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北制之戰

《飛刀史評雜論》書友羣:66517937(1羣)53649265(2羣)68995168(3羣)83724298(聊天羣)

爲了您更方便的閱讀飛刀史評雜論最新章節,請記住我們的地址: 手機請登錄:

春秋初期,鄭莊公平定共叔段的叛亂後,勵精圖治,使得位於中原腹地的鄭國迅速崛起,但這也引起了周邊諸侯國的不滿和敵視。周桓王元年夏,弒君而立的衛國國君州籲【1】糾集宋、陳、蔡三國一起攻打鄭國。四國聯軍人數衆多且來勢兇猛,交戰中鄭軍漸漸不支,只得敗退至都城固守。然而,四**隊仍不罷手,窮追不捨,圍困鄭都並向東門發起進攻。此時,已無退路的鄭莊公身先士卒,率領軍隊與城中百姓一道拼死守城,在鄭國的堅決抗擊下,四國聯軍終於在圍困鄭都東門五日後,暫且退兵。當年秋,衛國聯合陳、宋、蔡、魯等國再次伐鄭。由於連續征戰,鄭**隊裝備給養均出現短缺,只得再次憑藉都城死守,五國聯軍則奪取了鄭都附近的糧食而歸,史稱“東門之役”。次年四月,鄭莊公爲洗雪“東門之役”的恥辱,首先出兵*衛國,一度進至衛郊。衛國爲了爭取主動,緊急調遣其屬國南燕的軍隊南下直接進攻鄭國本土以緩解衛國的困境。出於避免南燕軍和衛軍對鄭軍進行夾擊的考慮,鄭莊公決定打破常規,出奇制勝、速戰速決,首先選擇進攻遠道而來的南燕軍。故而,其派遣大夫祭足【2】、原繁【3】、泄駕【4】率領三軍主力從正面與南燕軍對陣,以吸引其注意。此外,暗命太子忽、公子突率領一支奇兵迂迴至燕軍側後,在“制”地埋伏,伺機發動突襲。而南燕軍並不瞭解鄭軍的意圖和部署,見到“制”地地形險要,便放鬆戒備,仍按傳統正面進攻的戰法,集中精力與正面的鄭軍主力作戰。同年六月,太子忽、公子突乘燕軍不備,率領的“制”地伏兵突然從南燕軍側後發起進攻。由於事前準備不足,南燕軍被突襲打得戰陣瓦解,亂作一團,最終背腹受敵的南燕軍大敗而逃。此戰役發生於鄭國北部的“制”地,故史稱“北制之戰”。

“北制之戰”最早記載於《左傳》之中,左氏以此提煉出“不備不虞,不可以師”的重要軍事原則,即不對意外情況有所預料和準備,就不能出兵作戰。通過上述戰例,我們不難看出,軍隊在作戰之前必須進行充足的準備,這不只是物質準備,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戰術上的準備。孫子【5】曾在其兵法中指出:“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意思是說,勝利的軍隊通常是先有取勝的把握,而後才尋求同敵人交戰;失敗的軍隊往往是先冒險同敵人交戰,然後企求僥倖取勝。但是,指揮者和軍隊在戰前的準備,特別是戰略戰術上的準備,不應是盲目的或無重點的,而應該是具有針對性的。這種針對性則是建立在對敵方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知彼知己”真可謂是千古制勝之基石,兵家謀略之樞機。這裡的“知”字,飛刀認爲應該從三個層次去理解,首先是形,即敵我雙方實力、天時、地利等方面的靜態對比;其次是行動,即對方軍隊的動向、兵力分佈、奇正分合的情況等;其三是意圖,即對方軍事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這是“知彼”中最爲重要的,也是最爲困難的。我們實戰中常常通過兩種手段達到“知彼”的目的,其一爲偵查,既包括派遣小分隊進行滲透,採集對手的信息,也可包括通過軍隊的佯動,觀察和推測對手的兵力分佈及作戰意圖;其二爲諜戰,即利用間諜或諜報網刺探對手軍事機密和情報。總之,指揮者在戰場上若想獲得主動,戰前必須有有充足的和有針對性的準備,而這種準備又是基於我方對於對手全方位的瞭解。然而,軍事指揮藝術的最大魅力就在於戰場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戰局瞬息萬變,憑藉人力是決不可能事先將一切都弄清楚。因此,我們在強調“知彼知己”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裹足不前,坐失戰機,必須善於在紛繁複雜的戰場上,一邊積極進行戰鬥,一邊主動捕捉信息,並以此爲依據調整我們的作戰策略和戰術,從而牢牢佔據主動,爭取最終的勝利。

——————————

【1】州籲(生卒年不詳),衛國弒君自立的國君,後被殺。

【2~4】祭足、原繁、泄駕,均爲春秋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大夫。

【5】孫武(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孫子兵法》。

作者題外話:“北制之戰”,已於2009年9月3日,經“才女後花園”圈子推薦至草根名博首頁“草根大講堂”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圈子、圈主和管理員姐姐的推薦與指導!

第八 商鞅變法第一 序第十五 易經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第十九六 韜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五 北制之戰第七 韓非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 荀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韓非子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墨子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 共叔謀逆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一 秦殤第四 謀形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七 取捨第十七 詩經第二 孟子第一 序解空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三 平晉亂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兵出函谷策算法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三 國志第九 孫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 謀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 荀子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孟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八 墨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
第八 商鞅變法第一 序第十五 易經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第十九六 韜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五 北制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五 北制之戰第七 韓非子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一 秦殤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三 荀子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韓非子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 崤之戰第八 墨子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 兵出函谷第三 共叔謀逆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一 秦殤第四 謀形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七 取捨第十七 詩經第二 孟子第一 序解空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 崤之戰第四三 平晉亂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 兵出函谷策算法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三 國志第九 孫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三 謀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 荀子第五 羣雄逐鹿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 孟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八 墨子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