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來了……”

陸文昭大聲說出情報,以頭叩地的時候,朱由檢心中一沉。

他看向了自家皇兄,果然、對方的臉色也不太好看。

並且、在反應過來後,他看向了自己,並開口道:“弟弟安排……”

“臣弟領命!”朱由檢緊皺着眉頭,對陸文昭開口道:

“木增、沐昌祚、沐啓元、杜文煥幾人到何處了?”

聞言、陸文昭急忙彙報道:

“回萬歲、殿下,木增本月十二接到聖旨,當即調動兵馬,並喝止烏思藏、朵甘內部土司作亂,但烏思藏土司不聽,依舊內亂,只有朵甘各萬戶所籌集二千六百青壯南下。”

“六日前,朵甘營的青壯已經抵達麗江,右布政使木增聚正兵一萬二,輔兵四千,統轄朵甘營東進,前日入駐北騰州。”

“黔國公沐昌祚、都督僉事總兵官沐啓元二人於本月十日接到聖旨,卻調兵極慢,眼下昆明城中只有聚集了八千兵馬。”

“杜文煥領本部三千正兵,一千輔兵南下,今早剛出漢中府。”

“回萬歲、已經知道了……”

派他們支援西南,這樣也能讓浙黨鬆一口氣。

卻不想、皇帝此刻看着齊王,眼中十分滿意。

“萬歲、當委任一重臣爲雲南、貴州、四川、湖廣、廣西等五省總督圍剿叛軍。”

朱由校忽的笑着擡頭看向自家弟弟,而聽到這話的朱由檢腦中有一絲摸不到的頭緒,好像要抓住了,卻又抓不緊。

得知一切後,楊漣首先作揖上前一步道:

說罷、他又對朱由檢道:“弟弟也準備準備,想個好的計策,在待會兒一同說出來。”

儘管朱由檢對西南佈局功勞最大是事實,但他可不想摻和黨爭,因此他想了想後道:

“徐可求治理尚可,軍謀不行,可以讓他坐鎮成都,統轄調配糧草輜重,至於總督之位,可以讓四川左布政使朱燮(xie)元一試。”

文臣們可不是好相與的主,先前被裁撤薊鎮是因爲當時東林和五黨鬥爭的厲害,無暇顧及。

想到這裡、朱由檢腦中簡單過了一遍,評估了一下雙方敵我的實力。

“命齊王爲五省總理,西南事宜權宜相授,不用再叨擾內閣和六部了。”

朱由檢暗歎一聲、如果可以調動雲南騰越八關的兵馬,想來可以湊到十二萬精銳。

“臣舉薦四川巡撫徐可求爲西南五省總督!”

緊接着,朱由校又開口道:

之後、礦稅太監孫隆在蘇州橫徵暴斂,激起葛成爲首的萬餘織工羣起抗暴,其時朱燮元已升爲四川按察司副使,束裝待行。

“讓人從勖勤宮送來西南坤輿沙盤!”

眼下的朱由檢、實力太強了,尤其是在兵權上,可以說掌握了天下三分之一,乃至過半的精銳。

“弟弟,今天爲兄再教你一手,便是土上撒灰再壓木……”

早在他一開始扶持自家皇兄上位的時候,他就已經盤算起了怎麼對付奢崇明。

朱由校十分滿意,隨後感受臣工的視線,這纔開口道:

首先三氏土司麾下的六萬彝兵絕對是比較強悍的,不然也不會讓西南動亂持續了十數年之久。

四十幾位大臣紛紛涌入了幹清宮內,這讓幹清宮看上去擁擠了許多,而在養心殿處理奏疏的朱由校也放下了奏疏,走出了養心殿,走到了幹清宮正位上坐下,並示意朱由檢也坐在旁邊。

“萬歲!親王總督兵事,自文皇帝以來,未曾有過……”

朱由校沒有繼續說,但朱由檢卻眼前一亮道:

所以昆黨的顧天峻根本就不想看到朱燮元總督五省,最後平叛成功,撈功上位。

“這……”

朱由檢嘴角一挑,面朝衆人輕嗤道:“臣弟接旨!”

只可惜、他們這樣的反駁並不被朱由校放在眼裡。

汪應蛟皺眉,知道自己的新法無法實施了。

“萬歲、吾等也以爲楊鶴爲總督較好。”

朱由檢既然已經說了十月下旬浙兵援遼,那就不用在刺激對方了。

“朱燮元穩重,由他總督五省並無大礙,楊鶴雖然有才幹,卻因爲喪父而守孝,我朝以忠義仁孝治天下,如何能破壞他人守孝呢?”

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地盤上有上萬屬於皇帝的兵馬,不過他們的想法卻被朱由檢輕嗤。

“那洪承疇、楊文嶽、吳阿衡,秦良玉能有如此規模,不正是齊王殿下和徐可求指揮得當嗎?”

這是一個蒸汽朋克的奇幻世界。

“宣內閣、六部、六科,半個時辰後到幹清宮議事。”

“臣汪應蛟領旨……”聽到皇帝的話,東林黨人的戶部尚書汪應蛟當即作揖應下。

他這分化的手段,便是葉向高看了、也不由暗自點頭。

“可惜騰越八關的兩萬多兵馬不能調動……”

不僅如此、他這借勢居然把功勞最大放到了朱由檢頭上。

齊黨的亓詩教見狀,覺得不關自己的事,也沒有站出來。

“萬歲、此舉荒謬啊!”

這個時候、便是葉向高出來調節的時候了。

朱由校雖然不解,但還是尊重自家弟弟,隨後看向臣工等人開口道:“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吧!”

“弟弟又成長了不少……”

儘管調了木增和杜文煥、但眼下沐昌祚和沐啓元依舊是爛泥扶不上牆……

“嗯!”朱由校眼中露出了滿意的表情,對朱由檢繼續道:

“正好可以趁着這個事宜,繼續在這幾日和文臣們糾纏總理之事,而弟弟要做的……”

“沒錯!”

看着他們的模樣,朱由校心中也樂開了花。

這麼一來,縣、府、南京、戶部的胥吏,借漏耗之名濫取民財的情況就消失了。

《我在異界做財閥》

這就導致了,僅憑楚宣昆三黨的實力,根本就不足以駁回朱由檢的提議。

朱由校忍不住輕喝一聲,而朱由檢連忙安撫道:

“哥哥勿要惱怒,眼下當務之急是穩定局勢。”

朱燮元以“兵以御外寇者”,“且衆怒難犯”爲由,反對用兵鎮壓,以恩義勸諭解散,葛成挺身投案,又讓蘇州有礦的豪強士紳交稅,直接把蘇州豪強士紳得罪到了死。

這其中,還有三個衛軍是水師,步衛只有五個。

不過他微微瞥了一眼四周,果然發現了齊楚浙宣昆等五黨的魁首都沒有跪下,也沒有說什麼。

劉一燝的提議,看似不錯,但卻讓朱由檢微微眯了眯眼睛。

朱燮元這人,早年登進士第,被授官大理評事。

山西三鎮一旦被解決,文臣所掌握的兵權恐怕會再度下降到一個虛弱的程度。

各支人馬的調動,以及大明和土司之間的兵力差距,紛紛都說了出來。

朱由檢緊鎖着眉頭,隨後擡頭對已經站起來的陸文昭三人道:

“是……”朱由檢一邊迴應,一邊在心中苦笑。

“萬歲聖明(萬歲不可)!”一時間、兩種聲音在朝堂上響起。

“萬歲聖躬安……”

這種做法,讓蘇州胥吏斷了財路,讓豪強劣紳不得不提前交賦,得罪了很多人。

就這樣、三刻鐘後,一個長寬各一丈,高四尺的巨大桌子被搬進了幹清宮,它被黑布籠罩,讓人好奇它是什麼。

朱由檢見狀,只能跟進了養心殿,而葉向高則是咳嗽道:

“咳咳、五省總督的事情,就定爲朱燮元了,兵部八百里加急,先讓朱燮元總督兵馬,圍剿三氏叛軍。”

同樣接到聖旨,杜文煥都從延綏進入四川了,木增都統轄近兩萬兵馬駐紮北騰州後,而沐昌祚等人居然還在昆明磨洋工。

鉅艦乘風破浪,大炮肆意轟鳴,殖民者攻城略地,野心家厲兵秣馬。

他雙手抱胸對朱國祚道:“朱閣臣,浙兵的去處已經有了方向,況且他們不過訓練三個月,還是繼續駐守,等待十月下旬入遼吧。”

掃視着臉色凝重的衆人,朱由校心裡大致有了一個主意,因此當即開口道:

“豈能不經過兵部而由親王總理兵戎?!”

大臣們皺眉四顧,發現所有人都一頭霧水。

朱由檢在這些人中見到了許久未見的楊漣,他消瘦了不少,精神狀態也差了很多。

“臣弟需要做的,便是調兵前往山西,還有北直隸南部,但用什麼理由?”

朱國祚作揖繼續駁回,而官應震、湯賓尹、顧天峻等人也紛紛作揖:“請萬歲三思……”

“朱燮元不過鎮壓過幾次民亂,又有何軍謀可稱道?不如派遣楊鶴前往總督!”

“前些日子、汪尚書上疏,朕看過了,覺得十分不錯,也傳給了葉閣老觀看,葉閣老也認爲可行。”

朱由校的一句話,瞬間點燃了所有文臣,只因爲這是一種挑戰。

他們加上杜文煥的三千正兵,明軍的正兵牌面是六萬一千六。

眼下的他,有兵、有銀子,有糧食,就差官員儲備了。

倒是朱由校、只見他忽的站了起來,隨後冷着臉道:“退朝……”

“再派天津總兵孫應元領騰驤、武驤兩衛兵馬南下,由太倉調糧五萬石,撥開拔銀七萬兩,各種物資具配,三日後南下。”

沒想到奢崇明會把水西安氏和水東宋氏拖下水,這兩個土司一下水,那麼原本可控的事情就有些不可控了。

當時山西豪紳劉申等橫行鄉里,“死者枕藉”。既而事發,此案繫獄十年不決。朱燮元受理此案,不爲權貴所請,詳細調查之後定案斷決,平反者達到三百餘人。

不過朱由檢搖了搖頭,指了指沙盤。

不止是他、其他人也紛紛在心底盤算着。

楊漣、左光斗、劉一燝、葉向高、汪應蛟……

“內閣、六部、六科諸位臣工……到~~~~”

“混賬!”

文官們學聰明瞭,除了劉一燝沒有表態,其他五黨都反應了過來,於是紛紛站起,不再說賦稅革新的事情。

執掌皇權一年有餘,他漸漸摸索出了一個辦法。

原來如此!

只因爲他和皇兄、葉向高三人都知道,這些新募的兵馬,是要用來解決山西三鎮的。

因此、朱由檢不準備說,葉向高同樣,朱由校更是。

洪承疇、孫傳庭、吳阿衡、楊文嶽四人的兵力在兩萬四左右,而木增的兵力是正兵一萬二,加上朵甘營二千六。

官員既然不同意自家弟弟總理五省平叛兵事,便拉出田賦和雜項這讓他們難以承受之痛來內鬥。

陸文昭將各股外調得援兵情況說了一個遍,但最讓人心寒的還是黔國公府的所作所爲。

“是……”衆人一聽,葉向高沒有支持皇帝,心中紛紛鬆了一口氣,紛紛作揖應下,隨後跟着葉向高退出了幹清宮。

滿桂、孫應元、戚金,秦邦屏、孫傳庭……

朱燮元到任後,將府庫中需要押運的糧食定額編列各縣,但凡鄉邑的田賦輸送到縣城,就令該縣官入庫,一旦取庫不對,追究縣官。

“當是如此!”

“可以調騰驤、武驤兩衛南下,命天津總兵孫應元統轄。”

“傳朕旨意,減田賦加派四釐,加雜項二釐,鹽課一釐,關稅一釐!”

楊漣一開口,左光斗、周朝瑞等人紛紛附和,而浙黨的閣臣朱國祚卻上前一步道:

“萬歲不可!”

這一瞬、五黨官員和東林黨的部分官員紛紛攥緊了手中的笏板,臉色無比陰沉。

這幾人可是名副其實的齊王黨,每個人都擁兵不在少數,朝臣們都知道。

“可以……”朱由檢微微頷首,他也知道西南兵力因爲薩爾滸被抽調甚多,援軍南下是正常的。

而這個時候、幹清宮外也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朱燮元?”

和雜項有關的泛江南三黨果然無法接受雜項被加,而和田賦有關的齊楚東林等三黨果然全力支持。

不過、昆黨畢竟是小黨派,而如果朱燮元平叛成功,浙黨無疑會增添一位有分量的京官,因此浙黨並沒有站出來。

“怎麼?還不明白?”朱由校笑着起身,隨後活動了一下身體後才笑道:

“忘了你我二人裁撤山西三鎮的事情了?”

眼下是九月二十八,而叛軍要在十月五日造反,以黃帝歷來說,只有算上今天也不過只有七天的時間了。

“……”

衆人不得已,只能把目光放到了皇帝朱由校身上。

劉一燝應該是知道了燕山大營最近募兵的事情,所以有意想要將齊王朱由檢手上在直隸的兵馬削減。

朱國祚一開口就提到了戚元弼,只因爲戚元弼返回浙江招兵,讓浙黨不安罷了。

一步退、步步退。

要掩蓋一個矛盾點,就要支起另一個矛盾點。

葉向高上前作揖,對朱由校道:

“萬歲、老臣以爲,調兵是需要調的,不過並不需要那麼多。”

朱由檢用上了文官的路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批判三黨官員,讓他們臉色十分難看。

說罷、他趁着文臣一愣,對朱由檢道:“齊王可敢接中旨?”

按照以往來說、皇帝這種時候必然會強硬的要求齊王成爲五省兵戎總理纔是,但眼下怎麼直接就翻臉了呢?

不僅僅是他們,便是葉向高和朱由檢也是一頭霧水,摸不清頭腦。

朱由校則是見自家弟弟同意,也微微頷首,而這時浙黨姚宗文又站出道:

“嗯……弟弟說得對。”短暫的生氣後,朱由校恢復了平靜,當即轉頭對魏忠賢道:

眼下、只能以十萬對十二萬,並且這個十萬還是有水份的,難免六省兵馬會有空額,這麼一來,或許明軍只有八九萬,甚至七八萬了……

“不可!”聽到姚宗文的話,劉一燝、左光斗、楊漣、周朝瑞、趙南星等人紛紛作揖駁回道:

“萬歲、徐可求不知兵,怎麼能讓他總督五省?”劉一燝開口道。

朱由檢眼下,雖然不如完整的東林黨,也不如聯盟的齊楚浙宣昆五黨,但如果這兩個聯盟分裂,根本就壓制不了他。

看來、東林黨的得勢,對於他來說非但沒有輕鬆,反而更累了。

朱由校一開口,將事情定了調,而劉一燝緊皺眉頭,十分不舒服。

“授朱燮元爲都察院僉都御史,總督雲南、湖廣、四川、貴州、廣西五省兵馬。”

朱由檢觀察着楊漣,而陸文昭也站出來將西南的事情給說了出來。

聽到這麼名字,浙黨官員倒是不覺得什麼,因爲朱燮元也是浙黨,但東林黨、以及其他黨派官員就皺眉了。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陸文昭知道那是什麼,當即派出了一小旗的錦衣衛去取。

“臣恭請萬歲,調騰驤、武驤、金吾、神策南下支援四川,調四騎衛援遼……”

這一調動,便是八衛軍被調離,順天、永平也就只剩下了八衛軍和十二拱衛營,皇城三衛和大漢將軍、以及京營了。

這樣的調動,在衆人猜想下,便想到了答案。

因此、面對文臣們的駁回,朱由校便道:“需要朕下中旨嗎?”

他有兵,皇兄有名,便是中旨也能暢通無阻。

姚宗文倒是學會借勢了,並且還借到了朱由檢頭上。

想到這裡、朱國祚沉默,而劉一燝卻上前作揖道:

“萬歲、以眼下西南之兵力,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平叛。”

“萬歲、可調參將戚元弼,領浙兵支援四川、貴州。”

“十六衛軍需要防備喀喇沁、土蠻,土默特,不用再說了。”

最先開口的是齊黨的官應震,而他所舉薦的,便是楊嗣昌的父親楊鶴。

浙宣昆三黨官員跪下作揖,高唱不可,齊楚與東林三黨則是高唱聖明。

只不過上次之後、他發現他還是低估了西南土司的不臣之心。

反觀自己這邊,秦良玉手中有一萬人是訓練了四個月的新卒,還有一萬人是訓練了九個月的老卒,總共是兩萬兵馬。

如果加上廣東廣西、湖廣、四川、雲南、貴州可調動的少量精銳,那兵力應該不低於十萬。

本來這件事不管他的事,但此時蘇州的官員胥吏驚慌失措,只能飛檄請朱燮元前來平亂。

朱由檢一開口,朱國祚當即皺了皺眉,卻也沒有反駁。

朱由檢也想到了,不過他不爲所動。

但萬曆二十九年,朱燮元出任蘇州知府,而蘇州財賦甲天下,邑縣、府吏多有貪污之徒。

對兵事,所有人都反對朱由校的想法,那麼他就分化文官。

朱由檢忽的頭疼,卻又靈光一閃,和朱由校異口同聲道:

“發軍餉……”

“皇兄?”朱由檢小心翼翼的詢問道。

如果朱由檢動了心思,在五省之地留駐兵馬,繼續紮根,那麼文臣的實力又要再度縮水。

“萬歲、眼下當先發制人,打叛軍一個措手不及!”

但眼下要從西南兵事上分一杯羹,這就不可能了。

昆黨顧天峻、宣黨湯賓尹紛紛上前作揖,而他們這樣抗拒朱燮元爲總督,便是因爲朱燮元的性格。

在這樣的踊躍下,不過半個月的時間,戚元弼就在浙江全境招滿了上萬浙兵,並且還在踊躍報名,目前已經訓練三個半月。

都是千年的狐狸,他們能不知道皇帝玩的什麼手段?想玩分化?中了一次招的衆人已經學聰明瞭。

離去沒多久的葉向高作揖回禮,諸多臣工也是一樣。

人類不是世界唯一的主宰。還有矮人,獸人,精靈,娜迦……和傳說中的巨龍!

六萬彝兵之外,剩下的其他土司、漢卒,人數應該不超過八萬,也就是說、安邦彥他們那邊是十三四萬左右的兵力。

這個時候、朱由檢走進了養心殿,皺着眉頭看向自家皇兄,卻發現自家皇兄居然靠在椅子上,手中處理着奏疏,哪裡還有剛纔生氣時讓人心中一緊的模樣?

再這樣滿是陰沉的面孔中,只有幾人稍微顯露出了凝重的擔心。

到了府後,又由朱燮元親自開驗,然後不送往南京,直接送往京城,並要求戶部員外郎以上官員親自開驗,全程不讓胥吏插手。

“若是遼東的努爾哈赤再進犯,我朝可能要陷入兩難之地。”

這是一種皇帝對兵部權力的挑戰,也是對文臣兵權的挑戰,更是對文臣治理天下的挑戰。

朱由檢眼前一亮,立馬開腔道:“哥哥的意思是,木板是西南兵戎總理,而賦稅變法是灰,裁撤山西和北直隸剩餘衛所纔是土?!”

因此、朱由檢對衆人道:

說罷、他隻身走進了養心殿,而魏忠賢見狀,當即高聲唱禮:“退朝~~~~”

戚元弼六月抵達浙江後,便開始了在全浙募兵,而由於援遼浙兵的斬首賞銀送回了浙江將士家中,讓許多浙江男兒都眼紅不已。

如果僅僅是這樣,他只能算是浙黨之中的清流和能臣,並不會得罪宣黨和昆黨。

在這裡,弱肉強食是基本法則,贏家通吃是正常現象。

……

爲了活下去,穿越者羅伊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強度日這樣子。

“他們都說我是財閥?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本章完)

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63章 齊王黨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40章 海運之爭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68章 海納百川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77章 野心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15章 攤牌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50章 大小曹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67章 戚金練兵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10章 局勢艱難
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127章 沈遼大戰序幕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163章 齊王黨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40章 海運之爭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68章 海納百川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77章 野心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15章 攤牌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93章 大仇得報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80章 少年縱馬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76章 浙黨勢大第150章 大小曹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67章 戚金練兵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10章 局勢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