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強藩反應

第165章 強藩反應

“他要來就來,我還怕他不成?!”

臘月二十二、在西南糜爛、東北外敵的時候,一道聲音自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的一座巍峨王府中響起。

這座王府幾乎佔據了祥符縣十分之一的空間,完全是在北宋皇宮的基礎上進行建造的龐大宮室。

作爲天下第一藩,周藩比起其他藩王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人丁衆多。

就宗室子弟來說,僅僅郡王便有四十六位,各種將軍、中尉、郡主、縣主等等更是高達一萬二千多人。

這麼龐大的宗室子弟,所需要考驗的,便是周藩親王的執政手段了。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天下。

後世的人不瞭解,只覺得從齊家忽的跳到治天下,有些太過跳脫。

然而、在封建王朝來說,所謂的“齊家”,不是指後世的東西方小家庭,而是指一整個家族。

歐洲人無法理解“齊家”的難度,但如果瞭解宗族勢力的華夏子弟,都知道這難度有多大。

不得不說、朱恭枵的話十分入耳,因爲朱由檢的變法,是踩在諸多親王、郡王的利益上進行的。

周藩的親王,便是將麾下宗室子弟治理的服服帖帖的藩王標杆。

六十萬兩銀子,實際上只有朱肅溱本人,和他的叔伯、子侄、子孫等百來人能分到。

“萬歲、上次被上疏是因爲京中無人,但這次不一樣啊。”魏忠賢笑着獻媚,隨後低頭在朱由校耳邊輕聲說了些什麼,讓朱由校眼前一亮。

“回萬歲。”崔應元繼續道:“千料貨船十艘,二千料三艘,三千料一艘。”

“兩個半大小子,能怎麼收拾我?要收拾我,先把那羣腐儒給收拾了再說!”

想到這裡、朱肅溱氣的鬍鬚發抖,卻又無可奈何。

發地了!真的發地了!

得知這個消息的宗室子弟們發瘋了,儘管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支持齊王的革新,但他們私底下談論的都是齊王什麼時候向南革新。

“三百零七位親王和郡王,一共有二百六十五位上疏,其中七十二位贊同革新,一百八十四位隱晦的反對,九位親王則是常態的向萬歲您請安。”

現在忽然有人說給他們二百兩到三千兩的定額俸祿,並且還會世襲遞減,然後叫他們交出手上的莊田和民田,這跟殺了他們沒兩樣。

只是看完了信後,宮裝婦人便黛眉微皺,對眼前人道:“殿下……”

在他的旁邊,一名二十八九的宮裝婦人候着。

恐怕這傢伙不止送信給了自己,連其他藩王也收到了這書信。

朱肅溱此刻、渾然沒有了以往對朝廷的畢恭畢敬,倒有些咬牙切齒。

因此、長江以北的十六個宗藩子弟,近三萬人都不敢相信。

等魏忠賢走到了朱由校身旁,他才放下了奏疏,對二人開口道:

可就是這模樣,才讓他身旁的魏忠賢感到發憷。

“行了。”朱由校忽的開口,魏忠賢當即嚇得立馬跪在了地上。

朱常洵居然沒有察覺到這種局面,也難怪他之後會死在李自成手中了。

至於他旁邊的婦人,便是眼下的福王妃姚氏。

幾乎只隔了幾個時辰,遠在洛陽的福王府就收到了京城的來信。

目前的他,即便已經從朱由檢和朱由校兩兄弟身上感受到了危險,但依舊篤定兩人不敢太過欺辱他。

這就好比今天還在家裡被人打罵幹活,不幹活沒飯吃的乞丐,結果第二天就得到了當地二十套房子一樣的驚喜。

不過、他的話卻讓朱由校皺眉道:“上次出宮,楊漣他們上了一個多月的疏,這次若是再出宮,那……”

例如周藩這種,宗室子弟上萬,完全可以讓他們耕耘周藩的莊田,可以說將他們視爲自己的佃戶。

朱常洵雖然政治眼光不行,但也知道收拾藩王這種事情,還是需要文臣同意才行的。

“我看母妃的信上,對齊王和萬歲好像十分忌憚……”

這模樣,自然不可能是憑空而來,而是被觸及了利益。

朱由校處理了幾本奏疏,突然對魏忠賢開口道。

只是羞辱了朱常洵後,便處死了他,順帶還准許王府太監爲朱常洵收斂屍體,並下葬還未修繕好的陵中。

那麼一旦皇帝做出一些有違他們標準的事情,就會受到文官們的圍攻。

有一說一、他要是真的扶持朱常洵,朱常洵恐怕還能硬着頭皮和那兩個大侄子鬥一鬥。

一村爲“一家”,家是家,戶是戶。

因爲……

“進來吧。”

朱由校面色如常的打開了其他奏疏,而魏忠賢也連連點頭。

龐大的莊田,維繫地方的長久時間,還有衆多的宗室子弟……

因此、真正可以團結的,實際上是有着大量田地的親王和郡王們。

這是眼下內閣閣臣之一,浙黨魁首朱國祚讓人送來的手書。

他看着蜂窩煤爐將紙團燒成灰燼,直至不起一點火光後,纔開口道:

像肅藩這樣的小藩,根本抵擋不住朱由檢革新開出的條件,甚至不少人已經忍不住的主動上疏,支持革新了。

或許那些宗室子弟得到了這個消息,高興的會拍手叫好,但對於親王和郡王來說,這就十分歹毒了。

“殿下、京城那邊有人送來信,不過……”

“是是是、奴婢日後一定好好思量。”

朱由校一開口,魏忠賢立馬低下身子迴應道:

不過、這一動,便引得大明近三百位親王、郡王上疏了。

這一切的一切、讓周藩的親王,往往都是諸王之中的佼佼者。

這四五十萬兩的收入,加上定額的俸祿,便是六十萬兩左右。

朱常洵的話音才落下不久,便聽到了腳步聲,以及王府長史的聲音。

可當時間的推移,消息越傳越久時,終於有人按奈不住了,給山西、北直隸的宗室子弟寫去了信,而回信的內容更是讓人激動地發抖。

二人觀摩着朱肅溱的發怒,只是在看,並不出言。

“腐儒……”

相較於陣仗極大的周藩,福王府卻顯得十分冷清。

站在他旁邊的,是他的嫡長子朱紹烱。

他準備看看其他藩王的態度,順勢跟風,不然被那兩個大侄子抓到把柄,指不定要被羞辱成什麼模樣。

所以、他們沒有什麼選擇,只要能活下去就好。

只是他話都沒有說完,小心思就被皇帝看了個明白,於是纔不帶一絲猶豫的下跪。

這時、堂下左首的一名官員作揖開口道:“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動怒,齊王殿下好歹也是您的皇侄。”

至於他的想法、也在回信給鄭貴妃的時候,被崔文升抄錄,最後交到了錦衣衛監察司手中。

過了數秒,長史走入書房內,對朱常洵作揖道:

像肅藩那樣的幾十個人的小藩,終究是少數,正常的宗藩都是數百人。

“嗯……”聞言,朱由校長舒一口氣,隨後轉頭對魏忠賢道:

朱由檢在山西、北直隸的宗室革新,等同是對他這樣的大藩挖肉。

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宗室子弟越多的藩王,反而成爲了受損失最大的藩王。

“萬歲若是擔心,其實可以自己去看。”魏忠賢慫恿着皇帝,因爲他知道皇帝很想出宮,更想去天津船塢看貨船下水。

“弟弟到哪了?”

可以說、李自成對老朱家,算是比較道德的,至少和打着爲大明報仇的清軍相比,堪稱道德楷模。

因此、諸多藩王之中,周藩子弟過的最落魄是事實。

奉國將軍、縣主以下……

“嗯?”聽到這話,朱由校來了興趣,問道:

“皇侄?”朱肅溱緊皺着眉頭,隨後露出輕蔑道:

“底下人探了探消息,萬歲您輟朝這幾日,各黨文臣來回走動,似乎都在爲齊王殿下裁撤三鎮兵馬,又整頓衛所,革新宗室的舉動而走動。”

“回萬歲……”崔應元早就得到了朱由檢的示意,皇帝問什麼就答什麼,因此開口道:

但尷尬的局面是,朱由檢一出手就收拾了山西、北直隸,河南北部的四王。

對於朱肅溱來說、有這樣的一個皇侄作爲對手,着實讓他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因此在朱恭枵的提醒下,只能閉上了嘴。

要知道這可不是一戶二十畝,而是一人二十畝。

這是什麼概念,這是尋常一戶人家勞作上百年,乃至兩百年才能積攢的財富。

“奴婢領口諭。”魏忠賢見狀便起身,隨後作揖、畢恭畢敬退下。

就眼下來說、尋常一戶人家有七八人都不奇怪,而如果按照那流傳來的消息,那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一戶人家也能有一百五六十畝田地。

這簡短的八個字,就要讓周藩近萬子弟出走。

他便是引起國本之爭,導致萬曆皇帝和文臣矛盾爆發,間接導致大明時局漸漸敗壞的福王,朱常洵……

楚藩雖然佔據豪華之地,但是有“僞楚王案”這個黑歷史,如果朱由檢那傢伙要潑黑水,楚藩說不定都要被削藩了。

“你們是誰的人?”

被宣來的李若漣和崔應元紛紛開口,作揖行禮。

這樣的變動,自然逃不過各地藩王的耳目。

這手書的內容也很簡單,便是分析了時局,說出了宗室制度革新對於藩王的危害,末了再添上一句需要藩王們自己上疏解決的提醒罷了。

不過、對於大部分藩王來說,他們的宗室子弟多者不過千人,少則不過幾十人,根本就不覺得革新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外廷沒有動靜嗎?”

他的好皇侄是真的有兵馬啊……

“殿下!”

說白了、和滿清奪取天下後,被丟在關外吹冷風的衆多下旗子弟一樣,大明宗室子弟也十分苦逼。

書房外的庭院,一大二小的三個少年人正在打着雪仗,看上去無比融洽。

他之所以要提東廠和錦衣衛,就是想隱晦提醒皇帝,東廠是節制錦衣衛的,而眼下錦衣衛似乎已經沒有人能約束了。

岷藩就不用說了,根本不受待見,並且緊鄰貴州,要是敢有什麼意見,立馬就被收拾了。

“十四艘什麼船?”

開口的郡王,便是日後面對李自成攻城時,大散金銀,爲明朝守住了一次開封城的朱恭枵。

如果大明一直不對宗室制度進行變法革新,那麼他們會被藩王壓榨到王朝滅亡爲止,並且還要爲王朝陪葬。

但眼下不同了、朱由檢給了天下宗室一個希望。

在衆多宗室子弟看來,考不上宗室的科舉,又不能經商、不能打工,沒有自己的莊田,那就只有苟活着,忍受親王三服對自己的盤剝。

也正是因爲治理宗室子弟需要個人能力和謀略,這才導致了周藩的下場,可以說是諸藩最好的幾個代表。

三百兩銀子,這是普通河南百姓,不吃不喝五十四年才能賺到的銀子啊。

但既然朱國祚想要多重押寶,還不敢當出頭鳥,那也別怪朱常洵自己化身鴕鳥,不問世事了。

“有一些……”魏忠賢小心翼翼的迴應道:

朱肅溱不想冒這個險,因此即便他再怎麼生氣,卻還是不敢撕破臉。

崔應元和李若漣十分好奇,卻見朱由校突然看向他們,對他們道:

這還是收拾一般的藩王,如果是收拾朱常洵這種沒有出三服的藩王,收拾過了就容易被文臣以“刻薄宗親”的名頭彈劾。

歷史上的天啓和崇禎,都因爲這種結果,沒有選擇對李選侍和鄭貴妃報復。

“齊王殿下目前在順天府南苑休整,明日前往天津,觀看天津船塢的十四艘海船下水。”

皇權雖然還暫時大不過文官,但卻處在一種微妙的局面。

這樣的局面,十分搞笑。

倒是旁邊的郡王開口道:“爹、服個軟也沒有什麼,況且眼下擔心革新之事的不止是我們,應該是洛陽那位,和天下諸多親王、三百餘位郡王。”

不過、他閉上嘴,不代表沒有人有別的心思。

曾經和朱常洵爲敵十數載的文臣勢力,眼下卻成了他的保護傘……

也就是說、哪怕均分,每人也有六千兩銀子的收入。

如周藩,便佔據了開封府三分之一的田地,哪怕只支取一成,每年也有四五十萬兩白銀的收入。

“這個出頭鳥,誰愛當誰當。”

被文臣勢力針對了十幾年的他,還能看不出這是朱國祚在找人當領頭羊的把戲?

這麼一來、宗室子弟破千的藩王就只剩下了周、岷、楚三派了。

對於周王和周藩郡王來說,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了五服的親戚,還需要周藩來養他們,因此貢獻一些勞力也是應該的。

這樣的價值,足以讓下面的宗室子弟瘋狂,而事實也是這樣的。

要是忍受不了,那連養濟院都去不了,只能在街頭餓死。

不得不說、在明末的這種爛攤子下,相比較累死累活,修修補補的朱常洛父子三人,朱常洵可以說過的十分滋潤。

幾十年沒有拿到俸祿的他們,根本不相信朝廷會給他們發田,哪怕這個田需要交三成租子,並且不可買賣。

也就是說、他們只要乖乖地,什麼都不幹,等着朱由檢來發田,就能平白收穫價值三百兩銀子的二十畝地。

要知道、哪怕是二十畝田地,就眼下的物價來看,類似河南這樣的地方,最少需要十五兩銀子才能買上一畝。

只是他們的這行爲,被朱由校看在眼裡後,眼中的笑意卻越來越濃重了。

儘管莊田是繳納了賦稅後,從賦稅中定額發放俸祿,因此佔比並不大,每年是定額157萬兩,但架不住還有其他佃戶主動將土地掛在藩王名下來躲避賦稅。

這麼一來、大藩就只剩下了他周王府,可謂是孤立無援。

值得側目的是,在五十八歲的朱肅溱旁邊,還站着四旬左右的一名郡王,而郡王旁邊則是站着二十歲出頭的一個青年。

“都開始對宗室子弟下手了,還稱呼什麼皇侄?”

說白了、文官需要維護祖制,用祖制來壓制皇帝,掌握權力。

只是不等他多想,朱由校就開口道:

聞言的宗室子弟,對於這則消息的第一反應便是“不可能!”

二十五日的紫禁城的皇宮養心殿內,伴隨着夜色降臨,監察司將福王的回信交到了朱由校的手上。

朱由校頭也不擡,李若漣二人也在魏忠賢的示意下走進了養心殿內,低頭等待皇帝開口。

這樣的疑惑,在他打開書信,見到其中內容時便解開了。

因此、相比較默不作聲的諸王,得知消息而率先發脾氣的人,便是眼下的周王朱肅溱。

後世所傳的“福祿宴”半真半假,李自成倒沒有喜歡吃人肉那麼變態。

“這段時間事情太多,居然忘了天津的事情,也不知道這些船匠的手藝怎麼樣,別浪費了木材。”

過了半個時辰,幹清宮外響起了腳步聲,三道身影走進了幹清宮,來到了養心殿門口。

“臣參見萬歲,萬歲聖躬安……”

天下諸王,有記載的莊田高達五千餘萬畝。

朱由檢要動山西兩地的宗室,魏忠賢雖然不太清楚,但也大概知道。

“該做什麼,該說什麼,日後好好思量一下……”

五十八歲的他眼下坐在會廳主位,左右坐着王府的官吏,而會廳中還跪着一名前來傳話的胥吏。

說着、長史將信雙手遞上,而朱常洵也疑惑的接過。

說到這裡、朱肅溱咬緊了牙關:“十一歲就如此歹毒,大了還得了……”

如肅王這種小藩,整個藩都沒有二十個人,莊田還沒有三千畝,加上朝廷又不發俸祿,用西北之地的三千畝畝產養二十多口人,也就是過的比較富裕罷了。

“這些奏疏裡,同意革新的有幾位?反對的有幾位?”

“確實可行!”朱由校不知道聽了什麼,整個人精神了不少。

“不過、雖然造好了,但便是船塢的工匠們也沒有把握能不能行,尤其是三千料的那艘。”

如果只有周藩一脈上疏,那皇帝根本就不會在意,甚至會斥責周藩。

他的話說完,但朱由校並沒有迴應,而是將手中的信揉作一團,丟到了旁邊的蜂窩煤爐之中。

但如果他們支持宗室制度的革新,那麼按照新法來說,肅藩雖然失去了兩千多畝莊田,但卻得到了每年上萬兩銀子的俸祿。

王府的書房中,一個有些發福、身着常服的男人手持書信,眉頭緊皺。

魏忠賢瞥了一眼那堆積如山的奏疏,嚥了咽口水,不敢想象皇帝需要面對多大的壓力。

“不用驚慌,我這兩個侄子想鬧騰,就讓他們鬧騰好了。”男人驀然擡頭看向庭院之中,而他的身份也昭之若然。

但是他沒想到、在皇帝的默許下,自家這位齊王居然敢玩的這麼大。

不過是剛剛就藩九年的新藩,可福王府的規制卻比肩周王府,而宮中看去,可以說清一色的都是婢女。

要服衆、並且治理數以百人,乃至千人、萬人的家族,所需要的才幹,可以說是立馬就能派往地方,擔任一縣父母官的能力。

朱肅溱的憤怒,也是因爲隊友的不給力而憤怒的。

儘管時間還不長,但消息已經從山西、北直隸,擴散到了山東、河南、湖廣北部、陝西一帶。

朱常洵只是貪戀權色,但不是傻子。

除了姚氏外,他還有幾十個沒有名份的寵姬。

有兵馬、又年輕、還肯讓利……

不過、估計眼下的福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被一個放羊孩給處死。

朱由校在燭光下看着這份抄錄的手書,面無表情。

“具體的消息沒有探查到,南鎮撫司應該在探查,不過錦衣衛革新後,東廠就……”

正因爲家族人丁旺盛,因此人丁越多,管理就越難。

在庭院之中奔走的三個少年,便是他的三個郡王。

不過、目前的局勢不同了。

一下子就整頓了四大宗藩裡面的兩個大藩,並且從地方的反應來看,效果似乎不錯。

這還是最底層的奉國中尉,而其他的鎮國、輔國中尉還能收益更多。

“自然是萬歲的人,是大明的人。”李若漣和崔應元不敢怠慢,下意識就回應。

既然所有人都收到了信,就說明朱國祚一個人都不想扶持。

朱常洵看着毫無價值的手書,直接將它攥成一團,投入了旁邊的火爐之中。

姚氏提醒着自家王爺,而朱常洵卻面露不喜道:

“去傳李若漣、崔應元來養心殿。”

“好!”朱由校咳嗽道:

“既然你們是朕的人,那麼朕現在讓你們去做一件事,伱們認爲怎麼樣?”朱由校用上了十分正式的自稱。

“請萬歲吩咐!”李若漣和崔應元當即跪下作揖,而朱由校也眼中笑意濃重道:

“好、二位不虧是朕的肱骨之臣,既然如此,那你們……”

四點還有一更

(本章完)

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66章 終末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90章 師徒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143章 大反攻
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140章 大勝之勢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手藝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395章 銀行試點序幕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258章 河西見聞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66章 終末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490章 師徒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52章 明金對峙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143章 大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