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

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

“就利未亞就藩一事,自此召開……”

“篤篤——”

七月初一,在整個大明都忙忙碌碌的時候,由朱由檢召開,畢自嚴主持,徐霞客解說的第二次藩王就藩會議開啓。

會議地點依舊選擇在了太廟面前,不過這次來參加就藩會議的藩王就少了許多。

由於南亞已經分封了不少諸藩,因此來到太廟面前的只有親王、郡王八十餘位。

在太廟上,畢自嚴命人拉開了地圖,地圖上標記了一百二十塊就藩地圖,分別從東部索馬里沿海向南抵達南非邊界,然後從南非西邊沿海向北,一直北上到喀麥隆。

實際上,本來這個地圖是要劃到岡比亞的,但考慮到歐洲人在幾內亞灣有大量開採黃金的隊伍,因此還是選擇止步於喀麥隆。

朱由檢不願意用大明的信譽來騙人,因此會議之上,徐霞客將利未亞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解釋的很清楚。

其中他着重講解了利未亞上面有近萬萬土人,而在利未亞開墾土地是其他地方難度的幾倍。

“我會上疏朝廷,請朝廷從琉球府調十二萬石稻米前來,但就算以最快的速度,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隨他巡撫的幕僚跟了上來,稍微彙總了一下文冊後遞上去:

“巡撫,除了最後的潮州府沒去,廣東受災請撥發賑災糧的各府縣數額都在這裡了,合計八百二十七萬四千三百石整。”

朱由檢可不希望,諸藩就藩之後發現南崑崙監察司是一羣崑崙奴在管理他們,那樣大明的威嚴在哪?

這麼想着,朱由檢又輕描淡寫道:

至於說經濟拿捏?他們軍事都要被大明拿捏,誰還在意經濟被拿捏不拿捏的。

建立一個經濟圈很費精力,大明的皇店入駐,是直接建立當地經濟的最好手段。

“向皇兄上表,將仙勞冷祖島、南利未亞封爲南崑崙監察使司,吳阿衡加授太子少師,加封南崑崙監察使。”

例如龍川知縣這種,看上去是對百姓好,可一旦他解決不了百姓吃飯的問題,數萬百姓就要和他一起餓死在這龍川。

盧象升被他派往了小西洋,洪承疇又留在了西南,孫傳庭在國內巡撫,楊文嶽又放在了瀛洲。

“下官領命……”畢自嚴作揖應下,但他也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

因此事情到了這裡就很明瞭了,鑑於南亞就藩的成功,許多藩王紛紛開始舉牌子競拍土地。

對於他的想法,朱由檢看得透徹,也理解他的難處,只是一時間讓他選一個人去監察利未亞,這還有些挺困難的。

“賑災這件事情,反正我上疏不公也爲公,我上疏無私也有私。”

體制問題就決定了他們必須依附大明,而皇店的直接出手也等同於爲他們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基礎稅務部門。

卻不想,三四斤米不是一個人在吃,而是一戶人家,七八口人在吃。

幕僚看着孫傳庭的背影,有些心酸的開口。

“也不知道我這巡撫還能幹多久,殿下又能保我多久。”

“即便殿下能護着我,恐怕這巡撫賑災的事情也幹不下去了。”

“巡撫何必杞人憂天呢?再說巡撫您是爲了災民,又不是爲了自己……”

“只是這龍川縣的百姓確實太多,如果每個縣都如此的話,便是朝廷有心,卻也無力。”

孫傳庭瞥見那醫術,便忍不住詢問道:“這龍川百姓……”

“下面的人有多少事情瞞着殿下?你我這次走來,看到了多少?”

對此,徐霞客不假思索的開口道:

一時間,孫傳庭對對方的情緒也冷淡了不少,他看向龍川縣,沉吟後詢問道:

四周山脈盡數乾枯而死的樹木,整個世界昏黃,彷彿讓人去到了二十世紀初的西北大戈壁灘。

孫傳庭……

“先等等吧,聽聽第三個優惠。”

和南亞不一樣,南亞土人女子不存在同化的現象,但利未亞就不同了。

吳有性知道百姓爲什麼疾病纏身,但這個病他治不了。

士卒前往海外打仗都會撈銀子,更何況沒有銀子的這三大王府了。

說着、朱由檢看向畢自嚴,然後說道:

“這賑災的事情,擋了多少人的財路,殿下或許不知道,但你我又豈能不知?”

眼下南崑崙雖然有歐洲人自發組建的一些沿海集鎮,但頂多也就滿足雙方往來貿易船隻上水手的需求。

“只怕這樣,會把殿下的麪皮也給剝了去。”幕僚忍不住開口。

“六萬七千三十七口,不算隱戶的話……”龍川知縣老老實實迴應,而孫傳庭聞言則是微微頜首。

朝堂上的那羣人誇誇其談,說每個災民以工代賑能領取十五文錢,能買三四斤米,就覺得災民可以滋滋潤潤的活下去。

“今年,我們向朝廷上疏幾次,索糧幾何了?”

“也是……”

“難開墾倒不是些難事,大不了學朝廷用土人建設開墾。”

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三年左右。

“是!”陸文昭坐到左首第一位,然後纔回稟道:

“按照幾個月前他們在小西洋的動向來看,他們暫時不就藩是爲了搜刮金銀。”

河渠底部乾裂,深數尺而聞不到一絲水汽。

禾苗輕而易舉的被拔斷,然而那乾巴巴的的土卻如鐵板般提不動。

末了,陸文昭不忘補充自己的猜測:

“根據卑職的裁撤,他們在天竺搜刮的金銀,已經不下五十萬兩銀子了……”

也在他退出書房的時候,朱由檢放下了茶杯,低頭繼續處理起了奏疏。

田賦依舊由藩國自己徵收,商稅也是一樣,而皇店的利潤則是上交四成,這對於諸藩來說,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眼下明軍一口氣要調將近一萬五千人前往,當地的集鎮能否滿足這支軍隊的生活需求,是朱由檢需要關心的問題。

將文冊遞給幕僚,孫傳庭看着長滿乾草的河道,心裡如明鏡一般。

“我這巡撫若是幹不下去了,那邊前往京城,把事情捅出來,把這羣傢伙的麪皮揭得乾乾淨淨。”

“其次,這條航道必然是日後朝廷經常走的航道,因此需要在各島建立集鎮和補給點。”

孫傳庭話裡有話,顯然他多次索糧的行爲讓很多人十分不滿,之所以沒有傳來彈劾的消息,都是被朱由檢給攔了下來。

他遙望身後數百步的龍川縣城,或許只有城門口義診的吳有性師徒,以及排長隊的百姓能讓他感覺一絲溫暖。

“給吳阿衡下調令,命他返回京城,等待來年前往利未亞,另外再調顏胤紹,閻應元二人陪同。”

這麼看來,那些強行驅趕百姓前往舊港、交趾移民實邊的官員,反而是給了百姓一條活路。

“悲涼啊……”

他走到了吳有性的面前,深深作揖道:

醫者父母心,飢餓惹百病……

孫傳庭興許是多次聽到了這個結果,因此沒有嘆氣,只是默默說出了自己的安排。

這一輪競拍之下,除了已經聯盟的淮藩、吉藩、唐藩外,其餘諸藩紛紛選擇就藩。

就這兩項優惠,立馬就讓就藩利未亞的價格比南亞低了一半,許多資金本來就不充足的諸藩紛紛開始議論了起來。

就這些介紹,立馬就讓諸藩之中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很快畢自嚴的話又讓諸藩的人重拾了信心。

駐兵不是簡單想駐兵就駐兵的,還需要考慮後勤。

他這話,自然不是說朱由檢也摻和到了賑災貪污的事情裡,而是指朱由檢下面的人有不少摻和到了賑災貪污的事情裡。

“殺得一批,換幾年太平安穩,便是殿下也會覺得值當。”孫傳庭轉身向着岸上走去,幕僚見狀只能長嘆一口氣,跟了上去。

“下西洋的事情,伱們二人商量一下其他的就行,出去後讓人把陸文昭給我叫來。”

“孫巡撫。”

大手的主人起身,露出的是坳黑的皮膚和滄桑的雙眼。

現在看來,他們是想積攢足夠多的資本來就藩,就是不知道、面對眼下已經被分得差不多的就藩地,這些人要前往哪裡就藩了。

朝堂上捷報如歌,金銀堆山,可金銀變不了糧食,沒有糧食就養不活災民……

“是!”陸文昭應下,並在見到朱由檢沒有其他交代後緩緩起身退出書房。

在他面前,是放眼望去十數萬畝絕收的田地,在他的身後是一條條幹涸的河渠。

可是,只派吳阿衡一個,朱由檢又有些不放心。

“又可兄……”

“下官需要殿下派人幫忙統籌建立補給集鎮,此外就是這次前往後,下官需要在當地挖掘金礦,因此希望殿下准許當地建立火藥局,軍隊和委派官員。”

“這……”幕僚愣了愣,隨後才作揖道:

“共上疏八十二次,索糧一千九百二十九萬六千餘石……”

“你說的倒是不錯,不過我還要加一條。”

“在那裡不用擔心蔬菜的問題,下官看過沿海歐洲人種植蔬菜,在當地種蔬菜很容易,難的是種稻麥。”

孫傳庭的話很直白,那就是想龍川縣的百姓遷移一部分出去。

“我準備在南崑崙駐紮三營拱衛營,一衛海軍兵馬,依你看,需要遷移多少百姓,又需要多少年才能讓他們自給自足?”

大旱不退,所有早民都只能是勉強苟活。

宗藩體系決定了大明諸藩不可能有自己的貨幣,所有人都得用大明朝的貨幣,因此礦山對於諸藩來說有用,但用處卻不是很大。

“八百二十七萬四千三百石……”接過文冊,孫傳庭簡單翻閱,隨後才合上文冊長嘆一口氣:

一百二十三塊競拍地被全數拍下,天啓十年二月初一以後,也將進行第二次下西洋。

“還是那樣,都是吃的問題,若是都能吃飽,便沒有那麼多問題了。”

奏疏彈劾的人名讓朱由檢微微一愣,全因那上面寫着一個熟悉的人名。

顯然,他們都考慮到了士卒的個人需求問題。

“如果這次船隊的規模夠大,調兵之後,能給士卒們留下夠吃一年的糧食,然後期間再源源不斷的從小西洋監察使司調糧的話,養這一萬五千人其實不困難,因爲當地的集市可以接濟。”

“下面的人做官,哪怕是燕山的官員,實際上也是七分想着自己,兩分想着朝廷,最後一分顧忌在百姓面前的顏面罷了。”

“下官正想說這點,沒想到殿下先說了,果然殿下高見……”畢自嚴作揖吹噓了朱由檢一番。

“巡撫放心……”龍川知縣連忙作揖:

“縣裡雖然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但依舊有一萬六千石米,單純用來賑災的話,撐到兩個月後沒問題。”

徐霞客清楚自己只是負責下西洋事宜,因此關於陸地上怎麼建立監察司,怎麼建立火藥局,怎麼管人管事上,他不希望自己牽扯一點。

“巡撫,龍川縣全縣絕收,只能指望您調撥糧食,或者以工代賑了。”

因此敲定了事情後,徐霞客和畢自嚴就拿着名單前往了齊王府,並將名單交給了朱由檢閱覽。

諸藩的議論很快戛然而止,而畢自嚴也繼續說道:

“這第三個優惠便是大明的皇店在諸藩上貿易的交稅問題,大明皇店對南亞諸藩的交稅是十稅三,但是在利未亞是十稅四。”

“再將南崑崙監察使司分爲南利未亞地的南崑崙府,仙勞冷祖島的東崑崙府。”

“是殿下……”徐霞客端坐作揖,緊接着說道:

因此在他們退出去後,過了片刻便有人將陸文昭傳了過來。

徐霞客說完了自己的想法,而朱由檢微微頜首:

“既然這樣,早早把事情捅出來,大家都沒臉沒皮的互相攻劾好了。”

站在孫傳庭的旁邊,龍川知縣用乾裂的嘴巴說出請求的話,並深深作揖。

孫傳庭反問幕僚,幕僚也被他問住了。

“至於遷移百姓,這點得看第二年當地土人開墾了幾畝地才行。”

除非他們像大明一樣搞國營經濟,不然和誰收稅不是收。

孫傳庭走在乾裂的河牀上,腳底傳來土皮被踩開裂的聲音:

徐霞客頓了頓,緊接着才繼續說道:

“由於此次是從錫蘭府的萬島縣南下,然後走深海羣島路線前往仙勞冷祖島,再從此地前往南利未亞,因此下官需要殿下先給出監察司和府縣的名額。”

“百姓不走,下官自然不可能趕他們走,不然怎麼對得起父母官的名頭。”

“呵呵……他們倒是挺會斂財的。”朱由檢聽到事情後,反而沒有那麼擔心了,而是心安理得的端起了茶杯,淺淺抿了一口。

“龍川縣的事情,我會向朝廷和戶部上疏,請求從琉球府調糧來以工代賑。”

他擡頭看向了坐在下首左右位置的徐霞客,畢自嚴,而徐霞客對朝事不瞭解,因此畢自嚴只能作揖迴應道:

“老唐王沒有出席,出席的是唐王世子朱器墭,下官觀他們的模樣,似乎是南亞作戰的朱常清、朱聿鍵幾人和他們寫信說了什麼,因此他們沒有下決定。”

龍川知縣不蠢也不壞,他是純屬捨不得自己的名聲。

他們都清楚,齊王是想搞清楚唐藩那三個藩爲什麼不就藩。

走到一條幹涸的河道面前,孫傳庭停下了腳步,他眺望這條曾經寬十數丈,深八九尺的河道,隨後走下河套,雙腿走在龜裂的河牀上,心中百感交集。

諸藩可以讓自己的子弟或者官員隨船前往,由於中南部沒有大型的國家,因此只需要等待下西洋返程,諸藩確定要就藩,那大明就會組織第三次下西洋來前往就藩。

見到孫傳庭過來,學子們對孫傳庭打着招呼,孫傳庭也勉強擠出笑意迴應。

“南崑崙監察使司留港給海軍都督府駐紮艦隊,命黃蜚結束戰事後前往南崑崙,此外南崑崙監察使司常駐三營兵馬,暫時就這樣。”

只是過去這麼久,便是連孫傳庭自己都察覺到了,如果大旱再這麼繼續下去,恐怕朝廷想幫也沒有什麼能力幫了。

“當地的土地不適合直接遷移百姓耕種,最少精耕三年,改良三年才行。”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徐霞客和畢自嚴紛紛起身作揖,並退出了書房。

“伯雅……”吳有性見到孫傳庭來了,也合上了自己寫的醫術,對其作揖回禮。

三四斤米煮成稀粥,也不過就勉強活下去罷了。

“……”聽着畢自嚴的話,朱由檢放下了名單,沒有和兩人糾結這件事,而是往下說道:

“第二次下西洋的事情需要今年十月開始籌備,徐霞客你有什麼要求可以列一本文冊,或者現在和孤說。”

想了想後,朱由檢纔對畢自嚴開口道:

端坐書房之中,朱由檢翻閱名單,末了看到還有三藩沒有就藩時,略微皺了皺眉:

“淮藩、吉藩、唐藩是怎麼回事?”

“去歲國朝入糧不過四千萬石,我一人便用去一半,百官豈能容我?”

當朱由檢看到孫傳庭名字的時候,伴隨着一聲嘆氣,數千裡外的廣東惠州府龍川縣城外,一隻粗糙的大手將枯草般的禾苗提起。

這麼一算,朱由檢手下好像就只有吳阿衡一個可以派出去擔任監察使的文官。

“等到精耕三年可以種水稻和麥子的時候,到時候再遷移百姓前往當地是最好的。”

孫傳庭見狀扶起了他,瞧着二十餘歲的對方,心裡不免有些感嘆,大明朝還是有好官的。

“在當地,在土地沒有改良前,只能種植玉麥和大豆、蔬菜來自給自足,想要吃米麥只能從小西洋運糧前往南崑崙。”

只是對此,龍川知縣卻無奈的嘆氣道:

“搜刮金銀?”朱由檢略微皺眉,而陸文昭也將三藩子弟在天竺乾的事情給說了出來。

只是在他處理奏疏的同時,一份彈劾的奏疏卻映入了他的眼簾。

“授閻應元爲南崑崙知府,顏胤紹爲東崑崙知府。”

諸藩租借拱衛營,每營軍餉只需要十萬兩銀子,其次就是百姓遷移的遷移銀只需要支付五兩。

“探查清楚他們的動向,我要知道他們想要前往何處就藩。”

“……”孫傳庭微微皺眉,他看出來了,龍川知縣或許是個好人,但並不是一個好官。

這種節骨眼上,還在提及什麼所謂名聲的,非蠢既壞。

“下官的建議是,先調兵前往當地,然後利用土人開墾田地,開採金礦,以此來保證當地軍隊的軍餉和食物能自給自足。”

“唉……”吳有性長嘆一口氣:

“是倒是,就是利未亞上面的土人容不容易抓,這上面有些問題。”

“只要當地的集鎮可以接濟,然後軍隊再利用當地土人來開墾田地,種植玉麥、大豆的話,實際上只要精耕的足夠徹底,第二年就能自給自足。”

“這賑災的事情,小到書吏,上到戶部,誰都有自己的心思。”

龍川縣是他這兩年來踏足過的第九十四個縣,孫傳庭已經記不清自己下令拿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份奏疏,他唯一記得的,瞭解的就是不管他怎麼處理,百姓的生活環境依舊沒有改善。

過了片刻,他纔開口道:

“下官確實有事情要說,要求殿下幫忙。”

“伯雅爲百姓操勞了。”吳有性代百姓作揖一禮,孫傳庭也道:

“明日便要前往潮州府了,又可兄好好休息吧。”

果然、他剛作揖結束,朱由檢就對徐霞客詢問道:

“從之前犯事官員的家眷中釋放一萬五千女眷,到時候一起參與下西洋,並和軍隊在南崑崙定居。”

“近兩千萬石……”孫傳庭沉吟,不由搖頭道:

“龍川縣有多少百姓?”

走進書房的陸文昭作揖,而朱由檢擺手示意他坐下:

“說說看、唐藩,淮藩和吉藩在搞什麼鬼。”

二人走到了城門處,此時天色已經偏黃,許多災民已經離去,而在城門口擺義診攤位的吳有性等十餘名師徒正在收攤。

“嗯……”孫傳庭瞥了對方一眼,不想揭穿對方好名的心思,側身越過對方後,向着其他田地走去。

丟下枯草般的禾苗,孫傳庭心情沉重的轉身。

“下官又何嘗不知,只是此地百姓故土難離,大旱兩年,此地也不過遷出千餘戶,不足戶籍十分之一。”

“我已經向朝廷請求撥糧了,希望廣東的百姓可以挺到來年,來年大旱能減退吧……”

首先就是就藩利未亞的三個優惠裡,第一個優惠就是租借軍隊優惠。

“伯雅同樣……”

二人作揖回禮,隨後便一起收拾東西返回了龍川縣城。

只是那返程路上一高一低的佝僂模樣,看的讓人身心俱疲……

晚上的更新在十點半左右。

(本章完)

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15章 攤牌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63章 齊王黨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136章 出塞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章 難兄難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8章 海納百川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399章 官學開辦
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115章 攤牌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424章 敵軍非但不投降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50章 生擒朱由檢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63章 齊王黨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397章 從善如流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136章 出塞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598章 紙幣金本位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07章 烏合之衆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3章 難兄難弟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87章 一團亂局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68章 海納百川第622章 燕山傾倒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399章 官學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