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十日之約

益州,蜀郡,成都,戰火紛飛。

哪怕劉璋已經將治所遷往犛牛,成都作爲曾經的益州首府,城郭之堅固卻是毋庸置疑。

陳旭指揮着大軍,強攻城池已經八日,可是王甫、馬漢兩人一文一武,卻將成都死死守住。

這種情況下,哪怕陳旭麾下謀士再如何足智多謀,武將再如何驍勇善戰,也只能強攻城池了。

好在成都兵力並不算多,再加上陳旭收編了一些益州軍,實力大增。

在接連不斷的攻擊下,成都守軍卻也有些吃不消。

護城河已經被關中軍填平,各種千奇百怪的攻城器械,更是將成都北門砸得搖搖欲墜。

田豐站在陳旭身旁,遙望成都的戰況,說道:“主公,持續這種高強度攻城,僅需兩日即可攻破成都。”

陳旭卻是眉頭緊皺,說道:“我本以爲,攻下劍閣、奪得廣漢郡以後,劉季玉便會獻城投降。”

“不曾想,劉季玉居然遷徙治所,並且派人沿途死守城池,若是攻下每座城池都花費這麼長時間,吾何時能夠拿下整個益州?”

此時的陳旭,心中有些急躁。

且不說諸侯領兵攻打關中,就是陳靜遠赴荒漠與馬超交戰,就使得陳旭心中隱隱感到有些不安。

在陳旭印象中,當初劉備入蜀之時,好像斬了幾員益州大將以後,劉璋就在法正的勸說下投降了。

可時至今日,關中軍的戰績其實要遠比當時的劉備輝煌,可是劉璋居然準備頑抗到底,這不由使得陳旭感到無比愕然。

可是細細想來,倒也並不難理解。

劉備攻打益州的時候,劉璋北有張魯這個生平大敵,外面更是沒有一個盟友。

而且麾下大將死的死,降的降,再加上他與劉備都乃漢室宗親,多少有些香火情,投降倒也並不讓人意外。

反觀如今,關中軍雖然屢破益州軍,斬殺、俘虜、招降益州將領不在少數,可關中如今卻是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劉璋心中多少還有些念想,希望陳旭頂不住壓力,不久以後領兵撤退。

那個時候,他就可以重新領兵收復失地,再次成爲割據一方的益州牧了。

其實陳旭對於劉備入蜀的詳情也並不算了解,哪怕張任被殺以後,劉備與諸葛亮等人,仍舊被劉璋之子劉循,領兵擋在雒縣之外將近一年。

直到雒縣城破,劉循被俘,劉璋才獻城投降。

田豐沉默半晌,這才說道:“想要攻下一州之地,談何容易?主公不該如此心浮氣躁纔對啊?”

益州乃是天府之國,百姓衆多,又佔據山川之險,吞併劉璋本來就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田豐看來,關中軍如今取得的戰績已經足夠輝煌了,他想不通自家主公爲何會如此焦躁。

陳旭知道自己有些失去了平常心,深深吸了一口氣,才暗暗想到:“歷史早已發生了改變,想要劉璋獻城投降,恐怕有些困難。”

“實在不行,也只有強攻城池了。”

話畢,他眺望着站在城牆上的王甫、馬漢兩人,嘆道:“此二人倒也是忠義之輩,吾率領大軍兵臨在城下,他們卻也沒有絲毫畏懼。”

感嘆之餘,對於這兩人的膽識,陳旭卻也極其讚歎。

賈詡眉頭微微動了一下,想要說些什麼,卻終究沒有開口,只是若有所思盯着城牆上的兩人。

徐晃猶豫了一下,卻是說道:“主公,某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於徐晃這個心腹愛將,陳旭自然是非常喜歡。

見他有話要講,陳旭有些調笑的說道:“我又不是那種聽不進諫言之人,公明有話但說無妨。”

徐晃臉色微變,急忙行禮道:“主公明鑑,晃絕無此意!”

陳旭先是愣了一下,轉念一想才知道徐晃爲何賠罪,不由啞然失笑。

上前攬住徐晃肩膀,陳旭說道:“方纔只是戲言耳,公明何必如此緊張?”

徐晃這才悄悄鬆了一口氣。

他也知道自家主公,並不是那種小心眼之人。

可是徐晃對於自己要求極其嚴格,哪怕如今已經戰功赫赫,卻也不會居功自傲,更不會因爲得到陳旭器重,行事就太過隨意。

相反,徐晃平常言行舉止,幾乎達到了謹小慎微的程度。

這就是徐晃,他忠誠、勇武、膽識過人、卻又謙卑、正直、恪守君臣之禮。

不得不說,遍觀關中諸將,也只有趙雲在這些方面,能夠與徐晃媲美了。

看到陳旭詢問的眼神,徐晃整理了一下情緒,這才說道:“主公可曾想過,爲何成都只有兩千守軍,卻能守住城池這麼長時間?”

陳旭一怔,下意識的說道:“王甫、馬漢兩人一文一武,才能出衆,再加上成都城郭高大,守城八日也不奇怪吧。”

賈詡眼神卻是一閃,頗爲讚賞的看着徐晃,田豐卻是若有所思。

徐晃道:“主公之言固然有理,然而關中數萬大軍,分別攻打四個城門卻仍舊拖延這麼長時間,絕不是因爲此二人才能出衆。”

陳旭心念微動,繼而不動聲色的問道:“還請公明直言。”

徐晃正色道:“劉季玉雖然只在成都留下了兩千守軍,然而這幾日參戰的士卒絕對不下五千。”

“再加上那些幫助守城的百姓,益州軍這才能夠擋住我軍八日之久。”

徐晃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那些多出來的士卒,大多都是城內豪強大族的私兵,至於百姓幫忙守城,也就不用多說了。”

陳旭眉頭緊皺,卻不說話,此時他已經知道徐晃要說什麼了。

果不其然,徐晃硬着頭皮繼續說道:“主公仁義無雙,善待百姓以及品德高尚之輩,然而兩軍交戰,太過仁慈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晃曾經攻打閬中之時,閬中守將誓據城死守,堅決不降。”

“後來閬中城破,此人義正言辭拒絕了末將的招降,滿臉正氣,令人敬佩。”

“末將以爲此人乃是一位真豪傑,爲了全其忠義,就欲將其斬首。不曾想,在臨刑之時,此人當時居然就開始求饒。”

陳旭幾人聞言,都不由有些瞠目結舌。

一開始據城死守,堅決不降,被俘以後更是滿臉正氣,義正言辭;死到臨頭之際卻又態度大變,慌忙求饒,這種反差未免也太大了。

看見幾人驚愕的神情,徐晃繼續說道:“末將當時也頗爲詫異,不知此人爲何前後轉變如此之大,詳細詢問過後,結果卻讓末將感到震驚。”

見衆人都將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徐晃道:“原來,此人素聞我軍仁義,不會濫殺俘虜,對於那些有才能、有氣節之人,更是以禮相待。”

“這人正是故意死守城池,想要表現出自己的才能與氣節,好在後來投降以後能夠得到重用。”

聽到這裡,陳旭臉色猛然沉了下來。

他沒有想到,有些人居然將他的仁慈,當做頑抗的本錢。

徐晃亦是氣憤的說道:“末將當時勃然大怒,不顧那人求饒投降,就下令將其斬殺。”

陳旭當即拍手讚道:“殺得好!”

徐晃道:“這等人固然可殺,然而晃回想起來,卻也覺得主公對待敵人以及俘虜,未免太過仁慈。”

“這種仁慈,反而使得某些人膽氣大盛,都想要先抵擋我軍賺取名望,兵敗以後再投降獲取高位。”

“不僅如此,巴蜀之地百姓本就心向劉季玉,得知主公不會濫殺無辜以後,更是毫無心理負擔幫助益州軍守城。”

說到這裡,徐晃痛心疾首的道:“可是如此一來,卻使我軍攻城略地變得困難了許多,很多本不應該犧牲的士卒,也都爲此白白失去性命。”

徐晃猛然跪在地上,道:“戰爭永遠是殘酷,若是一味仁義,反而會作繭自縛,還望主公能夠更改軍規。”

賈詡亦是說道:“公明之言大善,還望主公慎重考慮。”

兩軍交戰之際,爲何經常會發生屠城的事情?很多時候,其實乃是爲了震懾敵軍,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罷了。

試想一下,如果關中軍對待敵人異常殘忍,那個閬中守將,在徐晃兵臨城下之際,恐怕就會直接獻城投降吧。

就連城中百姓,也不見得敢幫助益州軍守城了。

若城池守將明知無法守住城池,且拼命抵抗被俘以後將會性命不保,想必很多人都不敢繼續與關中軍爲敵吧。

如此一來,大軍所過之處,益州這些沿途郡縣,幾乎都能望風而降。

畢竟,那些能夠爲了劉璋捨命之人,永遠都只是極少數。

看着陳旭沉默不語,田豐卻是說道:“公明之言雖然有理,卻也未免有失偏頗。”

“若非主公仁義,幷州、關中百姓又怎會忠心耿耿,在主公最危難的時候奮不顧身?”

“得民心者得天下,殺戮永遠比不上仁義,主公仁慈並無過錯。”

徐晃卻是爭辯道:“所謂仁義,也應該是對自己人,戰場之上卻只有勝負。”

徐晃不是嗜殺之人,卻是一個不擇不扣的名將,想要成爲名將,就必須認清事實。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懂得取捨,就無法成爲一代名將。

見徐晃還要說話,陳旭擺了擺手,說道:“此事吾心中自有計較,公明無需多言。”

徐晃的話雖然非常有道理,如今的陳旭也早已今非昔比,可是陳旭仍舊有些許自己的堅持。

賈詡微微一嘆,不再說話,徐晃也沒有繼續這個話題。

四個城門,硝煙密佈,喊殺之聲震天。

一塊塊大石頭呼嘯着飛入城中,不斷擊打着已經十分脆弱的城牆。

忽然之間,關平引着一個穿着益州軍鎧甲之人,來到了陳旭面前。

“此人乃是城中守將的使者,要面見主公。”

陳旭微微有些愕然,打量了那人一陣,問道:“我們兩軍處於敵對陣營,你此次前來卻是爲何?”

那人被陳旭氣勢所攝,顯得有些窘迫。

最終,他還是咬牙說道:“劉益州有令,若不能守住城池十日,守將家人都會被斬首。”

“假如能夠抵擋敵軍十日,縱然投降也不會遷怒守將家人。”

“我家將軍雖有投降之心,奈何擔憂家人安危,這才硬着頭皮冒犯大將軍虎威。”

“若大將軍憐恤我家將軍,還望暫緩攻擊,待過了十日,成都城門定會大開,我家將軍也會獻上印綬投降。”

話畢,此人跪在地上,臉上滿是哀求之色。

衆人聽見這個消息,都是呆愣當場。

他們剛纔還在想,爲何城中守將抵禦如此堅決,卻沒想到此間還有這等隱情。

陳旭看了看天色,說道:“鳴金收兵。”

在陳旭看來,城中守將如果能夠主動投降,他不僅可以得到兩員能力不錯的降將,還可以挽救不少關中士卒的性命,何樂而不爲?

不管其中是否有詐,現在天色已經快要昏暗下來,也是時候要退兵休整了。

回到營寨之中以後,陳旭將衆人召來,告知衆人詳情,說道:“對於此事,諸位有何看法?”

田豐捋了捋鬍鬚,道:“假如王甫、馬漢兩人,果真願意兩日以後獻城投降,主公暫緩攻城倒也無妨。”

“然而,不能守住十日誅連家人這條政策,卻不知是否真有其事。”

張鬆聞言搖頭:“我從未聽說有過此事。”

田豐道:“若無此事,恐怕就是敵將緩兵之計了。”

一直沉默不語的吳懿,卻是忽然開口:“主公,對於此事我倒是知道一些。”

陳旭將目光放在吳懿身上,說道:“願聞其詳。”

吳懿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因爲我與子喬投誠大將軍之事,劉季玉對於麾下文武不再信任。”

“黃公衡更是向其進言,設下了十日城破誅連家人的法令,那個信使所言不虛。”

原來,劉璋害怕自己派人前去守城,這些守將會望風而降,這才接受黃權建議,把守將家眷帶走,並且立下十日之約。

若是關中軍十日之內攻破城池,守將家眷就會遭受牽連,假如能夠堅守十日,哪怕後來投降陳旭,自己家人也不會有事。

陳旭眼睛一亮,輕輕捋着自己鬍鬚,說道:“既然如此,縱然拖延兩日又有何妨?”

在陳旭看來,就算強攻城池,恐怕也需要兩日時間才能破城。

既然兩日以後,成都守將願意獻城投降,他又何必讓士卒們白白送死呢?

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746章 離別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67章 人頭滾滾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23章 擊賊第998章 典韋返鄉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841章 不違初心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410章 冬日驚雷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34章 劫營第6章 虎嘯第167章 決定出兵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1004章 病危第614章 閻行欲降第32章 賊兵來犯第899章 解惑第778章 投降與否第755章 虎豹騎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744章 糾結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620章 追與逃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17章 殺人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610章 天方夜譚第338章 弒帝第617章 讒言第124章 勝負有憑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212章 張揚第461章 議事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458章 大逆轉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525章 兩封信第791章 入敵營第96章 末路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57章 蛻變第530章 議事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52章 密謀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779章 釋放第317章 謀關中第159章 圍攻呂布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245章 大捷第236章 以工代賑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740章 戰畢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885章 內亂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241章 殺意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826章 夜襲殺天使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800章 繼承第59章 殤第501章 爲父觸法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980章 火燒山谷第244章 碰撞第187章 拔刀相助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561章 欲試文昭第751章 叛徒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773章 破劍閣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543章 反常舉動第212章 張揚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6章 虎嘯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76章 文昭論戰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811章 滅族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663章 遊行法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755章 虎豹騎
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746章 離別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67章 人頭滾滾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23章 擊賊第998章 典韋返鄉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841章 不違初心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282章 圖謀陳旭第410章 冬日驚雷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34章 劫營第6章 虎嘯第167章 決定出兵第951章 困獸猶鬥第1004章 病危第614章 閻行欲降第32章 賊兵來犯第899章 解惑第778章 投降與否第755章 虎豹騎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744章 糾結第818章 冊立新君第620章 追與逃第632章 宋建之死第17章 殺人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610章 天方夜譚第338章 弒帝第617章 讒言第124章 勝負有憑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212章 張揚第461章 議事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458章 大逆轉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525章 兩封信第791章 入敵營第96章 末路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57章 蛻變第530章 議事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52章 密謀第679章 該當何罪第779章 釋放第317章 謀關中第159章 圍攻呂布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245章 大捷第236章 以工代賑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740章 戰畢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922章 兵棋推演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885章 內亂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241章 殺意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826章 夜襲殺天使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800章 繼承第59章 殤第501章 爲父觸法第508章 大開眼界第599章 周瑜勸諫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980章 火燒山谷第244章 碰撞第187章 拔刀相助第131章 田豐認主第561章 欲試文昭第751章 叛徒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773章 破劍閣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543章 反常舉動第212章 張揚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6章 虎嘯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76章 文昭論戰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811章 滅族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663章 遊行法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755章 虎豹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