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

不是貪婪,而是嫉妒推動着世界前進。

—沃倫·巴菲特

與其說我們挑選的是選項本身,倒不如說我們挑選的是選項的說法。

—阿莫斯·特韋斯基

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唯一區別是,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中的小洞。

—奧立佛·斯通

如果你喜歡蘋果勝過橘子,喜歡橘子勝過葡萄,那麼你不能喜歡葡萄勝過蘋果。

這是傳統經濟學所做的假設之一。

行爲經濟學則證實,不同參照點(或參照系),會影響人們的選擇與判斷,這正是前景理論所要闡述的第4個原理。

參照點(參照系)依賴

前景原理4:參照依賴

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於參照點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小結:前景理論4原理

1.損失厭惡: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

2.確定效應:處於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3.反射效應:處於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4.參照依賴: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由參照點決定。

一個春日的下午,我和朋友驅車至北京通州的宋莊畫家村。鄉下的空氣清新,寂靜荒涼。我們深夜纔回城。路過長安街時,感覺那天晚上的燈火特別明亮。雖然以前經常路過長安街,卻沒有感受到如此明亮。

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燈光亮還是不亮,理論上講是客觀的,但在人的感官裡,卻完全是比較的結果。

打折與返券,哪個更優惠?

你走進一家咖啡店,裡面對同一杯咖啡提供兩種優惠方案:

A.加量33%不加價;

B.原價降價33%。

對於你來說,哪種更優惠呢?

一項調查顯示,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爲:“它們差不多一樣!”

由於參照點的原因,很多人對得與失的判斷經常出錯。

實際上,33%的降價相當於加量50%。

但是,很多消費者會感覺免費得到更多的東西比“得到同樣的東西,花錢更少”感覺好點。

實際上,A選項相當於返券,B選項相當於打折。而且,很多人的返券難以全部派上用場。比如你拿一張50元的返券,很難購買到恰好價格是50元又很心儀的產品。

這一研究事實,對營銷很有意義。你是生產消毒水的,當市場競爭者介入的時候,不要急着降價,可以加量,加很大的量,讓顧客買了你的消毒水夠用個一年半載的。手機也不一定急着降價,可以不斷推出升級、增配版本。

幸與不幸,都是比出來的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

你今年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鬥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你的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爲“參照依賴”(Reference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現在自己的村鎮已經被改造成了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了“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幸福,因爲鄰里都是“百萬元戶”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了—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爲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古人說得好:“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等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騎驢的望着坐轎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們快樂和不快樂的根源,都是和別人去攀比。向下攀比是幸福的,向上攀比是痛苦的。

詩人紀伯倫寫道:“當我哭泣沒鞋穿的時候,卻發現有人沒腳。”

這種主動“向下看齊”的做法,是對抗人生不幸的一種技術,卻未免有點阿Q精神。

少看點虛幻的肥皂劇、偶像劇,或許可以增強生命的幸福感。

電視劇裡的才子佳人,會讓你覺得身邊的人是如此庸俗。那些完美的英雄,會讓美國總統也覺得自己的人生太失敗了。

同儕悖論

一天早上,你剛到公司,老闆微笑着告訴你,你的薪水提升了20%。

這時,你什麼感覺?

中午吃飯的時候,你得知公司的所有同事都被加薪了,並且,他們都加薪30%。

這時,你什麼感覺?

所以,很多大公司都實行“密薪制”,否則就算付出很高的薪酬,也難以達到應有的激勵效果。

培根曾說:“沒人會嫉妒國王,除非他本人也是國王。”

人人都需要一個參照點,但只有把同儕或同階層的人作爲參照點才更有意義。

阿Q先生是特容易滿足的人,他不會嫉妒大老爺們的花天酒地。但是,阿Q卻非常嫉妒王胡先生“赤着膊捉蝨子”“放在嘴裡畢畢剝剝的響”的從容自若。

80後絕對不會嫉妒60後的功成名就,但80後之間會忍不住攀比。

我們不會和明顯比我們差的人進行攀比,也不會與明顯比我們強的人攀比。我們只會和自己身邊的、出身差不多的人進行攀比。

假設你面對兩種選擇:

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爲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賬。

卡尼曼的這項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事實上,我們拼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對此,美國作家門肯早有妙論:“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了。”

這種與同類人羣攀比而產生的非理性,就叫作同儕悖論。

傳統經濟學認爲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爲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既然已經提到了攀比這個話題,索性把話題攤開,我們在下一章專門探討。

風險偏好大逆轉

綜合前景理論的4個原理,可以推論:改變參照值,就能改變人們對得失的判斷,從而改變他的風險偏好。讓我們接着“吹水”。

假設你買彩票中獎了,稅後500萬元。一家人開始計劃如何用這500萬元進行投資。最後大家把目光落在兩個都需要投資500萬元的方案上。

A方案:加盟肯德基,五年後肯定盈利200萬元。

B方案:開一家海鮮酒樓,有50%的可能性五年盈利300萬元,50%的可能五年盈利100萬元。

家庭成員大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會選擇A方案。只有你對B方案情有獨鍾,你該怎麼說服他們?

你可以通過改變盈利目標(參照值)來改變大家的偏好。

你可以向他們“擺事實、講道理”,證明500萬元投資某種穩賺不賠的基金(國債),所賺都能超過200萬元,雖然加盟肯德基比較保險,但回報率還是顯得太低。假如這樣說得通,你實際上是將盈利目標提高了,比如250萬元,那麼方案A就像是少賺了50萬元,而B要麼剛超過目標50萬元,要麼少賺150萬元,這時候兩個方案的期望值都是負的。

據前景理論,人在面臨損失的預期時,就有賭一把的衝動。這時選擇有風險的投資方案B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不論是在管理,還是在戰爭、談判等方面,低標準的目標往往使人謹慎行事,高標準的目標往往使人敢於冒險。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參照值影響人對得失的判斷,從而調節他們的風險偏好。

交替對比

行爲經濟學的先驅,已經仙逝的特韋斯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實驗。

選出5種微波爐,拿給被試者選購。這些人仔細研究這些產品後,有一半的人比較鍾情於其中的兩種:一種是三星微波爐,售價110美元,七折出售。另一種是松下A型微波爐,售價180美元,七折出售。

在作出具體選擇時,有57%的人選擇了三星,另有43%的人選擇了松下A型。

同時,另一組人應要求3選1。包括上面兩種產品,以及另外一種松下B型微波爐,售價200美元,但要九折出售。

松下B型的價格顯然不像另外兩種那麼優惠,但卻使偏向松下A型的人顯著增加。約有60%的人選擇松下A型,27%的人選擇了三星,另外13%選擇了松下B型。

特韋斯基解釋說,這是“交替對比”的結果。也就是各種選擇之間的利弊相比,會使某些選擇顯得更有吸引力,或是吸引力爲之減少。

客觀上講,我們對一樣事物的評價不應該受到與這樣事物本身無關因素的影響,也不應該受到評估方式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卻是難以做到的。正所謂“人比人死,貨比貨扔”。

中杯效應

某些商品,大份與小份之間成本基本無差別。比如咖啡,大杯與小杯之間的成本差至多不過幾毛錢,但是其定價卻相差甚遠。商家爲了促銷,常在促銷手段上玩花樣。

假設某咖啡館推出一款咖啡:大杯(20盎司)19元,中杯(16盎司)14元,小杯(12盎司)12元。

理性之選應是“小杯”。除非是對咖啡特別上癮的人士,小杯咖啡一般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
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