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自保

“明公,這是送給你的信。”一個驛卒小心地將一封厚信遞給王巨。

這便是郵驛改革帶來的便利。

章惇也未貪功,王安石雖未說,不過章惇卻說出來了,主意是王巨想的。

確實,它的出現產生了許多積極的意義,儘管王安石的斂財,多少使它蒙上了一層陰影。

陰影就是郵寄財物的收費。

也不能說是物,主要就是財,銀子、銅錢與絹帛。這個不是真寄走的,單件郵寄在這時候成本肯定無比的高昂,它的性質還是與唐朝的飛錢一樣,宋朝在郵驛未改革之前,也有類似的做法,那便是在甲地匯款,乙地取錢,錢非是真從甲地寄過來的,而是乙地從各地週轉過來,然後收取一些手續費。

比如現在從泉州寄一百匹絹,十兩銀子,五十貫銅錢到洪州,銅錢是基本貨幣,它不會變,但銀絹各地都會產生一些差價,特別是絹差價更大,質量好壞,本地產出數量,絹帛的種類,那麼做一個估價,然後交到泉州相管州庫,由官府根據情況,或從外地調撥,或由轉運司調向各處外地。

郵卒再將書信與單據送到洪州收信人手中,收信人再從洪州郵驛裡將等價的銀絹銅錢取出來,不過在洪州又要根據情況重新估價。

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產生了一些誤差。

然而經過王安石的謀劃,手續費卻高得驚人。

近者是兩成收費,最遠的收費能達到六成!也就是寄十兩銀子。官府要收取其中的六兩!實際多數官府支出與收入基本都是平衡的。只有少數支出或者收入出現一絲嚴重逆差。那才需要週轉,但非是米草,而是錢帛,實際成本不足一成!

反正王巨是不能急了。

如果不是這麼做,它也是對各地官員的一種錘鍊,爲以後的銀行打下了基礎。但這麼做了,就不要指望錘鍊的什麼了。

而且這種高昂的手續費,對他下面的計劃同樣產生了妨害。

當然。好處還是有的。

比如現在普通書信,不管是官員,或者兵卒,或者普通百姓,只要交足了郵費,皆與異地親人互相書信往來,而非是專門讓自家家僕騎馬互相聯繫了。

王巨便打開信。

信是韓韞寫來的。

燒酒作坊上交給朝廷了,王巨便讓韓韞主持蔗糖作坊銷售的一部分事宜,負責向西夏與吐蕃這兩塊的銷售。這是賺“外國人”的錢,朝廷也沒有太在意。

以便讓韓韞繼續主持那個蓄謀已久的計劃。

因此韓韞如今多在長安與京城這兩地活動。

王巨臨離開京城時。讓韓韞留心着京城的一些消息。真不行,就去找趙念奴吧。反正趙念奴後面一大串宗室子弟,都是蔗糖作坊的契股,不用避嫌。

信上說了很多事。

趙世居謀反案將趙頊驚醒,呂惠卿不可信任。

於是趙頊迅速又起用了王安石。

當然王安石不可能將此案鬧大了,力主宋禧之意,李士寧決杖,配永州;範百祿坐報上不實,貶監宿州稅,這案子結束了。

總之,呂惠卿這次做得太急,反而弄巧成拙。

不過現在不是對付呂惠卿的時候,王安石便重派沈括主持與遼國的談判。

說老實話,沈括這個人人品還不如呂惠卿,首先說蘇東坡。幾年前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沈括去東南檢查兩浙路的農田水利。趙頊便對沈括說,蘇軾通判杭州,卿善待之。兩人在杭州相遇,把酒言歡,也確實不錯。不過這些書信讓沈括一直保留下來,後來便成了烏臺詩案的證據。永樂城之敗後,沈括閒賦潤州,又象沒事人一般,對蘇東坡迎謁甚恭。大蘇也無輒了,只能哭笑不得。

還有對王安石的態度,王安石在位時,他就是誇新法得到王安石重用的,包括這次出使,王安石立即推薦了沈括。然而王安石一下臺,立即向吳允反映新法的種種弊端。

趙頊很少罵重臣小人的,但就說了呂惠卿與沈括是小人。

然而爲什麼王巨對沈括很看重,一是此人確實有學問,這個學問不僅是書寫《夢溪筆談》,包括農田水利上,因爲他的學問,也頗有建樹。而且此人賦有心機,他一生命運轉折點不是兩面派,相反的兩面派讓他如魚得水,步步高昇。敗就敗在了永樂城,那一戰太慘了。

科學上需要沈括推廣,政治上也需要這樣有心機的人做戰友……當然,王巨寫信給沈括時,還是很注意的,不然弄不好就成了第二個大蘇。

大科學家下去,非同凡響的,他先是去河東盤查,不僅是黃嵬山一路,遼國人所爭的一共有四處,一是黃嵬山,向南挖了三十多裡。二是蔚州秦王臺、古長城地段,向南爭了七裡。三是武州瓦窯塢地段,向南爭了十里以上。四是長連城地段,也向南爭了一部分,綿延到了黃嵬山。然後將原來宋朝疆域地圖,與現在遼國所爭的疆界線繪製成圖,遞給趙頊。

遼國人爭是沒有道理的,這幅地圖就是證據。

然後與遼使六次談判,遼國只好捨去黃嵬山,而請天池。

其實王巨在京城也說過這件事,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讓步,然而黃嵬山這一段不能讓。

但王安石忽然又用韓縝代替了沈括談判。

並且王安石在地圖上以黃嵬山畫了一道線,對韓縝說了一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當然得到了黃嵬山,遼國開心萬分。

因此後人爲此產生了爭議,有人說王安石沒有賣地七百里。單論長度或縱深是沒有七百里。

然而這七百里是指方圓七百里,幾大片確實方圓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間。

又有人說這次談判一直拖到了熙寧十年才正式定落下來。那時王安石已經徹底貶相了。與王安石無關。但實事是王安石做出這個讓步。事態已經無法收回,除非開戰。不錯,韓琦與文彥博、富弼、張方平這些大佬奏章言語中,也等於逼迫趙頊同意契丹的請求,賣地求和,不過他們閃爍其辭,並沒有明說。因此只能說是王安石賣了這七百里地。

還有人說遼國得到了這七百里,後來就和平了。不錯不錯。

但爲什麼黃廉嘆息一句:“分水畫境,失中國險矣。”

真相是這一賣,在北宋滅亡各種因素中,它最少佔據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勞……

王巨看到這裡感到訝然。

不當繼續發生這個故事的。

一是因爲自己的承諾,章惇調撥了三百萬戰備儲糧,專門運到邊境,甚至爲此還出臺了一些政令,如何減少運輸成本。邊境依然有許多饑民,但不會象史上那麼恐慌了。

二是因爲自己的推薦,章楶與劉昌祚、苗授皆調到河北。甚至趙頊將張玉也調到河北。

夏初到來,船隊返回。又帶回一批糧食,當然不會象去年那麼多了,不足一百萬石糧食,大部分運到杭州,交給官府了,官府如何處理,王巨不干涉的。還有一部分則是運到密州,再僱用那種平底吃水淺的海船,運向河北前線,交給章楶。有了這批糧食,就能徵得大量邊軍。

章楶在政務上不是特別出色的,但在軍事上,誰也不可小視。

所以現在的河北情況比史上要好得多。

況且韓縝去與遼國洽談時,也接近秋收到來,災害情況已經漸漸舒緩。

爲什麼王安石居然繼續苟和了?

王巨看着信,有點發呆,讓他發呆的原因就是那個黃嵬山。

黃嵬山在遼國人手中沒有發揮用途,不過在另一個國家手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金人第一次南下,西路軍攻克朔州後,僅是六七天便拿下代州,再六七天,中山投降,兩天後包圍太原。不過在太原城下受阻,兩國講和後,完顏宗望率兵返回。

第二年又來,完顏宗翰自雲州出兵,僅是幾天便攻破文水,半個月後拿下太原,完顏宗望則從河北發兵,於井陘大敗种師中的宋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北宋滅亡。

然而雁門關呢?西陘寨呢?

怎麼這些重關險寨一起消失了?

其實沒有消失,而是遼國得到了黃嵬山北部地區,宋朝已經無法構置一道完整的防線,由是金人自這裡,順利南下。所以這一讓,河東路再也不是一道鐵壁了。

所以爲什麼遼國拼命地爭這一段,傻瓜纔不爭。

不過王巨只是發呆,這個時候他是不敢說話的。

去年年底進京述職,王巨暢開講了海外對宋朝的貢獻。既然公開了,王巨也派人暗中着手做進一步的安排。先是讓人宣傳,鼓勵饑民前去泉州,今年是不可能在密州讓他們登船了,離京城近,國家重心所在,不能做得太過份。

因此讓這些饑民以就食逃荒的名義向南方流動,然後暗中又假借了一些空戶,一路做善事,供給衣食,不然幾千里路走下來,還不知得死多少人。

到了泉州後,就可以一把頭將這些饑民遷徙走。

然而王巨還疏忽了這次旱災帶來的危害,漢人故土觀念重,那個想離開家園,如果平時,以這種手段,恐怕弄不走一萬百姓。可是現在都沒辦法活下去了,聽說有了活路,無數饑民涌向南方。

一度逼迫着王巨不得不用高價從各個糧商手中購得一些糧食,否則預備的糧食都嚴重不足。

其實朝廷也關注了這件事,然而統計了一下各州縣的戶數,雖然南流的百姓數量多,分攤到各州各縣,依然有限,更沒有因此疏解災害的壓力。

又有一些人暗中做了調查,南逃的百姓多是赤貧戶,其中還有一些隱戶,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那個願意南逃。這可是好幾千里路。況且到了泉州後,還要繼續遷徙到海外。

以及其他原因,雖關注了,但沒有太反對。

看到百姓數量太多了,王巨立即派人於泉州杭州與廣州三處,打造一百艘海船。只能這麼多了,否則時間有限,打出來的船隻質量會不合格。

這讓王巨手下幾個門客感到很肉痛。在內地打造船隻,整整貴了近四倍!

不過王巨也無所謂,權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吧。況且這些船隻的打造,也會爲三州府帶來許多商稅。看到錢了,大臣們也就不吭聲了。

另外又準備了活動夾艙,這些都是貨船,非是客船,而且在海上,想建造一艘有三四層船樓的客船航行。那個風險無疑會更高。其實這個活動夾艘,便是在船艙中間做一層堅固的夾板。船艙還是以前各密封艙,不過從中間一隔爲二,這樣就會多裝載一些百姓。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象後來西方人販運奴隸一樣,將人一起關在船艘裡面,不顧其死活,那麼一艘六七百噸的海船又能裝載一千多人。王巨能這麼做麼?

然而涌向南方的百姓越來越多,特別是王巨做了一件事,導致了更多的百姓向南方流動,那就是帶銅回來。

朝廷終於派使者來過問。

但王巨種種做法也比較及時,第一三司還指望着王巨規勸海商們將餘下的兩百多萬石糧食彌補上。

第二便是銅與鐵。

特別是銅,宋太宗時官府給的官價是每斤一百二十文,這時達到一百五十文,到了元佑時是兩百文,北宋末年是兩百五十文。

其實北宋時銅產量也一直在激增着,但一直缺乏銅。主要原因就是鑄錢,錢幣外流嚴重,加上本身龐大的經濟,導致銅幣不足。其二便是雖然赤貧戶在增加,可也有許多百姓收入同樣在增加,需要各種器皿,包括銅器。然而因爲官府禁止百姓買賣銅,於是導致銅器高昂不下。一些膽大的百姓銷銅幣制器,往往十兩銅鑄器後能售得一貫價錢。

宋制是十六兩制度,十兩隻有三百幾十克,一個銅錢重達三到五克,不過裡面含着不少的鉛或錫,大約銷一個銅錢能得一克多銅,也就是銷掉近三百個銅錢,治器後便可以換得一貫錢。一貫錢是七百多文,整整是一倍多的利差。

不過這是毛利,還有手工的成本……

但就包括手工成本,毛利也是十分驚人的,所以朝廷屢禁不止。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許多百姓將銅錢收藏在家中,不能產生流通。

於是銅產量激增,包括使用了火藥開採技術,這個銅價還沒有降下來。倒是鐵價格漸漸穩定了,不然鐵價也在緩慢上升中。

因此宋朝一直缺銅。

船隊這次就帶回來大半船銅錠,不是捐給朝廷,而是海外移民所得的薪酬與收入,然後用銅計算,由船隊帶回,再用官價交給各市舶司所在的郵驛,這是官價,實際民間價格不止的。特別是王安石放開了銅民間禁買賣後,銅價每斤是在兩百五十文以上,有些地區能高達三百多文。原因很簡單,銷幣爲器,得先將幣重新提煉,再鑄器,現在得到了銅,等於省了一道繁瑣的手續。因此比銅幣還要貴……

總之,這是一種畸形的貨幣政策。

另外再由郵驛折價,以銅幣或布帛形式交給移民在內陸各地親人手中,郵驛又得到了一大筆手續費。大半船銅錠,近八十萬宋斤,等於變相地又替朝廷帶來了十幾萬貫收入。不過這昂貴的“郵費”,讓王巨越來越肉痛……

然而站在朝廷角度看,這些都是良心海商哪,朝廷好意思掣肘麼?

但就是這次“寄款回國”,導致更多的百姓盲目地向南方流動。

數量太多了,朝廷便過問了一下,也只是過問一下,好處太多了,雖然有些人認爲王巨這麼幹不對,但他們也不知道當不當反對。

王巨便答道,男女老少合在一起,計達十九萬五千餘人。實際上呢,是近三十萬百姓。而且王巨又派人去浙東數州,江南西路暗中放出風聲,說泉州那有急需要各色佃農工匠,待遇高,用此動援他們涌向泉州。

海外人口需要量太大了,僅靠泉州附近數州軍的貧困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將所有赤貧戶抽走了,各個大地主大和尚們怨氣會更大,當這個怨氣累積到一定地步,即便王巨恩威並用也不行了,所以也要做一些退讓。因此王巨便派人煽動這些百姓一起涌過來,涌得多了,問題也多了,即便遷走,大家反而舉手贊成了。

不過朝堂上不是沒有聰明人,所以這時,王巨明知道不大好,也只好悶聲發大財了。朝堂上的事,由着這些大佬們勾心鬥角吧。反正他現在也沒有到說話算話的時候。

第487章 歪樓第382章 掏心窩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236章 不安第621章 膽子大第145章 衙內第828章 青丹谷第127章 好高第74章 成親第507章 逆轉(上)第24章 寶藏(上)第342章 羣龍無首第252章 地獄(下)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621章 膽子大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659章 海戰(下)第275章 威名(上)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658章 海戰(中)第453章 三十萬第801章 後手第848章 誘餌第451章 聖斷第631章 不過第50章 滿意第848章 誘餌第848章 誘餌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221章 三次點集(下)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802章 有了第535章 號角第457章 拿捏(下)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38章 垂涎第444章 二王(上)第426章 楚懷王第502章 驚喜第183章 賽跑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02章 大事(上)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159章 錢哪(上)第305章 獻舞(下)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06章 愛護第815章 溫馨第703章 大事(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647章 蘇茂蠻第456章 拿捏(上)第587章 燕歸來第35章 關學第127章 先帝第316章 直臣第299章 舅舅們(下)第191章 初戰(上)第829章 機會?第710章 山匪第258章 屹立(上)第192章 初戰(下)第343章 贖人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3章 伏擊(上)第724章 孤臣?第209章 真相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238章 不能比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792章 大捷(上)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782章 捨得第355章 驕傲(下)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163章 蕃騎(上)第351章 共妾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794章 讓(上)第574章 維穩第262章 斬龍(上)第284章 應戰(下)第501章 好牌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156章 文臣(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78章 瘋了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144章 巧遇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839章 小馬過河第521章 蔣幹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360章 一句話
第487章 歪樓第382章 掏心窩第723章 親戚關係第236章 不安第621章 膽子大第145章 衙內第828章 青丹谷第127章 好高第74章 成親第507章 逆轉(上)第24章 寶藏(上)第342章 羣龍無首第252章 地獄(下)第194章 東澗橋(下)第621章 膽子大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659章 海戰(下)第275章 威名(上)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658章 海戰(中)第453章 三十萬第801章 後手第848章 誘餌第451章 聖斷第631章 不過第50章 滿意第848章 誘餌第848章 誘餌第513章 死亡樂章(二)第221章 三次點集(下)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第802章 有了第535章 號角第457章 拿捏(下)第477章 鼓聲(續上)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38章 垂涎第444章 二王(上)第426章 楚懷王第502章 驚喜第183章 賽跑第515章 死亡樂章(四)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02章 大事(上)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159章 錢哪(上)第305章 獻舞(下)第576章 錦衣晝行(下)第306章 愛護第815章 溫馨第703章 大事(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647章 蘇茂蠻第456章 拿捏(上)第587章 燕歸來第35章 關學第127章 先帝第316章 直臣第299章 舅舅們(下)第191章 初戰(上)第829章 機會?第710章 山匪第258章 屹立(上)第192章 初戰(下)第343章 贖人第245章 王巨心很野第752章 找骨頭(上)第3章 伏擊(上)第724章 孤臣?第209章 真相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238章 不能比第813章 青唐第一名將第792章 大捷(上)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782章 捨得第355章 驕傲(下)第533章 天都天都!第163章 蕃騎(上)第351章 共妾第49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下)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794章 讓(上)第574章 維穩第262章 斬龍(上)第284章 應戰(下)第501章 好牌第753章 找骨頭(下)第156章 文臣(下)第864章 最後三十里第778章 瘋了第344章 天下第一女(上)第144章 巧遇第745章 古怪的制度第839章 小馬過河第521章 蔣幹第153章 小知縣(上)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360章 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