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三問

身份既然已經被張既挑明,文昭自然不會再藏着掖着,反而仗着自己的身份,開始向張既問計。

“前番不好明言,如今再次求問先生,吾若是想要清平四海,重振漢室,當如何行事”

張既深深看了文昭一眼,若有所指的說道:“大將軍果真想要振興漢室麼”

文昭微微一愣,悄悄觀察了一下張既的表情,這才一臉正氣的說道:“吾既然身爲大漢子民,自當以振興漢室爲己任。”

現在尚且不知道張既對於漢室,到底懷着怎樣的心思,故此文昭可不敢流露出反心。雖然覺得彆扭,他仍舊裝作一副大義凜然,忠於漢室的模樣。

張既卻只是靜靜看着陳旭,也不答話,直到將文昭看得臉色微紅,才微微嘆了一口氣。

他站起身來,推開房門走到了庭院之內,文昭亦是急忙起身跟了出去。

張既目光放在一個大樹上,文昭擡頭看去,才發現這個大樹已經完全枯萎了,樹身亦是千瘡百孔。

右手指着前面這顆枯樹,張既說道:“大樹已經乾枯,根也已經爛了。這四年以來,我每日都爲它除蟲、澆水。”

“可事到如今,它仍舊沒有絲毫起色,反而使照顧他的人厭倦了。”

“不僅是照顧它的人,這個庭院之中,哪怕是幾位下人,看到這顆枯樹也感覺十分厭惡。”

“現在的它既不能遮風擋雨,也不能結出果子,反而枯黃、乾瘦,招惹蟲蟻,讓人看起來心中煩悶。”

“故此,常有人勸我將其砍掉,扔在火裡燒掉,而後在此地重新植上一棵樹。”

“可是我仍舊顧念這棵樹往日之輝煌,想起曾經在它的樹蔭下乘涼,想起曾經吃過它結出的甜美果實,享受過它的恩惠。是以,吾心中不忍用其他樹取而代之。”

“不知對於此事,大將軍可有什麼建議”

文昭心中一震,當即明白了張既的心意,急忙說道:“樹已枯死,縱然先生對此樹期望再高,它也不能再度復生。”

“若是強行將其留在此地,反而會使得院中其餘人,連帶對先生一起感到不滿。”

“既然如此,先生不如就聽從下人建議,將此樹伐了,仍在火裡燒掉,再植上一棵健康而又生機勃勃的樹苗。”

“他日,這顆樹苗未必不能長成另外一顆參天大樹。它所結出來的果實,甚至會更加甜美;它能遮擋的陽光、大風,甚至也會更加嚴密。”

聽見文昭的這番話,張既笑了,笑得非常燦爛。他知道,文昭聽懂了自己的意思。

枯爛的大樹,就好似現在已經日薄西山的大漢王朝;新生的樹苗,就好像另一個欣欣的帝國。

至於下人們厭倦了這個枯樹,想要植上另外一棵樹,也可以說是陳旭麾下文武的心願。

張既知道文昭初次與自己相見,摸不清自己到底是否愚忠漢室,這才左右言他,沒有推心置腹。

張既打的這個比喻,也就是告訴文昭:看,我也知道大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了。

他如此作爲,其實也是在表明心跡,讓文昭沒有絲毫心理負擔,好與他暢談天下大事。

文昭亦是極其聰慧之人,知道現在不是弄虛作假的時候,故此也表明了自己,對於漢室有取而代之的心意。

這一次,不僅張既在看着文昭發笑,文昭亦是盯着張既,眼含笑意。這一刻,兩人頗有君臣相宜,心有靈犀,如魚得水的感覺。

笑過之後,文昭再次斂容問道:“吾往常在家中栽了幾棵樹,最爲看重中間那顆強壯的樹苗。”

“然而,那個樹苗旁邊其他的樹,經常與這個樹苗爭奪陽光、水分,使其不能迅速成長爲參天大樹,卻該如何是好”

張既答道:“大將軍可以留下遠處的樹苗,好爲那顆強壯的樹苗遮擋狂風。卻將附近其他的樹,一顆顆砍掉。”

“待強壯的樹苗更加強壯,不再畏懼狂風之時,再去砍伐遠方的樹苗不遲。”

文昭這是變相向張既詢問,該如何應對其餘諸侯。

張既答得亦是十分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文昭聽見張既的一番話,當即躬身作揖,道:“先生之言,使吾茅塞頓開,吾欲和先生抵足而眠,徹夜長談,不知先生是否願意”

張既笑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隨後,兩人相攜進入內室,脫掉鞋子上了牀榻,開始暢談天下大勢。

上到諸侯之間的事情,下到政治、民生、屯田、律法、修橋、徭役,無所不談。沒過多久,兩人居然已經錯過了晚飯。

直到典韋差人送來飯食,文昭才猛然驚醒。只不過,他將飯食放在牀的旁邊,仍舊孜孜不倦的向張既請教。

張既亦是感覺文昭乃一代雄主,胸懷天下,故此也沒有去理會飯食,繼續與文昭高談闊論。

兩人從天明時分聊至夜幕降臨,就連屋中的油燈都因爲油燒乾而熄滅了,他們仍舊在黑暗之中,交談甚歡。

文昭很久沒有與人談論這麼多話了,今日只感覺胸中有無數話題,都想要與張既聊一聊。

他也發現張既十分博學,不管是政務還是兵事,都非常精通,說起來哪怕文昭這個沙場宿將聽見,也忍不住拍案叫絕。

“哦哦哦。”

就在兩人忘我交談之時,雞鳴之聲再次響起,文昭擡頭觀看,才發現天色不知何時,已經有了矇矇亮光。

他嘆道:“與先生交談,真是終日不倦啊。”

張既亦是嘆道:“只恨逢大將軍太遲矣。”

文昭抓住了張既的手,凝重的說道:“吾有生之年,真的很難清平四海,一統天下麼”

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方式,已經被文昭問了三次。

只有來到這個時代,才知道戰爭的殘酷,才知道稱霸天下的困難。特別是現在,除了劉璋以外,其餘諸侯都並非庸碌之輩。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文昭於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可謂是無比困難。

故此,他才三次懇切的向張既,詢問了相同的一句話。

第557章 南面稱王第663章 遊行法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7章 亂起第268章 棺木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346章 以陳代漢第38章 虛張聲勢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447章 韓遂第564章 調兵遣將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972章 爭功第535章 仲達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921章 入徐州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148章 戌夫山上第666章 欲取益州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682章 不安第36章 賞賜風波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194章 陷陣營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982章 子殺父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578章 張鬆出使第328章 龜兒子第483章 涼州劇變第477章 反目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251章 祭奠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6章 虎嘯第9章 毀田第793章 法正獻策第224章 襲城第494章 關平第65章 譁變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567章 玉門關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753章 反攻第519章 神探文昭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333章 投效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76章 文昭論戰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1006章 家宴第594章 豫州劇變第172章 放風箏第67章 人頭滾滾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134章 褚燕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944章 再斬一將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494章 關平第200章 謀奪幷州第77章 奇襲丘縣第100章 議事第488章 博浪沙第853章 陳駿第24章 國輔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342章 斬郭汜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144章 鬥將第110章 議事第454章 馬超逞兇第290章 程昱之言第264章 水淹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443章 張遼中伏第145章 回馬槍第328章 龜兒子第945章 連戰連捷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385章 鴻門宴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771章 捉鄧賢第983章 梟雄隕落第70章 報仇第114章 田豐第99章 復奪廣宗
第557章 南面稱王第663章 遊行法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27章 亂起第268章 棺木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346章 以陳代漢第38章 虛張聲勢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447章 韓遂第564章 調兵遣將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31章 違抗軍令第641章 水鏡山莊第972章 爭功第535章 仲達第407章 兩軍對陣第183章 返回東岸第921章 入徐州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148章 戌夫山上第666章 欲取益州第585章 戰略轉移第682章 不安第36章 賞賜風波第735章 雁門郡內第194章 陷陣營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182章 力戰而死第982章 子殺父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578章 張鬆出使第328章 龜兒子第483章 涼州劇變第477章 反目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251章 祭奠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6章 虎嘯第9章 毀田第793章 法正獻策第224章 襲城第494章 關平第65章 譁變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567章 玉門關第143章 兩軍對壘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753章 反攻第519章 神探文昭第327章 風聲扯呼第333章 投效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76章 文昭論戰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1006章 家宴第594章 豫州劇變第172章 放風箏第67章 人頭滾滾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134章 褚燕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944章 再斬一將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494章 關平第200章 謀奪幷州第77章 奇襲丘縣第100章 議事第488章 博浪沙第853章 陳駿第24章 國輔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643章 縱論天下第342章 斬郭汜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144章 鬥將第110章 議事第454章 馬超逞兇第290章 程昱之言第264章 水淹第432章 郭嘉破局第443章 張遼中伏第145章 回馬槍第328章 龜兒子第945章 連戰連捷第104章 出大事了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385章 鴻門宴第725章 千鈞一髮第771章 捉鄧賢第983章 梟雄隕落第70章 報仇第114章 田豐第99章 復奪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