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

“啓稟相爺,門外陳宜中求見。”

“速請!”賈似道一聽管家報陳宜中前來,喜出望外。

“哎呀,總算把與權盼回來了,這幾年你在建昌軍受苦了。”賈似道拉住陳宜中的手,殷勤地往屋裡牽,“來來來,與權快坐!”又向外喊道:“來人,把我珍藏的上等巖茶沏上。”

陳宜中不敢坐,連連作揖,“下官何德何能,敢勞賈相如此相待?”

賈似道認真道:“你是太學生的領袖,是士子的楷模,若是你不敢,何人敢?”

陳宜中苦笑道:“慚愧慚愧!賈相莫要再提前事。”說着,二人同坐了下來。

說話間,茶上了來,賈似道讓陳宜中品嚐,一臉同情的表情,“與權前翻帶領太學院的人一起圍堵宮門彈劾丁大全,那時何等氣魄!何等豪情!賈某十分佩服。只可惜你們被丁大全先下手,免職外放。”然後又假裝高興的樣子,“不過總算皇上恩德齊天,你等逢遇時機,本相知你們是國家大才,特向皇上推薦你們入朝,皇上已經準了,恢復你們的太學生資格,並且免試直接入朝爲官,這真是可喜可賀的事呀。”

陳宜中連忙向賈似道叩謝,“若非賈相進言,我等恐再無出頭之日,賈相對陳宜中有再造之恩。”

“與權快起!”賈似道扶起陳宜中,“當今國事不寧,朝事複雜,邊患不息,民衆多有怨言,你從建昌軍回京的路上,可曾聽到百姓對朝事有所議論?”

陳宜中道:“一路行來,聽百姓對相爺治下的朝廷稱讚不已,只是....只是對朝廷抗蒙退敵之事多有微辭。”

賈似道奇道:“百姓對此有何非議?”

陳宜中心知百姓所議論者乃賈似道議和之事,此番和議恐又演紹興和議前事,怕是要割地賠款,陳宜中明白和議是賈似道之意,若如實講,定會惹賈似道心中不快,便道:“小民之言能有何見解?不過飯後閒談,人云亦云,不聽也罷。”

賈似道知陳宜中有意不說,多少也能猜出十之八九,便不強求,於是道:“不知與權對宋蒙戰時有何看法?”

陳宜中思慮下,迎合賈似道之意道:“大宋連年征戰,勞民傷財,百姓渴求太平,若是一直打下去終究不是個利國安民的法子,以下官看,對蒙古之策當以和爲上。”

賈似道起身道:“與權之論甚合我意,實乃國之長策。”

陳宜中忽然謹慎問道:“賈相,下官可否斗膽問一事?”

賈似道道:“但問無妨。”

陳宜中道:“賈相是否暗中派人到和林去了?”

賈似道頓時沉下臉色,“你聽何人所說?”

陳宜中連忙道:“賈相無需隱瞞在下,我來就是要告訴賈相趕緊做好準備。”

賈似道不解其意,疑惑道:“什麼意思?”

陳宜中解釋道:“賈相私自派人去和林之事楊亮節和李繼先已經知道,他們正要聯合朝官彈劾你呢,屬下擔心,擔心他們會把......會把......”陳宜中不敢說了。

賈似道催問道:“會把什麼?你說!”

陳宜中膽怯道:“擔心他們會把賈相私自與忽必烈議和的事揭發出來。”

賈似道一聽,“他們怎麼知道此事的?莫非他們也要來拉攏你?”

陳宜中點點頭,“賈相還是早作準備。”

賈似道沉默良久,“我知道了。我只問你一句話,你可否願與本相同道?”

“原爲賈相鞍前馬後。”

“很好,這樣吧,還是先委屈你一下,暫時去做紹興府推官,這樣就可以躲避他們拉攏,又不被他們看穿,過些時日再遷你回朝。”

陳宜中叩謝道:“一切聽從賈相安排。”

這日朝會,楊亮節向理宗遞了奏本,摺子中是彈劾賈似道欺瞞朝廷私自與忽必烈議和之事。理宗看後驚愕不已,向賈似道質問道:“師臣,楊亮節與程元鳳等人聯名彈劾你,說你在荊湖前線私自與忽必烈議和,果真有此事?”

賈似道心中早有準備,泰然回道:“皇上,臣就是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欺瞞你,說臣與忽必烈私下議和,有何證據?楊亮節與程元鳳皆不曾到前線,職務所轄之事又與軍事不相干,如何得知前線之事?”

楊亮節回道:“誰說無憑無據?李繼先和江萬載就是最好的證人。”

賈似道冷笑道:“這話實在不通,若我確實私會忽必烈,江萬載身爲參議怎會不上奏?李繼先身在西川,又怎麼會知道荊湖之事?”

理宗聽後也頗爲贊同。

亮節正要分辨,賈似道趕緊用話語攔住,步步緊逼道:“皇上,臣不敢說爲了朝廷扶危救難,但也嘔心瀝血,操碎肝膽,可到頭來竟被人這樣誣陷,臣何以立於朝堂之上?”

程元鳳氣憤道:“是非對錯、忠奸善惡自有天知道,我們雖然一時拿不出把柄,但你的醜行早晚會暴露。”

賈似道道:“程大人,你仗着皇上寵信就目無朝堂,你以爲皇上會對你一容再容嗎?”

此時,理宗因賈似道退敵對其倍加信任,便向程元鳳道:“程愛卿不可隨意詆譭師臣,朕不治你誹謗朝臣之罪已經是寬待於你,你且退下。”

程元鳳很是憋屈,憤憤退到一邊。

賈似道道:“皇上,楊亮節與李繼先私交甚密,保不準他摺子中的誹謗之詞都是從李繼先那裡道聽途說而來,且楊亮節和程元鳳他們暗中聯通,大有結黨之嫌,皇上不可不警惕。”

張世傑連忙道:“皇上,此事與李繼先絕無關係。李繼先一向不願爲官,豈會摻和朝事?楊大人和程大人皆是光明磊落之人,想來應該沒有結黨之嫌。”

賈似道忙反問道:“張將軍,你這是在爲自己的兄長開脫,你怎麼知道楊亮節和程元鳳就是光明磊落之人?你的意思是本相不是光明磊落人?”

張世傑此時並不想與賈似道作對,他知道眼下賈似道一手遮天,只能道:“不,下官不是這個意思。”

理宗問道:“張世傑,你剛纔之言,楊亮節他們有沒有結黨之嫌?”

張世傑結結巴巴道:“臣......臣不知道。”

楊亮節瞥了眼張世傑,張世傑心虛。

賈似道道:“皇上,今日之事絕不能草草處置,否則臣之威信何在?以後何以率領朝堂?”

理宗道:“楊亮節,你不該毫無憑證就輕信他人之言誣陷師臣,身爲朝臣,怎能如此言語輕率?看來你還是太年輕,需要到地方歷練,朕讓你去廬州,你可願往?”

亮節雙眼一閉,“臣不敢不往。”

理宗又道:“至於程元鳳......程愛卿雖然有錯,但念在他年老體弱的份上......”理宗想保留程元鳳,說了一半扭頭徵求賈似道的同意。

還沒等賈似道開口,程元鳳叩頭道:“皇上,臣老弱多病,眼耳渾噩,不堪再侍奉皇上,且臣已數十年沒有回過黃山老家,思鄉情切,懇請皇上準臣告老還鄉。”

理宗着實不忍程元鳳離朝,賈似道見理宗一臉不捨的樣子,便道:“皇上,雖然皇上不捨程大人離去,但程大人年過六旬,念在他侍奉皇上幾十年的份上,也該全他思鄉之念。”

理宗哪裡知道程元鳳之所以告老還鄉實是不願與賈似道同朝爲官,被逼無奈之舉,理宗只好道:“既如此,朕就準了你,朕會派人一路護送你回到黃山。”

程元鳳起身道:“臣謝過皇上。”

散過朝後,太子趙禥喊住賈似道,“舅舅,你貶楊亮節出朝是不是太過了?”

賈似道奇道:“太子爺,你怎麼幫着外人說話?楊亮節糾合朝臣參奏我,這麼做已經算便宜他了。”

趙禥笑顏勸慰道:“舅舅別誤會,我怎麼可能會幫他?只是這樣一來你就與他明着爲敵,我還怎麼好跟他結親?”

賈似道奇道:“跟他結哪門子親?”

趙禥鬼鬼祟祟道:“舅舅不知,楊亮節有個妹妹叫楊海心,長得水靈精的,自從那次在斷橋見她一面,日日難忘。”

賈似道正色道:“太子還是死了這份心吧,我不會同意的,皇上更不會同意,楊亮節寒門出身,他楊家哪有資格配與太子結親?”

趙禥央求道:“舅舅,求求你了,外甥對楊海心朝思暮想,一定要娶到她。”

賈似道仍然不同意。

趙禥假裝生氣道:“當年母妃離世時託舅舅好好照顧我,可是舅舅連外甥心愛之人都不讓娶,要是母妃在世,絕不會這樣做。”

賈似道聽他搬出賈妃,只好無奈道:“好吧好吧,既然你如此想要娶她,舅舅就去試一試,但我有言在先,楊家願不願意我可就不敢保證了。”

趙禥詭笑道:“憑舅舅的權勢和手段,沒有辦不成的事,楊家同不同意由不得他們。”

賈似道道:“真拿你沒辦法。太子就在宮裡等着我的好消息吧。”說完轉身回後殿。

趙禥奇道:“舅舅哪裡去?”

賈似道道:“找皇上去呀,如此大事豈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我去請求皇上的旨意。”

趙禥喜道:“是是是,那就祝舅舅馬到成功,外甥坐等喜訊了。”

賈似道見了理宗,將太子心意向理宗稟明,又言這樁婚事如何如何之好,說得理宗也心動了,便下旨賜婚,讓賈似道前去督辦此事。賈似道領着聖旨便趕往楊府傳達聖意。

賈似道來到楊府後,楊亮節聽說賈似道前來,料知多半不是好事,便讓管家傳話說自己有事出門了。管家還沒走出門,只見賈似道已然託着聖旨闖進大門,一臉謙和地笑道:“本相特來爲楊大人送行。”

楊亮節躬身回禮道:“豈敢勞丞相相送!”

賈似道道:“本相爲楊大人送來一喜訊,生怕趕得慢,讓楊大人錯過了,這不,本相家都沒回,就直奔貴府了。”

楊亮節猜不透賈似道在搞什麼鬼,奇道:“喜訊?呵!我還能有什麼喜訊?大不了就是賈相又爲下官選了個山遙水遠風光秀美的地方安置。”

賈似道道:“瞧楊大人說的,本相可是一直都想照顧亮節的,只是你不給本相機會嘛。”

亮節冷笑一聲道:“煩請賈相宣旨吧,亮節在此領命。”

賈似道打開聖旨,道:“詔敕:楊亮節聽旨。”

亮節跪聽。

賈似道念道:“查金門楊氏之女、原國子祭酒楊亮節之妹楊海心,賢良恭謹,溫順和舒,知大禮,懂仁孝,宜爲貴;現太子聰慧明德,查己愛民,致書文,能用才,當承貴。朕特敕楊海心入東宮,與太子結爲天地之和。”

楊亮節一聽,懵住了,半晌沒意識過來。

賈似道合上聖旨,遞過來笑道:“亮節還不謝恩?”

亮節呆呆地跪着,賈似道連呼了幾聲也沒反應。

管家上來喚醒他,道:“大人,聖旨,接旨。”

亮節恍然道:“哦!”伸手遲緩地接過聖旨,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賈似道笑道:“亮節既已領了聖意,就當快與家人準備準備,宮中很快就會準備聘禮的,本相告辭。”

“哥哥,皇上有何旨意?”海心見亮節進屋,迎上前問道。

亮節望着海心,支支吾吾說不出話,又看了看繼先和楊明昌,連連搖頭嘆息,一臉無奈和憤懣的表情。

繼先看出情況不妙,關切道:“莫不是皇上將你再次貶謫?”

亮節仍然搖頭不答話。

楊明昌道:“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然已經這樣了,也不在乎有比這更壞的事情了,亮節,不必如此苦悶,有什麼事儘管說吧。”

“是啊,真是要急死人了。”海心催促道。

亮節把聖旨遞給楊明昌,“你們自己看吧。”

海心和繼先湊上來一起看,聖旨尚未讀完,三人已然恍如雷震,楊明昌不住道:“怎麼會這樣?”

繼先啞口失言,僵如木雞。海心不敢相信,喃喃道:“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我纔不要嫁給太子。”然後又道:“太子玩劣,遊戲無道,我怎麼能嫁給他?”繼而責怨道:“哥哥,這樣的聖旨你怎麼能接?你是要害我嗎?”

亮節一臉愧疚,答不上話來。

楊明昌道:“亮節也是沒辦法,事已至此,我們要趕緊想對策。”

繼先忽然衝了出去。

楊明昌喊道:“繼先,你哪裡去?”

繼先頭也不回,“我進宮,向皇上直接挑明,就說海心已經許了我,不能嫁給太子,讓他收回聖命。”

亮節趕緊跑上去攔住他,“你瘋了?你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把事情搞得更糟;再說了,皇宮禁衛森嚴,沒有口諭,你如何進得去?”

繼先道:“進不去我就闖宮,看哪個敢阻攔?”

楊明昌制止道:“繼先,你冷靜冷靜,負氣的話說說也就罷了,切不可如此行事,果真這麼做,枉搭了性命也救不了海心。”

繼先激動道:“已經火燒眉毛了,說不定皇宮明天就來提親,這定是賈似道個奸賊出得注意,我們若是耽擱下去,海心就白白搭了進去。”

海心既不想進宮,也不想繼先爲她去冒險,陷入矛盾糾結中。

楊明昌道:“繼先,你關心海心,我比你更關心,她是我的女兒,我怎麼忍心將她送入火海?只是這事既急不得,也不能莽撞,得靜下心細細思慮良策。”

亮節也道:“是啊,繼先哥,你不要激動,咱們一起想法子。”

海心默默走上前,拉着繼先點點頭,繼先長舒一口氣,同大家一道回屋。

四人在屋中坐不安,站不定,一個比一個焦慮、擔憂。

亮節道:“現在上書來不及了,況且我已經被外放,不再是朝官,眼下沒有資格再進宮,要另想它策。”

繼先憂慮道:“江萬載和程元鳳大人辭了官,朝中都是賈似道的人,根本不會有人幫助我們。”說了一半,思忖道:“我很奇怪太子深居宮中,怎麼會突然讓海心進宮?”

這時,海心道:“你們不知,太子是認得我的。”

三人一聽,大驚,楊明昌問道:“太子如何認得你?”

海心道:“爹,哥哥,你們還記得繼先哥入川后我去嶽王廟爲他祈福的事嗎?”

亮節點頭道:“記得,怎麼了?”

海心接着道:“那次我從嶽王廟出來後,去了斷橋,本想散散心,誰知卻碰到了太子帶着一班宮人微服遊巡,太子當時就想非禮我,辛虧我用言語堵住了他,不然......哎!都怪我。”

亮節道:“怪不得那次你回來後神色不對,原來是這樣。”然後又責怪道:“每每告訴你不要太任性,你就是不聽,這回捅了個簍子害了自己。”

海心愧疚不已。

繼先道:“事已至此,再埋怨也不頂用,這事怨不得海心,是太子心術不正。”

楊明昌道:“聖旨已經接了,怕是迴轉此事很難。”

海心道:“哼!那你們就忍心把我送進宮?反正我死也不會答應的,大不了就同繼先哥遠走高飛,誰也找不到。”然後又問繼先:“繼先哥,你敢不敢帶我逃走?”

繼先爲她舍了命都不猶豫,怕的是一旦他們走後,就讓亮節和楊明昌擔了違背聖旨的罪名,遭賈似道陷害,便道:“我有什麼不敢?我本是江湖漂泊之人,你就是我的唯一,我擔心咱們要是走了,楊大叔和亮節就大禍臨頭了,咱們不能用他們的性命換咱們的幸福。”

海心道:“我知道,我如何肯讓爹和哥哥爲我們擔性命之憂?可是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呢?”

室內又陷入了冷靜,氣氛凝重,他們愈加憂心傷懷。

忽然,亮節道:“我看只有照海心說的做,別無他法。眼下時間還來得及,不然一切都晚了。”

海心擔憂道:“我們走了,你和爹怎麼辦?就算皇上饒了你們,太子和賈似道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亮節道:“這個不必擔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大不了給我罷官爲民,返歸金門;況且朝中忠臣早已被貶謫和罷免殆盡,我也不想在這污泥潭中折騰了。”

繼先道:“只怕結果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亮節急道:“好了好了,你們就別再推測了,趁着現在趕緊走。”又回頭望着楊明昌,似在徵求他的同意,楊明昌微微點頭,站起身道:“就這麼辦吧,你們立即回房收拾東西,趕緊離開臨安,其他的事就不用多管了。”

繼先仍不放心。亮節催促道:“不要再猶豫了,不然想走都走不了。”

於是二人迅速回房,立即收拾了幾套貼身衣服出來,海心問道:“爹,我們去哪裡呢?”

楊明昌道:“儘量走遠點,讓朝廷找不到就是了。”

繼先道:“咱們先去三清山,常道長那裡是個好去處,朝廷一定找不到。”

“嗯,就去三清山吧。”海心應着。

楊明昌囑咐道:“路上注意安全,要是這邊沒事,我會讓亮節及時給你們去信,到時候就可以重聚了。”

海心和繼先齊應道:“放心,我們會的。”

亮節和楊明昌送走二人,回府商量後策。

次日一早,宮中提親的人便來到楊府,百十名宮人擡着數十箱聘禮擺在府門口,鑼鼓喧天,甚是排場,四鄰八舍都來觀看。亮節聞訊出來迎接,還未等宮人宣旨,亮節便假裝不知情問道:“不知各位公差奉何旨意?這等隆禮卻是爲何?”

宮人笑道:“楊大人明知故問,我等自然是道喜來了,奉皇命今日特來向貴府提親,讓令妹與太子爺成天作之合,這不是千喜萬喜的事嗎?”

亮節故作驚訝道:“小妹焉有此等福氣?豈敢仰望太子天顏?小妹去歲已經許配與人,怎敢再污配太子?”

宮人一驚,“楊大人這話是怎麼說的?這不是打皇上和太子的臉嗎?”

亮節賠禮道:“豈敢豈敢!只是小妹確已許人,不敢有所欺瞞。”

宮人不高興道:“那你昨日怎麼接了聖旨?爲何昨日不說?”

亮節道:“是相爺不待下官稟明詳情就倉促離去。”

宮人道:“皇上一早就排我們前來提親,我們從皇宮排排場場一路趕來,京城的大小巷子怕是都已知道此事,今兒禮也送來了,聖意也傳達了,您就自個捉摸着怎麼辦吧。”

亮節爲難道:“我......我......”

宮人道:“怎麼?爲難了?你要是都覺得爲難,那我們可就更爲難,您說這叫什麼事,我們怎麼回去向皇上和太子回話?行!我們就在這裡等,府門也不進了,原地等你回話。”

亮節左右徘徊,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應對之策,只有硬着頭皮道:“煩勞公公向皇上回明,就說小妹已經許配別人,現在不在府中,望皇上收回聖命。”

宮人驚訝道:“楊大人,你可想好了,這話要是回給皇上,你的腦袋還能不能保住就不好說了。”

亮節堅定道:“就這麼回吧。”

宮人道:“好,楊大人你可真行。”然後指着聘禮道:“這些東西呢?我們原封不動擡回宮去?”

亮節長揖,道:“下官不敢收。”

宮人冷笑一聲,“楊大人,您夠種!你好漢!”說完,便揮手向衆人道:“走!回宮!”

亮節送走衆人,自知大禍臨頭,便與楊明昌安坐大堂,靜候消息。未幾,賈似道就帶着禁衛、託着聖旨氣勢洶洶衝進府門,厲聲喊道:“大膽楊亮節,還不出來接旨?”

亮節和楊明昌俱出門扣頭領旨,賈似道質問道:“好大的膽子,竟敢玩弄皇上和太子?”

亮節俯身拜地,顫顫巍巍回道:“不敢!”

賈似道道:“哼!還說不敢,我看你是什麼都敢。楊亮節聽旨。”

亮節諾諾道:“微臣恭候聖命!”

賈似道展開聖旨,“大膽楊亮節,違逆聖命,愚弄天尊,實屬大逆不道之罪,着收大理寺監押,不得有誤;其父楊明昌合謀共計,一併問罪。”

“此事與父親不相干,請賈相重重罰我,放了我父親。”亮節祈求道。

賈似道不理會。楊明昌道:“亮節,你還看不透此時情景嗎?何苦再白白受辱?我們父子一道,豈不更好?”

亮節泣涕道:“爹,我對不起你。”

賈似道揮手命禁衛押走二人。

卻說賈似道之奸猾非常人可造極,賈似道一下子便猜出是亮節故意放走海心,他如何不知海心心愛之人正是繼先?不過是要順着太子之意趁便整了繼先。眼下繼先帶着海心出奔,理宗龍顏大怒,賈似道又惡語相加,讓理宗一怒之下將楊亮節一家打入大牢,生死難料。

賈似道又向理宗攛掇,說李繼先明知太子欲納楊海心入宮,卻還帶她出奔,分明蔑視朝廷,着張世傑領兵追拿二人。世傑自然知道賈似道歹毒之心,可又推辭不得,只得應命。

繼先和海心出了臨安方纔二日,一路西行,來到了桐廬。二人來到一家酒館進餐,正欲下口卻聽得一熟悉聲音傳來,“小二,來份便飯。”

小二回道:“好嘞!客官先坐,稍等片刻。”

繼先擡頭一望,竟是文天祥,驚喜不已,忙起身喊道:“天祥!”

文天祥一看是繼先,慌忙迎過來,“李大哥和海心姑娘竟然在此?真是巧合。”

繼先忙給天祥讓座,“天祥,坐!你這是欲往何處?”

天祥坐下,放下包袱,道:“家父丁憂期滿,朝廷下旨宣我回京。”

海心道:“不想轉眼都三年了,過得可真快。但現在朝廷兇險難測,不是當日朝廷了,文大人回朝後還需謹慎。”

天祥道:“我已有所耳聞。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有何可懼?”

繼先道:“天祥這一身正氣可是一點都沒消。”

天祥謙笑,問道:“你們是要去哪裡?”

繼先和海心四目對視,然後道:“一言難盡,都是賈似道惡謀害人,亮節被外放不說,還強行讓海心進宮,我們這才逃了出來,也不知亮節和楊大叔現在怎麼樣了。”說完嘆息不已。

天祥氣道:“竟有這等事?等我立刻趕回朝中與那賈奸一論是非。”

繼先勸道:“不可不可!天祥切不可如此行事,不然只怕救不了我們,連你也會受害。”

天祥道:“我自有道理,你們不用擔心。”

繼先也不好再問,三人用過餐後,便辭別各自趕路。

不日,天祥眼看要到臨安,正急急前行,忽見一隊人馬出城一路西來,迎頭相遇,領頭的正是張世傑,世傑與天祥並不相識,他見天祥模樣非凡,便勒馬問道:“敢問這位公子可是要去城中?”

天祥正襟回禮道:“正是。”說着,便閃向路邊,彬彬有禮道:“將軍請!”

世傑見他不卑不亢,又不失禮數,心中驚訝,不覺敬佩,便笑道:“敢問公子一路行來可曾見得一對年輕男女?”

天祥道:“一路行來,男女無數,不知將軍所說之男女有何不同?”

世傑道:“男的稍長女的十歲有餘嗎,衣冠堂堂,一表人才,風流瀟灑,武功了得;女的美豔絕倫,姿容不凡,出水芙蓉,天性可愛。”

天祥已然猜出所說之人,於是道:“一路只顧着趕腳,不曾十分留意於人,待我細細想來,不知將軍尊姓大名?欲找此二人何事?”

世傑道:“姓張名世傑。”

天祥驚道:“可是鎮守淮西的張世傑,李繼先的三弟?”

世傑奇道:“正是,公子怎麼知道?”

天祥道:“下官文天祥,是李大哥的好朋友,因家父去世,回鄉丁憂,如今丁憂期滿,回朝就職。”

世傑慌忙跳下馬,恭恭敬敬迎禮道:“原來是我大宋的福星宋瑞呀!”

天祥謙虛道:“張將軍過獎了!”

天祥以爲張世傑是繼先之弟,定是來暗中護送他們的,便不多想,道:“張將軍,剛纔你所說的二人莫不是你二哥李繼先和楊海心?”

世傑道:“正是,難道文大人見過他們?”

天祥道:“我昨日途徑桐廬,與他們相遇,據他們所言,他們要去三清山,只要你們趕得快,一日功夫便可追上他們。”

世傑道:“多謝文大人相告,我這就追去,等回朝後咱們再敘。”說着,便跳上馬,“告辭!”

天祥囑道:“等追上他們,好生護送,你告訴他們我一回朝就會幫他們,讓他們不必擔心。”

世傑愣了愣,應道:“我知道了。”於是打馬而去。

繼先和海心這日來到淳安,正趕路間,聽得後面一隊人馬跑來,驚慌間看到是世傑,忙要去喊,海心攔住道:“繼先哥不要,張將軍此行恐非善意。”

繼先並未多想,只道:“海心多慮了,他是我三弟,怎麼會對我們有惡意?”說着便追上去喊道:“三弟!三弟!”

世傑猛地勒住馬,回頭一看是繼先二人,忙下來道:“險些錯過你們,二哥和楊姑娘趕得真快!”

繼先喜道:“三弟意欲何往?”

世傑道:“正是尋你們而來。”

繼先和海心心頭一顫,略感不妙。

海心問道:“張將軍是私下來尋還是奉命來尋?”

世傑一下子被問住了,不敢答話,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咱們找個僻靜處來說。”

於是向旁邊的一家客棧走去,掏出一塊銀子,對店主道:“店家,麻煩安排一間安靜的房間。”

店主收下銀子,忙去安排。

世傑對海心道:“楊姑娘,我與二哥有些家常話要說,煩勞楊姑娘稍等片刻。”海心心裡涼了半截,他不知道世傑要與繼先說什麼,也不想去猜,但她隱約感覺到將有不好的事發生,而她並跳出樊籠的力量。

繼先道:“海心不是外人,也要回避?”

世傑道:“我從未把楊姑娘看作外人,只是我要說的話是你我二人的私語。”

海心很知進退,道:“你們說你們的,不用管我。”於是繼先和世傑進了屋,吱呀一聲關上了門,海心呆立在門外。

繼先道:“三弟到底要說什麼話?”

世傑道:“二哥,此次來意想必你也猜到,我就沒什麼可隱瞞的了,我來就是要追你們回去。”

繼先驚道:“難道連三弟也附和賈似道?”

世傑自知此行已是百口莫辯,也不想多做解釋,道:“我是什麼樣的人二哥難道不知?我來是受了皇上之命,絕非聽從賈似道之意。”

繼先冷笑道:“這有什麼不同嗎?”

世傑道:“自然不同,我也不與二哥多作無謂之爭,你可知道,你們走後,楊亮節一家全部下了大理寺監獄,皇上要以欺君之罪嚴懲他們。你們走得安心嗎?”

繼先大驚,“什麼?皇上把海心一家全都打入了監獄?”這一驚呼聲穿過門牆,被海心聽得一清二楚。

海心欲推門進來問個究竟,忽又覺太過造次,便收了手倚門傾聽。

世傑繼續道:“二哥,我知道你楊姑娘十分相愛,我豈忍拆散你們?我們自入軍以來聚少離多,能看到二哥幸福我便高興,我難道不痛恨賈似道棒打鴛鴦的歹毒之計?可是當我仔細思量後,又別無選擇。”

繼先道:“爲什麼別無選擇,今日只要你不攔着我們,我們便會幸福。”

世傑苦笑道:“二哥真是白聰明瞭一世,要是我能成全你們,今日我就不來了。你怎麼就看不出這其中的深意呢?說白了,要楊姑娘進宮是太子一意孤行,賈似道十分不願,並且阻攔過,最終沒有扭過太子。賈似道明知你與楊姑娘相愛至深,於是就推波助瀾,他知道你和楊姑娘閤府都會反對,必然會走險路,如此便能將你們全部拿下。楊亮節與賈似道向來不和,你以爲這次他會輕易放了楊亮節嗎?”

繼先心中痛惡萬分,海心在門外已經淚流滿面。

世傑又道:“二哥,今日我可以讓你們走,只要你們願意不顧楊府生死,我最多不過回去擔個罪名被免職而已,你們要想清楚。”

繼先踟躕難定,心中萬分糾結,他不能沒有海心,一想起要把海心送進宮裡,這比殺了他還痛苦,可是他又怎能置亮節和楊明昌生死不顧而甩手離去呢?若是日後海心知道他們有個不測,定會一輩子自責,而自己也會終生痛悔。他陷入了兩難境地,無論哪一個選擇都是痛苦的。他恨世傑的到來,他想要是世傑不來,或許他就不知道此事,就不會面臨選擇;可是他又忽然責罵自己不該這麼想,不該有拿亮節父子的生死來成全自己的想法。他越想越痛苦,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做。

忽然,門被推開了,海心立在門口,世傑和繼先起身。

繼先半晌才道:“海心,你聽到了?”

海心雖然心中痛如刀絞,卻依然掩飾得很嚴實,道:“繼先哥,咱們回去吧。”

繼先道:“回臨安?”

海心點點頭,“我想好了,我們不能這麼自私。”

繼先愁苦滿面,“自私?你說我們這叫自私?難道你讓我把你送進那暗無天日的深宮纔不是自私?”

海心走近他,勸慰道:“繼先哥,如果我有選擇的話,我寧願死也不進宮,可是我沒有選擇,我不能棄爹和哥的命不顧。”海心說着依偎到繼先懷中。

繼先抱着她,海心繼續道:“或許世上原本就沒有完美的愛情,不過既然花已經盛開過,就不必在意它的凋謝了。”

繼先推開海心,“你什麼意思?我說什麼都不會讓你進宮的,皇上是個昏君,太子也不是什麼好貨色。”

世傑忙勸道,“二哥快住口,這種大逆不道的話你也敢說?”

繼先愈加激憤,“我爲什麼不敢,我不怕,看來楊天問和左大哥他們說得對,朝廷已經無藥可救了,那好!我立即就去找冷大哥、左大哥和凌大哥他們,我們一起打進大牢救出亮節和楊大叔,看朝廷能把我怎麼樣?”

世傑求道:“二哥,求求你快別說了。”

海心一把堵住繼先的嘴,“繼先哥,你不能這樣,你要是這麼做了,就成了朝廷的叛賊,不僅你和你的那幫兄弟被通緝,你大哥和張將軍還有你爹孃的性命都將不保。”

繼先突然要發瘋,“我還有什麼辦法?”

世傑道:“二哥,沒有辦法,楊姑娘必須進宮。”

繼先惡狠狠地瞪着世傑,逼問道:“沒有辦法?”

世傑從未見過繼先如此凶煞過,心中十分害怕,但卻依然堅定道:“沒有,只能進宮。”

繼先猛地一拳砸向世傑臉上,把世傑打了個趔趄,海心忙去扶世傑,對繼先道:“繼先哥,你別這麼衝動。”

世傑走到繼先身邊,“二哥,世傑一心爲你,要是打我能打出辦法,世傑情願讓二哥打死。”

繼先鬆開了拳頭,知道此事已經無能爲力了,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在隱隱刺痛。

海心給了繼先緊緊一抱,望着世傑點了點頭,走出門外,世傑也跟了出來。

過了好半晌,繼先纔回過神,“海心,你不能去,不能去!”追喊着跑出了門。

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
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九章 繼先辭官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十九章 兵退兩川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三章 沈園賽詩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八章 餘玠入川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十章 暗船運私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