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

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

漢朝初年,民生凋敝,中央政府竭盡所能實行着文景之治--中央政府對農民十稅一、十五稅一,甚至是三十稅一。農民應該是有了一定的休養生息的機會。但是,國家財富、國家政治權利--這塊大蛋糕,實際上早已被新興的權貴集團切分了。

最突出的矛盾爆發是--七王之亂--分封制下的諸侯王對國家政權和國家財富的侵吞。

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王,以加強將領對自己的忠心,便於和殘暴的項羽對抗。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實行郡國並行制(郡縣制、分封制下的諸侯國)。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諸侯國疆域廣大,通常佔三四郡,多則六七郡,少則一二郡。漢初諸侯王佔地二十餘郡,相當於當時西漢疆域一半,天子僅佔十五郡,爲後世諸侯王勢力夠強以至於可以和中央對抗埋下伏筆;且人口衆多並大多位於經濟發達地區。當時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諸侯國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有時導致貨幣無法流通),成爲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爲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漢初共有異姓王七人,劉邦在反思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爲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爲王。因此,他一面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面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爲諸侯王(同姓九王),並與羣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衆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着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幹弱枝強的問題這時並不十分突出。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呂雉)違背誓約,立諸呂爲王。呂后對於受封爲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爲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野心勃勃的兄長齊哀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兼併琅琊國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爲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於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羣臣爲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代王劉恆爲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漢朝安撫下只好退兵。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爲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爲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爲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於道中。這些事件預示着諸侯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文帝爲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監察地方形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爲王,皇子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爲代王,於樑王劉揖死後徒封樑王。樑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爲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爲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已有後世“推恩令”之思想,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爲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的兄長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時,高祖劉邦親自率軍。沛侯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掉了,但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爲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於是就立劉濞爲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後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衆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爲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漢文帝時,吳王的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啓(日後漢景帝)飲酒玩樂。吳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王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啓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世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屍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屍體送回長安埋葬--是爲奕棋事件

兒子被太子劉啓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爲他是因爲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爲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朝廷的軟弱態度,讓吳王劉濞,這位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愈發的驕橫自負了。

不過,當時諸侯王在地方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富強,實則也爲文景之治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地方強盛,似乎仍然惟天子之命是從的假象,文景之治的榮光也使漢帝放鬆了警惕;相信血濃於水,拘於漢初的郡國制,以及漢帝本身對於諸侯王的敬不得也驅不得的近乎於“誠惶誠恐”的態度,更是一手促成了諸侯王的驕橫,並逐漸培養了即使是普通人也會有的不斷膨脹的稱帝野心。總而言之,七國之亂的根本原因是固有的分封制破壞了郡縣制--始於漢初劉邦分封同姓王,誅異姓王,漸緊於呂后末諸呂之變,潛伏於文帝分割齊國,最後於奕棋事件達到高潮,爲後世的七國之亂真正開始,有了情感上的口實(吳王劉濞失子之殤),也讓吳王劉濞最終成爲了七國之亂叛軍的始作俑者和中流砥柱。

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108章 盡忠報國(二)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二十三章 偶爾露崢嶸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恥(三)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08章 盡忠報國(二)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四十一章 開天闢地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二十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
第九十九章 進退維谷第108章 盡忠報國(二)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二十三章 偶爾露崢嶸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24章 變生肘腋第110章 盡忠報國(四)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五十五章 養虎遺患第六十六章 靖康之恥(二)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三十八章 千頭萬緒(一)第十六章 初戰告捷(六)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九十九章 竭盡全力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六十五章 靖康之恥(一)第七十七章 危機四伏(三)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六十七章 靖康之恥(三)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八十一章 斬首行動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七章 撿到了寶啊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20章 秀美泉城第五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114章 蓋棺未定論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117章 替天行道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四章 萬事開頭難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一)第133章 小康之家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08章 盡忠報國(二)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31章 雄心勃勃第101章 各得其所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八十七章 無恥、囂張、卑鄙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三十一章 推銷產品第四十五章 羣策羣力第七十六章 危機四伏(二)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七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106章 奇正相倚第六十四章 道天地將法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四十一章 開天闢地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八十四章 勢在必得(二)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四十二章 依依惜別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三十章 痛並快樂着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134章 近水解渴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二十章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三十六章 指點江山(一)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