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兗州危機

東漢末年,黃巾羣起、天下大亂,董卓專權、漢室凌遲。在“討董聯盟”不歡而散之後,山東各個地方勢力轉而展開了激烈的兼併戰爭。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借“青州黃巾軍攻入兗州、州牧劉岱戰死”的機會,在濟北相鮑信與兗州衆官員的迎立下,成爲了兗州牧。此時,黃巾軍聲勢浩大,曹操和鮑信進兵討伐,鮑信力戰而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軍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這些招降的黃巾軍士個個身經百戰,戰鬥力極強,至此曹操不但得到了兗州這塊屬於自己的地盤,而且麾下的軍隊也形成了很強的戰鬥力,成有較有實力的一路諸侯。

兼併之初,四海鼎沸,各地方勢力間實力接近、不相上下,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冀州的袁紹、兗州的曹操、荊州的劉表站在了一條戰線上,而幽州有實權的公孫瓚、寄居荊州境內的袁術和豫州的孫堅、徐州的陶謙站在了另一條線上,由此在山東地區形成了兩大戰略聯盟,天下大爭就此拉開。

此時,曹操控制的兗州和陶謙控制的徐州是相接境的,兗州可以吞併徐州,徐州也可以吞併兗州。兗州牧曹操和徐州牧陶謙自然也就成爲了一對死敵,只是礙於形勢,雙方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之後的一件事情成爲了兗徐戰爭的導火索。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的父親曹嵩在前往兗州曹操處的路上,爲護送的陶謙部將張闓所殺。憤怒的曹操向陶謙進行了復仇性的攻擊,一連攻陷十餘縣,進擊彭城。陶謙率主力迎戰,大敗,逃回郯縣(今山東郯城)固守。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二月,曹操再徵徐州,連破五城,略地至東海。陶謙受到曹操重創後,只得向盟友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跟平原相劉備前往支援。劉備藉助這個機會便離開田楷,歸附陶謙。陶謙向東漢朝廷推薦劉備爲豫州刺史,駐屯小沛,作爲自己的屏藩。同年四月,曹操,命荀彧、程昱留守鄄城,自己親率大軍,再次對陶謙發動復仇攻擊,奪取地盤。大軍進逼琅邪郡、東海郡,所過之處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並在郯縣東郊,擊破劉備部隊。陶謙震恐,打算逃回丹陽郡。就在此時,曹操的摯友、陳留太守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曹操只好火速退兵。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是當時的名將。《三國演義》“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一回中,描寫其英武非常、神威天縱,虎牢關前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圍攻,也未能將其戰倒;後來爲了自己愛慕的貂蟬,與王允合力誅殺董卓,而“鳳儀亭呂布戲貂蟬”這個場景也與“楚霸王怒焚阿房宮”一併成爲了“衝冠一怒爲紅顏”的經典,貂蟬與呂布也變成了後世所羨慕的仙侶佳偶。但是,“演義”中“三英戰呂布”和“王允連環計”這兩段動人的故事都是子虛烏有的,不過呂布的英勇無敵、誅殺董卓卻是真有其事。《三國志》記載:呂布善弓馬騎射,膂力過人,作戰勇猛,特別善於率領騎兵,被喻爲“飛將”。在民間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說。據正史記載,呂布因其勇武而被幷州刺史丁原任爲主簿,二人非常親近。董卓入主洛陽後,利用呂布的貪心以及丁原對呂布的信任,以重利爲誘餌通過呂布刺死丁原。董卓也非常喜歡呂布的才能,任命其爲騎都尉,不久再任他爲中郎將,封都亭侯。山東諸侯起兵討董之時,呂布也曾參戰,卻與將領胡軫不和而被孫堅所敗。董卓迫於外在的軍事壓力,只得脅迫獻帝遷都長安。王允、士孫瑞、楊瓚等密謀暗殺董卓,拉攏呂布,併合力殺掉了董卓。董卓死後,呂布因功任職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董卓死後兩個月,其舊部屬李傕和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隊,歸隱田野,途中遇賈詡獻計,召集舊部,攻入京城,呂布戰敗,倉皇出逃。呂布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和張揚等人,均因自己爲人驕縱、反覆無常,而沒能取得對方的信任。幸而此時,張邈在說客的鼓動下主動迎接其入主兗州,呂布纔算是有了一片落腳之地。

呂布軍進入兗州是曹操生死存亡的一個重要關頭。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範(今山東範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荀彧、程昱和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如果曹操的兗州根本爲呂布所破,或者其回救而其主力軍隊被呂布殲滅,則曹操真的就要沒有立錐之地了。《三國志·魏武帝紀》記載,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認爲呂布“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是無能之舉,遂進軍圍攻濮陽。後世很多史評家均認爲呂布此舉是個敗着,其實細想起來倒也未必。呂布所統軍隊的精華是他的騎兵,利於開闊地的突擊作戰,而不適合在峽谷險山之間周旋;此外,兗州尚有三座大城沒能征服、荀彧、夏侯惇等絕非等閒之輩,若冒然出動主力據曹操於兗州之外,很可能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窘境,局勢反而難於控制,不如集中兵力以逸待勞,直接誘曹軍決戰,憑藉騎兵的優勢一舉擊破其主力,藉此平定兗州全境。史實上也是相似的,呂布軍與曹操軍合戰,呂布出動麾下騎兵直突曹軍。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對手的騎兵非常精銳,在這些精銳騎兵的衝擊下青州兵的陣勢動搖了,曹操在這場戰鬥中也受了傷,幸得手下相救才能全身而退。這就是《三國演義》上大肆渲染的“濮陽城溫侯破曹操”一役。但是,曹操手下兵馬本來不弱,本人又是善能用兵的人,這一場敗仗到不至於使其一敗塗地。曹操回到大營後,自力勞軍,製備攻具,再次進攻濮陽,二軍相持了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興平二年(195年)春,曹操整軍再戰呂布,在定陶擊敗呂布軍。五月,曹操向駐屯於鉅野的呂布軍薛蘭、李封部主動發動攻擊,呂布親往援救,但被曹操擊敗,斬薛蘭、李封,呂布退走。曹操駐軍乘氏,得知徐州牧陶謙去世,打算奪取徐州,等奪取到徐州之後,再回軍攻擊呂布。謀士荀彧阻止道:“昔日高祖保有關中,光武據守河內,以其作爲根本進而控制天下。如此則進可勝敵,退可休養,故而,雖有一時的困頓失敗,但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將軍根本在於兗州,以‘起義兵、拯救山東’爲名在當地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影響。而且黃河與濟水之間,是天下要衝,暫時殘破,卻仍可以自保,正是將軍的‘關中’‘河內’,不可不先尋求它的安定。而今,已擊破李封、薛蘭,如果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向東攻擊陳宮,陳宮必然不敢再起西進的念頭。然後,我們利用這個時間,動員所有軍民,收割熟麥,儲存糧秣,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就可消滅呂布。之後,跟南方的揚州締結同盟,共同袁術,就可以控制淮河、泗水。如果不考慮呂布的威脅,即行向東攻擊徐州,陶謙雖死,但州府官員迫於我方壓力必將更加團結,內呼外應,一時見恐難平定。我軍後方留兵太多,前方便會感到不足;後方留兵太少,勢必徵召人民入伍,保護城寨,則百業停頓,民衆疲敝。一旦呂布乘虛而入,人心必然動搖。到時候,恐怕我們辛苦收復的城池又將丟失,將軍真就無家可歸了。天下事情常有取捨之抉擇,而抉擇的標準在於,選取重大的,放棄微小的;選取安全的,放棄危險的。觀察當前形勢,權衡利害,必須考慮兗州根本的穩固,纔可以實施。”曹操聽後深以爲然,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並集中兵力與呂布會戰,於鉅野(今山東鉅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呂布與曹操的“兗州之爭”就此告一段落。

瞭解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陳留太守張邈是和曹操最有交情的人。曹操的起義兵討董卓,張邈是最先支持他的人,曹操入主兗州也得到了張邈的鼎力支持,而在第一次進攻徐州時操又將家小託付給張邈,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張邈最終背叛了曹操呢?飛刀認爲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早在聯合討董之時,袁紹既爲盟主,有驕矜色,張邈就曾正議指責袁紹。袁紹心中很不高興,並指使曹操殺掉張邈。而曹操並沒有聽從,爲此還得罪了袁紹。張邈知道此事後,非常感激曹操。但隨着曹操和袁紹聯盟關係的確立,出於征伐徐州的需要,二者關係更是越走越近。此時張邈與呂布的交往再次得罪袁紹,因此畏懼曹操爲了拉攏袁紹而將自己殺死,心不自安。其二,前任九江郡(安徽省壽縣)首陳留郡人邊讓,曾經諷刺抨擊曹操,曹操聽到後,惱羞成怒,誅殺了邊讓跟他的妻兒。沒想到邊讓這個人知名度很高,是當時名士的代表人物,在士大夫中影響甚大,他的死引起兗州士大夫的震恐與憤慨。曹操部屬陳宮也疑心可能步邊讓後塵,遂跟從事中郎許汜、王楷,以及張邈的弟弟張超等人遊說張邈背叛曹操。張邈本也屬於士大夫行列,對於曹操誅殺邊讓的行爲早就不滿,雙方一拍即合。正是公利和私心的不斷作祟,使得張邈最終背叛了自己的好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可見如此一個唯利是圖、毫無遠大目標的人,在亂世之中是很難真正有所作爲的,充其量也就是個攪局人。通過這次兗州危機,曹操也悟出了威脅自己在兗州統治的不是呂布,而是他本人和他的軍隊。東漢社會是有平民和士大夫組成的,在張邈和呂布的叛亂中這兩派勢力都沒能表現出太高忠誠度,甚至成爲了變亂的發起者(士大夫)。若想在這樣的社會中建立穩固的統治根基必須贏得二者的支持。因此,曹操吸取了教訓,對自己執政和治軍的策略進行了調整。首先,適當改變了對士大夫輕視的態度,對於狂妄的名士也都不在進行殺害,而是轉而採取其他方式加以解決(例如,假借劉表和黃祖之手除掉狂士禰衡)。其次,約束軍士、嚴明軍紀,始終以“官軍義兵”的身份出現,儘量做到不擾民、不枉殺。其三,申明法紀,獎懲公平,鼓勵生產,發展農耕。這三點重大的調整,使得曹操與公孫瓚、呂布等傳統軍閥勢力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兗州地區形成了較爲贏得民衆支持的地方政權。正所謂:“天下洶洶、生靈塗炭,唯不嗜殺者得天下。”

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序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五 取勢第八 墨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 荀子第三 謀攻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一 秦殤第一 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秦頌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八 墨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六 北戎之戰思維的新起點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一 孫臏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 吳子第九 桓公得位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一 序言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五 易經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九六 韜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二 後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一 孔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三 國志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八 楚雄漢上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 吳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三 沙丘變亂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二 史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
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一 序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五 取勢第八 墨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五 獨霸西戎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 荀子第三 謀攻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一 秦殤第一 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秦頌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八 墨子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六 北戎之戰思維的新起點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一 孫臏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 吳子第九 桓公得位第一 序言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九 項羽分封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一 序言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五 易經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九六 韜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二 後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一 序言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一 孔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三 國志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八 楚雄漢上第八 魏武揮鞭第十 吳子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楚雄漢上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三 沙丘變亂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二 史記第五 帝國反擊第一 序言第十四 泓水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