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禎娘這些日子確實有一筆不折不扣的大生意要做, 爲了這一樁生意,她已經籌備了十幾年。不過這樁生意的開始, 卻是在她手下主管銀樓產業的掌櫃給她送今歲新的首飾樣子的時候開始的。

銜珠桃形紅珊瑚步搖、雕金雲形銀簪、銜珠雲形翡翠釵、平填鳳形銀簪、銜珠牡丹寶石絹花、包金蝶形玉步搖、累絲雲形金步搖、鏤空牡丹寶石絹花、點翠雲形寶石釵、鏤空鳳形金步搖燙等等樣式的首飾被琳琅滿目地擺在了禎娘眼前。

這些是禎娘名下銀樓產業要推出的新樣式, 別的就罷了, 首飾當然是要先送來給東家看一看, 有喜歡的添入妝奩,這也是銀樓那邊的體面——做出來的東西,若是東家一樣也看不上, 那纔是真的沒臉!

話說銀樓這產業麼,其實賺不到什麼錢。更何況這行當十分講究招牌和手藝。管着銀樓的掌櫃就與禎娘抱怨過:“東家, 不是我打退堂鼓,實在是經理這個在十幾個掌櫃中間擡不起頭來。佔用的錢多, 利潤卻一般——咱們這銀樓不比人家百年傳承的店子,又積累了好些手藝精湛的師傅。就算是想些法子,也收效甚微。”

禎娘當時只是閒閒地擺弄賬冊, 並不太放在心上。她能說她根本不是爲了經營銀樓而經營銀樓麼?這門產業於她只要沒有虧損也就夠了。就算這掌櫃已經心裡有些底了, 這樣直接說出來也是傷人的——人家來與禎娘這個東家說這些, 無非就是還有上進心, 想把這產業辦好呢!

禎娘只得與他出主意道:“既然是這樣, 法子也不是沒有。你去找賬房做個預算,咱們收一家有名氣的銀樓大約需要花多少銀子,到時候我給你批下來。這樣招牌也有了, 手藝精湛的師傅也有了,剩下就看你有多少經營的本事。”

這個法子說起來相當簡單, 無非就是靠着錢多借雞生蛋借腹懷胎而已。自家沒得一個響亮的招牌,也還沒有培養出手藝好的師傅,可是人家有啊!甚至不需要挖牆腳一樣得罪人,直接花錢買了人家的產業,一切就都有了。

雖說百年傳承,一直能穩定賺錢的產業一般難得賣,但是那也只是出的錢不夠多而已。你照着市價來,人家當然不賣,好歹是祖輩傳下來的產業了。可你溢價了呢?一成兩成不行,五成六成該動心了吧?實在不行翻倍來!如果翻倍也不能夠,那就換一家,總不會哪一家看到這樣多的錢都是不動心的。

這樣的主意其實掌櫃的不是沒想到,只是這樣的主意不是隨便能拿的,最好還是東家發話。果然聽到禎孃的回答,那掌櫃的立刻眉開眼笑道:“東家這個主意好,若是想突然做大,藉着人家的殼子,那就再好不過了。”

禎娘點頭,其實她本意並不太在意這個。銀樓的話,她另有他用,並且用處極大——她要做的紙鈔生意不是要用準備金?而囤積大量金銀的門路在哪裡方式在哪裡?依靠金礦固然解決了一定問題,卻比不上銀樓。至少金礦可以和銀樓互相補充,達到更好的效驗。

最後收效也確實不錯,倚靠金礦和銀樓兩邊,禎娘已經積累足夠多的現金與現銀。就在這一次送新首飾,掌櫃就秘密與禎娘道:“東家,一切都按照您的吩咐做好了。這幾年銀樓的金銀從來都是多進少出,多的如今都已經送到興業錢莊的地下銀庫裡。”

禎娘笑了起來,手上揚了揚一張信函道:“果然是不錯的!你們的消息都趕在一處了。上午來的信函,在京城活動的掌櫃和夥計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如今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事情總算可以做起來了!”

其實說起來,禎娘這一筆紙鈔生意,有容易的做法,也有困難的做法。如果是容易的做法,憑藉禎孃的本錢,早八百年就可以做起來了,也遠沒有今日的麻煩。但是簡單的那一種不是她的目標,和她想象中的紙鈔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謂簡單的,與其說是紙鈔,還不如說是銀票改頭換面一番的東西。同樣都是可以直接向錢莊兌換金銀,同樣都是主打便捷,收益的方式也同樣是進行借貸,很難說有什麼差別。這樣的營生,哪裡還需要在朝廷打點,自己做就是了。

而紙鈔就不同了,雖然也是和金銀綁定,讓百姓有足夠的信心,也遠遠比銅錢金銀來的方便,卻和銀票有着巨大的不同——銀票是存入錢莊金銀的憑證,即是說要有存入纔能有銀票。而紙鈔則是錢莊根據準備金自行印製,數額上就算禎娘足夠謹慎,也可以翻倍了印。這就註定了銀票對於他們這些商人來說是遠遠比不上紙鈔的。

況且大額銀票終究只有大商人爲了生意方便才使用,至於普通百姓是絕對使用不到的。實際上若是平日裡普通花銷使用銀票,一般的店鋪也不願意接受。因爲大家對銀票都十分陌生,很難分辨出真假。一般面值都十分大的銀票一但是假的,對於店鋪來說就是一筆十分巨大的損失了。

這樣的話,一次性數額再大,也比不上小額紙鈔分散到千家萬戶積累出的數字——禎娘常年和這些東西打交道,早就明白了,再貴的單個貨物都不如那些便宜的需求量巨大的貨物來的好。放在這裡,道理也是一樣的。

出於這樣巨大的差別,禎娘理所當然地選擇了雖然困難得多,甚至不一定能成功的那一條路。也沒有選擇簡單容易,至少能賺錢的那一條。這樣看起來似乎不夠穩重,不過如果是禎娘做出這種決定,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而這個過程也確實足夠艱難困苦,從禎娘第一批派往京城活動的人算起,在京城呆的最久的人已經快十年了。最開始的時候禎娘並沒有顯露任何關於紙鈔的想法,只是主要打着替其他產業疏通人脈的幌子廣結善緣。其中着重打點主管民生的戶部的官員,和主管風聞的科道言官,然後就是一些實權派。

這倒是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畢竟做大大豪商的級別,許多生意都是要與朝廷有默契的。朝廷有時候用得着他們,他們有的時候也要倚靠朝廷。這種關係中,和實權派、戶部打好關係,那不是天經地義?只不過是科道言官略微顯得有點特別,但解釋爲提前投資這些可能發跡的官員也沒什麼問題。

科道言官麼,大都是正經進士科班出身,品級不高卻權力不小,可以‘告御狀’!六七品的科道言官和一二品大員相比那就好比是螢火之於皓月,根本不能比。然而就是這樣芝麻大小的科道言官,屢屢告倒權傾朝野的大人物!

而就是這樣的科道言官,往往就是做滿了任期,或是入六部,或是外放知縣知州。過的幾年,在地方和朝廷幾進幾齣,若是沒有年老體衰,也沒有敗於官場傾軋。那麼在地方的往往是封疆大吏,在朝廷的也應該是一方大佬。

就如同有人會在新科的舉人、進士身上投資一樣,在這些科道言官身上下本錢也不算奇怪——就算是一百個人裡頭只混出了一個都不要緊,只依靠這一個就算是賺了!至於說將來會不會記得曾經的雪中送炭,那必然是記得的。

這不是這羣讀聖賢書的官員個個都是當代聖人,有恩必報,只是這是官場認定的規則罷了——只要忘記回報曾經資助自己的人,不必等那些下本錢的人有動作,官場就先會集體排斥。

畢竟那些有錢有勢的豪門下本錢在還沒有發跡的官員身上,並不是做善事,而是爲了將來人出頭了有好處。若是翻臉不認賬的人多了,只怕再做這些事情也該有疑慮。這等於是斷了以後後輩的一條路子,可不是要被官場孤立!

就在這種不引人注目當中,禎娘已經籠絡到了所有她想籠絡的人。只是到了這個時候她依舊沒有貿然提出自己的紙鈔計劃,在她看來時機還不成熟。這中間她只是加深各條關係,不緊不慢地疏通其他生意。

也不能說這就把紙鈔的事情完全放下了,這中間禎娘一直在讓人調查寶鈔的情況。要知道大明寶鈔就是朝廷發出的紙鈔,若是自家想辦紙鈔,不管這大明寶鈔如何半死不活,也是應該盯着的。

結果喜憂參半,喜的是寶鈔確實沒救了,這些年積重難返,如今也不過是吊着一口氣而已。若是想救這寶鈔,非得有大氣魄大決斷的人不可。首先就應該將之前的寶鈔廢除,然後另起爐竈,這纔有一線生機。

然而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容易,一心想要重振寶鈔的皇帝早就那樣做了。中間困難的是身處朝堂之中,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利益糾葛。因爲這些利益糾葛,原本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複雜。或許利國利民的事情,最終因爲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而不能成行。在這裡,這種事情司空見慣。

寶鈔沒得救了至少對於禎娘要做的事情是有好處的,第一少了一個厲害對手。不管現在寶鈔厲不厲害,只要它還是朝廷官辦的紙鈔,它就有可能有朝一日起來。而且一旦起來,可就不是那些普通對手一樣可以對付的了。

第二個就是以皇帝爲首的一批,一直想復興紙鈔的朝堂勢力,在這種情形之下也不得不對寶鈔死心——換而言之,這種情況下禎娘要推出商辦的紙鈔,至少不會受到完全的抵制。畢竟寶鈔已經死了,那麼有沒有競爭對手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調查清楚了寶鈔,包括寶鈔之下的各方勢力,禎娘纔在自己實力越來越強的基礎上正式開始做出一些動作。這時候所做的第一步並不是紙鈔,而是銀幣。

銀幣和金幣對於東南沿海的商人來說並不陌生,因爲許多番邦商人的本國錢就是這種。伴隨着大量大明商品的出口,這些番邦銀幣自然是大量涌入了東南沿海。東南沿海的商人按照其中的含銀量折算成銀兩收賬,然後送到傾銀鋪子熔鑄成銀塊。

禎娘仔細考量過這些銀幣,斷定是比銀塊、元寶這些方便的,因此稍作改進就完成了興業錢莊自己的銀幣——然而只是做銀幣的話其實是賺不到錢的,除非銀幣是由銀子和別的金屬參雜而成,這就需要和朝廷合作了。

朝廷認可九成銀含量的銀幣可以當作足銀來使用,各種朝廷使費中都使用這種銀幣,市場自然就會接受——或者說八成銀含量也沒有什麼差別,從理解‘錢’是什麼的角度來說,這是沒有問題的。

這麼說的話,每一兩銀子禎娘就能賺到一錢,這未免太好賺呢吧!當然沒那麼容易,火耗、人工、匯兌等都是成本,自然是賺不到一錢銀子的。實際上在有限賺到的錢裡面,還有一部分是交給朝廷的數額巨大的鑄幣稅!

“這是當然的,如果沒有這一筆錢,朝廷也能自己鑄幣賺錢了,何必把這賺錢的事情交給我們?”當時禎娘面對興業錢莊合作伙伴的疑惑,就是這樣解釋的,而實際上她心裡也是這樣想的。

簡單來說這就和曾經被拍賣的小金礦一樣,若是朝廷自己來做,得到的利潤就會被中間吞掉,不賺錢反賠錢也不稀奇。而放在商辦,靠着更加優秀的管理,和剝削層次的減少,即使需要繳納稅金,還是有的賺的。

甚至倚靠發行銀幣帶來的名氣,興業錢莊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並且藉此大開分店。可別小看這個,雖然沒有直接的利潤,但從長遠來看,價值簡直不可估量——做錢莊的信用比本錢還重要,而信用這東西看不見摸不着,有時候就在老百姓心裡模模糊糊。

而興業錢莊作爲朝廷准許的鑄造銀幣的錢莊,百姓在使用印有‘興業錢莊’的銀幣的時候,自然就會被認爲是極有信用的錢莊,並且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根深蒂固。

在擁有這種信用之後,根本不用做什麼也多的是人往這樣的錢莊裡存錢,並且選擇這樣的錢莊借貸。然後錢莊就能業務更加繁忙,利潤更加豐厚,資本更加龐大,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

也正是依靠鑄造銀幣,興業錢莊一舉從原本天下排名不入前十的錢莊躍居到了四大錢莊。而四大錢莊中的其他三大錢莊,每一個都是傳承三代以上,積累上百年纔有如今的光景!

就在大家看到這種好處,紛紛向朝廷申請鑄造銀幣的時候,禎娘總算露出了自己最後的獠牙——就在一年前,禎娘安排在京城的人受到了信函,一時之間都動作起來。在這一年之中,使用之前積攢下來的人情,禎娘根本沒有吝惜的意思,只求打通關節。

她現實聯合興業錢莊各位合夥人一起,靠人脈和銀子砸下了所有有可能相關的人。然後通過戶部左侍郎向上呈奏,表明沉重的銅錢金銀十分不方便商業與民生。至於銀票的門檻實在太高,也不能被推廣。在此時候,應該沿用明代紙鈔例子印製紙鈔。

這份奏摺顯得十分奇怪,要知道本朝已經有大明寶鈔了的,何必說這話!但也有明白意思的,知道這是建議另起爐竈的意思。不過這些人沒想到這次的另起爐竈是要連廚房一同換了,他們還只當是聖上的意思,打算試一試口風。

但是皇帝自己知道,自己是沒有示意的。不過畢竟是已經掌控了朝局的帝王,之前沒注意這些也就罷了,現在注意到了,想要調查出前因後果實在是再容易不過。很快,這位一直相當聰明的朱姓皇帝就知道了背後的動作。

皇帝把錦衣衛送來的密函往桌上一放,旁邊的內侍和宮女都眼觀鼻鼻觀心。他們這樣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學會目不斜視,哪怕戳在了鼻子底下,只要是不該自己知道的,那就是不知道。

往常在皇帝看過各種密函之後,喜怒是不一定的。有好事自然是喜,有壞事自然是怒。不過要是密函的話,一般是怒比喜多就是了。而每當這時候,所有人都屏氣凝神,生怕觸怒了這時候的天子。

不過這一次的運氣不錯,皇帝陛下喜怒未形於色,然而這其實就是心緒不錯的意思了。因此在看完密函之後,宮殿裡所有人各行其是,並沒有因爲惶恐出現什麼紕漏。

有敬茶的宮女過來奉茶,有敬菸的宮女過來敬菸。然後是內侍奉承,說一些外頭的新鮮事。等過了一會兒還有往來於內閣值房與天子居所之間的太監抱着一盒新出的奏摺,這些都是內閣大臣們票擬過的,最後交由天子過目。有些符合上意的便用印下發,不符合的自然是被打回去重做。

該下發的下發,該打回去的打回去。只有一封奏摺,既沒有用印下發,也沒有被打回去。天子把那本來自於戶部左侍郎的奏摺翻來覆去地看,心裡拿不定主意。睜開眼來問身旁的太監總管:“張伴當,你來說這件事如何是好?我自己想要辦好這寶鈔,有眼光的都應該知道,這是一件功在千秋利國利民的好事。然就是有那些尸位素餐,只想着一己私利的大臣——”

似乎是說不下去,已經不再十分年輕的天子皺緊了眉頭。想當年他也是少年天子,繼位之後也想着大展拳腳爲蒼生社稷儘自己所能,成爲一代明君。而這些年他也自問問心無愧,這個位置上他也做不得更多了。

然而在他徹底掌控了朝堂,在這個皇位上坐的越來越久,他才更加明白這個位置的無奈。很多事情不是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即使那是有利的——這個朝廷已經有了他們自己運行的方式,即使貴爲天子也不能夠破壞。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不願意因此而有的動盪。

“現在才知道,原來寶鈔的好處那些商戶都知道了!他們倒是比我手下這幫肱骨大臣更加明白!大臣們互相推諉,只當是不做事就沒得錯,蕭規曹隨不是最輕鬆?然而民間倒是一個比一個積極。”天子的語氣很難說好,但也不能說不好,只能說天心難測了。

原本氣氛鬆下來的宮殿立刻又緊張起來,從大總管到小宮女,每一個人都大氣不敢出。這大概就是天子之怒了,即使眼前的這位陛下登基三十年以來一直對他們這些宮人寬和非常,這時候也沒有一個人能真的毫不畏懼。

深深地吐出一口氣,一向養氣功夫厲害的天子到底沒有做出衝宮人撒氣這種舉動,只是擺擺手道:“去傳內閣首輔、次輔、戶部尚書、太子太保金大人、體仁閣大學士李大人,此五人一同在建極殿偏殿等候!”

負責傳旨的太監立刻深深應諾,然後緩緩倒退着出了宮殿門。這時候皇帝陛下站起了身,與身邊伺候自己幾十年的大內總管道:“張伴當,這些年來我一直格外優容這些商人你知爲什麼嗎?”

張總管深深躬身道:“皇上是天子,而天意自古不能測,老奴這些人哪裡敢出揣測一二。不過陛下一向聖明,必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就是了。”

這話就說的虛僞了,他們這些人就是靠着揣摩皇宮裡主子的心意來存活的。這時候這樣說也不過是爲了不犯忌諱,也免得惹麻煩上身而已。

天子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本身也不指望這個一直謹慎持身謹小慎微的大內總管能說出什麼來。只是緩緩道:“我也知道他們那些商人只看名利不講忠義,就算待他們再好,也不見得將來能倚靠他們穩定這江山社稷——”

“然而,他們卻是實實在在受名利的驅使,能夠在這一潭死水的世道中能時常有些變化的人——即使那些不做事的人不承認,但事實就是那些商人弄出了好多被斥的東西,然後世道因此有了好轉。”

第159章第44章^第149章第17章第131章第109章第72章第168章第155章第100章第58章第161章第34章第155章第132章第45章第93章第134章第46章第102章第103章第47章第44章第52章第123章第112章第82章第94章第173章第82章第43章第175章第51章第82章^第146章^第145章第18章第29章第111章第22章第144章第152章第27章第97章^第149章第37章第92章第52章第14章第23章第136章第132章第90章第24章第73章第140章第42章第151章第172章第109章第107章第52章^第145章第70章第5章第45章第82章第61章第35章第38章第152章第95章第42章第93章第153章第22章第157章第110章第10章第67章第160章第78章第125章第69章第95章第14章第45章第48章第170章第143章第41章第83章第129章第125章第98章第57章第130章第82章第97章第173章
第159章第44章^第149章第17章第131章第109章第72章第168章第155章第100章第58章第161章第34章第155章第132章第45章第93章第134章第46章第102章第103章第47章第44章第52章第123章第112章第82章第94章第173章第82章第43章第175章第51章第82章^第146章^第145章第18章第29章第111章第22章第144章第152章第27章第97章^第149章第37章第92章第52章第14章第23章第136章第132章第90章第24章第73章第140章第42章第151章第172章第109章第107章第52章^第145章第70章第5章第45章第82章第61章第35章第38章第152章第95章第42章第93章第153章第22章第157章第110章第10章第67章第160章第78章第125章第69章第95章第14章第45章第48章第170章第143章第41章第83章第129章第125章第98章第57章第130章第82章第97章第17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