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明莫戰爭

第403章 明莫戰爭

“鐺……鐺……鐺……”

三月二十五日,在明、莫兩國軍隊對峙的時候,位於印度河上游平原的一個城池響起了鐘聲。

這座城池矗立在印度河上游平原之上,城池由兩丈高的紅色磚石城牆環繞,有十四座城門,城牆外是寬闊數十步的護城河,整個城池看上去十分嶄新,似乎在不久前才經過了修葺。

僅僅看外表就足以看出他的繁華,而城內許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以及街道兩旁是擺滿各種當地小吃的攤位更是說明了該城的繁華。

這樣的城池在南次亞大陸並不算多,而它恰好是最爲繁華的一座。

這座城池,便是莫臥兒王朝的首都,拉合爾……

它在莫臥兒歷任“帕的沙”的修葺下,豎立起了數十座清真寺,墓葬,神社等宗教設施,達到了南次亞大陸的城池文化頂峰。

儘管對比北京城、南京城,甚至成都、揚州、蘇州等城池,它顯得並不是那麼繁華,但對於莫臥兒的君民來說已經足夠。

作爲王朝的中樞,事實也證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繁忙來說,它並不輸北京城……

“增兵?明國人不是遠道而來嗎?他們能有多少兵力?多少火炮?”

沙賈汗對大臣下令,而他口中的巴拉爾河便是從德干高原從北向南的第三條河流。

黃龍能用海軍把戰爭態勢扳平,這倒是米爾扎沒想到的。

“是!”

南次亞大陸的地形決定了,只要海軍用得好,以弱勝強並不困難。

“取六十萬盧比,派一些人爲我們說情,就說我願意和穆德拉蘇丹結爲同盟。”

在城中最高建築的拉哈爾城堡內,一個幾乎沒有任何蒙古特徵,相反有些波斯化,衣着華貴的男人將手中的信紙丟到了桌上。

正面戰場上,莫臥兒軍隊和明軍達到了五五開的態勢。

黃龍雖然迫切的想奪回訥爾默達河防線,但他也清楚眼下的態勢不允許他這麼做。

沙賈汗的指令很快層層下達,裝載六十萬盧比銀幣的船隻在消息傳達下揚帆起航。

當然,仇視明軍而陽奉陰違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往往被發現後都會成爲一具屍體。

在戈達瓦里河與巴拉爾河之間的東部沿海平原足足有數千萬畝平原耕地。

已經三十八歲的沙賈汗正值壯年,正是一個帝王對於開疆拓土癡迷的年紀,而明軍的出現給了他佔領整個南亞次大陸的機會。

沙賈汗不是傻子,相反他有自己的戰略眼光和政治眼光,他也非常想要支持米爾扎拿下南方。

“加上波斯人在坎大哈屯兵,說不好什麼時候就會引起戰火,我認爲這種時候可以派出使者去拉攏奧斯曼的穆德拉蘇丹,讓奧斯曼出兵攻打波斯來緩解困境。”

海軍分爲東、西兩支艦隊,東艦隊保衛通往東亞的航路,西艦隊負責紅海印度洋。

印度人、波斯人、突厥人,還有一百多個民族……

兩方都佔據着地利,誰要是越過戈達瓦里河的河谷,就要面對河谷對岸半山腰的軍事反擊。

“距離大概一千五百步,看來是爲了防禦我軍軍艦進入河道炮擊防線而選擇的距離。”

開口的人是北逃的一個蘇丹國大臣,而他口中的軍隊便是盤踞在高原之上的各國殘餘軍隊。

這樣的態勢,加上國內的態勢,米爾扎遲遲不敢下令進攻,兩軍持續僵持……

實際上,眼下的明軍並不好受,五萬三千多人,有近八千人水土不服被送往了亞南修養,陣地上只有不到四萬五千人。

儘管在沙賈汗看來,這筆銀子並不算多,但足以讓奧斯曼帝國動心,畢竟打下來的土地是歸他們的。

明、莫兩軍在戈達瓦里河對峙,明軍經過戰鬥減員,在三月末依舊保持着四萬八千人的軍隊,持有三萬五千燧發槍和三百門燕山十斤火炮,五百二十五門五斤炮。

“這鬼地方留給諸藩也好,要是留下我們來治理,恐怕要牽扯朝廷大量精力……”

不止是莫臥兒對他們毫無辦法,便是歐洲殖民者在殖民南洋的時代,都拿他們基本沒轍。

不得不說,他被黃龍的海上游擊戰術給弄得灰頭土臉,導致他沒有成功的在夏季發動全面進攻。

“基本都是照抄我軍,這羣南虜倒是挺聰明的……”

這也是黃龍抵達前線後,提前使用海上侵擾戰術的原因。

對於這羣人來說,宗教代表了立場,他們不想臣服莫臥兒,是因爲兩者對於教義有分歧。

但當他們對五大***蘇丹國動手後,整個地區的氣氛就發生了變化。

不過即便如此,歐洲的水手依舊挽救不了莫臥兒的海軍。

各種民族的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尤其是在宗教這塊,大明註定無法融入他們。

河岸邊,黃龍和戚元輔、李旦三人在士兵的拱衛下親臨前線,用千里眼偵查着莫臥兒軍隊的一切行動。

當然,該練的兵卻還是得練的。

米爾紮在爲明軍的反推未雨綢繆,如果他們後方的六萬援軍率先抵達前線,那他會毫不猶豫的發動總攻。

相反倒是明軍的海軍將他們弄得灰頭土臉,四處救火。

比起大明,他們更願意投入莫臥兒的懷抱。

無法通過海上補給,米爾扎只能依託陸地上的民夫。

在明軍拿下錫蘭島,建立小西洋監察使司以前,整個孟加拉灣海域都是走私船和私掠船,以及大量的海盜。

這六萬人都是已經被平定的坦焦爾土人民夫,他們信仰印度教,在宗教的“大是大非”上,他們選擇幫助明軍對抗清真。

“更別提海軍那兩萬人……”

米爾扎麾下的莫臥兒軍隊雖然也遭遇了戰鬥減員,但總人數一直保持在十一萬五千左右,持有兩萬火繩槍和二十門三十二磅加農炮,以及二十四磅,十八磅,十二磅,六磅等大小七百門火炮。

因爲南方一旦拿下,王朝就能釋放南邊長期駐守的九萬軍隊,將軍隊作用於孟加拉地區和阿富汗地區。

兵力上米爾扎佔據優勢,而地理上雙方差不多。

莫臥兒王朝治下的各地總督也開始募集新兵,而南邊戰場上,黃龍也帶着四營兵馬抵達前線。

“明軍的海上力量不弱,這半個月來我們已經被他們攻陷了兩座城池和十七處集鎮,雖然都收復了,但被掠奪的財物……”

大臣的話,基本解釋了爲什麼沙賈汗不能對南邊增兵的疑惑。

這樣的襲擊讓米爾扎不得不分兵在沿海城池,到四月初時,戈達瓦里河前線的莫臥兒軍隊人數下降到了九萬人。

米爾扎圍着沙盤閒庭散步,講述着戰場的局勢,但說到海軍的時候他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先前的阻擊戰中,米扎爾麾下的莫臥兒軍隊就在明軍的各種土木防禦上吃了苦頭,折損了五千人馬。

“如果奧斯曼願意出兵,那波斯一定會調兵回援,而我們可以把西北的軍隊調往南方,將募集的新兵調往西北。”

聽上去雖然十分威武雄壯,但其實水平堪憂,即便是對孟加拉灣的海盜都無能爲力。

一億五千萬兩是什麼概念不用多說,而沒餉的明軍和有餉的明軍,與餉銀豐富的明軍,更是三種不同形態的存在。

面對人口不足千萬的舊港,明軍尚且需要保持六到十營兵馬,那面對南次亞大陸就更別談了。

“後方已經在募兵六萬,最多六個月就能運抵前線。”

不過就眼下米爾扎的信件來看,獲得火藥的明軍戰鬥力並不弱,他們依託戈達瓦里河對王朝的軍隊進行了反擊,並且眼下雙方陷入了對峙的氛圍中。

這些軍隊的數量從二月的二十餘萬,驟降到了眼下的九萬人,被圍殲的人數超過十萬。

自從明軍和莫臥兒爆發戰爭開始,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就開始集結重兵在邊境,一副蠢蠢欲動的態勢。

這樣的局勢下,想要強攻不是不可以,但莫臥兒軍隊會損失慘重,而米扎爾手下有五大蘇丹國北逃的臣子,他們帶來了許多南邊的情報。

只要背靠大海,憑藉大明的船運體量,黃龍可以一點點的反推。

明軍對舊港每個島嶼的府道都是沿海建設,這就足以說明明軍對各島內地的掌控實際上是不足的。

米爾扎的想法很不錯,實施起來也確實並不困難。

沙賈汗早就派商人刺探過情報,從大明本土抵達印度需要整整六個月的時間,因此必須速戰速決。

事實也如他預料一樣,黃龍在抵達前線後,立馬指揮海軍對莫臥兒的德干地區沿海進行試探性的襲擊。

“另外告訴米爾扎,三個月內我要看到他將明國軍隊趕到巴拉爾河南岸!”

沙賈汗給出了誠意,六十萬盧比雖然只折色爲二十萬兩白銀,但要知道奧斯曼帝國此時全年財政收入不過一千二百多萬兩白銀。

不過這也提醒了米爾扎,如果黃龍堅持這樣的戰術,那一旦等到明軍平叛結束,北上增援,那莫臥兒很有可能會被反推。

莫臥兒尚有兩萬短兵和三萬騎兵,而明軍只有一萬燧發槍騎兵。

他想要等,等六個月後方平叛結束,等六個月後大明再支援五萬軍隊。

明莫兩軍雖然都沒有發動全面總攻,但地方性的拉鋸戰並沒有停止,他們也見識過了明軍土木工程的厲害,因此早就銘記於心了。

因此,在聽到這些消息後,所有軍官都下意識看向了米爾扎。

只是他雖然明白,但卻不能這麼做,原因在於眼下外部勢力的蠢蠢欲動……

也因此,自認爲得到了民心的沙賈汗聚集大軍九萬南下,趁着明軍內憂外患的時候發動突襲,奪取了戈達瓦里河北部的廣袤疆域。

他清楚明軍在南方還有五萬負責圍剿叛軍的軍隊,而海上更是還有四萬多精銳水兵。

“仿照他們的防線,我們也在北岸建立防線,同時要遠離河道一千五百步。”

面對他們充滿詢問的目光,米爾扎沒有驚慌,而是很平淡的說道:

屆時,在後方留守四萬陸軍的情況下,明軍在戈達瓦里河防線可以達到十六萬兵馬,海上還有四萬兵馬負責佯攻。

從莫臥兒的稅收就能看出南次亞大陸的經濟潛力,如果大明佔據這個市場,用諸藩來統治控制,持續移民和對當地土人消減,那大明可以長期保持一億五千萬兩以上的稅收。

“一旦西北增兵,那南方空虛,明國人的軍隊會再度北上。”

“可是“帕的沙”讓我們三個內將戰線推進到巴拉爾河……”

黃龍放下千里眼,對着左右的李旦和戚元輔感嘆,而二人也紛紛點頭認可。

總之未謀勝,先謀敗,只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纔有機會尋找敵軍漏洞來進而反擊。

丟掉這數千萬畝耕地和一省之地的內陸地區,莫臥兒軍隊能在之後更好的向南推進。

至於薩法維王朝之所以會這麼激進,原因是當初接見徐霞客的那位阿巴斯大帝在去年染病逝世,他的長孫薩非繼位,成爲薩法維的“沙阿”。

沙賈汗緊皺眉頭,將目光放在了自己面前的大臣身上,而大臣聞言也侃侃而談道:

“目前已經有六萬人了,估計後續還會又增兵,他們估計是想讓我們陷入被夾擊的局面。”

米爾扎看着明軍的防線,心裡有了想法:

本來莫臥兒的軍隊數量就只有四十萬整,而國內和邊疆又需要穩定,因此在南邊前後派出了合計十二萬五千軍隊後,莫臥兒便沒有了任何一支機動部隊。

“一旦對南方撤軍,那麼西北就會增兵,讓我們不得不增兵應對。”

這還是當地稅收歸諸藩,大明只借助市場來正常商貿的結果。

整個防線呈“凹”狀,誰進攻誰吃虧,誰防守誰有利。

“目前的局勢很困難,帕的沙……”

“明軍的火槍裝備率在八成左右,比我們的高出三成。”

一旦雙方開打,或者各地抽調兵力,重兵集結戈達瓦里河戰線而導致後方空虛,米爾扎毫不懷疑明軍海上的這四萬精銳會對莫臥兒漫長的沿海線發動襲擊。

屆時戰線上的明軍數量會達到八萬人,與他們基本持平。

黃龍的單純陸戰雖然不如孫傳庭、孫應元、滿桂、熊廷弼等一衆齊王府將領,但論海陸戰術,目前的他還是頭一等,這也是朱由檢派他指揮小西洋遠征軍的原因。

“回信告訴他,各方的野狗對我們蠢蠢欲動,讓他自己解決明國軍隊,不要錯過這個攻下南部的好機會。”

不得不說,沙賈汗的想法很好,但大臣也對當下的時局向他提醒道:

“帕的沙,雖然我們在南方的軍隊更多,但明國軍隊的火炮並不差,數量也並不少。”

大規模的搞趕苗拓業對於明軍來說又不是很現實,因爲“趕苗拓業”的週期太長。

“命令各地總督各自再招募一萬新兵,各地的火炮廠和火槍廠也大力生產,三個月後我要看到六萬軍隊南下。”

地方力量發生了變化,沙賈汗只能對西北邊疆增兵,以求穩固。

把人屠空?大明需要的是人口市場,把人屠空了,等於是把蛋糕縮小。

在這一點上,莫臥兒人發揮了自己財大氣粗狗大戶的特性,直接選擇僱傭歐洲經驗豐富的水手作爲他們的海軍顧問和技師。

莫臥兒的海軍,主要是四十幾年前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征服孟加拉後建立的。

因爲如果不牽制莫臥兒南侵軍隊,那在持續減員中,一旦莫臥兒全軍總攻,明軍的防守將十分困難。

在後勤問題、沿海防禦壓力問題等各種問題的壓迫下,戈達瓦里河的戰爭天秤在發生傾斜,黃龍利用海軍的優勢,將陸軍的劣勢拉回。

米扎爾雖然居高臨下,但明軍有戈達瓦里河作爲盾牌,並且在土木工程上,明軍的建設能力首屈一指。

因此,米爾扎身後的那兩萬廢物海軍,着實對戰局沒有什麼幫助。

整支軍隊的軍艦基本上都是用民船、漁船改裝而來的,而主力戰艦和特種戰艦,基本都是地中海式、中東式或者卡拉維爾式的船隻。

曾經該地反抗王朝的賤民,此刻變得異常順從,這讓沙賈汗十分高興,於是又增兵三萬五千人。

薩非即位後,立馬就從國內調兵,將部分兵馬陳於坎大哈,不僅爲了防止北面的烏茲別克人入侵,也爲了展露自己作爲“沙阿”的權威。

在金銀礦並不多的奧斯曼帝國和通貨膨脹下的歐洲,二十萬兩銀子已經足夠訓練一支六千人的新軍,或者維持一個萬人軍團的軍餉開支了。

在米爾紮下令後,各地方的莫臥兒軍隊紛紛開始構建防禦陣地,而他們選擇的地方基本都遠遠高出戈達瓦里河的海拔,選擇建立在土丘和半山腰上。

加上整個貴族羣體又是以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構成,因此想要尋找一些海軍軍官都十分困難。

莫臥兒將丟失整個德干高原和沿海城池,徹底被明軍堵在內地,變成一個內陸國。

可當這種分歧面對什麼都不信仰的外來份子時,瞬間便被人拋到了腦後。

只是,在短兵和騎兵上,明軍明顯處於弱勢。

爲了維持前線的十一萬軍隊,米爾扎招募了二十六萬民夫,而比較他們,北方明軍的民夫數量只有不到六萬人。

對於除了莫臥兒和大明這種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來說二十萬兩很少,但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二十萬兩並不少。

一名突厥軍官忍不住開口,並提醒道:“現在只有兩個月了。”

他們在構建工事的時候,明軍就敏銳的察覺到了不對勁。

例如眼下的舊港,爲什麼還要保持六到十營的兵力?主要原因就是和當地的文化起了衝突,當地一直有人躲進山裡和明軍進行遊擊戰。

此時的英國年收入也不過四百多萬兩,西班牙二千五百多萬。

“米爾扎手裡已經有了十二萬兵力,七百三十門火炮,難道他沒有自信吃下明國人的軍隊?”

不過,即便眼下莫臥兒選擇分兵來保護沿海城池,但戈達瓦里河戰線上,明軍和莫臥兒軍隊的比例依舊是一比二。

因此在北方戰線的後勤問題裡,莫臥兒軍隊的後勤壓力遠遠大於明軍。

說白了,眼下的南次亞大陸就和養蠱一樣。

曾經這些因爲宗教“分歧”而對莫臥兒陽奉陰違的國家紛紛投來了橄欖枝,五大國更是臣子北逃,一邊在明軍後方製造叛亂,一邊慫恿莫臥兒大軍南下。

黃龍能幹的,頂多就是把頑固宗教份子解決,然後把宗教問題十足的印度丟給諸藩。

結果大明衝出馬六甲,建立小西洋監察使司後,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孟加拉海域的大小海盜紛紛沉入海底。

大臣給出了一個在時局上很不錯的建議,沙賈汗聽後也覺得十分滿意,不過要拉攏奧斯曼,莫臥兒必須拿出誠意來。

從火器來看,莫臥兒軍隊口徑大,但數量不如明軍火炮,至於火槍上,明軍更是穩穩佔據上風。

如果南方明軍平叛結束,北上增援,那他構建的防線則是可以阻擋明軍一段時間,等待後方六萬援軍支援。

這則消息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妙,他們都很清楚,一旦南方叛軍被全殲,那南方的五萬平叛軍完全可以抽調三萬人來支援戈達瓦里河防線。

至於後勤輜重這一塊,明軍主要是走海運,隨後轉河運來給前線運送各種物資。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眼下的孟加拉灣就是大明朝家門口的池塘。

“戰線的事情,我已經回覆過“帕的沙”了,我們明面面對的是不足五萬的明軍,但實際上他們是海陸九萬多人,而我們只有不到十四萬。”

不過對於他來說,倒也沒有必要打到那種程度,因爲這塊地方是留給諸藩的,而不是打下歸大明治理的。

由於印度工匠不喜歡用鐵釘,又掌握不了明朝的榫卯技術,因此他們自己建造的船隻結構和剛性不足,吃不住艦炮的後坐力。

如果這樣都難以形容明莫雙方的海軍差距,那眼下十分安全的孟加拉灣航線足以解釋。

無法融入南亞次大陸宗教氛圍的大明,註定了會成爲全民公敵。

由於本土戰船的不行,莫臥兒的軍艦幾乎都躲在自家港口內,不敢跨出港口,生怕被海上那總噸位高達近百萬噸的大明海軍和皇店武裝商船擊沉。

四月初十,當一名蘇丹國大臣開口,位於戈達瓦里河北岸的尼扎馬巴德城臨時總督府裡,莫臥兒南征大軍的各級軍官都緊皺眉頭的看着沙盤。

這長相波斯化的男人,便是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沙賈汗。

米爾扎的一名心腹猶豫着開口,而這則消息也讓軍官們有些壓抑。

現在要增兵便只能募兵,然而就算募兵,也最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沙盤上,明軍的防線如鐵桶一般,尤其是各種拒馬、壕溝組成的土木工事更是讓指揮騎兵的軍官們頭痛不已。

因此總的來說,戈達瓦里河前線戰事的情況,大概是七三分,莫臥兒軍隊佔據七成優勢,明軍佔據三成。

“坎大哈的波斯軍隊聚集多少了?”

“班加羅爾的軍隊被明軍的平叛軍消滅,南方軍隊的人數下降到九萬了……”

二十萬大軍齊聚南次亞大陸,一旦明軍打贏了這一戰,那就不是簡單反推到訥爾默達河防線這麼簡單了。

在他們剿滅南部幾個信仰印度教的國家時,這個氣氛尚不明顯。

只要諸藩地都打下來,到時候他就會立馬上疏京城,請求和莫臥兒和談,然後讓諸藩就藩,替他們訓練新兵,將小西洋的二十幾萬軍隊撤回大明本土,或者參與其他戰爭。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須得到朱由檢的二次增兵,然後才能打下所有就藩地……

這個階段的莫臥兒並不弱,被英國人殖民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尤其在宗教這塊……

(本章完)

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98章 黨爭再起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0章 謀劃草原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7章 戚金練兵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23章 荊棘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56章 盡是空餉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23章 荊棘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538章 欲言又止
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98章 黨爭再起第74章 百事艱難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0章 謀劃草原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7章 戚金練兵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499章 春光滿面洪承疇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523章 荊棘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56章 盡是空餉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23章 荊棘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538章 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