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蘆漁光陰

張忠南被殺後,宋廷上下再沒人敢提聯金之事,越來越多的人建議聯蒙滅金。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理宗派孟珙和江萬載出兵攻金,和蒙軍張柔部一起包圍蔡州,金哀帝自殺,完顏承麟在亂兵中繼承帝位,次日便被殺死,做了僅僅一天的皇帝金國就滅亡了。

宋軍將金主完顏守緒的屍體和金丞相張天綱押到臨安祭祖,以雪靖康之恥。按照當時和蒙古的約定,金亡後,宋廷可收復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宋軍一鼓作氣拿下汴梁,又趁勢發兵西進,被早已埋伏在洛陽城外的蒙古軍大敗,丟下軍資器械潰逃,這便是“端平入洛”。自此,蒙古藉口宋廷不宣而戰違背盟約,大舉攻宋。霎時間,淮東、荊湖、蜀地戰亂紛起,宋廷應接不暇,江北難民紛紛南逃。

雖然江北戰亂,但江南相對安定,百姓除了增加些賦稅,生活並未受到太大影響。李家在這種擔驚卻又安定的日子裡延續着生活,轉眼幾年,李繼先和李庭芝兄弟已長成半人高的小少年,全家人仍靠李大江打魚爲生。

李氏十分疼愛這兩個孩子,尤其疼愛繼先,繼先不僅聽話,愛讀書,還十分勤快。

這日日,繼先和庭芝上山砍柴返回時,庭芝跑在前面,繼先扛着柴後面跟着,“繼先,快點,要回家吃飯了。”

繼先擦擦額頭上的汗,“哥哥,你慢點,我追不上你。”

庭芝停下腳,“來,我背一會,待會讓娘看見又要罵我了。”

繼先推讓,“不用,我跟娘說前半程是你背的。”

庭芝若有所思,“怪不得娘那麼疼你,給我吧,我來背。”說着便從繼先背上取下木柴。二人邊走邊聊。

“哥哥,你長大了想幹什麼?”

“做個大將軍,上陣殺敵,讓別人怕我。”

“哥哥真有志向,以後肯定能做將軍,就像岳飛一樣的大將軍。”

“那當然,你以後想做什麼?”

繼先一臉無所謂的表情,“我不想做將軍,也不想做大官,就想做像爹一樣的人”。

庭芝驚訝道:“你想打漁呀?那你讀這麼多書幹嘛?打漁又不用讀書,再說了,打漁能有什麼出息?”

忽然,繼先一愣,看到前方路邊的草叢中有一團黑東西,“哥哥,你看那是什麼?”

庭芝放下柴,二人躡手躡腳上前,定眼一看,竟是一個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男孩。男孩一臉草沫,身上的衣服破爛不堪,乾癟焦黃的臉被散亂的頭髮蓋住一半,蜷縮在草叢裡一動不動。

二人以爲他死了,一陣涼風吹來,男孩打了個冷顫,蜷縮得更緊,繼先叫道:“他還活着”,便彎下身拉他,“哎!你起來,這裡涼。”

“繼先,他好像病了,起不來。”

“那怎麼辦?要不我們帶他回家吧?”

庭芝想了想,“我揹他,你揹着柴。”二人帶着男孩向家趕回。

庭芝推開用乾柴紮成的院門,向屋裡大喊,“爹,娘,快來!救命呀!”

李氏聽到喊叫,慌忙跑出來,看到兩個孩子大汗淋漓,庭芝身上還揹着一個孩子,問道:“你們倆去幹什麼去了,這孩子是誰?”李氏指着庭芝身上的孩子,一臉迷惑。

繼先道:“娘,我和哥哥山上砍柴,回來的時候在路邊草叢看到的,他病得起不來,就把他揹回來了。”

李氏走過來,把繼先臉上的汗水抹去,又從庭芝身上把孩子抱下來。少年艱難地喘息,李氏看看孩子枯黃的面容,心疼道:“她是餓昏了,繼先,你趕快到廚房弄點熱水和吃的。庭芝,你去屋裡把牀上的被子鋪好,我抱他躺牀上。”兄弟倆小野馬似的跑去了。

李氏把少年放到牀上,懷抱着他的頭,接過繼先手中的碗給他喂水,繼先和庭芝伸着頭目不轉睛地瞅着。少年喝下水,咳嗽了幾聲,甦醒過來,有氣無力地看着他們,李氏和繼先兄弟鬆了一口氣。

“你們倆去叫你爹回來,他還在江邊打漁,先讓這孩子休息會,等會再給他吃東西。”李氏把少年輕輕放在牀上,蓋上被子。三人走出房間,繼先和庭芝出了院門向江邊跑去。

不一會,李大江帶着兄弟倆回來了。李大江扛着條破魚網,繼先和庭芝手中各拎着幾條小魚,“孩他娘,急着催我回來啥事?今天晦氣,就打了幾條小魚,不過也夠晚上燉幾碗湯喝了。”李大江進院把漁網搭在牆上晾曬,繼先和庭芝拎着手中的小魚逗着玩。

李氏走上前,幫李大江搭手曬漁網,“當家的,剛纔這兄弟倆打柴時救了一個孩子,在屋裡。”李氏看了眼兄弟倆,又向屋裡遞了下眼神,“孩子餓昏了,怪可憐的,剛纔給他喝了點水,已經醒了,現在睡着了。”

李大江放下手中的活,立在牆邊半晌沒說話,看了下繼先,繼先以爲自己做錯了什麼?庭芝趕忙道:“爹,你別怪繼先,是我揹回來的。”

繼先道:“是我讓哥哥揹回來的,不怨哥哥,那小孩太可憐了。”

李氏看着兄弟二人相互關愛,心中欣慰,走上前蹲下來,摸着繼先的臉,“都是苦命的孩子,娘誰都不怪。”說着,眼淚流了下來。

繼先和庭芝忙給李氏擦眼淚,“娘,你別哭。”

李大江怕李氏將繼先的身世說漏嘴,把李氏拽起來,“給孩子說這幹啥?快去看看那孩子怎麼樣了。”

四人一起走進屋裡,少年聽到他們進來,拖着疲軟的身子掙扎着爬起來。李氏一把扶住他的肩膀,又把他放回被窩,“躺下別動,孩子,我給你拿吃的。”繼先機靈地把桌子上的餅遞給李氏,李氏掰成小塊喂少年,少年微微張開乾裂的嘴脣,一口一口用盡全身力氣咀嚼。

“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家在哪兒,怎麼到這兒的?”李大江問道。

“我叫張…世…傑,是范陽的,跟爹孃逃…難來的,爹孃過了江就…餓死了。”張世傑聲音斷斷續續。

兄弟倆相互念道:“張世傑”。

李氏看看李大江,眼神中似有懇求,但未說出口,李大江二話沒說,“這兒以後就是你家了,你就待在這裡吧!”

張世傑眼中閃出幾滴晶瑩的淚花。

庭芝高興道:“我們又有小夥伴玩了。”

繼先問世傑:“你多大?”

“七歲了。”

“我八歲,你以後就是我弟弟了,我以後既是弟弟也是哥哥,哥哥,你以後有兩個弟弟了。”繼先向庭芝高興道,全家人大笑。

秋風瑟瑟,一川蘆蕩漸漸被霜露染白,等到蘆葦褪去最後一絲綠意,漫天的蘆花如同飛雪隨風起舞,飄在江面上,星星點點簇擁着,像盛開的小花。蘆葦蕩中已經找不到野鴨蛋了,不過偶爾還能見到幾隻落單的野鴨。到是各種魚長得又肥又大,在江面上頻頻翻動着白肚皮,只要隨便撒一網,定能網出幾斤重的,李大江天天收穫滿艙。

李家小院裡,庭芝三兄弟正趴在石凳上讀書,李大江打漁還沒回來,李氏打柴去了,臨走前囑咐他們好好讀書,不要亂跑。世傑抱着一本《孟子》在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繼先讀的是唐詩,他一向最愛唐詩,這是李大江用四條大魚從街上換來的,世傑讀的《孟子》才花了兩條魚。只要繼先說要什麼書,李大江總會想辦法滿足他。庭芝坐不住,每讀一會就要去耍會木棍,在院子裡左挑右閃,看起來像模像樣。

“大哥,你別玩了,轉都我頭暈,你這篇文章背完了沒有?爹回來要問的。”世傑放下書,不耐煩地勸庭芝。

庭芝不理會,“放心吧,我早就記住了,我纔不像你那樣死記呢,讀了半天還沒記會一頁。”

繼先合上書本,“大哥,別這樣說三弟,你還是坐下來好好看書吧。或者我們去看看娘回來了沒有,幫他背柴?”

世傑道:“我還要再讀一會,你們去吧。”

庭芝和繼先正要出門,李氏回來了,“你們幹什麼去?”

繼先道:“娘,我和大哥要去接你,怕你打的柴背不完。”

“繼先最知道心疼娘了”,李氏把柴放在院門裡邊,一不留神看到地上掉了的本書,走上前撿起來,“這是庭芝的書?”

庭芝膽怯,連忙解釋,“是,不過今天的功課我都背完了。”

李氏看到庭芝手中還拿着木棍,“你爹辛辛苦苦用打來的魚給你們換書,你就是不爭氣,就不能像繼先和世傑一樣讓我省心啊?好歹你也是我親生…”說到這裡,李氏似乎感覺說錯了話,又幹咳了一聲,“好歹你也是當大哥的,還不如兩個弟弟呢。”

繼先拉着李氏的手,“娘,大哥真的很聽話,他全都背會了。”

世傑也站起來,“娘,二哥說的沒錯,大哥背完了才玩的,這書是我剛纔不小心弄掉地上的,我忘了撿起來了。”

李氏坐到石凳上,“娘不想怪你們,只是想讓你們好好唸書,我和你們爹養你們三個不容易,不希望你們長大了像我們一樣打一輩子魚,想讓你們都有出息。咱家窮,供不起你們讀學堂,只能換幾本書讓你們讀,你們一定要爭氣。”

庭芝放下手中的木棍,一臉悔意地走過來,“娘,我知道錯了,以後我一定好好讀書,還要幫爹和娘照顧好繼先和世傑。”

李氏欣慰地點點頭。

公元1237年,蒙古窩闊臺汗召開忽裡臺大會,決定西征斡羅斯,因無力分兵,對宋攻勢放緩,決定暫時與宋和解,實則矇蔽宋廷,換取時間,來日再征討。蒙古使臣一行在兀良合臺的帶領下向臨安進發,兀良合臺網羅了漠北雙雄爲其效力,並派遣原西夏投靠來的金刀門赴四川查探。

當時,河北有四人擅長潛伏僞裝,狡猾多變,他們分別是火眼赤狐楊豫輝、飛山沙狐曹翼、變身銀狐方仁和嘯天蒼狐萬長通,人稱隱身四狐,早在一年前,隱身四狐就投靠蒙古,這次,他們隨使團同行,派往宋國作臥底。

當年中原落入金國後,武林之宗的少林寺也淪落金人之手,但百年來,少林寺一直眷念故國情懷,常爲宋廷暗送機密。蒙古滅金後,本欲剷平少林寺,但蒙古以佛教爲國教,出於同爲佛門的顧慮,暫時讓少林寺存留,派人嚴密監察。

那日,少林寺得知蒙古欲與宋國和談而矇蔽宋廷,未免宋國中計,天智大師決定親自去臨安爲宋國送信。天智剛出少林,便被伏在寺外的軍士探知,軍探自知不是天智對手,飛書告知兀良合臺,讓其率漠北雙雄半路截殺天智。

天智一路過淮北到江北,經過十幾天的跋涉,終於來到京口對岸。他立在江邊,一身黃袈裟,手持梨花木杖,髯須花白,額頭枯皺,望着江面茫茫一片,江中連個船影也沒有,不知如何過江,生怕兀良合臺使隊已到臨安,心情焦急萬分。

突然,天智身後蹦出兩個大漢,一個手提一把彎刀,身上斜袒着一身皮袍,露出半邊肩膀,滿臉惡煞;另一個赤手空拳,但卻碩壯無比,雙眼目瞪,這兩人正是漠北雙雄。

天智一看便知是蒙古人,預感不妙,握緊杖欲出手,只見後面閃出一位壯年,身形高大,穿着通身棕色火狐袍,頭戴一頂虎皮氈帽,英俊瀟灑,煞有風度,微笑着向天智施了一躬,“不知天智大師意欲何往?”這人正是兀良合臺。

天智一顫,“你是何人?如何知道老衲身份?”

兀良合臺上前幾步,讓漠北雙雄退後,“蒙古使臣兀良合臺,這二位是漠北雙雄查木達和粘閤兒。大師佛法高深,中原無人不知,我久欲拜訪,不想今日不期而遇,真是難得。”

天智既知對手,笑道:“原來是蒙古四狗之一速不臺將軍的兒子兀良合臺,將軍雖年輕,志勇卻不亞於乃父,西征途中建功頗多,老衲佩服。但將軍不在朝中輔佐你主,跑到這裡來幹什麼?”

兀良合臺指手向南,“欲去臨安爲宋蒙兩國結好。”

天智扶着杖放聲大笑,“將軍此話真不愧大言不慚,蒙古屢次攻宋,天下百姓不寧,我一路走來,到處妻離子散。現在蒙古西征,無法分兵,卻來和宋國結好,只怕你們一旦西征結束便會發兵侵宋。”

兀良合臺笑顏漸失,“大師何須此言,我蒙古真心結好也罷,假意結好也罷,並非你我所能左右,只要是結好,對兩國百姓而言便有益。”

天智把頭一甩,“老衲聽不得這些冠冕堂皇之言,今日不是我過江便是你們過江,無需多言。”

“既如此,那就要看大師的本事了。”兀良合臺向後一退,轉向漠北雙雄,“查木達,粘閤兒,大師就交給你們了。”

“是”,查木達和粘閤兒雙雙跳起,騰空翻了個跟頭,落在天智面前。天智大腿向後拉出一弓,擡起杖,一頭夾在臂下,右手緊攥中間,半眯縫着雙眼,全然不把這雙雄放在眼中。

查木達橫握彎刀,“都說少林達摩杖威力無比,我倒要領教一下。”

天智道:“達摩杖乃我少林至上武功,老衲不才,尚未習完,但對付你們綽綽有餘。”

粘閤兒見天智如此鄙視他們,惱羞成怒,出手便是一拳,“你也太狂妄了,看我奪魂拳要你這禿賊的命。”

這一拳讓天智有些措手不及,但他來了招金蟬脫殼,迅速閃了過去,向後退幾步,心中念道:“這拳內力不凡,需謹慎對付。”還未等雙雄再出手,天智立杖跳起,來了個金雞上架,打一通連環杖,雙雄昂頭伸手接招,邊接邊退。

天智收回杖,見雙雄昏頭轉向還沒站穩,於是把杖一橫,來了個橫杖登塔,躍到粘閤兒後上空,一腳倒踢得他連翻幾個跟頭。查木達見此情景,嚇得不敢出手,兀良合臺心虛,一頭冷汗。

粘閤兒趔趄着爬起來,趁天智不防,偷偷抓了把泥土,忽然,對着兀良合臺叫道:“將軍,快看,江上有船。”天智扭頭看江面,粘閤兒趁機將泥土向天智劈頭撒去,天智丟開杖急忙揉眼,粘閤兒跳上前,對着天智的胸前連打十幾拳,天智順着江堤滾到了江中。江水滔滔,他瞬間被水浪捲去,無影無蹤。

吃過午飯,李大江和李氏補了會漁網,到了後半晌,天氣開始涼下來,但離天黑還有些時候,李大江想再去江邊撒幾網。扛着網剛走出院門,又迴轉身停下,想到庭芝兄弟三個半天都在讀書,十分認真,很是高興,怕累壞他們,便讓他們陪自己到江上轉轉,也順便搭把手。“庭芝,你們別讀了,帶上繼先和世傑跟我下江打會魚去。”

庭芝三個一聽,樂得跳了起來,跟着李大江歡快地跑去,李氏囑咐道:“你們就呆在船上,千萬別下水。”

“知道了!”三兄弟跑着消失了,李氏笑着走進屋。

江面上一片肅殺,不見生氣,乾枯的蘆葦不知疲倦地搖動着,蘆蕩中偶爾傳來幾聲水鳥叫。庭芝三人私語,“咱們捉野鴨子去”,說着就要跑去。

李大江忙叫住他們,“幹什麼去,別亂跑,跟着我。”李大江把船鎖解開,登上船,三兄弟怏怏地跟着上來。

庭芝指着江北岸對李大江道:“爹,咱們爲什麼不到對面去打魚?我好想看看那邊是什麼樣子。”

李大江一邊撒網一邊道:“那邊在打仗,去了就回不來了。”忽然,回頭問世傑,“世傑,你們那會子是怎麼過來的?”

“我們遇到一個商船,我爹把所有的盤纏都給了他,他才讓我們上船,就是因爲沒有盤纏了,爹和娘才餓死的。”世傑黯然傷神,李大江嘆息一聲。

今天或許走了背運,李大江連撒十幾網,竟沒有打出一條魚,心想不能就這樣空手回去,腦袋一動,兩眼一轉,“要不去對面試試,反正這段日子管得又不嚴。”庭芝他們一聽說要去江北岸,樂得在船上直蹦,李大江道:“再蹦船就翻了,快坐下來。”繼先拉着庭芝和世傑蹲下,扶着船舷好奇地望着對面。

這兩年,戰事緩和,宋國也不再對過江的船隻管束過嚴,江上時常有來往的商船,只要向碼頭的軍官塞幾包碎銀,便能順利過關。但一般的小漁船很少過江,爲了打幾條魚,冒着江濤,沒這個必要,除非有時實在打不到魚,只能到對岸。江北岸沒有險灘的地方水流比較緩,淺灘處長着大片大片的蘆葦,蘆葦叢中滋生着數不盡的大魚。當初,李大江正是來此打漁,才救得張忠南一家過江,纔有現在的繼先,然而這一切繼先並不知道,當然,李大江也沒打算告訴他。

船晃晃悠悠來到北岸,一頭扎進蘆葦叢中,這裡不適合撒網,李大江用魚叉來叉,庭芝他們也模仿着,一會叉魚,一會潑水嬉戲。繼先一不小心落入水中,嚇得庭芝和世傑伸手抓撈,李大江丟下魚叉,把繼先從水中拖出來,繼先嗆了幾口水,並無大礙。李大江把船停到江邊,帶繼先他們下船。

“繼先,來,把衣服脫下,在這兒晾一會。”李大江給繼先脫掉溼衣服,又把自己的外衣脫下來披在繼先身上,囑咐他們坐在岸上別動,又把繼先的衣服搭在岸邊大石頭上,向船上走去,“我到那邊再打幾條,你們就在這裡等我。”

李大江搖槳向不遠處劃去,庭芝和繼先、世傑在岸邊玩石子,忽然起了一陣大風,把繼先的衣服吹向江邊,掛在蘆葦上。庭芝三人飛腳跑去,繼先拿回衣服正要上岸,世傑指着江邊蘆葦叢中大喊:“大哥、二哥快看!那是什麼?”

庭芝扭頭一看,一團黃色的東西浮在江邊,繼先小心走上前查看,庭芝和世傑在後面屏氣緊跟。靠近後,三人對視,庭芝蹲下身用手撥了下,竟是一個和尚,正是天智大師。三人嚇得抱頭往岸上狂奔。

繼先對庭芝道:“那人淹死了嗎?”

庭芝搖搖頭“不知道,可能死了吧。”

繼先追問:“要是還沒死呢?”

世傑看着繼先,“二哥,要不咱們把他拉上來吧。”

於是三人又走到江邊,把天智拉上岸。繼先一摸,居然還沒死,他們拼命把天智拖到江堤上。

江堤不遠處有間破茅草屋,可能是從前的漁民遭戰亂時留下來的。天智被拖到茅屋後放在地上,繼先跑去江邊喊李大江,“爹,爹…”但左右不見人影,便又回到茅屋中,“爹不知道去哪兒了。”

世傑很害怕,“那咱們怎麼辦?”

庭芝手足無措,“我也不知道”。突然,天智咳嗽了一聲,三人一驚,高興道:“醒了,他醒了。”

天智費力地睜開眼,“孩子,多謝你們救了我。”

李大江上岸後沒有看到三人身影,以爲出了什麼事,四處高呼:“庭芝!繼先!你們在哪裡?世傑!在哪裡?”繼先聽到喊叫,跑出屋外,“爹,我們在這兒,你快來,我們救了個人。”

李大江來到茅屋,庭芝指着天智,“我們剛纔在水中救了他,他受傷了。”

天智艱難地喘着氣,努力坐起來,一隻手撐着地面,繼先怕他倒下,蹲下扶住他的後背,“若不是三位小少年相救,老衲便喪命江中了。”

李大江看天智傷勢不輕,便道:“咱們趕緊帶他回家,找個大夫給他治傷。”於是李大江把天智背出茅屋,放到船上,幾人划向江南岸。

天智在李家得到悉心照料,繼先天天給他熬藥,並親自喂他喝藥。半個月後,天智傷勢基本痊癒,他對李家再三感謝,說有要緊事需上臨安,李氏夫婦不便久留,便送其遠去。

天智走出院門不遠,繼先追上來,天智停步,“孩子,多謝你照顧老衲,有事嗎?”

繼先把手中的一沓烙餅遞給天智,“大師,我娘烙的,讓我拿給你路上吃。”

天智感動地淚盈雙眼,回望一下李家小院,蹲下身,把手中的杖放在地上,接過烙餅。然後又把烙餅放在石頭上,拿起杖站起來,“孩子,少林武功從不外傳,但你對我有大恩,傳你一招半式也無礙。”

繼先天真道:“大師要教我武功?可我不想學武。”

天智拉住繼先,“我教你武功是要你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喜愛武功的好,免得以後惹是生非,老衲就教定你了,記着,一定要好好學,學會了才能保護好你爹孃和兄弟。”

繼先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天智掄出杖,向天一劃,刷刷几杖,“孩子,這一招叫撥雲望月。”然後握住杖反超,從下面揮斬,“這一招叫矇頭鴛鴦”。繼先還未看真切,天智一杖向上挑起,左右兩下揮動“這兩招叫迎頭沖天和開門見山”,然後又使了個玉女採桑和後拉破腹。天智演示完後收杖,“孩子,達摩杖共有六套四十八個招式,今天我只教你第一套六個招式,你若能練好,足夠防身,都記着了嗎?練一遍給我看看。”

繼先拿起杖亂耍,不成招式,“大師,我都記着了,但是卻打不出來。”

天智道:“無妨!達摩杖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練成的,你若肯日日勤修,反覆演練,必然能成。”又囑咐繼先,“千萬別給外人說我教你武功,也不要隨意向人展示你的武功。”繼先認真地點頭,天智滿意而笑,摸了下繼先的頭,撿起烙餅轉身上路。

繼先回到家中,李大江問他怎麼去這麼久,他說是天智走得快,追了很遠才追到。繼先按照天智的囑咐,每日到院後小樹林中練習一個時辰,李氏每每問起,他便掩飾說去玩。李氏納悶,繼先一向不愛玩,怎麼突然日日出去玩,而且還不叫上庭芝和世傑,畢竟小孩子的那點心思大人也不會放在心上,繼先一向又聽話,李氏也沒追問他太多。

史彌遠病死後理宗親政,理宗崇理學,凡被史彌遠外放的理學名臣都重新調回京城。許多大臣爲了獻媚理宗,附庸理學,實則華而不實,墨守成規,思想偏執。

那日宮外傳報,說蒙古使臣兀良合臺求見,理宗召衆臣升朝議事。兀良合臺帶着漠北雙雄趾高氣揚走進殿內,左右環顧下衆臣,向理宗略略淺施一躬,輕蔑之態浮於形表。

理宗雖心中不滿,但這些年也被蒙古打怕了,不想計較這些小事,“聽說貴使此來是爲宋蒙結好之事,不知是否爲真?”

兀良合臺取出國書,“有國書在此。蒙古一向欲與大宋結好,所以特派本將前來商談此事。”

左丞相謝方叔道:“皇上,蒙古有舉造福黎民,大宋理應早日與蒙古締結和約,以免誤解我大宋誠意。”

吏部尚書王應麟道:“恐怕蒙古的誠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前連年犯我國境,如何不談結好之事,如今忙於西征才談結好,這就是他們的誠意?”

程元鳳道:“正是,蒙古狡詐,非禮儀之邦,一向不守誠信,不可輕信此言。”

兀良合臺神色淡定,“兩國戰和,向來因時而定,因事而定,哪有長久和睦和永相交惡之事?說我蒙古無信,宋國可曾守信?當年宋國已與金國締結和約,後來不也違背盟約攻打他們?本將此行,不爲求兩國萬世永睦,但求眼下安定,難道兩國息兵對宋國有害嗎?”

理宗明知蒙古不懷好意,但兀良合臺卻言之有理,因此猶豫不定,想再聽聽朝臣的意見,“衆位愛卿可對結好之事再議。”

謝方叔道:“皇上無需多疑,不管蒙古誠意如何,但息兵對大宋便是有益,百姓早已盼望安定,還是應允此事吧。”

趙葵也覺得目前不宜再戰,不如趁此息兵,整頓軍備,籌集糧餉。理宗見狀,便讓謝方叔與蒙古使臣兀良合臺商談和議之事。

趙葵下朝後剛到府門外,天智從一旁閃出,把趙葵嚇了一跳,“你是?”

天智單手施了個禮,“趙將軍,老衲乃少林僧人天智,見將軍有大事報知。”

趙葵聽說是少林高僧,心中頓生敬畏,連忙還禮,“大師請!咱們屋中相敘,不知大師有何事稟報?”二人邊說邊來到屋中。“大師請坐,來人,看茶!”

天智心頭一下百感交集,稍微平復了下心情,“說來話長,那日本寺得知蒙古派使臣來臨安假意結好,便趕來報信,不料在江北遇到蒙古使隊,被其暗算,打入江中,後來得一漁家相救和照顧。老衲唯恐耽誤大事,傷好後便火速趕來,怎奈我一世外之人,如何進得宮中?又聽聞將軍乃當朝英豪,正直忠義,所以在府門外等候,希望將軍將此事稟明朝廷,以免中蒙古詭計。”

趙葵聽後,起身向天智面前深一躬,“大師情義,趙某感佩萬分,若天下之人皆如大師這般,大宋何懼蒙古?”,繼而沉默片刻坐回去,“只是眼下連年征戰,朝廷負擔甚重,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若能暫時安定幾年,稍作休整,將來才能積聚力量抵擋蒙古虎狼之口啊!”

天智道:“如此說來,朝廷是贊同和議了?”

“此計雖說被動,但對大宋來說也不無裨益,眼下只能如此了!”

天智微微點頭,“希望朝廷能利用好時機。”

秋風吹盡,冬雪飛舞,冬去春來,春暖花開。轉眼半年過去了,繼先的達摩杖已有大進。此時正值春末夏初,天氣稍有暑熱,有些鳥雀開始在房檐下築巢。

那日李大江夫婦吃完飯在院中補魚網,庭芝三兄弟圍坐在石桌邊看書,一隻麻雀銜着草在屋檐下飛來飛去,叫個不停,庭芝拿着石子扔了幾次也沒用。李氏罵道:“哪來的麻雀,真是要作死,看我今天捅了你的窩。”說着便拿起棍,搬來椅子站上面去捅,卻一不小心摔了下來。

繼先跑過去扶起來,“娘,你沒摔着吧?”

李氏起身打打塵土,“氣死我了,我非把它給弄下來。”說着又要上椅子。

李大江放下手中的活,“你也真是的,一個大人跟麻雀較什麼勁!”

李氏憤憤道,“我還不是看它影響孩子讀書,不然,你以爲我吃飽撐的。”

這時,麻雀又飛了過來,繼先拿起棍向天一揮,正好打中鳥頭,那麻雀啪嗒一聲落在地上,死死地。

李大江和李氏看着死鳥,目瞪口呆。庭芝跑過來驚奇地問:“繼先,你什麼時候學的武功?”

繼先支支吾吾,“沒…沒…我沒學武功呀。”

庭芝指着地上的麻雀,“那你剛纔怎麼能打死飛着的麻雀?”

李大江走過來,“繼先,哪裡學的武功?”

繼先不想瞞他們,但又不想違背天智的囑咐,便解釋道:“可能是湊巧了吧,我就拿着棍往上一打,正好被它撞上了。”

李大江似信非信。

“當家的,孩子天天在我們身邊轉悠,能有誰教他武功?肯定是你多想了。”李氏撿起死鳥扔到院外,“行啦行啦!幹活去,繼先,庭芝,你們也看書去吧。”

繼先坐回來,世傑悄悄問他:“二哥,我覺得你會武功。”

繼先低頭沒看他,“不會,看書吧,世傑。”

李大江走到牆邊拿起網正要補,李氏輕輕打了李大江的肩,神秘兮兮,悄悄耳語,“當家的,我覺得繼先這孩子有心事。”

“一個小孩子能有啥心事,你剛纔還說我多想,我看你纔是多想。”

李氏搖搖頭自言自語:“反正我覺得這孩子有什麼事瞞着我們。”

“孩子都九歲了,怎麼可能什麼事都跟你說?幹活幹活!女人就是想得多。”

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
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