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河中收復

“大明萬勝!”

“大明萬勝!”

天啓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伴隨着希瓦城外的喝彩聲響起,希瓦城最終被攻陷。

至此,立國一百三十年的希瓦汗國宣告覆滅,李定國也當即下令驅逐希瓦城西南的土庫曼人,同時圍剿境內不投降的希瓦人。

九月初一,河中地區被設河中行省,並在其中設五府。

烏拉爾河以東,鹹海以西,烏拉爾山脈以南,波斯以北爲西海府。

未收復的坎大哈地區爲西磧府,費爾干納河谷爲河中府,布哈拉等地爲西沙府,剩下的地區爲蒙池府。

河中五府,雖然面積廣袤,但由於土庫曼、希瓦、布哈拉、哈薩克等遊牧民族的無節制放牧,加上小冰河時期降水減少,戈壁沙漠化嚴重,因此能生活的地方並不多。

適合生存的地方,也不過寥寥二十餘城,而眼下河中五府的人口甚至不足五十萬人。

其中,這五十萬人還有生活在坎大哈地區的二十幾萬莫臥兒人,以及二十幾萬流竄的土庫曼、希瓦人。

這些人口都在南逃波斯或莫臥兒地區,河中之地正在以肉眼可見的情況,變得人口空虛。

在鐵路未修抵此地的情況下,恐怕五府是名存實亡,河中五府只能淪爲河中軍鎮。

對此,於九月十五纔得到消息的朱由檢也是仔細研究了一下河中的情況。

“嗚嗚——”

火車的汽笛聲代表了朱由檢他們還在旅途中,而眼下的他們,確實是剛從昆明府走出。

坐在火車上,朱由檢在看河中的軍報,朱由校則是在繪聲繪色的說着昆明百姓的生活。

“這雲南的百姓不過三百零六萬,耕地卻有一千八百餘萬畝,也難怪日子能這麼好過。”

朱由校看着火車外那一片片的果田、花海,不由笑道:

“若是火車速度再快一點,恐怕雲南會是國朝的“花園”,你說是不是?弟弟。”

朱由校高興的回頭看向朱由檢,見他還拿着手中的河中軍報,不由埋怨道:

“弟弟這次在昆明都沒有陪我逛逛,只派了文昭陪我,着實無趣。”

“嗯?”聽得朱由校這麼說,朱由檢疑惑擡頭,看着滿臉埋怨的朱由校不禁問道:

“可我聽說,哥哥逛的很是高興,樂不思蜀啊……”

“那不過是掩飾弟弟不在的難過罷了。”朱由校嘴硬開口,惹得朱由檢哭笑不得:

“如此說來,確實是我的不是了。”

“雖不能這麼說,但弟弟自己都開口如此,那便只能如此了。”

朱由校也笑着打趣,兄弟二人四目相對,瞧見各自表情,紛紛哈哈大笑。

只是,笑完之後,朱由校還是說起了正事:

“眼下,我們也走訪了山、陝、甘、川、雲五省……”

“走過這五省,我方知百姓不易。”

“這五省加上我走過的兩京,河南,其富裕之地的農民也不過每戶歲入二十五六兩。”

“那些山陝貧苦之地的農民,歲入更是隻有十二三兩銀子。”

“江南、西北、西南,這些地方平均每戶七八口人,二十五六兩供七八口人人用尚且捉襟見肘,何況十二三兩呢?”

“我聽山陝農戶說,乾旱最甚時,每戶歲入甚至不過五六兩。”

“唉……這天災着實害人不淺啊。”

朱由校嘆息了起來,卻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只是覺得天災實在太無情了。

不過即便如此,這一路走來的情況,能讓朱由校這種重馭民之術的皇帝都感嘆百姓疾苦,也不枉朱由檢走一遭。

“弟弟,你說馭民之術真的已經不適用了嗎?”

朱由校忽的發問,但面對這個問題,朱由檢卻果斷搖頭:

“馭民之術並非沒用了,只是它需要改變了。”

“以往的馭民之術在於愚民、疲民,讓百姓愚昧且疲於奔命。”

“日後的馭民之術,應該是讓百姓服從正常的規矩,給予百姓小民尊嚴,而不是頑固的當成愚民。”

“古往今來,皇帝皆將百姓視爲奴僕,更有甚者視百姓爲牲畜。”

“如此對待,百姓富裕能吃飽時尚且無事,但百姓一旦遭遇困難,朝廷還依舊不加體恤,那就怪不得百姓起義了,王朝自然將被百姓推翻。”

“國朝曾經也是如此,這是千古未變過的。”

“然而自蒸汽機出現以來,國朝面對的將是千古未有之大變革,若是還不生變,那國朝只會遭遇報復。”

“文武百官尚且能承受這報復,但坐在位置上的那人便不一定了。”

“臣弟分封諸藩於海外,爲的就是保護哥哥這一脈的未來子孫。”

“有諸藩在,無論王朝如何更迭,後繼者始終不可能做的太過分,因此哥哥這一脈和海外諸藩的諸脈子孫都能保住性命。”

“命保住了,那便要說道說道如何維持國朝統治了。”

“臣弟早說過,時代變了,國朝對百姓的態度也得改變,對百姓的需求也得認知道才行。”

朱由檢給朱由校親手泡了一壺茶,緩緩開口道:

“以往的盛世,只要百姓能吃口飽飯便是盛世,哪怕只吃番薯和番薯藤,只要能吃飽,能活命,便是盛世。”

“然而,眼下時過境遷,千古不同。”

“三皇五帝時期還在刀耕火種,眼下卻已經用上了機器。”

“國朝遭遇十五年天災人禍,眼下可耕種的七億餘畝土地裡,有兩億畝便是花生、番薯、馬鈴薯、玉麥等物……”

朱由檢端起茶水抿了一口茶:

“這些個東西好吃嗎?不見得……吃它們只是爲了活命罷了。”

“等旱情過去,百姓都會想着吃米麥,吃精糧,這是人嚮往的,自然不可阻攔。”

“可是……”朱由檢剛剛停頓抿茶,朱由校就皺眉道:

“如果用上化肥,番薯可畝產七八石,土豆可畝產三四石,玉麥也能畝產兩石。”

“這一畝番薯,能抵得過四五畝稻子,五六畝麥子。”

“百姓停種了這些,轉而吃米麥,那國朝的土地就只夠他們吃米麥了,一些諸如肉、桑雜類的價格便會上漲……”

“不能一筆概括……”朱由檢搖頭打斷:

“誠如哥哥所說,國朝十億七千餘萬畝耕地,畝產大多一石,只有江南、湖廣、四川等地能畝產二三石。”

“如此算下來,這十億七千餘萬畝耕地,除去種植瓜果蔬菜的田畝,歲產也不過十四五億石米麥罷了。”

“十四五億石米麥,碾磨去殼,能吃的不過十一二億石,而國朝百姓直接吃下的糧食便有六億。”

“剩下的糧食,不管再怎麼操作,始終也是足夠的,富裕的。”

“國朝萬曆初年,大部分百姓能過的舒服也因爲如此,日後也會如此。”

“況且,只要有機器在,有化肥在,只要工業一直髮展,溫飽問題便不是問題。”

“需要解決的,是在原本“不餓死”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東西,諸如肉食、綢緞之類的東西,而這些也是天災未降臨前,國朝百姓所追求的東西。”

“上善若水,而百姓爲水。”

“水可載舟,亦能覆舟。”

“大明朝不是我朱家一家的天下,儘管它曾經是,但它未來不能是。”

“大明是天下百姓的大明,而我朱家,不過是大明這艘船的修船工罷了。”

“百姓非議如舟船破洞漏水,解決問題,修補缺口即可。”

朱由檢說着自己的想法,對此朱由校皺了皺眉頭:

“可若是這水變得洶涌,不知所謂,一昧索取,又該如何。”

“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朱由檢抿了一口茶,淡漠道:

“若是真的勸不住,那便視情況而鬆緊,但原則問題不能退步。”

“只要抓好教育,錘鍊好統一的思想,伴隨國朝百姓接受的教育提高,後繼者依舊能聽進去百姓的所需,那大明還可傳百年。”

“重要的無非就八個字……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說到這裡,朱由檢臉上露出一絲苦澀:

“你我兄弟並非神人,如何能預測百年之事?”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你我已經做了幾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夠了……”

朱由檢這話讓朱由校忍不住點頭頷首,但卻又追問道:

“弟弟覺得,國朝百姓若是想要達到頓頓有肉吃,年年有新衣,那我應該如何做?”

“蕭規曹隨,哥哥只需要按部就班,堅持十年即可。”朱由校毅然決然的回答。

“只需十年?”朱由校有些不敢相信,但朱由檢卻道:

“十年之後,國朝耕地恐不下十八億,而人口至多不過三億。”

“屆時,百姓人均六畝耕地,畝產因化肥而產出一石四五斗,歲入八九石米麥。”

“若是能達到這樣的盛況,國朝百姓就足以衣食無憂,餐餐吃肉。”

朱由檢沒有小看大明的潛力,在他看來,眼下大明雖然人口很多,但適合開墾的地方也很多。

眼下的拖拉機雖然原始,但只要產量大,數量多,那也能讓大明的農業發生質變。

更何況大明接受基礎教育的人太多,日後一旦有人稍微改善拖拉機,讓其能達到二十世紀初的效率,大明都能利用龐大的工業產能來開墾出幾十億畝耕地。

以大明眼下的疆域,哪怕沒有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但化肥普及後,養活十億人是沒有問題的。

正因爲老百姓吃飯的問題解決了,基礎教育跟上了,朱由檢纔會擔心思想解放後引起的皇權和民權衝突。

皇權和民權肯定是能共存的,但具體操作起來很有難度,朱由檢想動手自己操作也不可能,因爲現在民權和民間思想還沒有徹底解放。

他賭不準這個時間點會在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他不可能在大明一直耗着,把自己留下的政治問題不斷加重。

儘早脫身並沒有錯,他即便去了齊國,也能寫信給自家哥哥,幫其解決問題。

想到這裡,朱由檢看向了朱由校,笑了笑道:

“哥哥不用太過憂慮,若是真的有急需改變的事情,我也會寫信通知您的。”

“別忘了,眼下有蒸汽輪船,送一個人從齊國來大明也不過一個月,更何況一封信呢?”

“倒也是……”聽到朱由檢的話,朱由校也釋懷開來了。

“也對,自己還有弟弟,自己或許不能想出辦法,但弟弟肯定可以。”

“嗚嗚——”

在朱由校想着的時候,火車的汽笛聲響起了,這代表他們距離前面的站點已經不遠。

這讓朱由檢加緊了對其它正事的交代,而這其中便有他剛纔放下的河中奏疏。

聽着汽笛聲結束,他拿起奏疏對朱由校交代道:

“哥哥,這河中之地雖然收復,但治理起來並非那麼容易。”

“且不提當地宗教影響極大,單單當地的環境和情況就足以令你重視。”

“李定國和李自成拿下坎大哈只是時間問題,南虜的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而國朝和波斯也將直接接壤。”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爲我們對波斯人的宗教信仰問題無法做出妥協,而國朝又無餘力繼續拿下波斯,因此河中便已經是極限了。”

“後續,國朝和波斯的邊塞衝突會一直存在,哥哥得有足夠的定力,不得輕易開啓戰端。”

“河中之地比起中原兩京十三省還要大,但等其平定之時,其境內人口恐怕連二十萬都不一定有。”

“因此,國朝必須準備修建一條通往河中南北的鐵路來貫穿國朝東西兩端。”

朱由檢的話讓朱由校頷首,他詢問道:

“是順着眼下的京西鐵路向西修建,對否?”

“對!”朱由檢點了點頭,陸文昭見狀也遞過來了一本地圖。

朱由檢將其打開,展開鋪在桌上後,出現的是大明的基礎鐵路地圖。

他將手放到了已經修建到輪臺縣(烏魯木齊)的鐵路上,一路滑動指向了怛羅斯城,然後先滑向了烏拉爾山脈的南部平原,又滑回怛羅斯,繼而滑向了南部的坎大哈北部。

“國朝需要在河中地區修建兩條鐵路,鐵路從輪臺一路向西,抵達怛羅斯後,一條向西北抵達河中行省的西海府,未來的西海城。”

“一條從怛羅斯向南,抵達眼下的坎大哈,日後國朝的磧西城。”

朱由檢說出路線,讓朱由校觀摩後,自己讓開繼續說道:

“這兩條鐵路,工期分別爲十三年,十五年。”

“按照現在的情況,預計在天啓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宣告完工。”

“屆時,國朝就可以毫無壓力的遷移百姓了。”

“不過在此之前,河中還是得以軍管的方式運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雖然存在,但儘量不得干涉都督府的運行方式。”

朱由檢這麼說,也是他對河中地區難以脫離大明的自信。

步槍的命脈在子彈身上,而現在整個世界,能生產步槍子彈的只有順天和應天兩大兵工廠。

更關鍵的是,兩大兵工廠一個是負責雷酸汞生產,一個是負責製作底火。

也就是說,河中即便想要脫離大明,妄想獨立,那他們也會在明軍的攻勢中彈盡糧絕而亡。

現在已經是熱武器時代了,沒有子彈的步槍就是一杆短矛。

大明的任何一支軍隊想要割據地方都不可能,除非他們擁有完整的子彈生產線。

“雖然這麼說,但若是按照弟弟之前所言,旱情即將結束,那國朝內部的百姓,恐怕不會樂意去河中之地。”

“即便流放貪官污吏的三族,每年數量也不過數萬,起不了太大的用作。”

朱由校說出了他對遷移之事的擔心,而對此,朱由檢卻絲毫不擔心。

“一年數萬,十年數十萬。”

“河中之地並不需要太多的人,太多的人也養不活,這點和嶺北、安西、北庭、漠北、烏斯藏類似。”

“現在嶺北之地已經發配了三十幾萬貪官污吏的三族,差不多也該輪到河中了。”

“接下來十幾年時間,國朝也不會發動太大的戰事,如此便可。”

朱由檢說着,火車也抵達了大理府的祥雲鎮站點。

當看到窗外的“祥雲站點”四個字後,朱由校就知道自家弟弟爲什麼那麼着急交代事情了。

這裡有他想見的人,也有自己不想見的人。

“除去這兩條鐵路,國朝還需要新增單于省安北城到輪臺縣的鐵路,工期預計十年。”

“另外還有瀛洲本島的沿海鐵路,舊港府和南海府的南海鐵路,以及國朝從浙江連接交趾的浙交鐵路。”

“最後,哥哥還可以仔細研究研究,從昆明到暹羅城,從瀋陽到平壤”、釜山的鐵路。”

“暹羅、朝鮮都是臨近國朝本土的藩屬國,建設鐵路連接他們,有助於國朝掌控他們。”

“這八條鐵路,便是國朝未來二十年需要修建的後續鐵路。”

“雖然現在在投入上達到了一億六千餘萬兩,但隨着後續的材料費用降低,實際投入應該不到一億兩千萬兩。”

“國朝的賦稅我算過,後歲開始,即便每年額外還要修建這麼多條鐵路,其淨入也大概有一千萬兩左右。”

朱由檢幾乎把後續工部十幾年的事情都交代了。

在未來不出什麼工程意外的情況下,未來十幾年的工部都得忙着維護朱由檢執政時期留下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鐵路工程,並建設新的道路和鐵路。

朱由校看着娓娓道來的自家弟弟,倍感欣慰的同時,卻再度又不捨了起來。

他始終是人,是人就有感情,而這也是他一個人無法成爲中興之主的原因。

他無法眼睜睜看着自家弟弟就藩,儘管這會讓他的位置更爲穩固,但他還是不想。

“弟弟真的不考慮留下來嗎?”

“再給我教導教導垠哥兒也行啊……”朱由校聽着自己的話,自己都忍不住臉紅了起來。

朱和垠才一歲半,而且還是皇長孫,以他的年紀恐怕要等到九年以後才能開始培養,哪怕只培養六年時間,也是整整十五年後了。

十五年後,那時朱由檢都四十有七,接近半百的人了。

“哥哥這話,倒也不知羞……”

便是朱由檢,也忍不住發笑起來。

“嗚嗚——”

好在,火車汽笛聲打破了這令朱由校窘迫的一幕,他尷尬擺手道:

“只是捨不得弟弟罷了。”

“無礙,說不定我日後還會回來經常走動。”朱由檢安撫着朱由校,同時把鐵路地圖折起來,推到了朱由校面前:

“哥哥要去麓川巡視,這圖紙剛好可以給哥哥解解悶,閒暇時可以想想怎麼修這八條鐵路。”

朱由校私底下偷偷建造小火車和輪船的事情,朱由檢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才特意那麼詳細對朱由校交代了鐵路的事情。

他所想的,就是讓朱由校好好監督工部修建鐵路,別出現什麼質量問題。

儘管天啓二十二年以來,在水利、道路、鐵路上沒出現過什麼重大事故,但朱由檢還是不放心。

既然自家哥哥懂行,那就讓他去盯梢好了,感覺他也會玩的比較高興。

“呵呵,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聽到自家弟弟的話,朱由校也視若珍寶的將鐵路圖紙收到了懷裡。

那動作,比他收皇帝印璽時候還要珍貴三分,看的陸文昭暗中嘖嘖不已。

“既然如此,那臣弟就在這裡等哥哥一個月後回來了。”

朱由檢站了起來,朱由校見狀也是如此。

“我送送弟弟。”

他二話不說,牽着朱由檢的手腕便和他走出停下許久的火車車廂內。

二人來到了站臺上,不過並沒有看到什麼商賈行人,只看到了成排的儀鸞衛兵馬。

“弟弟近來與我一同南下,一路上消瘦不少,希望我下次回來時,能看到弟弟胖些。”

朱由校目光關切,他可以感受到自家弟弟那纖細了不少的手腕,以及衣服下那十分消瘦的身形。

“哥哥就送到這裡吧,火車燃料已經備好,一直佔用一條鐵路也不是事,哥哥先出發吧,臣弟跑不了。”

面對關切,朱由檢笑了笑,隨後卻反向安撫起了朱由校,並且話裡話外還用“佔線”來逼他這哥哥早早上車。

聞言的朱由校沒有埋怨他着急趕自己,而是笑着點了點頭,十分聽話的迴應:

“既然如此,那我便先去了,一個月後弟弟務必在此處隨我走完接下來的路。”

“皇兄所請,臣弟不敢辭……”朱由檢拱手作揖,行禮示意可以動身了。

瞧着他的舉動,朱由校雖說不捨,卻還是鬆開了手,目光遲遲沒打算挪開。

只是瞧着朱由檢遲遲不起身,他才依依不捨的轉過身去,腳步緩慢的上了火車。

見他上車,朱由檢也直起了脊背,同時儀鸞衛也紛紛上車。

在所有人都上車的同時,朱由檢也看到了坐回位置,在車窗背後還一直看着自己的朱由校。

他笑了笑,而與此同時火車也發出了“嗚嗚”的汽笛聲。

在汽笛聲中,火車緩緩啓動,隨後帶着朱由校不捨的目光,強行將他從此地帶向了麓川。

瞧着漸行漸遠的火車,朱由檢收回了自己的目光,與陸文昭和十數名錦衣衛走向了火車站的門外。

在門外,在十數裡外,那裡還有着一位朱由檢想要徹夜長談的老友。

此刻,他只想見一見他,因爲這一面後,恐怕二人便再也沒有機會相見了……

第73章 秦氏兄弟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75章 回京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523章 荊棘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20章 國債第96章 扶弟魔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64章 事畢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76章 浙黨勢大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179章 出兵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26章 日新月異
第73章 秦氏兄弟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75章 回京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6章 佈局西南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523章 荊棘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620章 國債第96章 扶弟魔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戰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164章 事畢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188章 齊王掛帥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亞之行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74章 百事艱難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76章 浙黨勢大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275章 葉向高的提議第180章 全殲荷蘭遠征軍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98章 任他幾路來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179章 出兵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626章 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