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狠辣遷移

“入你孃的毴!賊老天三個月不下雨不下雪,是想來年旱死老子是吧!”

時間一晃而過,伴隨着張獻忠的一聲痛罵,天啓十九年的腳步來到了臘月中旬。

站在河西蘭州府的黃河北岸,張獻忠對着天空罵罵咧咧。

他之所以破口大罵是有原因的,由於安西、北庭兩省被拿下,曹變蛟被委任爲安西總兵,曹猛被任命爲北庭總兵後,各地總兵都遭到了調動。

李自成、劉宗敏、李過三人本來是各地三省總兵,但由於都督府要培養少壯派,加上內地無憂,大明戰線向西延伸至中亞一帶,因此他們三人都被委任留守安西、北庭。

軍事方面,滿桂對安西設置了四個要地,並對朝中上疏。

這四個地方分別是疏勒(喀什)、碎葉、安西(伊犁)、輪臺(烏魯木齊)等四個地方。

李自成爲疏勒總兵,李定國爲碎葉總兵,朱輔炬爲安西總兵,李過爲輪臺總兵。

這四個地方分別防守瓦罕走廊,拱衛伊犁河谷和作爲安西、北庭和內地中轉的四個要地,也被稱爲天啓一朝的安西四鎮。

四鎮兵馬經過調整,碎葉兩營,疏勒三營,安西三營,輪臺兩營,合計十營三萬人。

至於北庭,滿桂調劉宗敏駐守玄池城,又從內地調羅汝才和新生代的一些將領駐守在大漠、金山、庭州等四鎮,爲北庭四鎮,合計兵力八營兩萬四千餘人。

安西與北庭合計是十八營,佔據北軍都督府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擁兵五萬四千人。

按照曾經的生產力,西域想要養活這五萬四千人,最少得有三十萬百姓和一百萬畝耕地才行。

但放到現在,只需要六萬百姓和兩萬臺拖拉機就足夠。

不過,都督府不可能一手掌握兩省軍政大權,因此在十月中旬,燕山派之中的高官張懋才、賀昌守二人被調往安西、北庭分別擔任布政使。

作爲日後大明陸上防禦壓力最大的兩省,它們註定要調動大明的大量資源。

也因此,內地的許多將領、官員都被抽調派往了兩地。

朱慈燃不如朱由檢的手段老練,但奈何他臉皮厚。

他乾脆把各黨派的二把手、三把手都丟到了安西和北庭。

各黨派的重臣被丟到了兩省,僅當地衙門的官員數量就多達三萬餘人,而兩省的移民卻不過區區三萬人,說是一對一服務也不爲過。

京中官員上疏不在少數,只是卻被朱慈燃留中不發。

到了月末,各黨派官員認命了,即便已經進入冬月,他們還是組織了不少百姓前往當地,希望用這些“功績”來把重臣換回京城。

當然,這些都是文官和朱慈燃的博弈,和張獻忠是沒什麼關係的。

但奈何大量將領被抽調,他這個開平府總兵也被調到河西,順帶升爲了河西總兵。

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自從他從開平府調任爲河西開始,河西的旱情就開始不斷擴大。

六七月好歹還有幾場雨,到了他就任後,三個月的時間,河西東部三府是滴雨未下,搞得蘭州營的菜田和麥田都乾涸了。

張獻忠又是忙於興修水利,又是忙於和當地衙門協調。

好不容易把水利弄好,結果冬季一來,旱情更甚。

這下不止是蘭州營在求救,臨洮府和西寧府、涼州府也紛紛遭遇大旱,各地軍營的軍需旗根本沒有產出。

不得已,張獻忠只能舔着老臉給滿桂寫去軍情,說清楚了河西省物價飛漲,已經無法滿足當地軍營,因此需要先補充當地的河西五營,才能向河西運送物資。

好在滿桂也不是不通世事,他並沒有苛責張獻忠,而是回信說他會上疏朝廷,讓朝廷給各營調送物資。

一場大旱,讓本來還稍有富餘的河西省立馬省力不濟,如果大明沒有火車,恐怕西征的軍隊都得撤回來。

好在京嘉鐵路已經修通,並且開始修建安西、北庭兩條鐵路,四川和雲南、交趾、麓川的物資都能源源不斷的送到嘉峪關,再轉車馬運送前往西域。

張獻忠剛上任,就給都督府的老大寫信訴苦,這在外人看來不免有些找事的嫌疑。

只是張獻忠苦啊,河西五百多萬人,一旦遭遇大旱,那物價飛漲嚴重,連本地的一萬五千兵馬都養不活,更何談供給西域。

因此站在黃河邊上,他只能痛罵老天爺。

和他一樣痛罵的,還有陝西、山西、山東、北直隸、湖廣、南直隸等各省總兵。

大旱的態勢更嚴重了,誰都看得出來……

“入秋以來隴西遭遇大雨雹,受災百姓不下二十萬,田畝百餘萬畝,乞請蠲免。”

“南直隸江北五府二縣遭受旱情荒災,請蠲免明歲田賦。”

“是年冬月,兩京、河南、山東、山西、河西、陝西大旱、物價飛漲,鬥米百文。”

天啓十九年末的旱情來的比以往要更爲猛烈,哪怕到了冬月本該下雪的日子,燕趙大地也不見大雪,只能零星看到一些雪花落下。

作爲監國的朱慈燃,算是體驗了一把朱由檢在他這個年紀所經歷的一些事情。

他聽着張修念出的一件件事情,不由覺得頭疼。

相比較之下,孫傳庭很冷靜的坐在一旁,思考着對策,堵胤錫同樣。

“殿下,這是好事……”

在這種衆人頭疼的時候,孫可望站出來作揖道:

“北方各省百姓不願意遷移去安西北庭和南方麓川、交趾、南州、北方關外四省。”

“但眼下米價驟升,許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只有遷移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依臣下之見,眼下不可抑制糧價,而是應該放任,同時傳召天下,說關外、西域、南方各省人口已然飽和,明歲六月截止各省百姓遷移。”

孫可望的話一說出來,所有人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孫傳庭最討厭這種傷民的話題,朱慈燃和堵胤錫也是一樣。

只是不等他們發作,孫可望隱晦掃視他們的表情後便繼而接着說道:

“臣下五代白身,最知百姓所想。”

“朝廷越想他們去,他們就越不想去,反而朝廷不讓他們去,甚至朝廷開始收縮行爲,他們反而會乖乖跟着朝廷走。”

“這樣做,似乎有些傷民……”旁邊坐着的劉順忍不住開口,說出了衆人心中所想。

畢竟他們經歷了齊王執政的那十四年,而齊王用政,大多寬以百姓,嚴苛於官員士紳。

現在突然放任百姓不管,還要利用旱情和饑荒做文章,這不免讓人心中厭惡。

只是面對劉順和孫傳庭等人的想法,孫可望卻用親身經歷來打動他們。

他攤開雙手,示意衆人看看他的手。

衆人仔細去看,那手上長滿老繭,甚至還有一些已經癒合數年的凍瘡痕跡。

“殿下,臣這滿手的老繭凍瘡,都是天啓七年以前落下的。”

孫可望收起手,再度作揖道:

“當初齊王殿下要遷移我陝北百萬百姓前往河套,多少百姓先後抗拒,因此可見,即便是齊王的詔令,百姓都不一定遵從。”

“百姓愚昧,無知,但也勤奮、樸實。”

“他們不敢去,是因爲他們不瞭解,而臣的父親便是這樣的人。”

“即便齊王殿下當年對我陝北百姓如此,我們也硬是拖到了天啓七年的大旱才踏上了遷移的道路上。”

“直到抵達朔方前,家父還在說河套貧苦,種幾年地等旱情結束便回陝北。”

“可當他們都到了河套之後,在見識過河套的風景和水草後,有還有誰會叫囂着要回陝北呢?”

孫可望講出自己的經歷,和他眼中的百姓,並作揖繼續說道:

“在臣看來,眼下的百姓都不願意去西域,便是因爲無知且愚昧。”

“只要有地、有水泥、有人,在臣看來,任何地方都相差不多,都能讓百姓吃飽飯。”

“若是殿下信得過臣,可以派臣去安西、北庭任意一省。”

“臣斷言,只需要三年,臣就能讓碎葉鎮自給自足!”

孫可望的豪言讓衆人不由沉默,在大明,似乎只要誰敢說百姓愚蠢無知,那基本政治生涯就被判了死刑。

這樣的結果並沒有讓百官更爲尊重百姓,反而是百官都在暗地裡罵,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相反孫可望雖然罵百姓愚昧無知,但他敢於去西域,敢於陪西域百姓白手起家,這就比許多官員都強上一籌了。

孫傳庭聽着孫可望的話,從一開始的厭惡到認可,最後到欣賞。

可以說,單從孫可望的執政理念來看,他這個人本質上還是希望讓百姓吃飽飯的。

他的性格張揚且具有野心,但這並不是問題。

正因爲他張揚、具有野心,且十分自傲,因此他纔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他。

什麼人情世故,什麼委曲求全……這些在孫可望看來紛紛都是脫褲子放屁。

只要他拿得出作爲官員的功績,那誰也不能對他挑刺,除了坐在最高位的那幾位!

想到這裡,他隱晦看了一眼孫傳庭和朱慈燃。

“你眼下還是從七品的小官,去了安西也沒什麼用,頂着東宮的帽子出去,保不定還讓人欺負。”

朱慈燃對孫可望還是挺有好感的,畢竟能辦事,而且辦得好,又沒有大部分官員的“一板一眼”,很符合他的胃口。

“你今年考覈結束之後,先從宛平縣縣令做起吧。”

朱慈燃給孫可望安排了一個宛平縣縣令的職位,而宛平縣就是北京城兩個縣之一。

他的本意是讓孫可望在正七品縣令的位置上韜光養晦,鍍鍍金。

結果不曾想他剛說完,孫可望便作揖搖頭道:

“下官還是想要去安西,最好是貧苦一點的地方。”

孫可望心裡清楚,朱慈燃和齊王一樣,注重真功實績。

因此如果他去了偏僻的地方,朱慈燃也不會忘記他,而他取得的功績也能說服朝中官員。

他有自己的算盤,而面對他的算盤,朱慈燃則是略微皺眉,隨後才嘆了一口氣:

“既然伱執意要求,那你就先去安西鄯善(若羌)吧。”

“那裡雖然在漢唐時還比較繁華,但北虜西征過後便空無一人,前些日子有三百戶百姓剛剛在那裡落腳,能不能發展起來就看你了。”

說到這裡,朱慈燃還着重說道:

“孤可不會對你過多關心,這是你自己選的。”

“謝殿下……”聽到自己分配到了鄯善縣,孫可望雖然面上不露山水,但心裡卻十分高興。

他清楚鄯善縣的優點與缺點,人少,距離安西主要重鎮比較遠,但境內有且末河和諸多河流流過。

只要他好好開發當地的水利,鄯善一縣養三萬百姓不成問題。

因此在謝恩之後,孫可望便作揖退出了春和宮。

只是在他走後,面對他前面的提議,朱慈燃想到了自己所見的山西百姓。

大旱都不走,唯獨真的沒飯吃了他們纔會走。

如果百姓的“劣根”真的是這樣,那孫可望的辦法也不是不可以。

“殿下,孫主薄的建議可以採取,不過需要先問問齊王殿下。”

孫傳庭在朱慈燃開口前提前開口,顯然他知道朱慈燃已經心動了。

其實不僅僅是朱慈燃,便是孫傳庭都是心動的。

說來說去,如果錢糧充足,那在天啓十四年的時候,把北方一半百姓遷移關外,那現在北方的旱情根本就不是問題。

現在過去那麼多年,北方除山陝、山河、北直隸外,其它北方八省人口不過九百餘萬。

算下來,從天啓七年開始遷移到現在,十二年時間才遷移九百萬,說到底還是因爲一開始的朱由檢太愛民。

後來他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下了一把“狠心”,但比起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他那點改變,根本稱不上狠心。

最少他還要保證百姓不會餓死,關鍵時刻還是會平抑糧價。

但到了孫可望、朱慈燃這裡,他們就是要用飢餓把人趕去西域和關外。

孫傳庭的年紀放在這裡,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完全理想的人了。

在烏斯藏的那麼多年,他早就反思過爲什麼大旱一來就拖垮大明的問題。

說到底,還是齊王心太善。

換做太祖高皇帝,早就把人綁着,強行遷移去當地了。

哪怕有逃跑的,哪怕十個人跑了三個人,但只要遷移的人數夠多,留下來的人也能鞏固大明在當地的統治。

朱慈燃、孫可望還算是學了朱由檢講究的“自願”現象,想用飢餓先把百姓“自願”逼過去。

用這種辦法,即便百姓還是會遷移回原籍,但不至於像洪武年間的逃亡率33%那麼誇張。

因此,朱慈燃很快擬定好了大體的方向,隨後將奏疏發往了齊王府。

等奏疏送到齊王府,朱由檢打開看過之後,他第一時間便沉默了。

朱慈燃準備取消平抑糧價和粥場的政策,將粥場設置在遷移西域和單于、東海、漠東三省的火車上,專門用一節火車來作爲廚房熬粥。

也就是說,饑民只有上了火車纔有粥喝。

這樣的政策下,朱由檢不難想象,北方糧價會漲到什麼樣的天價,有多少百姓會因爲吃不起飯而遷移。

可是他也無法不承認,這樣的政策要比他的遷移政策管用太多。

因此面對這份奏疏,朱由檢擡頭對送奏疏來的劉順說道:

“奏疏沒有太大問題,可以下批,但注意百姓的溫飽問題,要第一時間讓上車的百姓有粥喝,不要把人餓死。”

“另外,火車班次要準備的足夠多,火車速度可以慢,但車次要夠多。”

“是!”劉順作揖應下,隨後便拿着奏疏退出了承運殿。

看着他的背影,朱由檢深吸一口氣:“我這侄子,做的比我好多了。”

“殿下……”旁邊的王承恩聞言有些不忍:

“並非您做不好,只是您對百姓太心善了。”

“心善……”朱由檢輕笑,有些自嘲:

“心善也沒用,解決不了百姓吃飯的問題。”

“只希望日後史書上,別記載我婦人之仁便好。”說罷,朱由檢看向角落。

只見在那角落,一名十六七歲的官員正在記錄朱由檢的一言一行。

曾經那個老邁的起居注官已經去世,他的孫子繼承了他的官職和工作。

以他的年紀,不出意外的話,他會記載下朱由檢的這一生。

朱由檢在後世的評價如何,全憑他手中的那一支筆。

朱由檢靠在了椅子上,他心態已經平穩了,現在的已經沒有太多事做。

現在他只等朱慈燃成長起來,等齊國有百萬之民,他就可以前往齊國就藩了。

屆時,許多事情就再也與他無關了。

他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茬,這才意識到自己這一世也活快到三十歲的年紀了。

崇禎在三十四歲自縊,不知道他朱由檢又能活到幾歲。

想到這裡,朱由檢起身準備出去走走,而與此同時,朱慈燃下達的聖旨卻讓整個京城都震動了起來。

百官和各部衙門看着那聖旨,都不免有些佩服朱慈燃的果決。

同時,他們也紛紛下發了關於他們各部衙門的相關政策與旨意。

首先便是兵部的兵馬司開始張貼告示,訴說了明年六月斷絕一切前往關外、西域各省的遷移通道,朝廷不再自掏腰包爲百姓遷移。

其次便是皇店,遷移司也紛紛開始張貼。

宣傳搞定後,便是戶部的常平倉糧開始停止放出。

由於有了火車,因此除了福建、廣西這些沒有火車的省份傳遞消息較慢外,其它各省都在不到十天內得知了新政的內容。

只是半個月的時間,遷移安西、北庭、單于、漠東、東海等五省的人口驟然增多。

從一開始的一天六百多,到後來的一天三千多,遷移的人口平白增長了五倍。

當然,其中三分之二的百姓都是遷移去單于和漠東、東海等省份的,只有三分之一是要去西域的。

可即便是三分之一,那也是每天一千多人,一個月便是三萬人。

這一個月的效果,比之前三個月的效果還好。

不僅如此,伴隨着常平倉糧食開始停止放出,南直隸、和山東、湖廣大部分地方的糧食都開始漲價。

糧食的漲價,逼迫着許多居住在城市的窮苦百姓遷移,遷移五省的人口進一步開始增加。

到臘月十五的時候,一天遷移的人口甚至達到了五千四百人。

“不愧是我兒子!”

南京皇宮外廷的奉天殿(皇極殿)面前,當朱由校開朗一笑時,他此刻正穿着一身幹活的粗布麻衣,站在奉天殿的工地上,手裡正拿着遷移司送來的好消息。

“不錯不錯,燃哥兒總算和我有些相似了。”

拿着手裡的奏疏,皮膚黑了不少,人消瘦不少的朱由校滿意的不斷點頭。

老實說,自家兒子在今年的監國之舉,如果不是朱由校確定他是自己兒子,他都會懷疑自家兒子實際上是自家弟弟的兒子了。

現在看來,自家兒子和自己只是理念不同,性格上還是比較相近的。

這麼想着,朱由校把奏疏拿給了旁邊的魏忠賢,然後看了一眼正在搭建的奉天殿,他滿意的點了點頭:

“遷移這事情做的不錯,賞些東西給東宮,大伴你再替我寫一份手書去誇獎一下這小子吧。”

“奴婢令旨……”聽到朱由校的話,魏忠賢作揖應下,隨後又擡頭猶豫道:

“萬歲,太子殿下此舉雖然不錯,但如果常平倉糧不發,那江南三省的士紳官員恐怕會有所不滿……”

“不滿?”朱由校轉頭看向魏忠賢,輕笑道:“朕不如弟弟,朕承認,可朕終歸還是皇帝。”

“他們在江南,朕也在,他們若是不滿,便都上疏給朕好了!”

“遷移之事不容更改,有違者,阻礙者,皆流放嶺北牧羊!”

朱由校拿出了皇帝的架子,這讓有了主心骨的魏忠賢鬆了一口氣。

他作揖之後轉身離去,準備去好好操辦這件事情。

至於朱由校,他則是帶領着三百多名工匠力夫,一點點的將洪武年間的奉天殿給搭建了起來,看樣子樂在其中,不亦樂乎……

第112章 落幕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66章 終末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21章 備戰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12章 落幕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
第112章 落幕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466章 終末第111章 立場轉變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121章 備戰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71章 灰頭土臉第431章 風雲際變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44章 聽牆角的起居注官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證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112章 落幕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614章 且進且退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