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

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

馬家渡之戰後,岳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戰後方。當時岳飛的部下有叛逃者,岳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願隨岳飛作戰。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潰軍中一些北方將領不願再戰,欲推舉岳飛爲主帥,一同投金。岳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人與之相鬥,一連擊敗數十人;岳飛又對衆軍嚴肅訓誡了一番,衆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

兀朮佔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高宗由越州逃嚮明州,隨後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

完顏兀朮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飛則領軍在其後方,伺機給予痛擊。岳飛遣劉經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佔領的溧陽縣城。岳飛親自領軍轉戰廣德境中,六戰皆捷。駐軍廣德軍的鐘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飢,卻不敢擾民。

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興正被潰軍騷擾,縣令請岳飛來宜興,說:“縣中存糧,可供一萬軍士吃十年!”二月,岳飛進駐宜興,屯於張渚鎮。在廣德和宜興,岳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爲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徵來的河北、河東等地籤軍。岳飛不歧視、苛待他們,僞軍們都傳話說:“此嶽爺爺軍。”爭來降附。岳飛抗金英勇,愛民如親,宜興人民感恩戴德。他們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

二月,金軍以舟師浮海,窮追高宗三百里未獲。兀朮藉口“搜山檢海已畢”,縱兵燒掠明州、臨安等城,攜帶所掠全部金銀財寶,從大運河水陸並進,經秀州(浙江嘉興)、平江(江蘇蘇州)等地向北撤退。經過常州時,岳飛率軍從宜興趕來截擊。岳飛四戰皆捷,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擊戰之後,岳飛首次得到朝廷詔令,命他配合鎮江韓世忠,從左翼進擊金軍,伺機恢復建康。

金軍在水路與韓世忠相持達四十日,被困於黃天蕩,因奸細獻策才得以入江。陸路上,岳飛在四月二十五日於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里。

五月初,岳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紮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兀朮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後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亦稱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岳飛領騎三百、步兵二千衝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

建康戰役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

是年四月,岳飛已歸屬御前右軍都統制、浙西江東制置使張俊部下。岳飛收復建康後,張俊要把岳飛派往饒州,扼守江南東、西兩路。但岳飛十分重視守衛建康的戰略意義。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戰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他向朝廷上奏說:“建康爲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以爲賊若渡江,必先二浙,江東、西地僻,亦恐重兵斷其歸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高宗看了岳飛的奏章,深以爲是,遂改變張俊原議,並賜予岳飛金帶、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

岳飛於紹興元年至三年(1131—1133)先後平定了遊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升任神武后軍統制。宋高宗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給岳飛,後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撥歸岳家軍,岳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於僞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隨、唐、鄧等州、信陽軍)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爲基本。”奏議得到朝廷許可,但高宗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爲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岳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岳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軍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時,岳家軍向郢州發起總攻。戰鬥異常酷烈,岳飛坐在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爲之驚避,岳飛的腳卻紋絲不動。士卒攀登雲梯,奮勇攻上城牆。此戰殺敵七千餘人。

郢州收復後,分兩路進軍。張憲、徐慶分兵東向攻隨州(湖北隨州);岳飛領軍直趨襄陽,與僞齊主將李成(原爲遊寇)決戰。李成見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無勇氣據守,倉皇逃遁。十七日,岳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五月十八日,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俘虜了五千僞齊軍。16歲的岳雲勇冠三軍,手持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衝上城頭。

岳飛出師大捷,震動了僞齊政權。劉豫急忙調度兵力,還請來金朝的“番賊”,與河北、河東的“籤軍”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奪回襄陽府,率領號稱三十萬大軍反撲,又遭大敗。金將劉合孛堇領軍與李成會合,集結於鄧州附近,築寨掘壕,以遏制嶽軍北上。岳飛遣王貴等由光化路,張憲等由橫林路,前去掩殺。七月十五日,王貴、張憲在離鄧州三十餘里的地方,與敵軍數萬接戰。岳飛又分遣王萬、董先軍兵,出奇突擊,敵軍大潰。俘金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馬二百餘匹,衣甲不計其數。只有高仲帶領殘部逃入鄧州,閉門堅守。七月十七日,岳飛軍攻取鄧城,將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一場血戰,鄧城終被攻克。斬殺金、僞軍無算。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隨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於二十三日收復了唐州州城。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裡,再次擊敗金與僞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克。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宋廷。高宗接到岳飛的捷報後,對胡鬆年說:“朕雖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胡鬆年說:“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岳飛因功除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爲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

岳飛克復襄漢是南宋頭一次收復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僞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是南宋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

收復襄陽六郡後,岳飛奉詔移屯鄂州,臨行以兩千人守襄陽府和唐、鄧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隨州。由於岳飛努力整頓防務,重視發展生產,襄漢地區終於治癒僞齊蹂躪和戰爭的創傷,成爲南宋連結川陝,北圖中原的戰略要地。

1130年(建炎四年),洞庭湖地區農民軍首領鐘相起兵反宋,鐘相被殺後,楊麼等又聚集人馬佔領洞庭湖區,採取“陸耕水戰”體制,繼續與南宋朝廷對抗。宋廷視之爲“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卻都是鎩羽而歸。

1135年(紹興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張浚爲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爲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率領約五萬人馬前往鎮壓。岳飛於三月由池州進軍,四月到達潭州。岳飛首先招降了楊麼部將黃佐,又讓其回到湖中招降楊麼部衆,先後來降者兩千三百餘人。

四月,岳飛一面繼續招降,一面乘機攻打外圍營寨。首先命黃佐攻擊周倫水寨,周倫敗走,部卒被殺死和墜入湖中者甚衆,寨柵糧船全被焚燒。接着,岳飛又讓此前屢被楊麼打敗的任士安出戰誘敵,岳飛事先設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時,伏兵乃起,四面圍擊,大獲全勝。

五月,宋廷命張浚回朝,浚認爲楊麼水寨一時難以攻破,岳飛則向張浚保證:除去從潭州(今湖南長沙)到洞庭來往路程,八日內一定會“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岳飛到鼎州,先遣降人楊華爲間,入寨潛結楊麼屬下,誘降義軍;同時,置寨列艦,實施軍事威脅。六月初二,黃佐受岳飛命,由岳飛機密官黃縱隨行,赴楊欽營寨招降。結果楊欽率全寨一萬餘人(其中戰士三千餘人),乘船數百艘,投降岳飛。岳飛立即報請朝廷予以封賞。楊欽又爲岳飛勸降了全琮、劉詵等部。

楊麼軍大部被瓦解,惟楊麼、夏誠仍據寨自固。岳飛知湖區地勢艱險莫測,且舟師水戰不及楊麼車船,遂先遣人開堰閘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諸港,散青草於湖面,以滯車船。繼以楊欽爲嚮導,率軍進圍楊麼寨。楊麼率衆突圍,力戰失利,被俘後處死。夏誠死守其寨,亦被官軍攻破。

對被俘人員,有人主張全部殺死,岳飛以各首領或率衆降宋,或已被處置,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凡精壯之士,一律收編入伍;而老弱瘦軟、不堪服役者,皆“各給米糧令歸田”。這樣所得丁壯五六萬,被安置歸業的二萬七千餘戶,十萬餘人。繳獲船舶一千餘隻。岳飛攜帶一切繳獲器物,返回潭州,向張浚覆命。此役全程,從初二日招降楊欽到初十日大獲全勝,恰好八日。張浚感嘆說:“嶽侯殆神算也。”岳飛以平楊麼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1136年(紹興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到臨安朝見,隨後返回鄂州,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並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同金軍作戰,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僞齊守將薛亨,緊接着又乘勝攻克潁昌府,爲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後,又西取虢略(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衆數萬。王貴在收復虢州後,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五縣,席捲了商州全境;楊再興大敗僞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西南),直至洛陽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寧縣東北)。

岳家軍北伐大捷,宋廷爲此下詔嘉獎說:"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收復商、虢等城後,岳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僞齊劉豫大爲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高宗得報後,認爲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岳飛正苦於目疾。但他並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完顏兀朮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於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僞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岳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後,當機立斷,調集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軍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爲安。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岳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岳飛此時已順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岳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後,李成果然立即佈置追擊。王貴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王貴、董先率軍迎擊,經過激戰,擒獲僞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敵兵屍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僞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並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爲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傑來應官軍!”

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無敵手第七十八章 危機四伏(四)第二章 百靈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107章 盡忠報國(一)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05章 盡人事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126章 針鋒相對第二章 百靈第三章 仇穎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十九章 初戰告捷(九)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三十七章 指點江山(二)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二十三章 偶爾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05章 盡人事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一章穿越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29章 循序漸進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九十七章 小心試探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
第八十八章 打遍天下無敵手第七十八章 危機四伏(四)第二章 百靈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五十一章 靖康恥,猶未雪第六十章 戰略戰術(二)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八十九章  孝敬老爸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九十二章 深謀遠慮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四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五章 各有盤算第三十五章 蘿蔔和大棒(二)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109章 盡忠報國(三)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六十二章 禮下於人第二十七章 法不傳六耳(二)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107章 盡忠報國(一)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五十章 潛移默化第六十一章 戰略戰術(三)第八十五章 勢在必得(三)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113章 致命一擊第125章 膽大包天第二十八章  唯我獨尊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五十八章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第九十四章 千古一帝(一)第五十三章 竭盡所能第128章 逼上梁山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135章 兄弟鬩牆第十四章 初戰告捷(四)第五十四章 文明之光第123章 勉爲其難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105章 盡人事第二十四章 話裡有話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六十八章 靖康之恥(四)第七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126章 針鋒相對第二章 百靈第三章 仇穎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十九章 初戰告捷(九)第八十三章 勢在必得(一)第三十七章 指點江山(二)第130章 跨越時代第九十八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二十六章 法不傳六耳(一)第四十章 千頭萬緒(三)第三十三章 分工和流水線第103章 曙光在望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七)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第122章 紮實推進第五十九章 戰略戰術(一)第十八章 初戰告捷(八)第二十一章 小有斬獲第115章 撥雲見日第112章 潤物無聲第二十三章 偶爾露崢嶸第二十九章 開始編練新軍第十五章 初戰告捷(五)第八十二章 人傑地靈第105章 盡人事第104章 天下太平的希望第七十五章 百尺竿頭第七十二章 心比天高第八十章 劍指包頭第100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第九十一章 喜出望外第九章 狐狸尾巴第五章 總會有出路的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一章穿越第三十九章 千頭萬緒(二)第129章 循序漸進第四十四章 千里順風耳第九十七章 小心試探第三十四章 蘿蔔和大棒(一)第四十三章 痛徹心扉第六章 第一桶金第118章 毫末累土第十三章 初戰告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