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泓水之戰

周襄王九年,春秋時期的首個霸主齊桓公辭世,齊國因此爆發內亂致使霸業中衰,一時間中原諸侯羣龍無首,成爲一盤散沙。此刻,長期以來受到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乘勢積極擴充實力,意欲入主中原。與此同時,楚國北進的勢頭也引起了中原諸國的恐慌,因而,一貫標榜仁義的宋襄公【1】不顧自身國力尚弱,企圖憑藉宋國公爵的地位和平定齊亂的餘威,出面領導諸侯,抗衡楚國,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進而伺機恢復殷商【2】故業。誠然襄公雄心勃勃,但其畢竟國力軍力有限,故而只能單純地效仿桓公“講仁義,重信用”的做法,試圖以德服人。周襄王十三年秋,宋國召集諸侯大會,宋、楚、陳、蔡、許、曹、鄭諸國赴會,而齊、魯兩國託故未至。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前往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但遭到楚軍伏擊當即被俘,後在魯國的調停之下方纔獲釋。宋襄公爲一雪前恥,於周襄王十四年,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諫,依然聯合衛、許、滕三國*業已臣服於楚的鄭國,鄭遂向楚求援。楚成王隨即揮師北進宋境,迫使宋國退軍,兩軍相遇於宋國邊境的泓水。宋軍早到,駐屯於北岸,楚軍只得自南岸渡水強擊。司馬公孫固鑑於宋楚兩軍寡衆懸殊,建議宋襄公乘楚軍渡河之時半渡而擊,遭到襄公的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佈陣,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趁楚軍軍陣未立之際發動突然襲擊,先發制人,然而已被“仁義用兵”思想衝昏頭腦的襄公此刻根本無法聽進此話,一直等到楚軍布好陣勢,方纔命令宋軍擊鼓進兵。結局當然是,宋軍慘敗,片甲無歸,襄公本人也傷到大腿,非常狼狽。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爭霸行列,直至滅亡亦無所作爲;楚國則成爲世代強國,且勢力逐步進入中原,直至晉國的崛起,方纔使得楚國擴張的勢頭有所抑制。

從政治角度上講,在春秋這個羣雄並起的時代中強者爲王,絕對的軍事實力是爭霸的必須要素,各諸侯必須在有充足的軍事力量作爲支撐的前提下,才談得上德行天下,仁育萬民。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若想圖霸,必須以實力爲基礎,用力之處又必有仁義之名,或翦暴除兇,或扶弱濟民,使人只去讚頌我的仁義,而不去譴責我的暴力,進而借仁義之名聚合衆力,纔可以實現霸業,變得更強。正所謂,“仁是力之佐,力是仁之用,得此道者,名起而力強。”齊桓公正是走的這條道路而登上霸主之位的。宋襄公恰恰缺少的正是絕對實力,只是一味的空談“仁義”,當時是周王累世盛德尚且不能服衆,何況於區區一宋?

從軍事角度來看,泓水之戰規模雖不是很大,但在中國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其標誌着商周以來以“重偏戰而賤詭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的“禮義之兵”壽終正寢,而以“詭戰”爲主導的新型作戰理念悄然崛起,逐漸成爲指揮作戰的主流思想。泓水之戰的百餘年後,中華大地上誕生了一位舉世聞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大力倡導“兵者詭道,以利動,以分合爲變”的作戰思想,將作戰目的與作戰手段從根本上予以分離,並將此思想上升到哲學層次,著成了劃時代的軍事奇書《孫子兵法》,掀開了中**事理論史新的一頁。

——————————

【1】宋襄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名茲父。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他乘機圖霸,於前642年聯合衛曹、邾等國伐齊,戰勝四公子之徒,擁立齊孝公而還。次年宋拘執滕君,又與曹,邾二國會盟,使邾君拘執甑君,殺以祭次瞧之杜。前639春,與齊,楚盟於鹿上(今安徽阜陽南)爭作盟主。同年秋,宋楚又會諸候於盂(今河南瞧縣西北),他一度爲楚所拘執。次年,宋合衛,許,滕以伐鄭,楚伐宋以救鄭,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因一味講求仁義,導致大敗,自己亦傷股。不久傷重而死。

【2】殷商(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又一個奴隸制王朝。爲商族部落首領商湯滅夏創立,經歷了17代31王554年曆史,至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滅。

第五 獨霸西戎第四 謀形第二 廟算思維的新起點第七 取捨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十一 孫臏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 荀子策算法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易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八 墨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取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二 鬼谷子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九六 韜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五 易經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八 墨子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孔子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五 莊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九 孫子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漢上第六 商君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七 詩經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易經策算法第七 襦葛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取勢
第五 獨霸西戎第四 謀形第二 廟算思維的新起點第七 取捨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十一 孫臏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二 後記第三 荀子策算法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五 易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八 墨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取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二 鬼谷子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九六 韜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二十三 略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五 易經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四 周敦頤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八 墨子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一 孔子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五 莊子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九 孫子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漢上第六 商君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七 詩經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九六 韜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易經策算法第七 襦葛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取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