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神臂弓

其實讓王巨回京擔任條例司檢詳文字,是趙頊與王安石共同主意。~.

這個官職有些模糊,王巨能擔任,小蘇能擔任,然而就是司馬光去擔任,也不委屈,一個彈性很大的官職。

王巨有着一些巧思,這正是變法最需要的。王巨可以做爲一重要的智囊,讓變法更加完美。

三就是磨勘,不管怎麼說,王巨歲數擺在哪裡了。

趙頊磕磕碰碰的,王巨也有,與兩世爲人無關,而是進入權利圈的時間比較短。比如王巨做了許多佈置與安排,有的後手眼光長遠得別人都不敢想像。不過區別是王安石在下棋,王巨只能布閒棋,這是無奈,現在他還沒那下棋的資格。

但還有一些不順,比如蔗糖,最後藉助了內藏庫。

再比如眼下這個尷尬的位置。

所以趙頊考慮也不能說不對。

在條例司呆上幾年後,外放到一個大州擔任幾年知州,隨後再回到京城,那麼就可以進入兩制官了,於兩制官裡再呆一呆,就有資歷進入執政。

那麼前有王安石,後有王巨,二王護宋,宋朝就會中興了。

敢情他想得很美妙。

實際王巨剛纔也打斷了他的夢想,不要說變法,就是斂財的。不過面對這個積欠,這個斂財斂得也不算過份,問題就在於如何更合理地去斂財,以最小民怨去斂財。

所以趙頊根本就沒有想到王巨居然是這種反應。

王安石很孤傲,實際王巨也孤傲,比如他只是一個舉子之身。面對自己與父母親。侃侃而談。這就是孤傲,大約有才氣的都是如此,比如張良,比如諸葛亮,王猛,魏徵,宋璟。

這個動作,自他認識王巨以來。還沒有做過的。

“再說說吧,”趙頊未想清楚,先將王巨扶起來,又轉移話題,道:“前段時間入內都副知張若水與西上閣門使李評獻神臂弓一把,射程極遠。朕正準備請你進宮觀看。”

“神臂弓?”王巨一顆心怦怦跳了起來,它的名氣太大了,王巨也等很久了。

“仿照西夏偏架弩改造的,朕賜名爲神臂弓。”

宋朝的是蹶張弩,就是用腳踩住。腳臂一起用力拉開的勁弩。但西夏偏架弩不同,很類似宋弓。

趙頊這裡並沒有提西夏人。但提到了偏架弩,王巨心中有數了,可能時間上不同,畢竟經自己推動,邊境情況不一樣了。但不管如何推動,那個李定來了,這是他最擔心的,道:“陛下,能否讓臣看一看。”

“朕就打算給你看的。”趙頊道。

他只是感到很厲害,究竟有多厲害,得讓懂行的人來評價。

這個懂行不是指能拉開,或者武藝強,而是對軍事方面精通的人。

滿朝文武當中,除了王巨,他還真不知道是誰纔有這資格。

他對身邊太監低語一聲。

神臂弓哪,王巨心中有些小激動,他是他進京城來聽到最好的消息。

一會兒幾名衛士拿來一張弓,應當是弩,弓也罷弩也行,爲什麼呢,它不再是以前宋朝的那種弩了,樣式改了很多,很近接弓,因此趙頊將它取名爲神臂弓。實際嚴格說,它還是弩,是在西夏偏架弩基礎上,加上了宋朝蹶張弩以及複合弓等技術糅合在一起的產物。

衛士放下神臂弓,王巨走過去觀看。

這玩意後世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究竟是什麼玩意?

首先是弓與弦的材料,王巨一眼就看到複合弓的影子,沒有高強度的材料,是不可能有這麼強勁的射力。

實際宋朝許多器甲真的不錯,只是技術上來了,但製作時多是不合格產品……

其次它的射角可能很低,因爲它的弩箭比以前的弩箭更短,這個身角必須大幅度地減少。

它的弩箭很短,只有六七寸,不過設計者十分高明,於是將弩箭變細,壓縮截面,減少發射時的阻力,但爲了增加其穿透力,連箭桿幾乎都是金屬打造的。

但這麼細的箭與弦配合又很困難,於是又設計了垂直尾羽。

與長弓相比,它的弓長同樣有限,不過一米左右,這對臂胎要求也必須嚴格了,因此又用多層山桑木疊合,然後層層粘有牛筋,不過最大的奧秘就是槓桿上弦,這裡又用上了宋制蹶張弩的原理,用大腿踩踏,手拉臂環,一道發力,將弦拉滿。還有其他的一些細節設施。

因此便出現了王巨手中這個事物:以厭(山桑木)爲身,檀爲弰,鐵爲蹬子槍頭,銅爲馬面牙發,麻解索扎絲爲弦,弩身通長三尺有二寸,兩弭各長九寸有二分,兩閃各長一尺一寸七分,弝長四寸,通長四尺五寸八分,弦長二尺五寸。

但不能小看了它,雖然看似玲瓏,在這個玲瓏弩、玲瓏弩箭上,集中了這時代材料學與弩箭技術的巔峰,處處洋溢着力學原理。

只不過古代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本事將它闡述清楚罷了。

至於機括的什麼,王巨根本就沒有看到。

“陛下,讓臣試一試。”

“行。”

兩人走出殿外,王巨先試了試力道,這個弓他還是第一次拉過。也沒有關係,他練了好幾年的弓箭,弩碰得少,不過無論宋弩還是西夏弩都不陌生。

王巨大喝一聲,一下子將弩拉滿,然後手一鬆,弩箭迅速飛射出去。

這是試箭,前方是通道,宮女太監也攆走了,放出後,王巨用步測量了一下,確實是三百步左右。這證明那個三百四十步非虛。

只是他沒想到鼎鼎大名的神臂弓居然是這種迷你版的樣式。

然而人家個子小,力氣卻很大,比蹶張弩射程更遠。

殺傷力的什麼也不用試驗了。有這個射速與射程。殺傷力還能小嗎?

趙頊無語道:“卿真是好臂力。”

它雖然試驗出來了。大半將士拉不開,能拉滿的人更少。趙頊忽然又想到了程顥來訴苦,王巨有這個臂力,將程顥一按,程顥還能動彈起來嗎?

“陛下誇張獎了,張若水與李評呢?”

“在弓弩院。”

“能否讓臣見他們一下?”

“卿……”

“陛下,它還能改造。”

“還能改造?”趙頊詫異地問。

“它威力雖大,但對臂力要求太高了。”

“卿言極是。朕讓衛士試射,十不足二三人能拉起來,能象卿這樣拉滿的不足一人。即便連王昭明也拉不滿。”

“這個,”王巨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兩個大太監一會被帶到內宮,看到王巨,又看到地上的神臂弓,他們就明白了。二人先是參見,王巨正趴在神臂弓上觀看,他也無語,實際樣物放在這裡。他漸漸地也看到了許多原理。而且現在他對冷兵器也不陌生了。

但爲什麼自己就想不到的,然後眼巴巴地等着李定?

王巨站了起來。道:“張都知,這是你想出來的?”

剛纔在路上小黃門已經將王巨在條例司的光榮事蹟講給張若水聽了,那可是若大的御史,就被王巨按住潑茶水,自己只是一個太監,有什麼資格爭?

張若水老實地說道:“此乃小民李宏獻偏架弩,然後咱家與工匠們在偏架弩基礎上改造的勁弓。”

實際神臂弓就是神臂弩,但趙頊不大清楚,他賜命爲弓,誰敢說它不是弓?

“那個李宏呢?”

“咱家給了他一百兩銀子。”

“他是哪裡人?”

“似乎是陝西那邊的人吧。”

“勞煩張都知,再去將這個李宏帶來。”

“他只是一個小民。”

“張都知,此弓出現,你功勞非同小可,”王巨老實地說道。後人瞎說一氣,說什麼李定帶來了神臂弓,西夏哪裡有什麼神臂弓。但沒有李定帶來的真正偏架弩技術,即便張若水再聰明,也發明不了神臂弓。事實神臂弓出來後,一直成爲西夏大患,但西夏也沒有撈到它的技術。道理與火藥一樣,有了火藥,漸漸有了先進的熱武器,但不能說這些熱武器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纔有了王巨下面的話:“不過這個偏架弩技術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王檢詳說得對,若是無它,咱家就不會得到靈感。”

“但你得到的可能是真正偏架弩技術,我說的意思你懂嗎?”

“王檢……咱家懂了,”張若水猛然醒悟。

宋朝有宋朝的技術,西夏也有西夏的技術,比如西夏弩,就是這個偏架弩,比如冷鍛鎧,比如夏國劍。

在戰場上宋朝得到許多西夏的器甲,然而怎麼造的,宋朝一直沒有弄清楚。

這個李宏懂得偏架弩技術,那麼可能不是陝西人,而是西夏人,而且是西夏這些器甲製造中一個重要的人物,那麼他還能帶來其他的一些技術,再用這個技術與宋朝技術糅合,說不定又能製造出更多的利器。

張若水與王評出宮找這個李宏,或者李定。

“卿……”同樣的道理,爲什麼他想不到,張若水想不到,王巨一看到此弓就想到了?趙頊同樣也無語了。

王巨道:“大宋能不能宏揚光大,一掃之前的頹廢局面,器甲也是關健。陛下,不如置一軍器監吧。”

說到這裡他靈機一動道:“不如再讓臣知這個軍器監吧。”

宋初武器生產歸作坊使掌管,後來劃到三司鹽鐵司胄案部。直到慶曆戰爭時,受到西夏人刺激,於是置了軍器司,楊偕、姚仲孫、李用和、曹琮等文武重臣外戚共同掌管,下面還有鹽鐵副使林濰、鹽鐵判官方偕、入內副都知岑守素等官員與太監。不過這是臨時機構,後來又取締了。

但變來變去,它都是胄案部下的一個部門。

然而不能小看了這個部門。人數不可少。有弓弩造箭院、廣備攻城作、軍器所、斬馬刀局、萬全指揮、火藥作等機構。僅是弓箭院就有一萬多名工匠!

此外還有各地方作院,但那些作院,卻是地方官員與胄案共同管理的,反正權限不清,乃是宋朝的一大特色。

然後就是兵器的貯藏,這又歸內庫掌管。

爲什麼會出現這些粗製濫造的器甲?正是這種不清不楚的混亂機構與權限造成的結果。

另外就是各大分部門,雖屬於胄案,但胄案所做的僅是一個領管。下屬各部門卻多是太監與權貴子弟兼任。

若真是太監還好一點,宋朝的太監可以說是歷朝歷代表現最好的太監羣體,有懂水利的,有懂軍事的,有懂經營的,就象內藏庫,爲什麼一直在盈利,固然是它的特殊性,也有一部分是多年各個掌管內藏庫太監經營的不錯的原因。

然而現在又混雜了大量權貴子弟,在裡面濫竽充數。一下子敗壞了。

所以王巨提議,將這些作院一起集中起來。單獨置司,不管歸於那一個部門,然而從生產到貯藏一起集中到一個部司,地方的暫時不管,只管京城的。

集中到一個部司後,王巨再去細細觀察,先看工匠的待遇,首先必須讓工匠一家人得以溫飽,連家人都養不活了,如何有心思替國家打造器甲?然後再看其工作量,工匠的任務不能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比如一天能打一把提刀,上面下來任務,必須打造兩把,那提刀打出來後,如何能合格?

這是朝廷所給,但所給必須有所求。王巨觀察好後,適度提高底層工匠待遇,減少工作量,再下詔書,於器甲上鑿印,不僅寫上工匠姓名,還要寫上監造官吏姓名,生產日期,那一個環節失誤了,就要依法追辦那一個官吏或工匠。再到保管,保管官吏驗收,不合格者有權不收,但收下了,就是保管官吏之過。

這樣可能會增加朝廷一部分開支,但不合格的器甲將會大幅度下降。

趙頊聽着王巨講完了,擰眉思考。

“陛下,爲什麼變法,變法不僅是斂財。”

王巨直接將變法與斂財聯繫在一起了,讓趙頊啼笑皆非。

“陛下,它最終目標是富民強國,陛下所以變法也,不能捨本求末,末是斂財,強國纔是本,器甲精了,也強國之本。”

“但以前兼管軍器生產的多是內侍……”

“慶曆時置軍器司,楊偕是樞密直學士,姚仲孫是三司使兼龍圖閣直學士,曹琮是馬軍副都指揮使,李用和是國舅兼殿前副指揮使,隨便那一人都遠勝過了臣。”

趙頊聽出來了,反正王巨是鐵了心想辦法從條例司抽身了。

“陛下,再說臣對它也善長,看一看桃溪劍,以及後來的虎踞炮,雷蒺藜,以及新式鎧甲,並且就是這個利器,臣馬上也能改造得更好。由臣知任,也是最佳的人選。”

“讓朕想一想吧。王巨,大宋臣子你可算是第一個了,侮辱了御史,不但不以爲罪,反過來向朕討官做。”

“陛下,實際是好事,連河工有的大臣都以爲是粗人做的事,況且是武器生產,更以爲是低下的工匠活計。加上以前多是內侍兼任,陛下若讓臣知軍器監,也能看做是對臣的一次處罰。”

“還是不妥……”

“陛下勵精圖治,決心變法,但臣在京城,也會聽,也會看,並且是作爲旁觀者,旁觀者清,陛下若是模糊不清楚的地方,照樣隨時召臣相詢,臣依會知無不言。在不在條例司,又有何區別?”

“那麼青苗法……”

“陛下,青苗法一旦執行,就是斂民之策,然而現在沒有執行,臣也不大清楚。執行後,臣會讓家中傔人們風聞,到時候上書給陛下。”

趙頊默然,不能說王巨說得沒理,好與不好,必須實施了才能知道,現在全部在瞎想呢。

“朕也不是斂民……”

“陛下,權宜之策,不斂不行,但斂沒關係,貧困百姓最好不能斂了。”王巨道。真若斂豪強,還好一點,實際反對者之所以反對的,就是斂到豪強身上了。但道義不會失去多少。然而王安石斂瘋掉了,貧困戶也照樣斂,這才讓反對者佔據了道義。

“不能用斂!”趙頊惱了。

就斂吧,也要道貌岸然,直接說斂,豈不是風波更大。

那麼就不提斂吧,王巨又道:“臣再說一件事,河北又河決了,不過西夏那邊風調雨順,不得不備,況且王韶那邊也不會拖很久。還有,臣之前獻的那個策子效果究竟如何,也要驗證。”

這是前年王巨在校書時,對他的三策進行的補充說明。

然而這道補充,卻又給趙頊帶來了壓力。

淤田是開始,這個沒變,並且開封黃河邊有足夠多的低產瘦地落實淤田,也足以安排大量禁兵過來屯種。地理位置也好,它們都在黃河邊,也就是開封的北面,然而宋朝立都於開封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原地帶,無險可守,防的就是北面的遊牧民族。

但真的金人南下,又有什麼關係呢?這與趙頊不準王巨再提斂財一樣,掩耳盜鈴,自己欺騙自己吧。

最少能讓大家心安一點,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反過來說,再不改,金人南下,禁兵全在京城,又能派上什麼用場?一樣!

王巨隨後又補充了一點,禁兵收入這些年是增加了一小部分,但增加的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因此每名禁兵遷於城外,每月增加五百文軍餉。

一是增加禁兵收入,二是鼓勵禁兵出城。

出城後隨後安置,不會給多少耕地,因爲禁兵大半時間在輪戍,就是給了,多半也會租佃給了普通百姓。但會分一點,讓禁兵妻子家人植桑種麻。

若是有一些活計,比如三司將要經營棉花製品了,這些棉被卻需要在北方加工的,那麼可以“外包”給禁兵的家屬,用此再次增加他們的收入。

家人無憂後,禁兵士氣必會增加。那麼可以進行第二步裁兵了,但裁的過程中卻是增,於河北河東弓箭、荊南夔峽兩廣土兵中廣挑邊軍,最終讓戰鬥軍種保持在禁兵四十五萬,邊軍三十萬。幹依然強大,但那樣,從南到北各方都有了一些機動的兵力,第一時間內控制不測局勢,整個宋軍整體戰鬥力也會大幅度上升。

廂兵的未提,免役法還未出來的呢,若是與免役法搭配,也可以大幅度裁減廂兵。

實際王巨說的第二波裁兵與小蘇想的大有所不同,它不是裁減冗兵爲主,而是爲了強軍,強大國家實力。

可以還會節約一些費用,但節約得有限。若是不裁減廂兵,甚至只能說持平。

還有就是淘汰官員,這個太難了,比如裁減恩蔭,過去很久了,然而大臣時不時拿出它來說事。理論上做好了,一年也能節約一千萬貫以上的支出。但象這樣發展下去,天知道那會是在二十年還是三十年之後。

節約浮費不錯,可宗室子弟卻在迅速增加中,無論怎麼節約,它以後都會逐步增漲。

也就是說節流,幾乎做到了極限。

沒辦法,還是在所謂的“開源”上打主意。

王巨說的就是這個,禁兵支出減少,收入增加後,會產生什麼變化,鄭白渠保捷軍將是最好的證明。不過有了士氣還不行的,必須要訓練,也要有器甲。

並且陝西未來可能不會平靜,馬上這些保捷軍就會派上用場,用實戰做出證明。

王巨繼續說道:“因此臣懇請陛下先於陝西路抽出一些錢帛,先不求鎧甲,但必須將武器裝備起來,對了,還有這個神臂弓。”

說到這裡,王巨眼前浮現出一幕,幾十營保捷軍一人一把神臂弓,那個殺傷力……

第418章 神臂弓第177章 買撲第234章 喜上加喜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88章 酒語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598章 白衣(上)第508章 逆轉(中)第31章 幸運草第97章 放榜(下)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854章 囚籠(中)第738章 哭第16章 人情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436章 小人物第51章 想法第249章 九屍迎客(三)第289章 水中壩第820章 屍車第709章 聖儒(下)第832章 慘第89章 高家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74章 成親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165章 推官(上)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256章 上火把第582章 攔道第182章 子午山第183章 賽跑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60章 拒第187章 三清在上第664章 預熱第288章 莫明其妙的拜訪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159章 錢哪(上)第125章 有點難第159章 錢哪(上)第724章 孤臣?第677章 溫水之戰(上)第556章 生疑第489章 慘戰第342章 羣龍無首第406章 來巧了第837章 三明第797章 獻書第209章 真相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561章 扯皮第820章 屍車第422章 楹聯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191章 初戰(上)第335章 高利貸第92章 第一躍(二)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54章 養豬第452章 十將·真實的西軍第42章 爲難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6章 世仇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312章 屠刀(下)第540章 春雷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661章 自曝第353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下)第849章 冷處理第525章 心機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77章 意境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198章 遷徙第102章 蛋痛了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上)第660章 漁翁第623章 自保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362章 竊賊第232章 又打臉了第719章 雙鵰第182章 子午山第260章 屹立(下)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100章 見龍在田(上)第744章 擔擾第60章 拒第630章 條件(下)第436章 小人物第108章 姐
第418章 神臂弓第177章 買撲第234章 喜上加喜第481章 李秉常的種第788章 酒語第511章 不好解決的問題第598章 白衣(上)第508章 逆轉(中)第31章 幸運草第97章 放榜(下)第651章 宋朝特色(上)第854章 囚籠(中)第738章 哭第16章 人情第188章 玩於股掌第436章 小人物第51章 想法第249章 九屍迎客(三)第289章 水中壩第820章 屍車第709章 聖儒(下)第832章 慘第89章 高家第454章 美麗的物事第74章 成親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748章 六個大禮(中)第165章 推官(上)第785章 動手了(上)第256章 上火把第582章 攔道第182章 子午山第183章 賽跑第562章 人是吃人的第302章 永垂不朽第60章 拒第187章 三清在上第664章 預熱第288章 莫明其妙的拜訪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159章 錢哪(上)第125章 有點難第159章 錢哪(上)第724章 孤臣?第677章 溫水之戰(上)第556章 生疑第489章 慘戰第342章 羣龍無首第406章 來巧了第837章 三明第797章 獻書第209章 真相第274章 蘭陵王入陣曲第561章 扯皮第820章 屍車第422章 楹聯第554章 一路向北(下)第191章 初戰(上)第335章 高利貸第92章 第一躍(二)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754章 養豬第452章 十將·真實的西軍第42章 爲難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6章 世仇第101章 見龍在田(下)第312章 屠刀(下)第540章 春雷第668章 第二國(下)第220章 三次點集(上)第661章 自曝第353章 種諤不死,邊事不己(下)第849章 冷處理第525章 心機第684章 文豪的產生(下)第293章 一個訪客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77章 意境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198章 遷徙第102章 蛋痛了第683章 文豪的產生(上)第660章 漁翁第623章 自保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362章 竊賊第232章 又打臉了第719章 雙鵰第182章 子午山第260章 屹立(下)第184章 子午山剿匪記(上)第291章 一扇窗第100章 見龍在田(上)第744章 擔擾第60章 拒第630章 條件(下)第436章 小人物第108章 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