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

前堂鐘樓傳來三聲鐘鳴,衆僧紛紛趕往論經壇集合。繼先等人知道經論會要開始了,正準備前往,慧淨疾步來,“各位施主,經論會這就開始,請移步論經壇。”於是衆人隨行前去。

此時,各寺赴會的僧衆皆已就座,天智大師端坐其間,武林各派環壇而立。慧通見衆人到齊,便道:“大道在天,佛法威嚴;衆生寂寂,功業隨緣。今我九華山開壇論經,宏不滅輪道,傳佛語真言;惟願法旨普惠,究竟涅槃。阿彌陀佛,開壇!”

衆人頓時肅然,慧淨走到論經壇中央,環顧衆人道:“此番開論《華嚴經》。想必各位施主都知道,《華嚴經》乃智儼大師親注,後一度失傳,不久前,蔽寺尋得此經,師兄慧通方丈閉關參悟,略有所獲,願與大家一同解析。”

國清寺的僧人道:“慧淨大師請講。”

於是慧淨道:“經中有言: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請問,經中說修佛者要遠離煩惱,然世事紛擾,煩惱不盡,若修佛者皆遠離煩惱,遁世避俗,世上苦難誰來拯救?邪惡貪慾之念何所扶正?”

靈巖寺的僧人道:“若衆生皆已持修,佛心普及大千,煩惱自當寂滅,邪惡必然消除。”

天智大師搖頭道:“不然,雖然佛法是正道,然世人未必都慧眼,從我佛者能有幾人?煩惱終須我佛解脫。”

於是衆人相持,爭論不休。定慧寺的僧人便道:“願聽慧通方丈一解。”

慧通便道:“修佛者若要證得菩提,悟出真道,須除去貪、嗔、癡,普惠衆生,故所謂持修,不僅不是遁世避俗,還要擔負衆生煩惱苦難,有惠及天人之心者,才能成就真身。”

繼先便道:“繼先聽衆位高僧所言,頗有所感。”

慧明笑道:“李大俠有何感想?說來聽聽。”

繼先謙笑道:“我想修行在心不在身,只要心存衆生,願救百姓苦難,則身不在寺心亦爲佛;若只顧一己之身修行,避得遠無人塵之境,不理世人苦難,究終不過是私念,算不得真修行。”

天智道:“繼先所言甚是,凡是在心在行非在形。正如當今天下戰亂,百姓苦難流離,那些坐食利祿無所作爲的爲官爲將之人,不過枉爲名號;而像繼先這樣一介布衣,卻能赴國難、解君憂、扶民危,纔是真的心存天下。如此以救民危難爲己任,豈不正是我佛修身之真意!不知慧通方丈可否贊同?”

慧通欣然道:“只要證得般若悟了菩提,則一切法爲正法。衆生以爲求佛便能解脫痛苦、得我佛道,實則不然,善惡苦樂皆不可求得,須自身證得菩提方可解脫,若不行佛念,縱然踏破佛門也不能見得真身。李大俠雖非佛門中人,但心存衆生,解救百姓苦難,施大善大義於天下,當是承佛法旨,已得菩提。”

慧淨又道:“佛在經中言: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我佛修行時已是出家,爲何又言常得出家?”

定慧寺的僧人道:“我佛放下貪慾等諸煩惱去修行時,能否證得菩提,當時還不得知,既然尚未證得菩提,還不算成佛,就需要從塵世中不斷尋求、不斷超脫,所以是常得出家。”

南華寺的僧人又道:“即使大徹大悟也不算圓滿成佛,圓滿成佛必要經過無窮劫數,修佛者時刻都在修佛過程中,所以常得出家。”

慧通問道:“如剛纔李大俠所言,修行在心不在身,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爲何又要有身的出家?又要有禪林的存在?”

東林寺的僧人道:“修行過程中,不免會有世俗情慾的拖累,要專心進修,自然需要周身清淨。”

慧明道:“佛法的傳承也需要正式名份來接替。”

天智道:“如此說來,在家出家皆是修行的形式,各有各的必要。”

衆人正聽得入神,忽然一個身影從沙湖幫的人衆裡退出,擦了丁依卿一下溜去。丁依卿轉頭看去,卻見此人偷偷潛入寺院內堂。丁依卿察覺有恙,便拍了怕繼先的肩頭,示意讓他出來,滿溪春也注意到了此人,一併跟了出來。

丁依卿道:“繼先,剛纔那人悄悄進入寺院內堂,九華派的人竟沒有發現,要不要告訴慧明大師?”

繼先警覺道:“進去幾時了?”

丁依卿道:“剛剛進去。”

滿溪春細聲道:“估計是他們。”

丁依卿不明就裡,問道:“他們是誰?”

繼先解釋道:“是隴西四刀,他們要來九華派盜取《伏虎杖法》。”

丁依卿奇道:“你們如何得知?”

繼先便將天智的話簡要說來,丁依卿大驚,“快!跟上那人。”三人一併向內堂追去。

那人身影縹緲,腳步輕健,一看就知輕功了得,繼先三人見他半步岔路也沒走錯,一徑直入藏經閣,似乎對此處地形瞭如指掌。忽然,有人打開藏經閣的門,那人閃入門內,然後門吱呀一聲關上了。

繼先奇道:“裡面有人?”

丁依卿道:“一定有人接應,不然他不會這麼熟悉這裡的路。”

滿溪春道:“這個人輕功尚可,看背影多半是林秋風,我與他交手幾次,認得出來。”

藏經閣內有兩人接應,俱蒙着面紗,一人道:“三弟,你已經被李繼先發現,現在從正門走不掉了,怎麼辦?”

另一人道:“後面有個小門,出了小門有兩條路,左邊通往觀音殿後門,往右走是肉身佛殿,肉身佛殿裡面有個密洞通往下山路,是以前寺內高僧挖鑿清修用的,你們趕緊從密道下山。”

二人轉身要走,剛進來的那人又道:“二哥,不行。”

一人便問道:“怎麼了?”

那人道:“既然我們已經被人發現,想必九華派的人很快就會知道,若我們就此下山,九華派的人很快也會追來,咱們的武功哪裡敵得過那幾個老和尚。”

一人道:“那怎麼辦?”

那人便道:“二哥帶着《伏虎杖法》從密道下山,我留在這裡,等他們來到,我出來自首,就說傾慕九華派的高深佛法,忍不住偷偷進來一讀,料想他們不過把我訓斥一頓,也不能怎麼樣。但不知大哥和曹翼那邊怎麼樣?”

“不用擔心他們。那好,爲了王爺的大計,便暫時委屈三弟了,我先走了。”說着便接過《伏虎杖法》從後門跑了出去。

繼先等了好久還不見人出來,疑惑道:“裡面的人是誰呢?”

丁依卿急忙向滿溪春道:“多半我們被發現了。六妹,我跟繼先在這裡守着,你趕快去告訴九華派的人。”

滿溪春應聲跑去,剛穿過觀音殿門口,卻撞見正心從觀音殿後面走來。

見到滿溪春,正心一臉驚詫,慌慌張張道:“滿女俠來此作甚?”

滿溪春一見正心,問道:“是正心師傅,你沒在論經壇?”然後又忙道:“你快去告訴你師父,金刀門的人進了藏經閣,要盜取《伏虎杖法》。”

正心漫不經心道:“竟有此事?我這就去稟報。”說着不緊不慢走去。

滿溪春催促道:“快點!”

正心道:“不必擔心,慧明師叔早已命人嚴守各處,他們走脫不的。”

滿溪春焦急道:“那也不行,隴西四刀的武功非同一般,藏經閣中有人接應。”

正心聽如此說,瞥了他一眼,便趕緊跑向論經壇。不多時,便見慧通領着衆僧趕來。

繼先向慧通道:“慧通方丈,人此刻就在藏經閣內。”

慧通點點頭,“有勞李大俠了!”

慧明便向藏經閣喊道:“請閣中之人即刻出來!”

話剛落音,藏經閣的門譁一聲洞開,一人正面走出,乃是林秋風。

滿溪春厲聲罵道:“我就知道是這個奸賊!”

慧通道:“敢問閣下來我寺藏經閣作何貴幹?”

林秋風連忙做出緊張而又謙恭的姿態,“向來仰慕貴派精湛佛法,因恐大師不肯讓我瞻仰貴寺佛典,故而偷入藏經閣一覽,多有冒犯,願領慧通方丈責罰。”

滿溪春罵道:“狗賊,你以爲我們不知你是誰?竟然不知廉恥編出這般謊言,你分明是來偷取《伏虎杖法》的。”

慧淨便道:“命你如實召來,否則你走不出九華山。”說着,便飛步上前去擒林秋風,林秋風不躲閃,慧淨一把擒住他,往身上翻找,並不見經書,慧淨一臉茫然看着慧通。

慧通卻不言語。

慧淨氣急道:“你同夥在哪裡?”

林秋風笑道:“我不懂慧淨大師說什麼?我不過進到貴閣看看佛經,哪來的同夥?”

慧淨一把甩開他,向屋裡衝去,不多時捧出個匣子出來,走到慧通和慧明跟前,打開道:“二位師兄請看,經書已被人拿走。”

衆人駭然,紛紛道:“這還了得!”

慧明向慧通道:“師兄不必驚慌,我料知賊人奸猾,爲防不測,早已將經書藏在地藏殿的寶座下面了,匣子裡是本假的經書。”

林秋風一聽此言,大吃一驚。

丁依卿道:“那也不能放過他們,免得又在江湖上爲非作歹。”

於是慧通道:“拿下此人,押到後堂聽候發落。”

衆人齊力擒住林秋風帶了下去。

忽然,繼先道:“不對,剛纔他進來時,明明有人接應他,我和丁大哥一直守在這裡,怎麼現在就他一人?接應他的人哪裡去了?”

慧明驚道:“什麼?剛纔裡面還有人?”

丁依卿道:“不錯。”

慧淨道:“可剛纔裡面並無他人。”

慧明這才猛然衝到閣中,只見後門被打開,慧明預感不好,看了下慧通,慧通也猜出了大半,二人忙向肉身殿走來,卻見肉身殿的秘洞已被打開,便知道有人從這裡逃下山了。

慧通立即向衆人道:“本寺有要事處理,暫且先讓慧淨師弟陪大家到前堂休息。”

慧淨引着各門派的人離開。

慧通向繼先、丁依卿和滿溪春道:“李大俠,煩請你們三人留下,老衲有事要問你們。”

繼先三人留了步。

慧明見衆人走開,向衆僧吩咐道:“你們速速下山,立即封住所有出山道路,沒我吩咐,任何人不得離開九華山。”

衆僧領命而去。

慧通向繼先問道:“剛纔三位可曾看到藏經閣中接應的人是誰?”

三人紛紛搖頭,繼先道:“並未看到面目,實在不知是何人,不過料想也是金刀門的人。”

只見慧通搖搖頭,思慮了下道:“三位剛纔在此處可否看到其他人?”

這時,正心面色緊張,已覺心虛。

繼先回想一下,“沒看到。”

忽然,滿溪春道:“我去找你們的時候,看到了正心小師傅。”

慧明忙問道:“在哪邊看到的?”

滿溪春道:“觀音殿,我見他從觀音殿後面過來,便讓他去通報你們。”

慧明沉思道:“是這樣呀!”然後看向慧通,慧通面色沉鬱,“多謝,三位請前堂休息。”

繼先三人疑惑不解走開了。

正心已然額頭冒汗,神色極度慌張。

慧明問道:“師兄,看來果然是他所爲,前番辨惠大師說他在棲霞寺欲偷《袈裟功》一事時,我尚且不信,不想今日他竟私通外賊,實是罪惡至極。”

正心連忙跪下,道:“師叔我冤枉,弟子不敢私通外賊。”

慧通道:“若不是你做內應,他們如何知道密道?”

慧明指着正心氣恨道:“你還不肯認罪,那密道連正德都不知道,若沒你引導,他們怎麼找得到?再說,你好端端的跑到觀音殿後面做什麼?”

正心再無法辯解,癱坐在地上,呼道:“弟子糊塗,還請師父和師叔開恩!”

慧通忍住怒氣,責問道:“孽徒呀!佛祖門前尚敢心生邪念,枉爲師一向器重你。也罷!既已至此,多言無益,你只說出爲何要內通金刀門便是,也好將你身上的罪過減免一二。”

正心吞吞吐吐道:“我…我是見師父平日並不教我本派上乘武功,只撿些跳腳功夫讓我耍着玩,林秋風答應過我,若是幫他們盜取《伏虎杖法》,便一起練,徒兒一時心動,便做了傻事。”

慧通痛心道:“他們是何人?你竟然相信他們的話?何況爲師不教你練,是因爲你資質尚淺,內力淺薄,若是你潛心修爲,積累有成,早晚必傳你,何苦犯下這等罪惡。”

正心見慧通有所動心,知道相信自己的話了,便連連痛哭叩頭,“徒兒知錯了,知錯了!”

慧明一旁聽着,見正心言語表狀似有隱晦,便不甚相信正心之言,問道:“我且問你,你日日在山上,極少出寺,如何認得林秋風?”

正心支支吾吾,答不上來,轉眼看着慧通,慧通也道:“是啊,你怎麼認識金刀門的人呢?”

正心暗自思忖,“徒兒哪裡知道他是金刀門的人,九年前我從江北逃難過來,難民被一羣蒙古兵追殺,是林秋風止住那羣蒙古兵,才救下我們這羣人的性命,我走投無路只好上九華山出家了,因此林秋風也算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那日他隨沙湖幫的人一起上山,我一眼便認出了他,又怕當場揭穿,他必會遭擒,便於昨日偷偷接近他,讓他下山,他當時知道我後,便勸我這般做來。”

慧通長吁一口氣,道:“哎!竟是這般緣故,可是你終究犯下大錯,經書雖未丟失,你卻不能免去懲罰。”然後向正德道:“正德,你帶人將正心暫時關看起來,等經論會結束,爲師再來處置此事。”

“是。”正德帶着正心下去了。

慧明向慧通道:“師兄相信他說的話?”

慧通奇道:“莫非有謊?”

慧明一笑,“師兄太過仁慈,從不疑人,可他話語前後矛盾,怎能是實言?再說世上哪有那麼巧的事,其中定有他情。”

慧通捋了下鬍鬚,“真話也罷,謊言也罷,且等經論會完了再細細審來。還是先到地藏殿看看吧。”

二人來到地藏殿,慧明道:“師兄,《伏虎杖法》就在寶座下面。”於是向地藏王菩薩行了大禮,移轉法身,見經書安然尚在,道:“師兄,金刀門的賊人從密道逃下山去,尚未擒獲,我們不可大意,還需派人仔細看護經書。”

慧通道:“你剛纔當着衆人說出經書藏處,各派人員混雜,難免還會有奸人,這裡已非安全之地。”

慧明思忖道:“不如暫存闢幽閣,和《繁花經》放在一起。”

慧通道:“我也是此意。”

於是,二人取出《伏虎杖法》,帶往闢幽閣。

wωω ▪ttκǎ n ▪CΟ

二人前面走着,不遠處兩個黑衣人卻悄悄跟隨。此二人,正是王向天和曹翼,二人仍隱身於山上,得知林秋風和游龍地並未得手,便欲再次盜取真經。慧通和慧明來到闢幽閣,打開存放《繁花經》的匣子,把《伏虎杖法》放於其中便離去。哪知行蹤被王向天和曹翼全部看到。

九華山一如往常平靜,彷彿沒有發生任何事。慧明見幾日皆不見隴西四刀下山,便用了欲擒故縱之法,解禁山門,只令人格外留意進出之人。

三日後,經論會結束,慧通一一謝過衆人,送走各派人士,繼先又親送天智下山,與之作別。慧明留下繼先和桃源派的人,繼先又請劍南六洞仙留下同敘。回到寺中,慧明請劍南六洞仙到寺中隨意閒步,又請繼先、莫問津、吳處邊和滿溪春到後堂。

來到後堂,衆人坐下,慧明向慧通稟報道:“師兄,上次楊道長、高道長和滿姑娘來九華山求取《繁花經》,你正在閉關研經,因此慢待了貴客。這次我特意留下他們。”

滿溪春笑道:“慧明大師客氣了,多次打擾貴寺。”

莫問津道:“我師姐妹三人此次來參加經論會,正是想要跟慧通方丈商量借取《繁花經》一事。”

吳處邊道:“反正《繁花經》對你們來說也沒什麼用,不過白放着,送我們到得了個人情。”

慧通不言語,皺起眉頭看了看吳處邊。

莫問津責道:“吳師妹休得胡言。”然後又道:“慧通方丈,現在桃源派門威不振,肯請方丈念在九華派與桃源派的故情份上,將《繁花經》借給我們。”

慧通問道:“老衲實在不知貴派要《繁花經》到底何用?”

滿溪春接過話,“不瞞大師,《繁花經》跟本派的一套武功關係至深,非此經連不成該武功。”

慧明奇道:“莫不是桃花飛雲劍陣?”

莫問津道:“正是。既然大師已經猜到,且我們又有求於你們,便無需隱瞞了,練劍陣需用雲水劍和醉春劍,而劍陣的心經正是《繁花經》。”

慧明驚異,“竟有此事,貴派的神功心經怎麼可能是九華派的藏物?”

滿溪春道:“不敢欺瞞大師,確實如此。”

繼先聽此般言說,甚是詫異,卻插不上一句話。

慧明向慧通道:“師兄,你看怎麼辦?”

慧通安坐着,似乎對此言語並不奇怪,便慢慢道來:“當年,老衲念在先人遺言讓靜隱師太看了一次經書,卻並不曾賜予她。不過此書曾有正副兩本,老衲曾指點過靜隱師太去尋找副本。”

莫問津問道:“可曾找到?”

慧通道:“貴派的事老衲就不知道了。”

滿溪春此時卻羞愧地低下了頭。

莫問津勸道:“《繁花經》與九華派實在無關,貴派爲何要留此遺言不準賜予外人?”

慧通搖頭道:“老衲不知,九華派代代藏護此書,從未有人看過,只是遵循遺言,不敢違背,還請各位見諒,若是逼老衲違背門規,恐傷我們之間的和氣。”

莫問津三人失望嘆息。

慧通又道:“不過你們要尋得此書也並非只有這一個途徑,你們可以去尋副本。”然後意味深長道:“當年我還有一位師弟,法名慧正,俗名陸良,本是金國的將門之後,資歷甚高,只因一時走了邪念,誤交了明月門前任掌門喬方全,被我師父逐出師門,那本副本被他偷偷帶走了。”

莫問津問道:“陸良帶它何用?”

慧通若有所思道:“或許他以爲那是本武功秘籍吧。”

“陸良現在何處?”莫問津問道。

慧通搖搖頭。

莫問津道:“實不相瞞,副本早在成都大戰時就損毀了。”

慧通一驚,連連嘆惋!

繼先細細聽着,有心幫桃源派向九華派討得此書,但不敢明言,便道:“慧通方丈,副本已經丟失,既然貴派有門規,如論如何也不能逼方丈違背。只是世上諸事皆有變通之法,既然不能讓桃源派的人帶走此書,若是讓他們再去讀一下想必無妨。”說完,便盯着慧通等待答話。

莫問津三人也流露期待的目光。

慧通靜思,陷入困頓,慧明勸道:“師兄,九華派與桃源派世代交好,如今桃源派逢此劫難,若是我們施以援手,助其重振門楣,也不枉我們這麼多年的交情。”

莫問津一聽慧明此言,連忙起身懇求道:“正是慧明大師所言,懇請方丈許我們一讀經書。”

慧通雖十分爲難,卻最終道:“也罷,就讓你們再看一遍吧。”然後向慧明道:“師弟,你帶他們去闢幽閣吧。”

於是慧明領着莫問津三人向闢幽閣而去。

慧通獨留繼先在屋,道:“李大俠與桃源派交情非淺吶!”

繼先道:“曾經受過三位姐姐救命之恩。”

慧通道:“原來如此。你難道不想問問我留你在此所爲何事嗎?”

繼先想了想,笑道:“繼先蠢笨,猜不到。”

慧通問道:“你在棲霞寺時,辯惠大師和玉虛三仙可曾囑咐你什麼?”

繼先這才明白,“是是是,他們囑咐我向方丈請教劍經。”然後又奇道:“大師怎麼知道?”

慧通笑道:“天智大師怕我不肯方便你,又怕你不好意思開口,昨日特意囑我此事,老衲這纔將你留下。”

繼先笑道:“讓天智大師和方丈費心了。”

慧通道:“《玄天七劍》高深莫測,武林中也只聞傳名,極少有人見過其招數。李大俠因緣巧合得到此功,天意使然。不過老衲從未見過此功,能幫助你多少也只是盡力而爲罷了,如若不成,還請李大俠莫要責怨。”

繼先道:“方丈肯賜教,繼先已是感激不盡,豈有責怨之理?”

慧通便道:“你把《玄天七劍》給我看看。”

繼先掏出書遞給慧通,慧通打開認真讀來。

過了許久,慧通合上書本,讚道:“此功精深絕妙,世無可比,真乃神來之作,若非不惑高僧與天師張守真悟得真法,通達天人,斷不能成此大作。”繼而又嘆道:“只是如此神妙武功,常人不能練就,註定是難有傳人的,可惜可惜!”

繼先道:“繼先愚鈍,得此武功,卻不能讀懂其意,幸得常道長從中指點,才練就一二。”

慧通道:“你哪裡知道,這玄天七劍乃是佛道融合之精華,展天地之玄妙,演萬物之輪迴,合陰陽之靈氣,兼剛柔之互通,化有無之幻變,得人神之真道。實乃天地之大成,絕非一般劍法可比。”

繼先不住點頭道:“常道長說過,練此劍法需陰陽合體之人用陰陽合體之劍,我當時並不理解,今日聽方丈這麼一說方知其意。”

慧通道:“你來,隨我到藏經閣。”說着,便引着繼先走出門。

二人來到藏經閣內,慧通來到一個格子前取出一本經書遞給繼先。

繼先接過來一看,乃是《華嚴經》,不覺脫口道:“華嚴經,正是辨惠大師說的經書。”

慧通道:“玄天七劍源於華嚴宗的法界十玄門,十玄門是智儼高僧親創,而其中要旨正是出自這本他親自編注的《華嚴經》,因此要真正煉成劍法,必要讀懂《華嚴經》。這本經書你且拿回房中細細讀來,掌握其中要義,三日後來大雄寶殿找我。”

繼先接過書,謝了慧通回去。

且說剛纔慧明帶着莫問津三人到闢幽閣,忽然有個身影從屋後閃去,四人也未注意到。

慧明小心翼翼把《繁花經》取出,交給莫問津,道:“三位就在閣中觀看,方丈吩咐不得出閣,老衲就在這裡陪三位看完。”

莫問津接過書感激不盡,慌忙打開書,三人讀了起來。那經書雖不厚,但卻內容深奧,三人許久只讀了幾頁,尚且不能領略要義。

莫問津問道:“你們能否看懂?”

吳處邊和滿溪春紛紛搖頭。

莫問津急道:“這可如何是好。”然後向慧明懇求道:“大師,經書內容高深,我們看一遍無法領會,現在纔看了數張,大師可否通融幾日。”

慧明道:“方丈之言不敢違背,各位還是趕緊看吧,若是不能領悟,不妨先記下再說。”

莫問津只好道:“好吧!”然後向吳、滿二人道:“咱們三人分別來記,吳師妹記中間部分,滿師妹記後面,我記前面。”三人匆匆忙忙邊看邊記。

然而等閒世人哪裡能夠過目不忘,看了一遍能記取多少便因人而異了。

天色已晚,慧明道:“外面已經夜深,三位就讀到此吧。”

吳處邊急忙道:“別慌別慌,我們才記住一點,再等等。”

滿溪春也道:“求大師在寬容一會。”

慧明勸道:“縱使再許你們看一遍,也難以記住。三位還是請回吧!”說着便索過書本放在匣中鎖上了。

莫問津三人只好喪氣出去。

這日,繼先在房中看《華嚴經》倦怠,便去找劍南六洞仙閒話,繼先見徐朝忠四人正在房中商談,便進來問徐朝忠道:“徐大哥,你們在說什麼?”

徐朝忠忙起身道:“繼先來了,這邊坐。我們正說明天就走呢,本來就沒打算參加這次經論會,不過是應了六妹之請,順便出來轉轉,既然經論會已經結束,我們這麼多人也不便在寺中久住。”

繼先笑道:“只是想着許久未見幾位大哥了,便想留你們多住幾日,卻沒想過我自己也是客人。”

丁依卿笑道:“你與慧通方丈一見如故,留幾日切磋武功倒也不錯,桃源派與九華派是故交,住幾日也沒什麼,我們再住就不合適了。”

繼先問道:“你們回川中嗎?”

丁依卿道:“來的時候,在鄂州遇到了鄭鴻飛,他邀我們前去潭州一敘,我們想去潭州會會瀟湘劍客。”

繼先一聽鄭鴻飛,奇道:“鄭大哥在鄂州做什麼?”

徐朝忠道:“聽他說,皇上現在不問政務,賈似道掌握朝廷大權,正在推行‘經界推排法’,名爲清丈田畝、覈實賦稅,說什麼使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卻被勢家豪強阻撓,最終攤派受損的都是貧苦農民。現在此法在荊湖大肆推廣,荊湖是賈似道老巢,黨羽遍佈,他們都爭相推行此法向賈似道獻媚,所以百姓受苦最深。”

繼先道:“難道就沒人勸止嗎?”

丁依卿接着道:“凡是反對的人都受到迫害,還有誰敢勸止?潭州太守李芾因執行不力,已經被撤職。瀟湘劍客受李芾之託正在荊湖幾個受損最深的州府收集罪證呢。”

繼先道:“竟然如此!既這樣,繼先倒想拜託幾位大哥一事。”

徐朝忠道:“何事?”

繼先道:“想請幾位大哥幫助凌大哥他們收集罪證。等過幾日,我也趕往潭州去。”

徐朝忠四人道:“這是當然。”

繼先環視一下衆人,奇道:“怎麼不見楊豫輝大哥?”

丁依卿向門外看了看,也奇道:“他說出去走走,怎麼這麼晚了還不回來?”

呂星宇道:“管他呢,還能走丟了不成?”

丁依卿自言自語道:“總感覺他今天怪怪的。”

繼先見天色已晚,便道:“各位大哥早些休息,明日好上路,我告辭了。”

徐朝忠道:“你也回去休息吧,到時候潭州見。”

且說繼先等人方纔談話時,王向天和曹翼悄悄來到寺中一角隱蔽處,那裡有一處通往舍利塔的小門,白日便寂靜少人,晚上更加幽僻,二人在此等候。

忽然,小門外傳來一人說話聲,道:“來多久了?沒人發現吧?”

王向天向周圍打探一下,悄悄道:“放心吧,沒人。”

曹翼忙道:“查清楚林秋風關在哪裡了嗎?”

外面那人始終不露面,隔牆道:“查清楚了,在地藏殿後堂,你們從後面翻牆進去,放心吧,現在只有兩個小和尚看着。”

曹翼道:“那你呢?他們沒起疑心吧?”

那人道:“沒有,你們趕緊,我走了。”說罷便消失了。

次日,繼先送走了劍南六洞仙,桃源派的人又幾番請求,終得不到《繁花經》,只好尷尬着多留了幾日,等繼先一起下山。

那日,慧通把繼先叫了去,道:“《華嚴經》讀得如何?可曾領悟其中真意?”繼先道:“繼先愚魯,僅能領悟一半。”

慧通欣慰道:“足矣足矣!”說完,將《玄天七劍》打開,對繼先道:“前四成二十八劍雖是上乘劍法,卻並非絕等武功,後三成劍法已入通達之境,絕妙之極。”

繼先道:“我雖知其高深,卻無法練成。”

慧通道:“後三成劍法對練劍之人的修爲要求極高,不通佛道者決不能領悟劍法心經。心經說欲練劍當修心,欲修心當克欲,欲克欲當明道,欲明道當讀經。經論通則常道明,常道明則雜欲滅,雜欲滅則心能修,心能修則劍可成。人不離劍,劍不離經;諸法常寂,輪迴相通;萬物無常,陰陽互生。你已讀了《華嚴經》,現在可知是何意思?”

繼先想了想道:“人不離劍者,乃所選之劍需用靈氣之劍;劍不離經者,乃練劍者需通法門和玄門;諸法常寂者,乃練劍者需心中無人無我;輪迴互通者,乃練成此劍可融通諸劍;萬物無常者,乃練劍者心智不可執着於劍;陰陽互生者,乃人與劍皆當互融互幻。不知繼先理解可否正確?”

慧通笑道:“嗯!已得其意。來!按我的說法練第五成。”

繼先細讀劍法,第五成乃是劍生雙氣,意爲陰陽雙氣交合共進,第一劍雙龍出海,第二劍剛退柔進,第三劍柔推剛進,第四劍剛柔並濟,第五劍氣凝一脈,第六劍珠聯璧合,第七劍柔爲剛本。繼先依照口訣一一練來,因已通讀《華嚴經》,又曾得常無爲在道法上指點,且有慧通一旁引導,很快便練成。

慧通又讓他練後兩成的十四劍,第六成乃是萬劍迴旋,意爲一劍演萬劍,第一劍流星飛轉,第二劍密雨入窗,第三劍風急天高,第四劍疾風穿林,第五劍亂劍漫舞,第六劍落葉繽紛,第七劍飛雪漫天。第七成已入大極之境,乃是劍歸玄天,意爲大道在無,萬物皆可爲劍,第一劍月射冷光,第二劍流風迴雪,第三劍揚風踏浪,第四劍長風破浪,第五劍江風送潮,第六劍劍唯心生,地七劍無劍勝劍。繼先俱一一練來,終於大成。

次日,繼先和桃源派諸人向慧通辭別,繼先道:“多謝方丈指點我練成劍法,感激不盡!”

慧通道:“客氣了。你今日的劍法在武林中當無人能敵。”

慧明道:“李大俠天資過人,才智非凡,又有濟世救民之心,如此人物當爲武林楷模。”

繼先謙道:“過獎了,實不敢當。方丈,二位大師,我們在貴寺打擾多日,煩勞各位殷勤招待,不勝感激,今日就此別過。”

慧通道:“客氣了。不知諸位要去哪裡?”

繼先道:“潭州。”

慧通又向莫問津問道:“幾位好走,若有慢待之處還望見諒,經書一事實屬無奈。”

莫問津致謝道:“方丈如此客氣,倒讓我們不好意思了。既然方丈有難處,我們不敢強求。”

慧通向衆人道:“讓二位師弟送你們下山。”

慧明和慧淨送走繼先等人,回到寺中向慧通稟報。

慧通道:“客人都已走完,也該處理咱們自己的事了。”

慧明道:“正心私通外賊,差點釀成本寺大患,須得嚴懲。”

慧通向外面道:“正德,去把正心帶來。”

不一會,正德便帶着正心來到禪堂,正心連滾帶爬跪倒慧通面前苦求道:“師父,我知錯了!我糊塗!求師父開恩!”

慧明皺着眉頭不耐煩道:“哭哭嚷嚷像什麼樣,跪好認真答話。”

正心擦把眼淚,畏懼不敢看慧明,顫抖道:“嗯!”

慧通道:“前番你說的話多有紕漏,我再問你,你與林秋風怎麼串通的?佛祖面前再敢欺瞞,定嚴懲不貸。”

正心道:“師父,我說的都是實話,並無半句虛言。”

慧淨便道:“方丈師兄,既然正心這麼說,把林秋風帶來一問,看二人言辭是否一致,便知真假了。”

慧通點頭道:“對!正德,把林秋風帶來。”

慧通等人安坐無言,等着林秋風過來,忽然,正德慌慌張張跑來回道:“師父,不好了,林秋風跑了。”

“什麼?”三人驚起身。

慧通忙向慧明問道:“不是嚴密看守嗎?怎麼讓他跑了?”

慧明不清楚緣由,忙道:“師兄,我去看看。”說着,便一徑疾步來到地藏殿後堂,卻見關押林秋風的房門洞開,看守的兩個小和尚被打死扔到一旁的小屋內。

慧明神情緊繃,指着兩個被打死的和尚責問道:“是誰負責看管的,他們顯然已經死了兩三日,居然沒人知道?正念呢?”

正德吞吞吐吐回道:“師叔,正念師弟他...”

慧明厲聲問道:“他怎麼了?立即把他叫來。”

正德道:“他昨日下山偷喝了酒,醉倒在山門外的亭子旁,早上被弟子們看到扛回寺中,現在還沒醒呢。”

慧明一聽此言,怒不可遏,“什麼?我已經警告他多次,竟然還敢下山偷喝酒。”

衆人見慧明發火,皆不敢言,過了一會,慧明冷靜下來,道:“等他醒來,叫他來見我。”又看了下兩個死去的小和尚,對正德道:“把他們好生安葬,叫寺中僧衆立即到山門集合,我這就去稟報方丈。”

正德按吩咐去辦。

慧明急忙去見慧通,慧通見他神色慌張,道:“果然跑了去?”

慧明道:“正念看管不力,讓人打死了兩個門人,放走了林秋風。”

慧淨道:“何人膽敢如此猖狂?”

慧通忽然想到什麼,驚道:“不好,快去闢幽閣。”

慧明也預感到了慧通之意,三人急忙跑去,到了闢幽閣,慧通忙去找《伏虎杖法》和《繁花經》的匣子,卻見匣子已然丟失三人驚訝失態。

半晌後,慧明醒過神,“趕緊去追。”

慧通道:“怎麼追?是誰偷的?”

慧明道:“一定是桃源派的人,除了桃源派,沒人知道《繁花經》。”

慧淨也道:“對,一定是桃源派,他們求要不成,便索性偷了去。”

慧通卻不大相信,道:“以我對桃源派的瞭解,他們應該不會做出此等行爲。”

這時,正德道:“師父,前日慧明師叔喚我有事,我經過地藏殿時,見楊豫輝在地藏殿鬼鬼祟祟,便問他做什麼,他說出來走走,我便沒放在心上,今日想來,倒覺得可疑。”

慧明不假思索道:“一定是來打探情況的,我看必是他們串通一氣盜取經書。”

慧通這才道:“他們應該不會走太遠,既然是去潭州,咱們就順着去潭州的路追過去。慧淨師弟,你留守寺中,我和慧明師弟立即去追。”

“是,師兄。”

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
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四十四章 魂斷襄陽第二章 蘆漁光陰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四章 羣雄爭圖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三十六章 海心進宮第六章 海島奇緣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五章 方仁盜圖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十二章 潭州過客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變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九章 瀟湘討教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三十八章 九華論經第四十章 君山之會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四十二章 隴西四刀第三十三章 奇計破敵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四十三章 江上風清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戰第二十七章 風雨夜變第四十六章 血染荊湖第二十六章 藏圖風波第十六章 劍出冰身第三章 偷遊仙山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戰第二十章 餘玠之死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四十八章 海國舊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二十一章 蘇堤相逢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四章 淮東結義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三十章 江中遇禍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十五章 大鬧鄂州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三十五章 繁花劍經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一章 蓮心出走第二十二章 臨安探寶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三章 君山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