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

自蒙古圍困襄陽,蒙古都元帥阿術多次率兵襲擊沿江諸郡,俘虜宋民。呂文煥也幾次主動出擊,力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但是都沒有成功,襄陽和樊城苦苦堅守,等待各路援軍,徐朝忠、徐朝義二人到范文虎軍中聯絡,卻一去無蹤。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馬步舟師趕到襄陽,與蒙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水上進行了一場大戰,因士兵長途跋涉,未立穩腳跟,最終不敵蒙軍,被迫退回。被襄樊二城軍民寄以厚望的張世傑迅速失敗,大大挫傷了城中軍民的守城信心。繼先認爲張世傑的援軍逆流而上,且漢水流速較急,蒙古在上游佔據有利地勢,不利於宋軍作戰,建議呂文煥從西面突破局面。

這日,呂文煥和繼先等人正在商量軍務,凌雲霄等人拿着一封信興奮走來,“呂將軍,繼先兄弟,大喜!”

繼先問道:“莫非援軍到了?”

凌雲霄激動道:“這是我們剛收到的信,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已經到達襄陽城西五十里外。”

呂文煥道:“當真?帶了多少兵馬?”

繼先忙拆開信與呂文煥同看,信上說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來援襄,三人看後,大喜。

呂文煥問道:“送信之人何在?”

凌雲霄喚送信人進來,只見那人一身襤褸,傷痕遍身,繼先奇道:“城外被敵軍團團圍住,你是怎麼進城來的?”

那人道:“我們受夏將軍和左堂主之命,十七個南會的弟兄掩護我進城送信,他們全都戰死城外,我九死一生才進得了城。”

繼先感嘆不已,問道:“左堂主怎麼在四川援軍中?”

那人道:“夏將軍是從川東北過來的,大軍走到丹江受阻,我們正好從襄陽去丹江,已經摸清了蒙古在江上設置的防線,便給夏將軍帶路,衝破蒙古兩道防線纔來到襄陽。”

呂文煥讚道:“真乃勇士也!”

那人道:“夏將軍讓我轉告呂將軍,我們帶來的三千艘戰船中其中有一千五百艘裡面裝的是糧食和衣物,讓你們做好準備,那邊會設法把東西送進來”

呂文煥道:“好!呂某替襄、樊二城軍民謝過夏將軍。”

四川援軍在襄陽城外紮好營地,休整幾日,即刻向下遊進軍。阿術和劉整早已得知川軍來援,將通往襄陽的各處通道增派兵力防守,又在下游沿江兩岸設置重型火炮,防止援軍艦船進出。夏貴出動一萬兵力帶領五百戰艦作試探性攻打,不料被早已設防的蒙古軍痛擊,損失慘重,退回營地。

夏貴一籌莫展,左寶書道:“蒙古圍困襄陽日久,進出襄陽的各處通道都被蒙古嚴控,我們若是強行攻打,將得不償失。”

夏貴憂心道:“只怕此時襄陽城中快要糧衣殆盡了,若不能突破危局,恐人心不穩。”

左寶書道:“夏將軍不要着急,明攻不行,我們可以另謀他策,現在是漢水汛期,我們且安心休息幾日,等暴雨來襲,那時漢水必然暴漲,水流湍急,我們將衣糧裝入袋中用木筏浮運,順流而下,即可漂到城中,不用一兵一艦,也不會引起蒙古軍的注意。”

夏貴道:“好計策,那我們就且等上幾日。”

呂文煥已得知夏貴在城外被阿術打敗的消息,十分沮喪。這日,天降大雨,繼先來報,說大雨必水漲,爲防止江水沖壞水軍營寨,應立即增加防固。呂文煥將城中守軍調撥兩千幫助水軍加固營寨。繼先等人全都到現場指揮,江上暴雨如注,水勢兇猛如虎,士兵們正在忙着加固營寨時,江上順流飄來幾排木筏,木筏上面都馱着幾袋東西,大家紛紛觀看,不知是何物。

繼先以爲是蒙古軍搞得計謀,及忙下令將木筏攔住,士兵們設法截住了木筏,將袋子拖上岸拆開,裡面卻是滿滿的糧食,大家甚是驚奇,紛紛議論糧食從何而來。正議論時,上游又飄來一批木筏,衆人不等吩咐,已經做好攔截的準備,繼先細細一想,料定這必是夏貴送來的糧食,心中暗暗稱讚。江上的木筏越來越多,繼先一邊吩咐更多的士兵攔截,一邊調派人員往城中運糧物。城中軍民聽說江上送糧一事,紛紛奔走相告,說朝廷援軍就在城外,不久就能打退蒙古軍,襄、樊危局指日可解,衆人無不歡呼雀躍,極大地鼓舞了守城抗敵之心。

暴雨過後,繼先向呂文煥回稟,說此次江上共計收到十萬石糧食和二十萬件衣服。呂文煥大喜,又問徐朝忠聯絡鄂州援軍情況,好約定會同作戰時日,繼先說徐朝忠二人至今沒有消息,並隱約預感到事情不順利。

江上運糧事件後,劉整感到夏貴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還是蒙古軍水上經驗不足,且江上防線不夠堅固。決定立即加固江中炮臺,嚴密佈置江岸防線。對水軍的操練更加一日日緊迫,一定要奪宋軍之所長,補蒙古軍之所短。同時,爲了對付宋軍對襄樊二城的增援,劉整建議採取“圍點打援”的策略,在長期圍困的基礎上一步步縮小包圍,圍而不攻,集中精力打擊援助襄陽的部隊。

阿術將劉整的建議上書忽必烈,忽必烈不僅同意這個意見,而且決定增兵襄陽,派大將阿里海牙領兵五萬協助阿術和劉整。這樣一來,圍困襄陽的蒙古軍達到了10萬人衆。

不久,劉整的五千艘戰艦打造完成,參加圍城的十萬軍隊竟有七萬人經過水上操練。時機成熟後,劉整認爲可以先將夏貴的四川援軍打退出荊湖。連日來,夏貴爲無法進軍而苦惱,算算襄陽城中的軍糧快該用完了,便與左寶書商議依照原計再給襄陽送糧,左寶書認爲劉整上了一次當,一定會加緊防備,此計不宜再用,但卻想不出更好的計策來,也只能冒險一試。

夏貴吩咐這次不送過多糧食,以免落入蒙古軍手中。果然,下游江上已經嚴嚴實實設置了封江柵欄,所送軍糧皆被蒙古軍所獲。劉整截獲軍糧後,趁夏貴此時正無防備,與阿術帥軍登船,攻打援兵。夏貴正在江岸指揮,忽見遠處江面艦船行來,大驚,忙令士兵把糧食壓回營中,準備作戰。

說話間,劉整艦隊已經行到虎尾洲,這裡正是夏貴屯兵之地,雙方炮彈齊鳴,一片煙火,繼而在江面廝殺開來,由於劉整有備而來,且水軍操練深得《乾坤水站圖》精要,戰了半日,江面火光四起,宋軍戰艦損失慘重,最終夏貴力不能敵,急忙撤走。

戰後,夏貴清點士兵和軍艦,竟折了大半。左寶書向夏貴建議趕緊回兵重慶,四川援軍經此一戰,軍心大挫,不可再戰,留守無益,況且蒙古軍很可能會趁四川防守空虛之際出兵進攻,於是夏貴向朝廷寫了封奏疏,便馬不停蹄回川了。

徐朝忠和徐朝義到鄂州援軍中去聯絡,哪知一去無蹤,原來竟是被范文虎扣押下來。范文虎原不肯帶兵援襄,被朝廷斥責後被迫前來。但是到了襄陽城外後害怕蒙古軍,一直不敢進軍。徐朝忠來到軍營後,向范文虎陳述襄陽軍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抗敵,希望他儘快出兵,范文虎竟不爲所動。

徐朝忠和徐朝義在軍中連日勸說,范文虎不勝其煩,只是敷衍了事,每日帶着小妾走馬擊球,在軍中作樂。徐朝忠氣憤不已,便要回襄陽稟報,范文虎怕他們回去後將自己的行徑揭露出去,便以留軍待用的名義強行將二人扣押下來。

夏貴兵敗後,襄陽局面急轉直下,范文虎雖也知道情勢危急,但卻下不了決心。徐朝忠勸他若再不進軍,朝廷將會拿他問罪。范文虎明白襄陽的重要性,鄂州離襄陽最近,如今連遠道而來的四川援軍都向襄陽援助了物資,並與蒙古大戰過,最先到達的鄂州援軍卻遲遲不動,恐怕朝廷裡早已有人彈劾他了。范文虎思前想後,終於決定進軍,大軍拔營起寨登船,艦隊沿着漢水逆流而上,開往襄陽。

鄂州援軍很快便與蒙古軍相遇,劉整知道範文虎是個膽小鼠輩,雖然軍隊陣容浩大,不過空有其表,打算用重火痛擊,一戰震懾住他。襄陽上下游的江中全被劉整用炮臺封鎖,范文虎首先遭遇的是在江中設置的炮臺,這是阿里海牙剛剛帶來的西域回回炮,其威力之大遠非宋軍火炮能比。

宋軍艦隊遭受了重炮襲擊後,沉沒多艘戰艦,艦隊潰亂四散,劉整見勢,立即派蒙古大船出擊,紛殺喊叫,宋軍兵卒大亂,掉入漢水被淹死很多。范文虎坐了條輕舟,也不管軍隊,竟自己急匆匆逃走了。徐朝忠和徐朝義穩住局面,協助副將下令撤軍。范文虎的援襄以遲遲不進、草草用兵和匆匆失敗而告終。

張世傑、夏貴和范文虎先後援襄失敗,京師震動,在衆臣的力推下,朝廷命李庭芝自揚州出發,授荊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徐朝忠和徐朝義聞訊,趕往李庭芝軍中。

李庭芝很快到達襄陽,徐朝忠將襄、樊近況向他報告。李庭芝並不急於用兵,而是先將軍隊安扎後,派人考察蒙古軍的詳細情況。目前天氣轉寒,襄陽和樊城正緊缺衣物,李庭芝便對徐朝忠道:“二位大俠從范文虎軍中過來,他那裡情形如何?”

徐朝忠道:“大敗而歸,軍心浮動,畏敵不敢再進,范文虎現在一聽說蒙古軍就嚇得魂飛魄散。”

李庭芝道:“如此膽怯,怎能統領一方大軍?我本希望日後要他協助退敵,現在看來實難指望。”

徐朝忠道:“皇上授你節制荊湖各路軍馬大權,鄂州軍也在你的節制範圍內,你只要隨需調動,他不敢不聽命。”

李庭芝道:“像范文虎這樣的人若無賈相照顧,豈能執掌一方軍務,此等無能之輩,簡直是誤國誤民。”嘆息一番,又道:“徐大俠熟知襄陽地形,二城軍民守城艱辛,天氣漸寒,急需衣物,我爲城中軍民準備了五萬件棉衣,煩勞二位徐大俠送入城中。”

徐朝忠道:“真是太好了,襄陽久困,外援許久不入,城中急缺棉衣,我兄弟二人保證將物品送達城中。”

是夜,徐朝忠和徐朝義趁着天黑,將衣物壓到船上,帶上六百精兵,駕着二百艘小舟悄悄駛往城中。

自李庭芝到襄陽後,劉整知道李庭芝難對付,早早就做好了各項防備,在襄陽城外佈置了重重關隘,試圖阻斷一切通往城中的援助。夜色濃重,兩岸靜謐,只有江水聲嘩嘩流淌,徐朝忠、徐朝義的小船趁着夜深駛入江心,悄無聲息劃去。臨近蒙古關隘時,徐朝忠命人彎腰潛伏舟中,見江邊的蒙古軍隘口值守鬆懈,迅速駛去。

徐朝忠很快便橫穿了兩道隘口,突然間,他覺得這兩道關口過得太輕鬆,爲無人把守而感到不解,感覺這種異常輕鬆的進入有些不對勁。就在這時,兩岸火光燃起,萬千箭頭射向江心,只見蒙古軍船從後方將江面攔截住,徐朝忠一下子驚慌了,知道蒙古軍是想截斷他們的退路。宋軍已有不少士兵中箭落水,徐朝忠急命衆人跳入江中,推船前進,儘量避免身體暴露從而減少傷亡。

徐朝忠只顧安排應對之事,顧不得躲避,卻被一箭從後面射穿胸膛,徐朝義扒着船舷慌忙游過來,一手托起徐朝忠,“大哥,你怎麼樣?”徐朝義雖然在夜色中看不到徐朝忠的傷口,但分明感覺到從他身上有一股暖暖的鮮血流到自己的手臂上,徐朝義知道他傷勢不輕,驚慌不已,“大哥,流着麼多血!”

徐朝忠強撐着身子扶住船舷,“二弟,我不行了,記住,一定要把這些東西運到城中。”徐朝義用力往上拖了一下徐朝忠,儘量不使他的傷口浸到水中,但卻覺得他的身子已經漸漸沉重,並一點點沉入水中,再也不說一句話了。

眼看蒙古軍的攻勢越來越兇猛,徐朝義知道若是不趕緊划走,傷亡將更大,他試着將徐朝忠的身子拖到舟中,沒有成功,只能忍痛丟下了,急命衆人不得交戰,快速劃過敵人的屏障,終於在午夜時分到達襄陽城東南江面。

爲防敵人出入,襄陽上游江面已在繼先的建議下,被呂文煥鐵鎖橫江,阻斷蒙古軍往來。徐朝義率領的援軍來到鐵索丈下,高喊道:“快放鎖纜!”宋軍見有衆多舟船聚集江面,以爲蒙古軍來襲,急忙準備火力準備阻攔,徐朝忠一看後面的蒙古軍馬上追來,對着宋軍急喊道:“我是徐朝義,受李庭芝將軍之命前來送衣糧,快快放開鐵索讓我們進去。”

就在這時,繼先出現了,問道:“江上是誰?”

宋軍回道:“來方不明,自稱徐朝義,說是李庭芝將軍讓他來送衣糧,我們不知真假,沒敢放鐵索。”

繼先聽此言,忙向見面望去,映着火光見鐵索旁聚滿小舟,不遠處的江面一片火光透亮,喊殺聲滾滾而來。繼先對着江面上喊道:“江上何人?”

徐朝義聽出是繼先的聲音,興奮道:“是繼先兄弟嗎?我是徐朝義。”

繼先也聽出了徐朝義的聲音,知道後方必是蒙古軍,急命宋軍放下鐵索讓舟船入內,然後迅速拉緊鐵索,熄滅火光,備好火彈、弓箭蓄勢待發。未幾,蒙古軍追至,但他們夜色中看不清前方宋軍埋伏,竟追趕至宋軍屏障的正下方,繼先見時候已到,命人炮彈齊發,萬箭開射,只見江面轟轟隆隆,火光四起,蒙古軍悽喊呼叫聲一片,急忙撤去。

襄陽軍民聽說徐朝義送衣糧而來,知道朝廷又派援軍來了,無不歡欣鼓舞。繼先帶着徐朝義來見呂文煥,把進來城外情形和范文虎如何畏敵拒戰,後來又投奔到李庭芝軍中一一回明,衆人無不嘆惋悲憤。

繼先安慰道:“可憐徐朝忠大哥爲了增援襄陽,殞命江中,連屍身也沒法帶回,等我們打退敵軍後,一定要好好在江中祭奠徐大哥。”

呂文煥道:“徐大俠跟諸位一樣,雖不食朝廷俸祿,卻能爲朝廷盡忠,的確難得,等敵軍退後,我一定上奏朝廷,爲徐大俠樹碑揚名。”

繼先問徐朝義:“我大哥枕戈待旦,尋找進攻時機,此時蒙古軍新敗,銳氣挫傷,正可攻打,只是音信之路斷絕,他也無法知道我們這邊的境況。”

呂文煥嘆息道:“蒙古軍將襄、樊二城四面封鎖如鐵桶,斷難送出音信。”

徐朝義道:“若是呂將軍和繼先信得過我,我願意再出城送信。”

繼先忙道:“不可不可,危險重重,徐大哥剛回來,不能再冒險了。”

南宮逸請命道:“讓我去吧。”

徐朝義阻攔道:“南宮大俠不要與我爭了,還是我去最合適。”然後對繼先道:“現在襄陽城外的情況和蒙古軍的設防只有我最瞭解,況且李庭芝將軍又不認得其他人,兩軍交戰關鍵時刻,他怎會輕易相信陌生人?沒有比我再合適的人了。”

繼先猶豫道:“再讓你以身犯險實在不忍。”

徐朝義凜然道:“大丈夫爲國爲民,雖刀山火海有何懼?”

凌雲霄在旁讚道:“徐兄弟一腔熱血,真讓人敬佩。”

繼先見他這般堅決,只好答應。

呂文便道:“既然徐大俠願意再出城,本將只好同意,不過我有一言請徐大俠記住,雖然你有以身報國的決心,但是兩軍對陣拼得不僅是勇氣和決心,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不要硬拼,把消息傳給李庭芝將軍纔是此行的目的。”

繼先又再次囑咐,“徐大哥,告訴我大哥,明日晚上就是攻打時刻,我們裡外夾擊,將蒙古軍在龍尾洲的設防剷除,打通襄陽外圍通道。”

徐朝忠讓衆人放心,說保證完成任務,帶着呂文煥給他配備的五十名壯士趁着天未亮悄悄出了城。

徐朝義心想蒙古軍剛剛敗退,肯定不會想到此時會有宋軍出城,便放鬆了警惕,直接順流而下,讓船劃過龍尾洲。正當徐朝義的小船划進洲中,忽然前方亮起火光,徐朝義大驚,急忙後撤,這時,後方也被蒙古軍攔住了,不等徐朝義等人反擊,火箭紛紛射來,只見亂箭之中船上的人紛紛倒入江中,徐朝義也悽然喪身了。

呂文煥按照約定的時間讓繼先帶兵出城襲擊龍尾洲,繼先於傍晚時分來到龍尾洲,衆將士開艦衝入洲中,與蒙古軍殺開;酣戰了足足一個時辰,仍不見李庭芝的援軍到來,卻見蒙古軍越來越多,像是蓄意備戰好的,繼先猜測情況不妙,忙令退軍。等回城後派人一打聽,這才知道徐朝義已於出城當晚就被蒙古軍伏殺了,繼先痛心不已,只好嚴守城防,再等時機。

而此時,范文虎聽說李庭芝到襄陽,因爲與李庭芝一向不睦,不甘受其節制,便送信給賈似道,說他率兵幾萬人從鄂州進攻襄陽,一戰即可平敵取勝,只要不讓他聽命於李庭芝,則退敵的功勞歸功於賈似道。

賈似道一聽很是高興,便任命范文虎擔任福州觀察使,其軍隊也由他統帥。這樣一來,雖然李庭芝權力很大,但只能節制荊湖兵權,范文虎就這個福州觀察使的身份就不在他的節制範圍內了。

李庭芝在城外駐紮,絲毫也不見襄陽城中的回信,心中十分焦急。因怕持續僵持情況有變,急欲進兵,便派人聯絡范文虎一同出兵,范文虎卻冷冷回答說他派人到臨安取旨令還沒回。李庭芝氣憤不已,上書彈劾范文虎,要求代替其職,賈似道沒有批准,李庭芝無奈,準備獨自出兵。

劉整爲對付李庭芝,與阿術悄悄布軍,在李庭芝駐軍處處悄悄伏兵,只待李庭芝出兵,便可兩面伏擊。

繼先見襄陽久困,內外音信不通,覺得長此以往形勢會繼續惡化,便向呂文煥建議要親自出城,前往李庭芝軍中聯絡,呂文煥答應請求,讓凌雲霄和南宮逸一同陪往,留下簡相伯和賀秋雁守城。

繼先出城不久,劉整覺得襄陽久困,城中必然人心動搖,雖然堅守不出,也是強弩之末,便要準備試攻一次,爲將來的攻城做準備。

這日,劉整率領兵馬來到襄陽城西門,向呂文煥邀戰,道:“爾等不見我蒙古大軍陳兵二十萬,枕戈待旦,揮手即可剷平襄、樊。襄、樊被困數年,江南朝廷卻不派兵援助,你們已成甕中之鱉,何必再做困獸之鬥?何不早早出城投降,也好拜官授爵。”

呂文煥罵道:“無恥叛徒,賣國求榮,襄樊雖成孤島,但我軍民一心,忠君報國,朝廷援兵已到,早晚必剷除爾等逆賊。”

劉整大笑道:“張世傑一戰敗走,夏貴又被我軍打敗,退回四川,范文虎和李庭芝皆不敢出戰,不知你有何信心再守,宋廷的昏君腐臣們早已把你們拋棄了。”

呂文煥罵道:“縱然朝廷負我們,我呂某人也不會負朝廷,讓我投降絕不可能。”

劉整道:“既如此,那就出城一戰,整日躲在城中算什麼好漢。”

簡相伯忙道:“劉將軍不可聽他激將之言。”

呂文煥道:“本將明白。”然後對簡相伯道:“取我弓箭,帶我射了這個叛徒。”

賀秋雁道:“何須呂將軍動手。”說罷,從身上拔出一根竹籤,嗖一聲飛下城頭,射在了劉整身上,只見劉整應聲倒下馬,被衆人擡走救治去了。

繼先終於設法出城來到李庭芝軍營中,庭芝見到繼先後驚喜不已,雖然數年不見,但卻沒顧得上彼此問候一句,上來便道:“襄陽那邊現在情況如何?”

繼先先向庭芝拜了一下,庭芝扶起他,“情勢危急,別那多禮節了,快坐下詳細說說襄陽的情況,二位英雄也請坐。”庭芝又對凌雲霄和南宮逸讓座。

繼先道:“靠呂將軍和全城軍民的堅守,二城已苦守數年,先前尚能打通部分外援,如今二城周圍如銅牆鐵壁,出入二城難如登天。襄陽先前積聚了糧草衣物,靠着城中軍民節衣縮食,勉強支撐下來,但危局久不解,外援久不至,城中物資已經消耗殆盡,城西軍民最爲艱難,已經開始拆房取木作柴,挖草根剝樹皮爲食了。”

庭芝大驚,“竟到了這般地步!哎!這也怪不得,襄陽孤城抗敵數年,要是換做別的城池,早就陷落了,難爲你們還能支撐到現在。”

凌雲霄憂慮:“襄陽靠着軍民一心尚能再維持幾日,但是樊城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了。我軍在漢水修築浮橋,使兩城互通援兵,樊城用度全靠襄陽軍民從浮橋上送過去,現在襄陽勉強維持自己,根本顧不上樊城了,但若樊城有失,襄陽必將不保。”

李庭芝道:“我豈不知?我幾次想要用兵,但是范文虎均以各種理由拒絕配合,若是我單獨出擊,只怕會受蒙古軍夾擊。”

繼先道:“不要指望范文虎,他是個貪生怕死的傢伙,又與我們不和,沒想着法爲難大哥就算好的了。”

李庭芝道:“即便如此,我也絕不能因此退縮,襄陽至關重要,朝廷命我來援,豈能棄襄、樊二城軍民於不顧?既然你們來了,我已知道襄陽情形,我打算即刻出兵,繼先以爲如何?”

繼先道:“忽必烈欲拿下襄陽,此決心已定,所以蒙古逐漸增兵,要是繼續等待,只怕形勢更加惡化,不如趁早主動出擊。”

庭芝道:“既然你也這麼認爲,我即刻命三軍將士備戰。”

南宮逸忽然道:“我軍若傾巢而出,一旦後方來襲,將進退維谷。明月門月輝堂宋崇文堂主是我的好友,他那裡已在蒙古勢力下暗中發展了四千精兵,若能讓他在後方替我們照顧一二,我軍便可放心用兵。”

繼先喜道:“如此甚好,就請南宮大哥與宋崇文聯繫。”

庭芝擔憂道:“用兵日緊,怎麼聯繫到宋崇文呢?”

南宮逸笑道:“我自有辦法。自襄陽圍困以來,宋崇文多次設法與蒙古軍糾纏,他必在襄陽周圍。”

繼先道:“既然南宮大哥這麼有把握,就請趕緊聯繫他吧。”

劉整被賀秋雁射傷後,在營中休息數日。這日他來見阿術與阿里海牙議軍,道:“襄陽被困日久,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城池堅固,攻打不易,若強行用兵,也免不了較大傷亡。”

阿術道:“我們圍困襄陽這麼久,若仍是以傷亡慘重的代價取得成功,大汗也會處罰我們,我們豈不前功盡棄?”

阿里海牙道:“不錯,決不能以慘重代價換取襄陽。劉將軍智謀過人,不知有何妙計攻城?”

劉整道:“攻襄先攻樊,現在樊城表面看起來堅不可破,據我推測,他們早已糧草盡絕,民心浮動,軍心潰散,我們先攻打樊城,一旦樊城拿下,襄陽也就唾手可得了。”

阿術道:“果然妙計,咱們就依從劉將軍所言。”

呂文煥見城中物資將要用盡,樊城又來報急,便讓簡相伯和賀秋雁前往樊城幫助守城。二人到了樊城後,見到城中軍民在寒冬之中破衣爛衫,面黃肌瘦,慘不忍睹,賀秋雁道:“沒想到樊城竟艱難至此。”

簡相伯道:“想當年張巡守睢陽之慘烈也不過如此吧。”

二人來到軍營中,忽報有人來見,便傳其進來,此人卻是宋崇文,不過簡相伯二人並不認得他,奇道:“敢問壯士怎麼稱呼?有何貴幹?”

宋崇文道:“聽說呂將軍讓你們來守樊城,我受李繼先之託,特來助你們守城。”

原來宋崇文一直待在襄陽城東南,正要與南會的王智和左寶書謀劃偷襲龍尾洲蒙古軍大營,被南宮逸找到後請到李庭芝那裡。在繼先的建議下,庭芝讓他入樊城,一是約定共同出兵的日子,二是幫助守城,庭芝留下王智、左寶書在軍中,共謀出兵大計。

看到簡相伯一臉迷惑,宋崇文笑道:“簡大俠與我素未蒙面,我叫宋崇文。”

簡相伯驚道:“原來是明月門月輝堂堂主,久仰大名。”

宋崇文道:“我將手下的兩千兄弟全部帶來,供簡大俠調用。”

簡相伯驚詫不已,“樊城被蒙古軍圍困嚴實,你們怎麼進來的?人在何處?”

簡相伯笑道:“誰說樊城被圍嚴實,不是還有南面的漢水嗎?”

賀秋雁道:“難不成你們是從江中游過來的?”

宋崇文道:“正是。我們昨晚趁着江霧瀰漫,偷偷越過龍尾洲,沿江游到樊城南門。”

簡相伯覺得不可思議,“此時寒冬,漢水雖未結冰,但卻冰冷刺骨,你們在水中游了這麼長的路,真是不敢想象,簡某佩服。”

宋崇文道:“兄弟們聽說來守樊城,個個振奮,早已忘了寒冷。不過現在他們卻都在烤火取暖呢,哈哈哈哈。”

簡相伯和賀秋雁不禁心生敬意。簡相伯將宋崇文帶來的兩千人安排到守城軍中,這日晚上,三人一起查看城門防守情況,路經北門內街時,見一人從城門口走過,雖是百姓打扮,但從其身形一眼便能看出絕非尋常百姓,宋崇文盯着那人看去,那人並未看到他們三個,鬼鬼祟祟地溜進一條巷子,回頭看了下週圍情況。

這一回頭讓宋崇文甚爲詫異,彷彿在哪裡見過此人,簡相伯見狀,奇道:“宋堂主怎麼了?”

宋崇文見那人消失後,道:“我覺得剛纔那人像是南會的施義總掌。”

簡相伯連忙望去,“施義?在哪裡?”

宋崇文喃喃道:“沒聽王智和左寶書提到他來這裡呀,難道我看錯了?”然後自言自語道:“走吧,估計是我看花眼了。”

三人並未放在心上,便登上城樓了。其實剛纔那人的確就是施義,早在三天前,施義受劉整安排,潛伏到樊城中,爲即將發起的攻城之戰做內應。施義潛入到樊城後,悄悄摸清了樊城情況,知道北門防守漏洞最大,並把這些信息全都傳給了劉整。

兩日後,正是襄、樊與李庭芝約定的出兵時日,這日一早,大軍用過早飯,便水陸並進開往襄、樊,獨留王智、左寶書帶着宋崇文留下的另外兩千人和南會的人守大營。呂文煥和簡相伯分別安排好防守,準備帶兵出城。

劉整早已通過施義知道樊城的一舉一動,在他的部署下,阿里海牙和阿術假意率重兵攻打襄陽。呂文煥正要率兵出城,忽然西門來報阿術率兵來攻城,呂文煥大驚,疑惑爲何蒙古軍會在此時來攻城,懷疑消息走漏;還沒等呂文煥安排好,東門來報說阿里海牙率兵攻城,呂文煥這才斷定自己和李庭芝的出兵計劃被蒙古獲知了,只有連忙收兵登城防守。

阿術和阿里海牙擺出浩大陣勢,看似不取襄陽誓不罷休的樣子,呂文煥匆忙之下做了準備,等待着一場惡戰。蒙古軍分成小隊輪番攻城,雖然擺出的陣勢壯大,但攻勢並不強烈。呂文煥很是疑惑,卻也不敢放鬆警惕。

正在膠着之時,阿里海牙突然撤兵退去,呂文煥大惑不解,但懷疑是其故意設下的埋伏,不敢輕易出城追擊。李庭芝和繼先並不知道襄陽發生的情況,他們照舊按約定的時間出兵進發,當大軍來到龍尾洲時,卻發現蒙古軍營竟然悄無聲息,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已成座空營。

繼先大驚,忙向庭芝道:“大哥,蒙古軍傾巢而出,留下空營,必有埋伏。”

庭芝不安道:“襄陽和樊城的軍隊均未按約定時間來匯合,估計情況有變。”

繼先道:“事不宜遲,趕緊撤軍。”

正說話間,阿里不哥從南面率衆殺來,庭芝慌忙布軍迎戰,正此時,北面又殺來一隊蒙古軍,繼先一看,領頭的正是劉整,不由得大駭,知道原來他們的行動早已經被蒙古軍掌握,已經腹背受敵了。

繼先匆忙之中對庭芝道:“大哥,蒙古有備而來,我們不可強戰,大哥率主力趕緊撤回大營,我率右軍對付劉整,讓凌大哥和南宮大哥率左軍對付阿里海牙。”

庭芝道:“萬萬不可,我怎能獨自撤退,留下你們與敵軍交戰?”

繼先急道:“大哥當以大局爲重,保存主力來日再戰纔是關鍵,你放心,我們自有辦法脫身。”

凌雲霄也催着庭芝撤退,“李將軍不必再多言了,再耽誤就來不及了。”

庭芝看蒙古軍洶洶衝來,已經近在咫尺,只好狠心下令撤退,帶着主力部隊快速回軍。

阿里海牙避開凌雲霄的左軍,追向宋軍主力,邊追邊殺,宋軍傷亡無數。情急時刻,凌雲霄追來擋住阿里海牙,而前來迎接的宋軍留守王智和左寶書也趕到,與阿里海牙廝殺一陣,庭芝的主力這才得以退回。

繼先軍隊雖少,幸虧將士勇氣十足,與劉整大戰半個時辰,劉整也未佔得半點便宜,便收兵退回。未幾,阿里海牙也撤了軍,一起向樊城方向去了。

退到大營後,庭芝頗爲喪氣,道:“出兵計劃蒙古怎麼會知道呢?”

繼先細思慮道:“雖不知道如何走漏的消息,但我軍中必有內奸,以後我們的舉動也就不再是秘密,這纔是危險所在。”

南宮逸一旁陷入沉思,繼先問道:“南宮大哥在想什麼?”

南宮逸道:“我在想呂將軍和樊城今日均未按約定出兵,是他們發現了破綻還是被阻了呢?蒙古明明有備而來,埋伏於我們,可爲什麼今日匆匆一戰就輕易退軍,卻不追擊?”

繼先聽他這麼一說,句句在理,心中頓時覺得此事沒這麼簡單了,忽然叫道:“莫非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圍攻襄陽?”

庭芝剛剛坐下喘口氣,聽繼先這麼一叫,一下子驚起身,忙道:“那我們得趕緊去解救。”

繼先又冷靜下來,止住道:“大哥莫急,襄陽防守牢固,一時間不會有事,萬一我們輕易去援救,很可能會再次遭到蒙古軍埋伏。”

凌雲也道:“繼先說得對,眼下一動不如一靜。”

王智在一旁道:“不如讓我和左堂主前去打探一下。”

繼先道:“也好,王總掌和左大哥見機行事,最好能設法進城。”

左寶書道:“你放心吧。我們回來之前,先不要輕易在出兵。”

庭芝點頭,又囑咐二人一番,大家送他們出營。

且說樊城這邊按照約定正要出兵,忽見大隊蒙古軍來襲,簡相伯連忙退回城中。原來劉整設下的一切圈套是爲了取樊城,他留下了二萬人先圍堵在樊城外,再設虛兵假意攻打襄陽,攔住呂文煥使其不敢出城,然後中途退兵再去阻攔庭芝的軍隊;待庭芝受阻退兵後,再立即回軍圍攻樊城。簡相伯急命登城抗敵。

蒙古軍先用重火炮連番轟炸樊城西角樓,回回炮火力強大,僅三顆炮彈便將西角樓炸飛,城牆頂上炸開一處大缺口,蒙古軍向缺口處涌來,架上雲梯攻城。簡相伯指揮宋軍投滾木相阻,攻守廝殺慘烈無比。

蒙古軍越聚越多,宋軍漸漸示弱,簡相伯恐慌了,“蒙古軍怎麼會這麼多,咱們的兵士快要抵擋不住了。”

宋崇文道:“西門已經被炸開,一旦守不住缺口,樊城將不保,我把守衛北門的月輝堂的兄弟調來。”

簡相伯道:“那北門怎麼辦?”

宋崇文望着城下黑壓壓的蒙古軍,急道:“現在還想顧全所有,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哪裡危急先顧哪裡。”

於是簡相伯便讓他立即調來月輝堂的守門軍。

月輝堂的人來後,西門戰鬥力明顯增強了。蒙古軍見攻打不下,便減弱攻勢以減少消耗。這時,賀秋雁來報,說東門和北門的蒙古軍強攻不下也減弱了攻勢,簡相伯鬆了口氣。但忽然又意識到了不祥,道:“咱們只守東、北、西三門,而南門幾乎無人把守,若敵人從南門來攻,豈不壞事?”

賀秋雁道:“南門是漢水,只有一座浮橋連接襄陽,蒙古軍不可能從南門進入的。”

然而簡相伯始終不敢放心。

果然,原來阿術退軍後,派水軍將漢水上的浮橋毀斷,斷絕了襄陽與樊城的連接。大軍開船陳列樊城南門,正在東、西、北三門交戰正酣時,南門忽然打開,原來是早已混入城中的施義率人攻佔了防守薄弱的南門,阿術率軍紛紛攻入了城內。

簡相伯正在東門城樓指揮,忽然一將來報,說南門陷落,簡相伯等人大驚,急忙調集重兵前往南門退敵。蒙古軍源源不斷涌入城中,很快雙方便展開激戰。然而蒙古軍是樊城守軍的數倍,簡相伯力不能敵。由於大軍都被調往南門退敵,造成東、西、北三門防守力量薄弱,正在酣戰時,三門紛紛急報均已陷落。

宋崇文見大勢已去,命手下兄弟斷後,勸簡相伯和賀秋雁趕緊出城。

簡相伯道:“呂將軍命我守樊城,我當與樊城共存亡,宋堂主非受命之身,宜速速出城。”

宋崇文見簡相伯不願出城,便並肩作戰,“既然簡兄弟願意誓死守樊城,我願留下助你。”

戰鬥越來越激烈,四門的蒙古軍漸漸都涌向了南門,將簡相伯等人團團圍住,劉整對阿術道:“滯軍於此,皆樊城之故,不殺不足以震懾宋境,樊城已破,當雞犬不留,日後進軍再敢阻攔者,應與樊城同罪。”

阿術道:“劉將軍言之有理,傳我軍令,樊城軍民一個不留。”

於是蒙古軍圍了上去,一陣亂砍,簡相伯、賀秋雁和宋崇文等人已經精力殆盡,被蒙古軍亂刀砍成肉泥。

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
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四章 飛雲劍陣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