼東成爲一個單獨的行省,那麼遼東對大明的歸屬感,也就會慢慢回來了。

一個問題、把帳內諸將問住了。

朱由檢對陸文昭交代着,而陸文昭也作揖應下,不過又開口道:

“……”

儘管這種不妙處於可控範圍內,但卻要耗費大明更多精力。

朱由檢開口交代,而王承恩微微頷首迴應。

長期以來、大軍錢糧的事情都是朱由檢、王承恩、曹化淳三人在管理,加上諸部之中又只有羽林衛真正參與過大戰,因此一時間只有羽林衛指揮使開口道:

“這麼快就好了?”聽到這個消息,朱由檢接過手書,撕開後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萬曆十九年好不容易將李成樑罷免,結果第二年寧夏之役爆發,明朝無人可用,只能讓李如鬆帶領李氏諸將征討,間接擴大了李氏的勢力。

也就是說、真的打到結束,朝廷最少需要花費五六百萬兩銀子。

說到底是輔糧,主要用於災荒之年賑災,和平之年喂牲畜。

“說了、需要將三成田賦拿出繳納賦稅,所有田畝都歸御馬監,不可買賣。”王承恩迴應道:

“明歲秋收,應該能收到九百來萬石的田賦,交了賦稅後,還能有個七百來萬。”

“永寧一戰,奢崇明尚有兩萬六千多人,而我大明六部兵馬,分別是曹文詔朵甘營二千六百人,杜文煥一萬兩千人,吳阿衡三千二,孫傳庭三千七,楊文嶽三千,洪承疇三千二,總計二萬七千七百人。”

“儘管不如海龍屯險要,但如果奢崇明鐵了心要守住永寧衛,等待安邦彥北上,恐怕守上幾個月也十分容易。”

說到這裡、朱由檢掃了一眼衆人,又開口道:

“眼下大寧有三衛兵馬,瀋陽有三萬兵馬,遼陽一萬四兵馬。”

這個佔比也不算低了,按照大明的民田、軍屯田、官田相加,可以達到七千七百萬~一億一千萬畝之間。

王承恩見狀、也上前開口道:“歷經兩個月,在十餘萬兵馬的丈量下,山西、北直隸的軍屯田一共是2364萬8709畝4分。”

“遼河以西、山海以北的兵馬有多少?”

只是當三人剛剛走出,不遠處就有人一路快走而來,而陸文昭也下意識護在了朱由檢的前面。

兩部的兵馬數量是一筆糊塗賬,別說朱由檢自己,便是連熊廷弼都理不清楚。

四百萬兩……

九十二萬兩,這基本是眼下大明朝二十分之一的賦稅了。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以朱萬良的遼東後起之秀,以及祖大壽等李氏原派將領。

“什麼?!”

建虜實力尚存,防備他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

“一派爲遼東李氏諸將,一派爲遼東後起之秀,一派爲外鎮諸將。”

“他們想要投虜,也得過得去才行。”

果然、信中的船塢掌事已經迴應,說是十四艘民船已經完工靜置三天了。

眼下就等待臘月二十六那天的下水了。

民船是製造風帆戰列艦的經驗累積,對於大明未來的無敵艦隊,朱由檢十分重視,因此對王承恩道:

“收拾收拾,明日我們先行出發,前往天津!”

(本章完)

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53章 分憂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18章 國喪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36章 出塞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8章 國喪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17章 遼東大捷
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591章 狠辣遷移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53章 分憂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18章 國喪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33章 客氏惱怒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36章 出塞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8章 國喪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511章 亂世用重典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217章 遼東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